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合集下载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找到准确的通胀之锚至关重要,涉及民生与经济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中国央行声名鹊起,货币政策广受关注。

今年初,国际刊物《央行杂志》(Central Banking Journal)颁发年度央行奖,中国央行第一次获此殊荣。

该刊认为,中国央行在独立性受限和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的环境下,在中国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一轮改革中,顶住压力控制货币超发,积极推动金融自由化改革,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和专业度。

老实说,中国央行拿到这个奖项并不容易,因为每一家候选机构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美联储果断采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帮助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均出人意料地推动预期管理,日本央行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把日本拉出了通货紧缩的泥潭。

该刊的顾问委员会包括很多重量级的经济学家和多国央行行长。

毫无疑问,这个年度奖项是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肯定。

与这份肯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行了20多年的中国货币“超发之谜”:到了2013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为110.6万亿元;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即M2与GDP之比为1.95。

美国2013年的M2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M2与GDP的比率是0.65,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M2 与GDP 之比是度量一个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通行指标,无论从货币发行总量还是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来看,中国显然存在货币超发之嫌。

货币政策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锚(即货币是否超发的政策基准)和传导机制。

要破解中国货币超发之谜,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以往货币政策的框架和运行效果。

无论从国家到机构,对自身历史的准确认知和总结是进步的前提。

在过去20多年中,对中国货币政策基本共识的缺乏让人吃惊。

如果学界习惯以“谜”来形容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无解,如果放任社会对政府通胀控制能力的怀疑和担忧而不加以管理,新的框架和传导机制又如何建立?央行赖以安身立命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如果中国货币当局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无力感”,再权威的年度大奖也会因此而失色。

中国央行超发货币总额43万亿?一场混淆常识概念的胡言

中国央行超发货币总额43万亿?一场混淆常识概念的胡言

货币老虎怎样进笼货币老虎怎样进笼
喂肉喂肉
利率就是老虎的食物。加息就相当于加大食物供应量,存款利率提高后,等于银行给笼子里多扔了一块肉,老虎进笼子的意愿增强。贷款利率提高后,等于想把老虎带出笼子的人要增加食物供应,增加养虎开支,所以带走老虎的意愿减弱。利率就是老虎的食物。加息就相当于加大食物供应量,存款利率提高后,等于银行给笼子里多扔了一块肉,老虎进笼子的意愿增强。贷款利率提高后,等于想把老虎带出笼子的人要增加食物供应,增加养虎开支,所以带走老虎的意愿减弱。
捉放虎捉放虎
放虎的压力太大放虎的压力太大
抛开央行凭空发钱的情况不说,单说不停的有人拿来金子,就得不停的发纸币。货币老虎就会越放越多,但其实这不可怕,因为金子原来也是一种货币,也是老虎,所以相当于放出纸币老虎,收回金币老虎,老虎没有多。抛开央行凭空发钱的情况不说,单说不停的有人拿来金子,就得不停的发纸币。货币老虎就会越放越多,但其实这不可怕,因为金子原来也是一种货币,也是老虎,所以相当于放出纸币老虎,收回金币老虎,老虎没有多。
通过大面积的信息轰炸,普通人也知道通胀是因为“货币超发”了,但货币是怎样超发的,恐怕不仅一般网友答不上来,就连一些专业的财经媒体都可能迷糊。最近到处转发的“央行超发43万亿货币加剧通胀”就是一例。通过大面积的信息轰炸,普通人也知道通胀是因为“货币超发”了,但货币是怎样超发的,恐怕不仅一般网友答不上来,就连一些专业的财经媒体都可能迷糊。最近到处转发的“央行超发43万亿货币加剧通胀”就是一例。
对应现实,就是加息增加存款意愿,降低贷款意愿,从而使银行中的钱多了,外面的钱少了。如果商业银行嫌养虎开支太大,还可以把老虎借给央行,这就叫超额存款准备金。对应现实,就是加息增加存款意愿,降低贷款意愿,从而使银行中的钱多了,外面的钱少了。如果商业银行嫌养虎开支太大,还可以把老虎借给央行,这就叫超额存款准备金。

中国货币是否超发

中国货币是否超发

1、我认为中国货币并没有超发,因为人们通常用“M2/GDP”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中国的M2为116万亿元。

按照汇率换算后,中国的M2是美国的1.5倍、日本的1.7倍,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严重的超发,但因为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货币流通速度不同,信用发达程度不同,不能用别国标准衡量本国的货币供应是否适当。

中国人使用现金较多,信用卡较少,这些不能不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

更重要的是,中国至今还处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之中。

改革前,中国的几乎所有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都是没有价格或者人为压低的。

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和货币化,特别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过程。

从放开消费品价格,到逐步放开要素市场价格,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大为增加,这当然需要增加货币供给。

2、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超发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对国家经济发展,这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

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就是利用包括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温和的货币超发完全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积极增长。

但如果我国货币增发水平持续增高将会对国家实体经济及金融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产生巨大的资产泡沫、不良贷款率升高等等。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论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积‎极现象。

近两年我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了解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和治理通货‎膨胀。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通胀而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方面1.货币超发从通胀的定‎义出发(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

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央行超‎发了43万‎亿的货币。

这大大的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的发行量约‎为实体经济‎的需要的货‎币量的2倍‎。

而且,2011年‎央行的货币‎增幅依然维‎持在16%左右。

由此可以断‎言,通胀会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经‎济面的一种‎常态。

2.成本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教授统计‎,2003―200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

据统计,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率达10‎.2%。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表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开‎始上涨。

工资上涨之‎后,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价格的‎提高随即传‎递到CPI‎上。

(二)国际方面全球四大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新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最新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2013年01月29日06:32 来源:环球网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

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

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

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

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CSH

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CSH

货币超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货币超发的概念并不明确,许多专家学者也无法明确的计算中国货币超发的数量。

据报道而来的43万亿,是2011年第三季度的M2余额减去GDP量而来的,并没有依据。

但是中国的货币超发局势是显而易见,甚至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没有停止过。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

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34.6%;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

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

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及应对策略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及应对策略
宏观经济 I Ma c r o s c o p i c e c o n o mg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及应对策略
李 明 郑 州 大 学 西亚 斯 国 际 学 院 河 南郑 州 4 5 1 1 5 0
摘要 : 通 货膨 胀的根 源是货 币超 发 , 治理通胀 的政 策应 坚决而稳妥 地货 币政 策 , 增 加生 产。稳 定物 价 、充分就 业、
5 1 . 9 3 万亿, 而作为全球最大 “ 印钞机 ”, 截至2 0 1 2 年年末 , 中国 尽管 我们货 币还 不是 国 际货 币, 可 是我们 的货 币存量其 中 的M2 / G DP 达到 1 . 8 8 0 J 下新高 。而同期美 国的M2 余额 为 1 0 . 0 4 包括 现金加 存款 已经是 世界第一 , 这 么高 的货 币存量 沉淀于 我 万亿美 元 , 截 至2 0 1 2 年3 季度 , G DP 为1 5 . 8 1 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 们银行 体系 , 到 目前为止为什 么还没有 闯祸 , 主要是 百姓 仍然坚 概念 ?等于是 中国一 块钱的货 币供应 , 只撬 动了五毛钱 的G D P; 信我 们金融 体系 , 银行 体系 是稳定 的。所 以并没有 把大量 的资 现 金拿 出来去投 资于各 种投资市 场 , 也没有 拿来 囤积食 品 , 而美 国 , 一美元拉 动最少 1 . 5 美元的GD P。加 之 1 2 月C P I 出现超 金 ,
促 进 经 济 增 长和 平 衡 国 际 收 支 。 关键词 : 货 币超 发 ; M 2 ; 通 货 膨 胀
考 察一 国的 印钞 额 , 国际上 一般 采用 M2 指标来 度量 。M2 品市场 , 那 会更加反作用于通涨 , 甚至使 通涨加码。 是指 “ 广义货 币” , 是货 币供 应量 的重要 指标 之一 , 国际上M2 中国在 经济货 币化提 高的过程 中埋下 了不少 隐患 。具体 表 的计算公 式是 “ 流通 中的现金+支票存款 + 储 蓄存款+政府债 现形 式有 经 济领域 泡沫 资产 存在 、运营 效率 低及 落后产 能 过 券” 。M2 不 仅反 映现实 的购 买力 ( 现金 + 支 票存 款) , 还 反映潜 多 、贫 富差 距越来越大 、房价与物价调控 陷入两难 、经济体 制 结构改革阵痛等 。 在 的购买力( 储蓄存款 + 政府债券) 。 2 0 0 8 —2 0 1 2 年M2 , 全球 货币供应量余额 已超过人 民币3 6 6 万 2 0 0 8 年 以来 , 为应对 全球金融危机 , 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 张 亿 元 。其 中 , 超过 1 0 0 万亿 元人 民币即2 7 %左 右 , 是 在 金 融 危 机 的方式维系 了繁荣 。但 同时也埋下 了货 币快 速贬值 的隐患 。当 爆 发的2 0 0 8 年后5 年时 间里新增的货 币供 应量 。期 间 , 每年 全球 危机意 识成 为群体性 反应 的时候 , 货 币 的真 实购买力 就会 突然 新 增的货 币量 逐渐扩大 , 2 0 1 2 年这一值达 到最高峰 , 合计人 民币 呈 现 出 来 。 2 6 . 2 5 万亿元 。全球货 币的泛滥 , 已到 了十分严 重的地步 。而在 2 0 0 5 年 ̄2 0 0 7 年1 0 月 中国股市大涨 , 然后又从6 l 【 】 ( 】 点跌 到 这 股货 币超发洪 流中, 中国也已成 长为流动性 “ 巨人” 。 1 6 0 0 点, 这 或许 跟货币超发 到一 定程 度 , 而市场无力 吸纳大量 的 从存量上 看 , 中国货 币量 已领先 全球 。根据 中国央行 数据 , 货 币脱不 了干 系。当股市无法 吸 纳 时 , 楼市 自然成为 另一个吸 截至2 0 1 2 年末 , 中国M2 余额 达到人 民币9 7 . 4 2 万亿元 , 居世 界第 纳大量 货 币的 “ 海 绵” 。房价快 速上涨 , 调 控也 紧随而至 。但 接近全球 货 币供应总量 的四分之一 , 是美 国的1 . 5 倍, 比整个 国家一边调控 , 一边 却加大货 币投放 , 难 以真正抑制房价 。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 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引⾔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具之⼀。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中介⽬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供应量⽔平是⼀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和居民的⼿持现⾦之和,即流通中现⾦,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同⽐增长情况如图2所⽰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者相差不⼤2。

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励和扩⼤消费,同时实⾏低存款准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快捷、顺畅地⽀持经济发展。

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次使⽤“宽松”的说法。

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M0同⽐增长情况单位:亿元⼈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民银⾏调查统计司⽹页/doc/1c91d5360b1c59eef9c7b414.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2013年01月29日06:32 来源:环球网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

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

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

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

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 137 )从增量上看,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也让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望尘莫及。

根据21世纪网数据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美国、欧元区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分别折合为人民币7.17万亿元、5.08万亿元、5.70万亿元,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浮动。

2009年,美、日、英、欧同时大幅减少新增M2,但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却一下子蹿到13.51万亿元人民币。

随后每年中国M2增量均保持在12万亿左右的水平。

只用了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就激增50万亿元,存量翻番。

( 109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

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

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 8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美国2011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日元M2,下滑速度达 16.19%,更甚于美国。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之所以高出2011年,主要源于欧元区2012年新增货币供应量扩大2174亿欧元,约1.82万亿元人民币。

欧元区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急需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

作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 69 ) 中国M2/GDP创新高:危险信号“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对中国来说即当年人民币的名义值,两者相除的比率则冲销了通胀影响。

随着2012年12月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

加之12月CPI出现超预期反弹,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

也有券商分析师以“M2总量超过GDP已是全球普遍现象,且M2/GDP排名靠前的多数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截至2011年的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中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

世界第一的卢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

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猪四国”(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低于1,不在前25名。

( 55 )但是否就能因此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进一步思考,如果在M2/GDP的比值上,进一步剔除人均收入影响,将会出现怎样一个排名?21世纪网数据部按比值法,给出一个计算公式: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

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GDP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2010年人均GDP数值(2011年数据暂未公布,而2010年的数据并不妨碍观察结果)。

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

将M2/GDP处于较低水平的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4国也考虑进去,则印度的M2/GDP评估系数最高,美国最低。

就各大洲情况来看,亚洲整体的评估系数最高,欧洲次之。

( 44 )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

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

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

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

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

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

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

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

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

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

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

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

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

而作为全球最大“印钞机”,中国情况如何?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

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

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

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

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

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

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

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

同花顺数据显示,M2/GDP 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

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

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

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

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

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

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

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使在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

2012年末, 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

但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

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