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水和水蒸气参考教案
优秀教案水和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温州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王小梅教材分析:《水和水蒸气》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与水的变化》第六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落实到《水和水蒸气》一课的具体概念则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和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本课作为单元第六课教学内容,学生之前已经经历了“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由于温度变化,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及“杯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探究学习。
前一课“水珠从哪里来”,与本课共同组成探究水的液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的研究活动。
关于“水”和“水蒸气”,学生已有许多生活经验,比如地上的水干了,晾起来的衣服干了,烧开水等等。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水蒸气”、“蒸发”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初步认识。
比如衣服上的水干了,有些学生会用“水蒸发了”去解释。
但是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最典型的便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的“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这个错误的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
因此,对“白汽”的研究认识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教学准备:一小杯水、玻璃片、小烧杯、大烧杯各一只、毛巾、手电筒、黑色KT板、5倍放大镜、红色冰块若干、有盖子的玻璃瓶、热水、记录单。
小学科学水变成水蒸气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水变成水蒸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蒸气的概念及其特性。
2. 使学生了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并探究影响水蒸发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蒸气的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影响水蒸发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水蒸发的原理、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显微镜。
2. 教学工具:PPT、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烧水时看到的水蒸气,引发学生对水蒸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水蒸气的概念:讲解水蒸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水蒸气是水在常温下气态存在的形态。
3.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通过PPT展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水蒸发的原理。
4. 探究影响水蒸发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湿度条件下水蒸发的速度,分析影响水蒸发的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画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图。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水蒸气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3. 思考一下,如何使水蒸发的速度更快?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水蒸气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评估学生对水变成水蒸气过程的掌握情况。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影响水蒸发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或难度。
八、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学家或物理学家来校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水蒸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或科学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水蒸气的研究和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水和水蒸气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水和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水蒸气是水在一定温度下变为气体的形式。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案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和水蒸气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案一:认识水的性质1. 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水的性质和特点。
2. 活动设计:a) 观察水的形态:提供冰块、液态水和水蒸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态。
b) 水的状态变化:提供锅炉或水壶,加热水使其沸腾,让学生观察水从液态到气态的状态变化。
c) 描述水的性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的性质,例如透明、无色、可溶解等。
3. 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水的性质和状态变化,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的特点。
教案二:水的循环过程1. 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活动设计:a) 观察水循环模型:使用一个鱼缸或透明容器,加入水和一片湿润的海绵,放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凝结和降雨的过程。
b) 模拟水循环:分配学生角色,如水分子、太阳、云、山、河流等,并让他们按照水的循环过程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c) 讨论水的重要性:让学生讨论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等。
3. 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认识到水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三:保护水资源1. 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稀缺性,学会珍惜和节约水资源。
2. 活动设计:a) 对比用水量:让学生调查比较自己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用水量,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b) 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制定节约用水的计划,并在学校宣传栏上展示,号召全校师生一起行动。
c) 制作水资源宣传册: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宣传册,介绍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向家长和社区传递节约用水的理念。
科学三下水和水蒸气教案

科学三下水和水蒸气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水和水蒸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 能够观察和记录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烧杯、热水、冷水、锅、盖子、温度计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变化。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能否举例说明?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水的状态变化a.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b.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再次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c.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再次观察水的形态和性质。
d.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水的状态变化规律。
2. 实验二:水的蒸发过程a.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锅中,用盖子盖住锅口。
b. 加热锅中的水,观察盖子上是否有水滴形成。
c.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解释水蒸气的形成原理。
概念讲解:1.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蒸气的形成过程。
2. 讲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巩固练习:1. 学生小组间互相出题,进行知识问答游戏,巩固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
2. 完成一份练习题,测试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水和水蒸气的变化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2. 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行业从业者来学校进行讲座,介绍水和水蒸气的应用领域和相关技术。
课堂总结: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将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与变化与其他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研究其他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相互转化过程。
水和水蒸气

水和水蒸气《水和水蒸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的性质和水蒸气的形成及其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水的性质和特点;2. 水蒸气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水蒸气与水的关系;2. 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等;2. 实验物品:水、冰块、盐;3. 教学课件:教学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水和水蒸气的日常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水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如透明、流动等。
3. 学习水蒸气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蒸气是由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4. 进一步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和水蒸气之间的联系,及相关知识。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解答,让学生对水和水蒸气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归纳总结水和水蒸气的关系;2.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扩大对水和水蒸气的了解;3. 准备下节课课堂分享。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亲身实验中感受到了水和水蒸气间的联系,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实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c2b50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a.png)
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第一篇:水和水蒸气小学科学教案[最终版]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水和水蒸气》。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个实验:往浅碟子里放入水然后放在阳光下,观察碟子里的水量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引出水蒸发成水蒸气的概念。
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么情况下会蒸发得更快些。
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蜡烛加热汤勺中的水来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是讲水蒸气又会重新凝结成水,并通过实验“把冷烧杯倒扣在热水上”进行证明。
最后根据这个知识点来解决上一节课的遗留问题: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环节二:实验探究,加快蒸发,环节三:静态观察,发现凝结,环节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环节五:课外延伸,回归生活。
下面我进行具体的展开介绍。
一、动态观察,引出“蒸发”为什么说是“动态观察”呢?因为在上这一堂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观察一块湿手帕上的水的变化,分时间段进行记录:5分钟、30分钟、2小时、第2天早上,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收获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课,我首先请学生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许多学生说手帕慢慢变干了。
然后我接着提问那么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我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水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这时我顺势引出蒸发的概念: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蒸发。
学生对于水蒸气肯定很好奇,这时候我再请学生把这块手帕重新打湿,观察一下湿手帕上的水蒸气,可以用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
可是为什么啥都没有观察到呢?这个时候我再请学生比较一下水和水蒸气,这样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气的特点总结出来了: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这个环节是我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添加的,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明确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深入的了解水蒸气。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

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水和水蒸气【引言】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我们每天都与它有着密切的接触。
本教案将以小学科学10水和水蒸气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和水蒸气的特性、循环和应用。
【学习目标】1. 了解水和水蒸气的特性,理解其分子结构。
2.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能够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3. 掌握水的重要性,认识水的应用及节约意识。
【学习内容】一、水的特性1. 水的存在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水分子的结构: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水的三态变化1. 固态转液态:熔化。
2. 液态转气态:蒸发。
3. 气态转液态:凝结。
4. 液态转固态:凝固。
三、水的循环1. 蒸发: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液态水的沉淀:形成云、雨滴等。
3. 降水:水从云中以雨、雪、冰等形式回到地面。
4. 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水通过河流和地下水层流回大海。
四、水的应用及节约意识1. 生活用水:饮用、洗涤、烹饪等。
2. 农业用水:灌溉农作物。
3. 工业用水:制造、冷却等。
4. 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及具体节水措施。
【教学流程】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杯水,引起学生对水存在形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约15分钟)1. 介绍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子结构,并展示水分子结构模型。
2. 通过实验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并向学生解释其原因。
实验:将一杯水放在桌上观察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3. 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的流动方式。
三、学生操作与实践(约2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水的蒸发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2. 学生小组分享观察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a) 水是如何变成水蒸气的?b) 水蒸气是如何转变为液态水的?c) 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四、概念巩固与拓展(约15分钟)1. 教师进行概念巩固,复习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并进行简要总结。
水和水蒸气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和水蒸气的概念,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成水。
(2)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水和水蒸气的变化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水和水蒸气的相互转化过程。
(2)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2、教学难点(1)解释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背后的原理。
(2)设计实验探究水和水蒸气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冰块、热水等。
2、多媒体课件:水和水蒸气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水变成水蒸气(如烧水时水壶口冒出白气)和水蒸气变成水(如冬天窗户玻璃上的水珠)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和水蒸气。
(二)新课讲授1、水的蒸发(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现象表明水会变成水蒸气?(2)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湿衣服晾干、地面的水消失等。
(3)教师讲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4)实验探究: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一个字,观察字的变化。
(5)组织学生讨论: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6)总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通越快,水蒸发得越快。
2、水蒸气的凝结(1)提出问题: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2)学生猜测并回答。
(3)教师讲解: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做凝结。
(4)实验探究:在两个玻璃片上分别哈气,一个放在冷水中,一个放在热水中,观察玻璃片上的变化。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得越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水和水蒸气参
考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水和水蒸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2.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
建构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的概念思维图。
三、教学难点
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组内标号:1、2、3、4号3号做第一个实验.号做第二个实验,4、3号轮流拿电筒、2号拿放大镜.1号做第三个实验。
2.器材准备:
演示台、一杯50毫升的水、250毫升烧杯;白纸条、记号笔;一小杯水、玻璃片每组一份;大的烧杯一只、保温杯(里面装热水)、毛巾、手电筒、黑色KT板、水槽;红色冰块若干、有盖子的玻璃瓶;(★相机准备: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这个瓶子,用纸巾擦干瓶子的外壁,放进红色碎冰,盖上瓶盖,拧紧,带到教室里。
)、记录纸(放在抽屉里)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唤醒先前经验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
板书:水冰
(2)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2.活动准备,引起注意:今天,王老师请来了我们要研究的主角——水(出示一杯50毫升的水),还有很多帮助我们研究的工具,等用到它们的时候再请它们出来。
现在你们可以站起来看一看,认识一下。
(二)探究活动
观察“水的变化”
1.谈话:每组桌上都平铺着一块玻璃片,它会吸水吗在上面用湿的手指划上一些水,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作出猜想。
2.事实是否像我们猜想的一样,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准备!做一次深呼吸,闻到空气的气味了吗没有气味就是空气的气味。
现在请1号同学拿出材料盒里的毛巾和一小杯水,把毛巾的一个角卷在食指上(教师示范),接着在小杯子里的水中蘸一下,然后在玻璃片上轻轻地一划,上面留下了什么请你们对着它静静地观察2分钟,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3.组织交流:
(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少了,干了,不见了)请你闻一闻,有闻到什么气味吗周围的空气呢
(2)你认为水变成了什么水到哪里去了(板书:水到哪里去了)交流后让学生再观察周围的空气。
(3)解释:你们的发现和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一样,水确实变成看不见的气体——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这种现象叫蒸发。
(板书:水水蒸气)
现在教室里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外面的空气里有没有水蒸气水蒸气与空气一样都是无色无味的。
现在关于玻璃片上的水少了或干了的现象,我们怎么解释
4.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请你举几个例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个例子请2号同学用记号笔写在白纸上。
5.展示学生的例子,总结这些地方的水不断地蒸发到空气中,所以空气里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三)观察“热水形成的水蒸气的变化”
1.引出对白汽的讨论:刚才许多同学说生活中见到的“白汽”就是水蒸气,你的想法是什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请同学们从抽屉里拿出记录纸,把你现在的想法记录在“我的想法”这个格子里。
2.同学们对“白汽”是什么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平时在我们只看见白汽在热水上面飘动,我们有没有靠近白汽仔细观察过它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一些工具,靠近白汽仔细观察一下。
这项观察活动要求比较高,方法要对,注意力要非常集中才能完成。
现在,老师要交给大家观察的方法,请看仔细,听清楚哦!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是什么呢(出示黑罩子)“白汽观察盒”隆重登场!别看他黑不溜秋的,用处可大了!怎么用呢先倒一杯热水,然后把它罩上去,
(课件出示温馨提醒:1.手电筒的光从圆形孔照进去,方形孔是观察孔;2.眼睛要贴近观察孔仔细观察;3.小组分工合作,轮流观察。
)4号同学拿手电筒,2号、3号观察;3号拿手电筒,1号观察;1号拿手电筒,4号观察。
)
3.组织学生观察,课件提醒:要安静哦!请记录“白汽”和“新想法”(“你看到白汽什么样就在记录纸上画出来或写出来)观察结束要求学生把“白汽观察盒”送回去。
4.组织交流:展示典型学生的记录纸(1)你观察到白汽是怎样的你认为这在白汽中的一粒一粒的是什么东西
(2)你刚才猜想白汽是什么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如果学生还说是水蒸气,就追问:水蒸气不是看不见的吗)
5.进一步观察水蒸气变成的水
细心的小朋友已经观察到里面一粒粒小颗粒,“白汽”里的小颗粒太小,有些同学还不能确定是什么,那我们把它们聚拢来进一步观察一下:用毛巾擦干刚才用过的玻璃片,用手摸摸热水再摸摸玻璃片,然后把玻璃片罩在热水上,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后记录下来。
组织交流:白汽堆积起来后我们发现它是什么刚才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
(四)小结:白汽是小水珠。
既然白汽是小水珠,那这些小水珠是不是直接从热水中出来的呢(播放录像)这里有一段白汽的录像,我们来观察一下,看,水壶口这里没有白汽也就是小水珠,上面一点才出现,说明这些小水珠是不是直接从水里出来的刚才同学们说烧开水时水会蒸发,水变成什么了(水蒸气)是呀,就是这些(指壶口)“看不见”的水蒸气,微粒太小,遇到上面冷一些的空气,水蒸气微粒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
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板书:水蒸气水)所以水蒸气一遇冷就会凝结成水。
现在关于上节课的问题——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现在能解释了吗让我们把冰杯先拿回来观察一下,拿冰杯之前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材料整理一下(把玻璃片拿下
来放在材料盒里,再把桌上的材料都放进材料盒放到抽屉里去)好了,现在去拿冰杯吧。
你们刚才有没有把盖子拧紧现在冰杯里的冰发生了什么变化融化下来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请大家用手摸一下冰杯外面,有什么发现刚才我们明明已经把杯壁擦得干干的,这些水哪里来的请你来解释一下。
活动结束也让学生把冰杯放进抽屉。
(五)师生总结:
1.现在,你对水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展示学生的新认识。
(六)课外探究:
1.观察一杯10毫升的水蒸发完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给10毫升的水加热,记录蒸发完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