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2024年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2024年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2024年是我国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年。

在全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煤矿采煤沉陷区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工作成果:1.治理区域确定:根据煤矿采煤沉陷区的分布情况,我们确定了重点治理区域,将资源和力量集中于此,实现了治理工作的高效组织与管理。

2.土地复垦工作:专业机构对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了精确测算,并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复垦方案。

经过大规模的土地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已完成了一批土地的复垦,有效减少土地的沉陷程度,提高土壤质量和耕地利用率。

3.水资源管理:针对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监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优化布局,有效解决了沉陷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4.生态环境保护:在治理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沉陷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绿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沉陷区的生态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采煤沉陷区的环境监测和监管,确保了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5.社会经济发展:治理工作旨在实现煤矿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注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通过引导和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工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有效推动了沉陷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三、存在问题:1.治理进展不平衡:由于治理区域较广、资源有限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造成了治理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治理工作还存在滞后现象。

2.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目前资金投入仍然不足,致使一些工程无法及时启动和完成。

3.技术创新不够:在治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但由于技术创新不够,无法广泛推广和应用,导致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水资源保护
总结词
水资源保护是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详细描述
由于采煤沉陷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等问题 ,因此水资源保护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具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如建立 水资源保护区、加强水污染防治、合理配置水资源等。 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广节水型农业和工业用水模式以及开 展水资源管理教育和宣传。
加。
沉陷区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 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对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工作目标
01
综合治理煤矿采煤沉陷区,以保 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目 标。
02
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态修复、 土地复垦、居民搬迁等手段,实 现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 展。
02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的认 识和支持,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 治理工作。
加强沉陷区土地利用管理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措施,确保沉陷区土地的合理利 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 对治理工程的监督和验收,确保 治理效果符合要求。
村庄搬迁
总结词
村庄搬迁是由于采煤沉陷导致村庄房屋受损 、环境恶化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详细描述
在采煤沉陷区中,村庄搬迁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沉陷会导致房屋结构损坏、地面下沉、 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需要采取村庄搬迁措施,将村民迁 移到安全、环境良好的区域,并对其进行安 置和补偿。同时,还需要注重村庄搬迁后的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积极与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沟通协 调,共同致治理工 作的投入不足,影响了治理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采煤沉陷区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煤炭资源的提取而导致地下空洞形成,进而引发地表沉陷的区域。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采煤沉陷区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地下空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采煤沉陷区的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填充法、沉陷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生物植被修复、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和补偿等。

填充法是治理采煤沉陷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人工填充物或者废弃物填充到地下空洞中,填补空洞从而减缓地表沉陷的发生。

填充材料可以选择砂石、泥浆、混凝土等等,根据地下空洞的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

填充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是填充材料的选择和填充过程的精确控制是关键,防止因填充不均匀而引起新的沉陷。

沉陷区地下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也是治理采煤沉陷区的重要手段。

由于采煤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和地下水的升降压力差增大。

通过引入外部水源来补给地下水,或者采取提高地下水位的措施,恢复地下水资源供应,有助于减缓地表沉陷的速度。

可以考虑利用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用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沉陷区的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生物植被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的种植和生长来修复采煤沉陷区的问题。

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黏聚力和抗沉陷能力,同时植物的生长可以提供氧气和水分,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促进土壤的恢复和修复。

通过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采煤沉陷区土壤的质量和稳定性,减缓地表沉陷的发生。

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和补偿是为了确保地表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采煤沉陷区进行建筑物的施工和维修时,需要进行地下空洞的探测和填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对于已经存在的地面建筑物,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沉陷能力,或者进行补偿措施来减轻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

对于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针对煤矿塌陷区分析其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

针对煤矿塌陷区分析其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

针对煤矿塌陷区分析其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煤矿开采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但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引发塌陷问题,给周边的土地和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和治理煤矿塌陷区的土地,需要进行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和治理工作。

本文将针对煤矿塌陷区进行分析,探讨其充填开采土地保护及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煤矿塌陷区的影响煤矿塌陷区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因为地下矿层的空隙塌陷导致地表发生坍塌的区域。

煤矿塌陷区的形成会给周边的土地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1. 土地资源浪费:煤矿塌陷区因为坍塌的缘故,会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不仅给煤矿开采造成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

2. 环境破坏:煤矿塌陷区的形成会导致大量的土地荒芜和生态环境破坏,对周边的水源、植被和野生动物造成严重影响。

3. 安全隐患:煤矿塌陷区的形成会对周边居民和建筑物造成安全隐患,容易引发事故和灾害。

二、充填开采的原理和作用充填开采是指在煤矿开采完成后,采用充填物填充开采空间的方法。

充填开采的原理是通过填充物填充地下矿洞和空隙,减轻了地下矿层的压力,从而减少了地表发生塌陷的可能性。

充填开采的作用是:1. 保护地表稳定:充填开采可以有效减少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保护地表的稳定性,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3. 安全保障:充填开采可以减少地下空洞对周边居民和建筑物的安全隐患,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充填开采是煤矿塌陷区土地保护及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煤矿塌陷区土地保护的措施1. 充填开采:在煤矿开采完成后,采用充填开采的方法填充地下矿洞和空隙,保护地表的稳定性。

2. 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形成的煤矿塌陷区,可以采取防治措施,包括修复地表、加固地质、种植植被等方法,减少土地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

3. 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植被、恢复植被,促进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

4. 土地再利用:对于煤矿塌陷区的土地,在保护和治理完成后,可以进行土地再利用,开展农业、工业、旅游等项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问题分析与建议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问题分析与建议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问题分析与建议李太启;高荣久【摘要】China is the largest coal producer. Due to the long term coal mining,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urface sub-sidence,building collapse,farmland damage,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and bad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 and farmer ap-pear in the mining area andthe surrounding,which aff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eriously. Although China has done a lot of work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because of great difficulty and heavy task. 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ion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the principle,focuses and status quo of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re analyzed from two region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depth study on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coal villages relocation an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and subsidence and their impact are carried out. Then,some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 a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policy,models,technology in site selection,planning,implementation related to the village relo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land.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about mining subsidence.%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矿区及周边出现了地表沉陷、房屋倒塌、农田损毁、生态环境恶化、工农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04
治理成效评估
土地复垦成果
土地复垦面积
经过综合治理,煤矿采煤沉陷区 已经成功复垦土地面积达到XX平 方公里,占沉陷区总面积的XX%

土地利用类型
复垦后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种植 、林业种植和建设用地等,提高
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价值。
土地质量改善
通过土壤改良、灌溉设施建设等 措施,复垦后的土地质量得到明 显改善,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05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当前存在的问题
01
02
03
04
环境破坏严重
采煤沉陷区出现了严重的地面 塌陷、水源污染等问题,对周 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基础设施薄弱
沉陷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等 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影响居民
正常生活。
产业结构单一
采煤业是当地主要产业,但产 业结构单一,缺乏其他产业支
撑,导致经济发展受限。
成果评估与监测
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对治理成果进行评 估和监测,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为后续工作提 供了经验和借鉴。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
针对尚未完成治理的区域,将继续加大投 入力度,完善治理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治理 效率和质量,推动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向 更高水平发展。

生态修复效果
植被覆盖率
沉陷区的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 XX%提高到了XX%,有效恢复了
地表的生态功能。
水资源保护
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水系连通工 程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沉陷区的水 资源,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生物多样性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沉陷区的生 物多样性逐渐恢复,一些珍稀物种 重新出现在该区域。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引言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快,但与之相关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却面临着很多难题。

采煤沉陷区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煤矿采空导致地表沉陷和地下空间塌陷的区域,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区,保护环境和人民生活安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旨在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进行一次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1.1 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机理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是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域失去支撑而导致地表塌陷,形成坑缝和沉陷区。

而地下空间塌陷则是由于采空区域导致地下岩层失稳而造成的。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地下和地表的两大问题。

1.2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困难和挑战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治理工艺和技术尚未成熟;三是不同区域的沉陷形式和程度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四是影响范围广,涉及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3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现有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工艺和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二是治理效果初显,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三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和标准。

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研究进展2.1 地下空间治理技术地下空间治理技术是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地下空间治理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主要包括地下支护技术、地下充填技术等。

2.3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不仅仅是地下和地表的治理,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4 综合治理理论体系综合治理理论体系是综合治理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

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

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一、引言煤矿塌陷是矿井采空区域导致地表沉降或坍塌的现象,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矿井采空区域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塌陷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重要。

本次汇报将介绍煤矿塌陷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煤矿塌陷的原因1. 煤矿采空区域导致地层空洞: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会形成采空区域,当这些空洞得不到及时填补时,地层可能会发生弯曲、扭曲或塌陷。

2. 煤柱冒落导致地表塌陷:在煤矿开采中,煤柱冒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大量煤柱下沉或崩塌时,会导致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

3. 煤矿开采导致地表下沉:随着煤炭的开采,地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这种下沉也会引起地表塌陷的问题。

三、煤矿塌陷治理方法1. 填充采空区域: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采空区域,可以通过填充材料来填补,减少地层的弯曲和塌陷的可能性。

常用的填充材料有煤矸石、工业废渣等。

2. 利用岩层压裂原理:通过钻孔注浆、注水等方法,在地层中形成压裂裂缝,从而减少地层的压力,防止塌陷的发生。

3. 调整矿柱布局:合理的矿柱布局可以减少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煤柱冒落,达到减少地表塌陷的目的。

通过对矿井结构和开采方法的优化设计,可以减少煤柱的塌陷现象。

4. 物理加固方法:如采用钢压条加固、加固煤柱等方式,可以增加地层的支撑力,并减少塌陷发生的可能性。

四、煤矿塌陷治理的效果与问题1. 治理效果方面:通过各种治理方法的应用,煤矿塌陷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填充采空区域、调整矿柱布局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表塌陷的发生,有效保护了地表的安全。

2. 治理问题方面:部分治理方法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如填充材料的选择和填充效果的评估。

此外,煤矿塌陷治理的投入较大,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五、煤矿塌陷治理的发展趋势1. 开展治理技术研究:针对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加强对填充材料、加固方法的研究,提高治理效果和经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分析
摘要:新集三矿为急倾斜煤层开采矿井,由于煤层赋存的特殊性,工作面开采后均形成与工作面走向一致的长条形塌陷区。

矿井开采初期,各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沉陷单一、独立,但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各煤层开采后的塌陷区范围在走向和倾向上不断加大。

目前,塌陷区已基本连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急倾斜煤层;采煤塌陷区;治理与分析
1 矿井基本情况
新集三矿为急倾斜煤层矿井,位于安徽省凤台县城西约4km,井田面积6.8174km2,设计年产60万吨,1994年开工建设,1996年10月投产。

矿井开采上限-200m,开采下限-800m。

分三个水平和四个生产采区,一水平标高-340m,已基本开采结束;二水平标高-550m,为现生产水平;三水平正在开拓准备;四个采区分别为西一、西四、西五和西六采区。

其中,西一采布置在工广保护煤柱和刘集乡保护煤柱之间约300m范围内,开采下限-470m左右,属于局部可采采区;目前,矿井已开采至-480标高上下。

2 塌陷区特点及形成机理分析
新集三矿由于煤层赋存的特殊性,工作面开采后均形成与工作面走向一致的长条形塌陷区,呈锅底形,两侧宽缓,中间最深。

开采初期,各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地表沉陷积水区相互独立,但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各煤层开采后的塌陷区范围不断加大,且相互叠加;目前,塌陷区积水范围已连成一片,塌陷区整体形状呈椭圆形。

实测最大沉陷深度位于13-1煤上方,最大积水深度为4.2m。

矿井开采已造成塌陷区面积7166亩,其中下沉大于1.5m的2508亩,下沉小于1.5m 的4658亩。

(1)采煤塌陷区沉降观测
投产初期,我矿就在地表对应西一、西二采区13-1煤及8-1煤走向和倾向上分别布置了三条沉降观测线,现场实际观测地表沉降特征,并与设计岩移参数预计结果进行比较,确认矿井实际岩移资料与由合肥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岩移参数预测结果基本相符。

目前我矿均采用合肥设计院提供的岩移参数对开采沉陷进行预测、预报。

(2)采煤塌陷区形成机理
由于煤层的开采和地下水疏放,改变了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状态,介质(不同岩层)的连续性及完整性受到破坏,介质单元之间原有的联系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了煤层及其顶、底板岩体沿着一系列原生裂隙和后期形成的连续性裂隙、非连续性裂隙发生移动,使介质单元互相分离并发生相对运动后充填入采空区,从而
引起地表下沉。

3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
在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过程中,淮南市政府、凤台县政府分别成立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补偿搬迁安置暂行办法》,出台了《关于采煤塌陷区加快村庄搬迁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

依据政府部门出台的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方案与各项规定,新集三矿进一步确定了”以人口补偿为原则,据实补偿为补充”的补偿方式,制定了采煤塌陷区内村庄搬迁、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实现了地矿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1)新集三矿塌陷区综合治理涉及道路维修、圩堤加固、水系改造等内容。

根据地面观测桩下沉数据,结合现场塌陷的实际情况,组织测量、土建、预算、土地办等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出需要治理项目的可行方案。

对造价超过10万元的工程,邀请公司有关部门参与。

(2)依据水渠塌陷的程度分别采取加高、加宽和改道等措施,对受损较轻的排灌站进行房屋加固、设备维修;对于受损严重的则重新建排灌站。

(3)对塌陷区的道路下沉0.4m-1m的路段,采用矸石分层筑填压实的方法维修;对受开采沉陷的圩堤则采用粘土回填、平整碾压等进行加固,并确保回填后的高、宽等超出原设计标准。

(4)分步骤、分阶段对村庄及其它建筑物进行搬迁。

截至目前,新集三矿已搬迁村庄及其它建筑物11个。

(5)针对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情况,在李咀子村、刘庄村等自然村搬迁后的旧址,进行了采空区回填,共计复垦土地123亩。

4 未来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1)根据《淮南新集矿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针对位于新集三矿井田范围内的花家湖大堤采用就近挖土充填,多层碾压等形式对堤坝加高、加宽。

估算填方量约40974m3,为远期治理工程。

(2)利用煤矸石对矿井开采范围的道路采取随塌随填的方式,进行及时修复,修复后的道路路面宽约7m,估算填方量约7863m3。

(3)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25号)要求和《土地复垦规定》第四十二条”因塌陷、占用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的规定,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复垦治理”的原则,对已经破
坏的土地采用煤矸石充填、挖深垫浅等方法复垦耕地、建立渔塘、植草复绿,尽可能的恢复生态环境。

预计新集三矿最终塌陷面积8097.81亩,最大下沉深度5.0m以上。

(4)合理布置检测网点,对矿山水土资源破坏、水土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观测,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参考文献:
[1]祝国军.矿区土地复垦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1988.
[2]周树理.矿山废地复垦与绿化[M训E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