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________②虎亦寻卒去。
________(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
(多选)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初生之犊不怕虎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练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曾子之妻之市之:____(2)顾反为女杀彘反:____(3)特与婴儿戏耳特:____(4)遂烹彘也遂:____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曾子之妻之市听父母之教B 其子随之而泣今子欺之C 女还待父母而学者也D 顾反为女杀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之”:去、往。
(2)“反”:同“返”,返回。
(3)“特”:只是。
(4)“遂”:于是,就。
2、 B (A 项“曾子之妻之市”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听父母之教”的“之”是“的”的意思;B 项“其子随之而泣”和“今子欺之”的“子”都指“孩子”;C 项“女还”的“女”同“汝”,你,“待父母而学者也”的“者”指“……的人”;D 项“顾反为女杀彘”的“为”是“给”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为”是“为了”的意思。
)3、(1)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2)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要讲诚信,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导语】要想学习好,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如。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狐假虎威 ⼀、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之,得狐,狐⽈:“⼦⽆敢⾷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先⾏;⼦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兽见之皆⾛。
虎不知兽畏⼰⽽⾛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以我为不信,吾为⼦先⾏: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4)兽见之皆⾛: 2.翻译句⼦。
(1)今⼦⾷我,是逆天帝命也。
(2)⼦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 (3)虎不知兽畏⼰⽽⾛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 (2)故遂与之⾏: (3)其不善者⽽改之: (4)曾⼦之妻之市: (5)学⽽时习之: (6 )见藐⼩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来⽐喻_____⼀类⼈。
21世纪教育版权所有 5.你是如何评价⽂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欣赏寓⾔故事《近朱者⾚近墨者⿊》,完成习题。
1.“近朱者⾚,近墨者⿊。
”出处:晋·傅⽞《》。
“ 2.”近朱者⾚,近墨者⿊。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们⽤来⽐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可以使⼈变好。
B .接近坏⼈可以使⼈变坏。
C.客观环境对⼈有很⼤影响。
D.客观环境对⼈没有太⼤影响。
答案 ⼀、 1.(1)做⾸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语文版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语文版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④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
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③贾人:商人。
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舍:______。
(2)遂居焉居:______。
(3)遂迁居市旁迁:______。
(4)此可以处吾子矣处: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短文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
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
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
“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准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能够使人变好。
B .接近坏人能够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
一、 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
( 5)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