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超发分析I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找到准确的通胀之锚至关重要,涉及民生与经济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中国央行声名鹊起,货币政策广受关注。
今年初,国际刊物《央行杂志》(Central Banking Journal)颁发年度央行奖,中国央行第一次获此殊荣。
该刊认为,中国央行在独立性受限和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的环境下,在中国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一轮改革中,顶住压力控制货币超发,积极推动金融自由化改革,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和专业度。
老实说,中国央行拿到这个奖项并不容易,因为每一家候选机构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美联储果断采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帮助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均出人意料地推动预期管理,日本央行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把日本拉出了通货紧缩的泥潭。
该刊的顾问委员会包括很多重量级的经济学家和多国央行行长。
毫无疑问,这个年度奖项是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肯定。
与这份肯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行了20多年的中国货币“超发之谜”:到了2013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为110.6万亿元;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即M2与GDP之比为1.95。
美国2013年的M2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M2与GDP的比率是0.65,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M2 与GDP 之比是度量一个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通行指标,无论从货币发行总量还是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来看,中国显然存在货币超发之嫌。
货币政策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锚(即货币是否超发的政策基准)和传导机制。
要破解中国货币超发之谜,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以往货币政策的框架和运行效果。
无论从国家到机构,对自身历史的准确认知和总结是进步的前提。
在过去20多年中,对中国货币政策基本共识的缺乏让人吃惊。
如果学界习惯以“谜”来形容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无解,如果放任社会对政府通胀控制能力的怀疑和担忧而不加以管理,新的框架和传导机制又如何建立?央行赖以安身立命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如果中国货币当局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无力感”,再权威的年度大奖也会因此而失色。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的利与弊

摘要:货币是经济运行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都需要货币来充当结算工具,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说货币量其实就是经济总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货币量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而在货币量的发行方面,如果不能够科学的估算经济的发展,很容易产生货币超发的情况。
货币超发对于经济的发展而言有着突出的影响,所以做好其影响的探讨对于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言意义重大。
本文就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的利与弊进行探讨,旨在深化认识,从而做好优势利用和弊病控制。
关键词:中国 货币超发 利与弊
货币超发的有利影响
货币过度发行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中,适度的货币超发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效益的。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下,物价上涨是一个必然的优势,而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在货币发行的时候,在经济增长总量的基础上适当的调高发行量,从而导致货币价值的适度降低,进而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换言之就是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货币的超发,对于经济的发展于货币的控制力和灵活力远远赶不上银行,所以在具体的金融机构政策调整中,做好对金融机构的管控,可以合理的控制货币的流通量。
这样,整个经济环境中货币可以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所以超发现象也不会发生。
结束语
货币超发对于社会经济有巨大影响,分析货币超发带给社会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和全面的认识货币超发。
当然,在全面了解货币超发的基础上,积极的做好相关准备,然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货币超发的现象进行控制,这样。
对当前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之我见

对当前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之我见摘要:截至2013年9月末,中国的M2总量已经达到107.74万亿元,那么当前中国货币超发了吗?前些年对于货币超发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探讨过了,但至今为止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为大家所接受。
本文在总结了一些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从“货币超发”中“货币”的含义,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以及各国之间关于货币超发的可比性等几个方面的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最后得出我们应该用理性的、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货币超发这个问题的结论。
关键字:货币超发 , 衡量标准 , 可比性一、前人观点陈述1、“货币超发”中的“货币”用什么表示?讨论货币超发问题,首先应该搞清楚的就是“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很多种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货币与金融统计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凡是能够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甚至是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金融工具,无论是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还是有价证券,都称之为货币”1。
而对于论题中的“货币”而言,有些人,比如说黄涛,认为应该用M2来作为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标准;而另一部分人,以沈晗耀为例,认为可以用M1来作为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并解释了不宜用M2作为货币超发标准的原因。
2、中国货币超发了吗?除了货币的表示标准不统一,对于货币是否超发也是存在分歧的。
以满红智为代表的人认为中国货币并没有超发;而张锐就认为中国货币超发了。
1杜金富主编:《货币与金融统计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三版,第1页.3、用什么来衡量货币超发?关于货币超发的衡量,有些人认为应该用M2减去GDP来加以衡量;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用M2除以GDP更加准确,比如胡晓鹏;更有甚者认为不应该用M2与GDP的关系作为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例如李倩。
4、各国之间M2具有可比性吗?很多人在分析货币超发这个问题时经常将中国的M2与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加以对比,来说明中国货币超发的问题,比如说黄涛。
对此,有些人却认为这是不妥的,中外M2的统计口径是不一样的,不能作直接的对比,例如李倩。
我国超额货币的实证研究及成因分析

我国超额货币的实证研究及成因分析引言根据1999年到2009年第三季度十年间我国gdp增长率与m2增长以及cpi变化的数量关系对比来看,我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上个经济周期的最高值13%,当时支撑这个增速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仅为16.74%,而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但货币供应量却连续3个季度保持平均28%的增长。
这部分没有反映在gdp和cpi变动上的货币供应增量,被经济学界称为“失踪的货币”。
一、超额货币的定义古典货币数量论中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为mv=py(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p是一般物价水平,y是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v是货币流通速度),等式两边同取对数并微分,可得dm/m+dv/v=dp/p+dy/y。
货币流通速度v在长期内变动极慢,可视为常数,即dv=0,微分式变为dm/m=dp/p+dy/y,也可写作△m=△p+△y,该等式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等于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和。
如果一国出现△m>△p+△y的现象,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超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的部分就是该国的超额货币供给。
二、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历史及现状我国货币供给超发现象可追溯到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货币与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明显违背费雪交易方程式的状况。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宏观经济的三个核心变量国民收入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三者的关系难以用古典货币数量论上解释。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常年超过名义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我国出现了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情况。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货币问题越来越复杂。
根据1990-2012年的数据,把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居民消费指数增长率的和与三个层次货币供给量m0、m1、m2的增长率进行对比。
1990年m0的增长率为12.8%,m1的增长率为19.1%,m2的增长率为34.2%,而cp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和仅为6.9%,与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差异均非常显著。
货币是否超发

较。
批判4:各国融资机构差异。(中国是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 目前占比在80%左右)
二、货币是内生还是外生的?
货币是否超发,需要分析货币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如果货币是内
生的,那么货币量的多与少,都是有经济体所决定的,而不币供给量并不能由央行完全确定,而是由货币当
生变化;存在价格和流通速度的调整机制,虽然可以通过观察价格
和流通速度考察货币供应量存量意义上的多了还是少了,但不能说 是“超”了还是“不足”
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这一暂栖所在实体经济还可以寻找另一栖 息地栖息下来,成为“林中的鸟”,也就是说流通的货币这一“在
飞的鸟”却可以通过“林中的鸟”的数目而保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
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 外汇占款。
图:2000-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总额 单位:以美元
我国对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财政支出与透支、公开 市场操作、外汇占款。2002年外汇占款已占当年货币总投放额 的一半以上,成为央行对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
适量论
钮文新表示 央行一直以GDP增幅加CPI涨幅再加2%至 3%这个公式来确定M2的需求量,这是比较 科学的一种方式。 今年中央对GDP增长预算为7.5%左右,CPI 涨幅预算为3.5%左右,于是央行将今年的 M2增速确定为13%(7.5%加3.5%再加2%) 是符合中国经济情况的。
主要观点——以经济需求为主
中国M2/GDP创新高:危险信号
“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 大,货币超发越严重。中国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也创下 1.88倍的历史新高。
中国货币是否超发

1、我认为中国货币并没有超发,因为人们通常用“M2/GDP”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中国的M2为116万亿元。
按照汇率换算后,中国的M2是美国的1.5倍、日本的1.7倍,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严重的超发,但因为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货币流通速度不同,信用发达程度不同,不能用别国标准衡量本国的货币供应是否适当。
中国人使用现金较多,信用卡较少,这些不能不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
更重要的是,中国至今还处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之中。
改革前,中国的几乎所有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都是没有价格或者人为压低的。
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和货币化,特别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过程。
从放开消费品价格,到逐步放开要素市场价格,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大为增加,这当然需要增加货币供给。
2、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超发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对国家经济发展,这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
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就是利用包括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温和的货币超发完全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积极增长。
但如果我国货币增发水平持续增高将会对国家实体经济及金融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产生巨大的资产泡沫、不良贷款率升高等等。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论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积极现象。
近两年我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了解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和治理通货膨胀。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通胀而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方面1.货币超发从通胀的定义出发(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
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央行超发了43万亿的货币。
这大大的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的发行量约为实体经济的需要的货币量的2倍。
而且,2011年央行的货币增幅依然维持在16%左右。
由此可以断言,通胀会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经济面的一种常态。
2.成本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教授统计,2003―200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
据统计,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率达10.2%。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表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开始上涨。
工资上涨之后,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价格的提高随即传递到CPI上。
(二)国际方面全球四大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货币超发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后货币超发影响分析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下,我国为应对经济危机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但是因此而增加的海量货币供给量却造成了货币超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通过回顾2008年经济态势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分析政策形成的货币超发,再通过考察货币超发的后果,提出应对的建议,完善政策和制度,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标签:货币政策;货币超发;汇率;通货膨胀;资产泡沫F830引言观察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数据,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长率长期超过名义GDP增长率,这必然引起下一步的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带来收入分配更加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问题。
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为防止经济走向低迷,中央银行扩大了货币发行量,虽然最终达到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恶化了居民的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
具体说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台4万亿国家投资等一系列扩张财政政策,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增加的货币通过乘数效应成倍的扩大从而引起货币超发。
因资本具有逐利性,大量的货币涌入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CPI一度高居不下,房地产市场出持续火热。
追溯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2003年至今已经发生两次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第一次是2008年,CPI年均上涨率达5.9%,第二次是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CPI同比增幅曾连续高于官方通胀调控目标。
很多研究认为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造成的。
本文试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数据观察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并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相应政策提出建议。
1 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超发1.1我国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超发探讨Ⅰ
老谢方丈
何为货币超发?
首先,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供给货币我们一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作为代表。
而增长的价值拿到国家层面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GDP。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39.80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109倍。
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2.58万亿元,为845倍。
货币超发分析和预测
1、 M2 外储 GDP
1、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大,也很难具体到数字。
不过可以通过一个类比,来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货币超发范围。
我们先来看近10年中一个GDP规模和M2的量和走势。
2001年(经济稳定期)GDP规模10.97万亿元,增速8.2%;M2余额15.83万亿元,增速17.7%。
2004年(经济向好期)GDP规模15.98万亿元,增速10.5%;M2余额25.32万亿元,增速14.5%。
2007年(经济过热期)GDP规模26.58万亿元,增速14.3%;M2余额40.34万亿元,增速16.7%。
2008年(金融危机期)GDP规模31.40万亿元,增速10.6%;M2余额
47.51万亿元,增速17.8%。
2009年(经济探底期)GDP规模34.05万亿元,增速7.8%;M2余额61.02万亿元,增速28.4%。
2010年(经济回稳期)GDP规模39.8万亿元,增速10.9%;M2余额72.58万亿元,增速18.9%。
(M2:包括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
2、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接下来我以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做一个对比,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可以找到三个交汇点,2003年年中,2008年末,2010年末;2003年是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基点。
2008年年末恰好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探底的时间点。
2010年年末则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起始点。
近10年的货币发行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与此相对应的是GDP增长率一路拉涨,理论上来讲,由于当年发行的基础货币对后年的经济活动影响有一个累加效应。
我这里暂且宽泛的设定以2003年年中为基准值(GDP增长率10.2%,M2增速19.5%,和值
29.7)。
【为什么取值2003年?2003年CPI指数为1.2%!因为当一个国家地区货币超发,往往是伴随着极高的通货膨胀率。
与此同时,国际上通行的认为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超过3%就可以认定为通胀,高于5%为严重通胀,而低于1%为轻微通缩。
也就是说CPI正常值应该在1%~3%之间波动,通胀风险小,也就是说无货币超发风险】
就此,我取27~30来作为衡量货币是否增发的基准值。
接下来我就来累加M2和GDP增长率;
2001年M2增长17.7,GDP增长8.2%,和值25.9;2002年M2增长16.8,GDP增长9%,和值25.8;
2003年M2增长19.5,GDP增长10.2%,和值29.7;2004年M2增长14.5,GDP增长10.5%,和值25;
2005年M2增长17.9,GDP增长11.5%,和值29.4;2006年M2增长15.7,GDP增长12.8%,和值28.5;
2007年M2增长16.7,GDP增长14.3%,和值31;2008年M2增长17.8,GDP增长10.6%,和值28.4;
2009年M2增长28.4,GDP增长7.8%,和值36.2;2010年M2增长
18.9,GDP增长10.9%,和值29.8;
经由此图,就能有很直观的感受。
01、02、04年这三年M2和GDP增长率和值都在27以下,且当年CPI数值都不在正常范围之内(2年轻微通缩,1年轻微通胀);03、05、06、08、2010年M2、GDP增长率和值在27~30之间(除了08下半年因金融危机和股市一路狂跌,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致使CPI超过5%外,其余各年M2、GDP增长率和值尚在正常范围之间)。
只有2007和2009年M2、GDP增长和值超过的30%,特别是2009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6.2%。
2007年恰恰是国家不断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通胀预期的时间点。
2009年则全年货币政策极度宽松。
通过上述比对,是否可以认定2007年和2009年货币超发了呢?为此,老谢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03、05、06这三年,M2、GDP 增长率和值与CPI增长率是同时显示在这两条黑线中间区域,且两者间距较小。
也就是说只要当年CPI增长率数值控制在1~3%之间,经济过热现象和货币超发的风险就可控。
超过或低于都会造成货币供应体系的不稳定性。
3、M2年增发率和CPI增长率
如果我们从当年货币增发的角度和CPI对比显示来看,明显在1~3%这个区间段中2003和2005年,上述两者之间间距是最小的,也就验证了上一段所分析的,03和05年货币供应稳定,经济向好。
从2008年开始,因金融危机的影响CPI掉头向下,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2当年货币发行增长率强势上扬,转折点节点就在2008年年末。
我们可以清楚的从图中看到2008~2010这三年间,M2增发率和CPI形成了一个非常规整的“等边四角型”,且两者之间的负相关性更加明显。
那如何才能让两者回归到03、05年时的状态呢?
这里我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推测下未来3年的M2增发率走势,顺便探讨下CPI走势。
如果在理想状态之下,人民银行今明两年能把货币年增发率控制在5%之内,那么有希望在2013年之前把M2增发控制在20%左右的理想状态。
另外,由于今年大众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强烈,且今年1月CPI增幅高达4.9%,因此预计今年全年CPI增长率均值不会低于5.5%。
上一段我也说过M2新增货币和CPI基本呈反比,如果政府能控制住今明两年的CPI 走势,我相信M2基础货币的增发率也会被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
当然,产生这个结果前提是,排除国内外突发性其他因素。
可能有人会奇怪的问:老谢你就这么有把握?我只能说,各位就算不信我,总得相信国家统计局同志们的能力吧。
从今年1月起,统计局启用新的统计方案,占CPI权重最大的食品类比重被下调【我国之前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 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烟酒及用品 4%。
】,上调住房和服务类比重,至于下调多少和上调多少,除了国务院和统计局领导们,全体中国人民都不知道!(反正现在是涨什么下调什么,而上调什么就打压什么;大家只要看看如今的物价走势和目前如火如荼的房产税、天南地北的公安部扫黄行动就明白了)!
换一个角度再假设另一个场景。
要知道这是一个通胀猛如虎的年代,如果这两年控制不住CPI走势的话,为了保证新增M2和CPI 之间比率间距不至于被拉的过大,上调M2增发率的预期就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只有说谎的人和让数据说谎的人。
历史数据和经验告诉我,当两者之间的间距被无限拉大的时候,滞涨就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怕的通缩。
届时又将出现2008年末的那一幕,CPI增长率在上探到一定高度时,会突然急转直下狂跌为负。
可能那个时候就不是什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了,而是满大街抢购食品的居民,将重演希腊、埃及、利比亚的杯具惊魂。
所以,屁民们要理解国统局把CPI食品类权重下调的“良苦用心”,一切都要从大局出发,唧唧歪歪尖酸刻薄的骂爹骂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以上就是通过GDP、M2、CPI相互之间的分析得出的分析。
至于迄今为止,我们中国到底超发了多少基础货币?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国
货币超发探讨Ⅱ》中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