混合运算一同级运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第5单元混合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第5单元混合运算

里填上“>”“<”或“=”。 50-64÷8 > 40 45 > 6×7-3 50 > 7×8-8
6×7+6 > 45 30-20÷5 > 20 70 < 8×8+9
5.看图列综合算式计算。 (1)
3 = =
×
6 4

4
18 + (支) 22
(2)
48 + = 48 + = (元) 88
5 40
2
课时流程
探索 新知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探究点
不含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根据图中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和提示解答吗?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解答方法。
分步算式
4×3=12 12+7=19 综合算式 4×3+7 =12+7 =19 综合算式 7+(4×3) =7+12 =19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 人,中午走了24人,下 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 里下午有多少人?
1. 根据已知信息独立列出算式。 2. 与同桌交流算式的列法并互相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3. 计算出结果,和同桌进行对照。
列式法1:分步算式
列式法2:综合算式 53-24+38=67
方法一
53-24=29 29+38=67
作业提升练
4.算一算,填一填。
24
40 36 25
20
29
6
7
42 49 63
9
5.在
里填上“>”“<”或“=”。 2× 9÷ 3 > 5
63÷7÷3 < 4 3× 2× 5 = 23+7
42-10+13 < 6×9
6.小红现在一共有多少元钱?
83-35+37=85(元)
答:小红现在一共有85元钱。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课后反思(含试卷)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课后反思(含试卷)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课后反思参与校内形态课交流,我准备的是《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这节课。

每次从确定要上公开课开始就开始焦虑,确实是个人心理素质太差。

不过这次还好,从知道要讲课之初有点小着急,着急于确定讲什么内容,怎么讲。

自己先看课本,找自己比较熟悉的符合要求的课题,再和同教研组的同事商量,最终确定了《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这节课。

看课程标准,找教参,和同头课老师研讨,基本确定了课程流程,再就是自己慢慢地考虑细节,虽然细节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这次讲课收获最大是很乐于向教研组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们请教,整个活动中的心态比较的积极,勇于面对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有两点:1、学生上课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2、93%同学都能正确进行混合运算同级运算的脱式计算。

不足:1、本节课节奏过慢,导致后面的第二个练习题没有进行就下课了;2、重点处理的有点繁琐,混乱,不够简炼,;3、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吸取教训,“以生为本”,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要剪一个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的圆形纸片,至少需要面积是()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π取3.14).A.12.56 B.14 C.16 D.202.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一定和高相等.A.直径B.半径C.底面周长3.把1000元存入银行三年,到期时取出1045元,则取出的1045元叫( )。

A.本金 B.利息 C.本金和利息4.有一段绳子,截下它的23后,还剩23米,那么()A.截去的多B.剩下的多C.一样多D.无法比较5.下图中,BC的长度是6厘米,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厘米。

A.3厘米B.4厘米 C.6厘米D.12厘米6.将“我是快乐的小学生”这句话按顺序重复写下去,第452个字是()A.我B.是C.快D.乐 E. 的 F. 小G. 学H. 生7.小明用小棒搭房子,他搭的三间房子用了13根小棒.搭10间房子用()根小棒.A.40 B.41 C.45 D.508.一个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非零自然数,得到的分数值一定()A.与原分数相等B.比原分数大C.比原分数小D.无法确定9.下面三个等底等高的形体中,体积最小的是()。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如下:
1.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

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

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混合运算。

其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3.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4.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5.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再算大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要是有乘方,最先算乘方。

在混合运算中,先算括号内的数,括号从小到大,如有乘方先算乘方,然后从高级到低级。

《混合运算》教学案

《混合运算》教学案

第1课时同级运算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48页例2并试着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口算。

24+8= 32-6= 3×6=18÷9= 47-10= 37+5=4×6= 58-2= 63÷9=2计算。

24+8-10= 47-20+5=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新课导入:1、引入课题。

以前我们在计算时,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计算。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53-24=29 29+38=67 53-24+38=67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53-24+38=29+38=67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

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48-8+17 15÷3×5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小结:脱式计算时,每道题第一步的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要照抄下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尊敬的评委老师,所有的听课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的张伟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例1《同级混合运算》一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制定依据本节课《同级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新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重点在于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进行计算。

本节课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在解决问题时,唤起了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

通过学生所列的综合算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引入本节课的新知。

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同时并与大家进行分享,让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己能够发现两种书写格式的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发现等号位置不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同级混合运算

同级混合运算
分部
综合
目录页

藏宝图
小朋友们,让 我们一起去寻 宝吧!
9
16 29 18
÷
÷
3
4
3
-
11
4
72 ÷ 8 ÷ 3 2 × 8÷ 411 23+6 - = = = =
算一算,写一写
32 ÷ × 16 + - 7 3× 44 ÷ 25 =18×9 =14
=20-7 =13
=12÷2 =14
目录页
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 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的基 本运算顺序——从左往右算, 体会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合 理性。为后续其他运算顺序 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0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
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
01 知识与技能

目录页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 29+38 =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 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计算。
说 课 到 此 结 束
谢谢
同级 混 合运算
制作人:华笑花 指导老师:刘挺老师 单位:上饶师范学校
目录页
目录
CONTENTS
1 说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法
4 说学法 5 说教学过程 6 说板书设计
目录页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计 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连加、 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是之 前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也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 顺序的开始。
目录页
说学情

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方案

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方案

二、探究新知
分步算式 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 53-24+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问题: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 29 - 11 = 18
2×8÷4 = 16 ÷ 4 =4
72÷8÷3 =9 ÷ 3 =3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三、巩固练习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2×3×4 =6×4 =24
15-6+4 =15-10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5-6+4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9+4
2. 第2题哪错了?
=13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2×6÷3 =2×2 =4
×
2×6÷3 =12÷3 =4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同级运算)数学书P47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学习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计算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以观察、比较、两人合作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1.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情境理解只含有加减法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6+9+8= 32-10-6=25+20-10= 48-8+17=这里有连加,还有连减,还有加减混合在一起的运算,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混合运算的知识(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运算的顺序。

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按次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问题:1. 同学们在做什么呢?2.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和图书馆人数有关的信息,还提出了什么问题?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两人互相讨论)(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从题目中获得有关的信息,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列算式表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53-24=29 53-24+38=6729+38=67引导: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 29 - 11 = 18
2×8÷4 = 16 ÷ 4 =4
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
学习目标:
• 1、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学会正确地进行 脱式计算。
• 3、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的学习习惯。
自学提示:
• 回忆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尝试只有乘除混合的 运算,迁移类推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 计算顺序。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 53-24+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究新知
2×6÷3 =2×2 =4
×
2×6÷3 =12÷3 =4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45-18+15 48÷6×5 6×6÷9 44+56-32
2.学校合唱队有48人,有12人毕业了,又来了15 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3.一本故事书有74页,小丽第一天看了26页,第 二天看了28页,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脱式计算书写总结:
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 左边写上“=”,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 结果,还没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 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 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二、探究新知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15÷3×5 =5 ×5 =25
4. 28枝
25枝
今天卖出了37 枝鲜花,还剩 多少枝?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 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 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 左边写上“=”,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 的结果,还没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 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 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 29+38 =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
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 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 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 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72÷8÷3 =9 ÷ 3 =3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2×3×4 =6×4 =24
15-6+4 =15-10 =5

×

15-6+4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9+4
2. 第2题哪错了?
=13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3
25
32-10-6= 16
22
25+20-10= 35
45
48-8+17= 57
40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 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 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 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 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