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合集下载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2015 年度) 一、项目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2015 年度) 一、项目

政府
新的微管相关蛋白 JWA 2006-04-10
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 奖
二等奖
周建伟、李爱萍、夏薇、曹 江 苏 省 人 民
海霞、刘起展
政府
相关基因检测在胃癌 早期筛查及个体化治 疗中的作用
2011-03-20
胃黏膜癌变的新机制 2014-11-28
及早期防治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 一等奖
3、设计构建了基于 hTERT 启动子的胃癌靶向性优化型分子探针,建立靶向 端粒酶的分子影像诊断系统和疗效可视化评估系统,为胃癌定性诊断和无创实 时监测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新手段;首次提出肝素酶是胃癌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 构建了基于肝素酶抗原表位的多抗原肽疫苗,拓展了胃癌生物治疗新领域,为 胃癌的早期分子影像诊断及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为肝素酶发现者 Voldasky 多次引用及述评,并为 Drug Discov Today 杂志撰写特约综述。
4、创建了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系列动物模型,证实维甲酸、亚硒酸钠和丁酸 钠对胃黏膜癌变有逆转作用,塞来昔布能有效抑制 Hp 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 殖,减少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参与制定我国“胃黏膜癌前疾病诊治共识”。 率先开展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多中心研究,已完成 3668 例 ESD 手术,病变切除率达 99%,术后复发率低于 1%,取得与外科手术同样的 疗效。对我国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会议交流: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32 篇次,在全国、全军和地区性消化学术会议作专题报
告 52 次,分会报告 342 篇次。
(4)技术办班:成功主持召开全国胃黏膜癌前病变与疾病研讨会 12 次,举办国家级“早期

2015年度拟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

2015年度拟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内容

张平松,李 永盛,郭立 全
有效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
ZL201 310096
9631
201412-24
1549 751
重庆交通大 学、云南蒙 新高速公路 建设指挥部
杨建喜,周 应新,张汝 文
有效
(1)建立了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车辆制动失控概率和事故预测模型,提出了 制动易失控路段判定方法和强制消能减速技术,实现了车辆强制减速。研制的 避险车道网索拦截技术,使避险车道设计长度减少 41%,开发的座椅式护栏已 纳入行业标准《公路交通安全实施设计细则》(JTG/T/D81-2006)。
(2)研发了隧道衬砌空洞非接触空气耦合雷达探测技术,提出了隧道渗漏 水红外成像快速移动扫描检测方法,解决了隧道衬砌裂缝快速移动视觉检测辨 识精度难题,研制了可以 5-20km/h 行驶的隧道空洞、渗漏水和裂缝智能检测车, 其技术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实现了高速公路隧道不停运状态下安全检测。
项目简介
在我国通车的 10.8 万公里高速公路中,山区高速公路为 3.6 万公里,其中 70%位于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西部山区高速公路比例越来 越大。由于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和投资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山区高速公 路出现了高桥隧比,高陡边坡和连续长大纵坡多的现象。地质不良、降雨连续、 地震多发等的影响,使得西部山区高速公路桥隧安全和高陡边坡稳定成为突出 问题;多变气候和连续长大下坡导致追尾、坠崖、翻车等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2013 年公安部公布的十大危险路段有 6 条是山区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如何保 证桥隧安全、高陡边坡稳定和消除恶性交通事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保障 西部山区高速公路安全畅通、高效运营的重大课题。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

以下是这些奖项的具体信息:
国家自然科学奖:共有42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共有6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有187项成果获奖。

此外,还有7名外籍科技专家获得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些获奖项目和人员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模板】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模板】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进步奖(含推广类、科普类)、进步奖-直报类)1、项目名称:高临场感三维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2、推荐奖种: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3、推荐单位(专家):XX大学4、项目简介:显示产业是我国信息领域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在显示面板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核心技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

三维显示技术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升级发展、打破技术垄断提供了发展机遇。

当前三维显示的临场感体验受到图像分辨率低、视角范围窄、立体视觉疲劳等问题的制约,提升三维显示人机工效,掌握高临场感三维显示核心技术,有助于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由大变强,良性可持续发展。

XX大学从2007年起在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围绕高临场感三维显示的制约因素,在三维图像获取与驱动、三维显示核心器件、三维视觉体验、光电测试与标准等方面开展了机理探索和创新研究,取得丰富技术成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际IEC标准,推动创新成果的国际标准化,占领技术最高点,掌握市场话语权;与深圳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XX公司、中兴通讯公司等企业产学研合作,使技术优势转为产品竞争力。

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提出了基于傅里叶切片变换算法的三维光场重建和驱动方法,通过景深信息建立三维光场模型,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大幅提升了三维光场任意视点的计算速度,同时解决了传统三维光场重建算法的混叠问题,成果在中兴通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中得到应用,实现了高临场感远程三维交互。

(2)提出了光学刻蚀和喷墨打印相结合的大尺寸基板微透镜阵列制备方法,通过精确控制透镜阵列的形貌,优化了三维显示空间光场分辨率,结合创新的超多视点像素阵列优化算法,解决了传统三维显示空间分辨下降的问题,成果在海信电器和华星光电公司裸眼三维显示的光栅结构中得到应用,结合4K大尺寸面板实现了高临场感三维显示。

(3)发明了基于电润湿的可变焦微透镜阵列结构,实现了电场力和压力控制下的微透镜阵列焦距的快速和连续变焦,提出了基于模式控制的液晶变焦透镜结构,采用成熟液晶工艺简化了透镜单元的结构和制备流程,成果在华星光电公司液晶变焦透镜阵列面板中得到了应用,打破了国外公司技术垄断,降低了制造成本。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颁奖典礼中,我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及内蒙古、云南、河北、湖北、湖南等省市的科研单位荣获特等奖。

这意味着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绩无疑将对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获奖项目。

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优质肉牛肉类品质与安全保障技术与产业化”获得了特等奖。

这一项目的获奖,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畜牧业科研领域的成就,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

另外,湖北省第七批紫檀木贸易管制与产业开发示范工程项目也获得了特等奖。

紫檀木在我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这一项目的获奖将进一步促进紫檀木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木材产业的向好发展。

云南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技术示范工程项目、河北省热轧高强度带肋钢筋生产与应用示范项目、湖南省柑橘种植栽培示范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等也获得了特等奖。

这些获奖项目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木材、农产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为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获奖项目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这些项目的获奖反映了我国在农业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科研水平和成果是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

这些项目的获奖充分说明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获奖项目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在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这些项目的获奖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些获奖项目深感振奋和鼓舞。

这些获奖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木材、农产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为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项目的获奖充分说明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为我国在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201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201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胰腺重大疾病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治疗措施的创新和应用二、推荐单位(专家)中华医学会三、项目简介我国胰腺重大疾病年新增病例数超过40万,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起病急骤,在所有腹部良性疾病中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慢性胰腺炎临床诊治极为困难,并且属于癌前病变,一旦恶变为胰腺癌,治疗效果极差。

胰腺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为之每年消耗医疗资源超过200亿元,成为当今医学亟待攻克的顽固堡垒。

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胰腺重大疾病进行科技攻关。

本项目围绕上述难题,自1998年始组建胰腺重大疾病诊疗团队,进行多学科联合公关,在历经16年的不懈努力下,项目组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30余项课题资助,建立了胰腺重大疾病的科学诊疗体系,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成果:1、创立胰腺重大疾病多学科研究诊治平台及科学诊疗体系:项目组围绕胰腺疾病病情重、诊治难、预后差等临床难点,于1998年组建了胰腺专科疾病联合公关专业团队,2002年创立了包括外科中心、专科ICU、内镜室等多学科诊治中心,并于2007年创立国内首家胰腺疾病研究所,现有开放床位100张,是国际上目前集胰腺外科、重症医学、消化内镜、影像介入与肿瘤专业于一体,规模最大的胰腺疾病专业诊疗中心之一。

通过对十多年来12000余例胰腺重症疾病数据的回顾性分析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建立了胰腺重症疾病的多学科诊疗体系。

2、率先提出对SAP患者的三类法并分型施治,制定SAP合并ACS的三型分类标准与SAP手术量化评估方法以指导手术:通过临床实验及基础研究,率先提出SAP再分类为一般SAP与特重型SAP,并针对特重型SAP制定细化诊疗方案,降低SAP前期死亡率;首次提出SAP合并ACS分型方法并指导手术,将ACS手术死亡率由52%降至12%;制定了首个SAP手术量化评估方法,将SAP手术死亡率降至6.2%。

上述措施使SAP总体死亡率由项目实施前的14.4%降至6.0%,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项目名称:原发性肝癌外放射治疗临床应用及其关键问题预测推荐单位:教育部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项目简介:原发性肝癌全球年新发病超过62万人,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位居第二。

其中80%非手术治疗,如介入和分子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只能针对肝内病灶起姑息作用,索拉菲尼仅能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3个月,费用高。

本研究主要创新结果如下:1.肯定不同病期的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效果,为国内外原发性肝癌诊治指南提供临床证据:我们在国际上用大宗的病例和/或同期对照,首次报道放射治疗能使大肝癌、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转移、不能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改善骨、肾上腺、肺和脑转移患者生存质量。

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分析,指出放射野的布局以保护正常肝的再生为原则。

这些结果在SCI英文杂志上发表23篇系列论文。

美国放疗学会官方杂志,两度为我们的论文撰写评述,分别认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放疗时代到来”(Cancer J 2005;10:201-3),和“放疗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作用”(Cancer J 2006;12:102-4)。

2.探索放射性肝损伤的机制及建立其预测模型:国际上率先建立了放射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由此探索了放射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发现肝脏的非实质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加重肝细胞损伤,并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为临床预防放射性肝炎提供了依据。

应用Lyman模型预测放射性肝损伤,放射性肝炎的发生概率=1/[1+exp-(0.12×肝平均剂量-4.29)],该公式考虑到中国人常伴有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把握国人肝癌放疗的最安全剂量。

代表论文发表在放疗最顶级杂志《Int J Radiation Oncol Biol Phys》8篇。

3.建立原发性肝癌转移预测模型:证实姑息性放疗诱导癌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癌转移潜能,提出干预癌细胞转移的方法。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凡纳滨对虾抗逆良种选育与应用二、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农林牧渔中水产新品种选育技术领域。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和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种类,在满足人们优质蛋白食品需求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产量50%,但亲虾种源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引种成本高,种质资源受制于人。

由于国内外缺乏抗逆良种,引进的亲虾繁育1-2代后就产生遗传衰退,抗逆性显著降低,出现了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规格参差不齐等严重种质衰退现象。

如何突破现有技术局限,选育出适合我国养殖环境条件的抗逆良种,是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成败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项目针对凡纳滨对虾抗逆良种选育与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从发掘优良抗逆种质入手,发明了凡纳滨对虾抗逆良种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创制了抗逆良种,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

核心发明点包括:1. 发明了凡纳滨对虾育种材料编码标记方法和发掘出优良抗逆性状为了解决由于凡纳滨对虾具有个体小、繁殖后代多、经常蜕皮等特性,导致育种材料个体难以辨识的关键难题,发明了一种对虾个体的物理标识技术,其标记方法和编码标签对虾体无损伤、易识别、且终生携带,解决了育种材料个体清晰标记和记录的关键技术难题;发现了凡纳滨对虾可遗传的淡水耐受抗逆性状,建立了淡水耐受抗逆性状测试的新方法,并发掘出与淡水耐受抗逆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和4个关键功能基因。

2. 发明了危害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的病原快速检测新技术及试剂盒为了突破育种中最为棘手的病害防御难题,发明了主要对虾病毒和弧菌病原的LAMP和GeXP 快速检测新技术与试剂盒,以及配套的从凡纳滨对虾粪样和养殖土壤中提取、回收病原DNA的新技术,使检测灵敏度比PCR检测提高了10-100倍,检测时间显著缩短、检测特异性明显提高、现场操作简便,保障了良种选育计划不因病害中断和种质性状表达不受病原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项目名称: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推荐单位:教育部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项目简介: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库区120万移民安置。

项目组历时20余年,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三峡移民实践相结合,针对库区移民工程和新城市(镇)建设中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安居复杂、山地建设特殊等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取得了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工程的重大科技突破。

1、构建三峡人居环境“簇群”形态学理论。

揭示山地簇群“三维空间”形式和山江“地形阻隔”生长规律,实证“簇群形态”是山地人居环境提高容量和优化质量的途径。

解决了三峡移民安置容量理论问题,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原理在山地的特殊性和发展内涵。

2、创新库区人居环境三维空间“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

创立簇群形态在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三个空间尺度的实施和突破技术难点。

突破了库区移民安置人地矛盾的技术瓶颈,获得城乡规划与设计共性技术在三峡地区的适应性发展。

3、实践了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市(镇)建设工程。

编制和完成不同类型和多个城市(镇)规划与建设工程120余项。

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簇群”理论与关键技术。

实践经验覆盖库区70%区县和移民,以及890万m2安居住宅建设,解决了城乡规划平原技术在山地的产业化应用。

教育部专家鉴定组认为“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解决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支持,属国内首创,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为保障和支持三峡库区完成移民搬迁和安置任务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重庆大学:项目牵头单位,积极组织、申报获准了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课题。

研究过程中,在实验条件、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项目组大力支持;在移民安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推广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协调管理机构、移民城市(镇)迁建单位、相关技术配合单位等,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协调与平台保障工作。

积极组织项目组完成课题及技术成果的验收、鉴定等工作,指导项目组获得多项奖励及个人荣誉。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积极配合牵头单位进行课题关键技术研发,在人工干扰的排放测评体系建构、流域(含消落区)尺度的生态综合规划模型以及街区尺度的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方面,给与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在库区多条河流污染防治实践中积极协调人员,多次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课题组成员申报成功“一种适合山地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提供支撑,有效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重庆万州区城乡建设委员会: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积极配合牵头单位的研究成果在万州区实施运用,组织万州城市总体规划、万州经开区总体规划等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保障了研究成果的落实,为移民迁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支撑;为配合课题组进行生态安全测度与规划干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为解决移民安置容量矛盾,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提供了支撑。

在具体研究成果实施中,积极协调人员,组织相关规划与建设项目,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重庆长寿区规划局: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桃花新城城市设计等工作,为实施长寿区“适应性组团”生态安全结构和功能分区提供了支撑;为长寿实现现代工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人力物力的保障,为移民迁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支撑;建成“数字长寿”地理空间框架,获国家GIS优秀工程金奖;在具体研究成果实施中,积极协调人员,组织相关规划与建设项目审批,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积极参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推广工作,以库区相关规划如万州经开区总体规划、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等百余项规划为载体,保障了研究关键技术在库区的实施;在研究成果实施过程中,积极协调人员,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重庆乐至置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单位之一,积极配合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完成长寿区移民迁建、定向安置房等一系列人居环境示范工程。

为项目理论与技术的验证、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万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单位,积极配合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完成了万州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课题。

为项目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协调管理机构、移民城市(镇)迁建单位、相关技术配合单位等,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协调与平台保障工作。

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产业化单位之一,积极配合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完成了万州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课题。

为项目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协调管理机构、移民城市(镇)迁建单位、相关技术配合单位等,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协调与平台保障工作。

推广应用情况:完成库区主要城市万州、长寿31.3万移民安置任务(约占库区总量1/4),新增安置用地48km2,拆除和建设移民住宅1388万m2。

有效推进了项目“理论建构-技术创新-社会实践”的融合关系,验证了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价值和技术实效。

实践经验获得推广,覆盖三峡库区70%区县和移民,以及890万m2移民安居住宅建筑。

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分别约为2.97亿元和35.3亿元,支持申报成功国家和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13个。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GIS优秀工程金奖1项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获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SCI/EI等论文107篇1 专著 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赵万民,2003)2 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吴良镛、赵万民,1997)3 发明专利 一种适合山地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方法(郭劲松等)4 发明专利 一种坡耕地农业面源污染物拦截与控制方法(郭劲松等)5 专著 三峡库区新人居环境建设十五年进展1994-2009(赵万民等,2011)6 专著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学问题研究(黄勇,2011)7 论文检索报告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组赵万民等发表的107篇论文检索报告(2014年12月检索)主要完成人情况:赵万民,排名1,教授,重庆大学,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总体框架设计,对本项目三项创新成果均做出突出贡献。

创新构建了流域尺度移民迁建生态安全的测度与规划干预成套技术;主持研究并构建了城镇(群)尺度移民迁建“适应性”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提出了社区尺度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有机更新关键技术;主持三个空间尺度的库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参加和指导库区40余市、区、县、镇的迁建与移民安居工程。

黄勇,排名2,副教授,重庆大学,主持研究山地移民城镇形态蔓延“地形阻隔”动力学过程,及其不同尺度的空间效应;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生态“叠加”及道路系统规划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完成库区20个典型移民城镇形态蔓延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完成三峡移民农村社区规划与住宅建设等工程实践与示范。

郭劲松,排名3,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建立了水体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氮磷元素、水华标识通量、叶绿素和真光层深度等标识,针对人工干扰的排放测评体系。

建立了三峡典型次级河流污染源构成及负荷特征的解析技术,并提出典型次级河流的综合整治范式,实施或指导了库区多条典型次级河流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构建了三峡库区山地乡镇污水处理——多形态的生物生态处理实用技术体系;完成库区多条典型次级河流流域内城镇群污水处理和面源防治等工程实践与示范。

李进,排名4,讲师,重庆大学,建立了流域尺度下移民迁建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识别技术;构建流域移民迁建的生态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移民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与减灾防灾规划设计;参与乌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及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等移民迁建典型流域及节点城市的生态安全建设研究及规划实践;进行历史建筑和迁建建筑两种“簇群”建筑地域实践。

段炼,排名5,副教授,重庆大学 完成库区城镇(群)“人口-产业-空间”三元再适应理论创新;建立城镇化发展指数和人口容量发展指数,提出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提出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提出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的建议;完成专著《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汪洋,排名6,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建立了流域尺度下移民迁建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识别技术;建立EI综合评判指标表;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规划的信息论模型;提出基于3S技术的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指标系统和数量化计算方法;构造了数量化、图形化、空间化的实施图谱并在规划中得以应用。

殷湖北,排名7,工程师,重庆长寿区规划局,参与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评估、调整或修编6次,具体实施了长寿区“适应性组团”生态安全结构和功能分区;参与完成长寿经开区选址布局、道路和设施规划实践,建成“数字长寿”地理空间框架,获国家GIS 优秀工程金奖;配合课题研究,组织建成“社区集中”、“农村散居”和“城乡统筹”三种移民就业社区,安置近5万人。

白波,排名8,高级工程师,重庆万州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参与万州城市总体划、万州经开区规划修编、编制等工作,建设实施了万州鱼骨状空间结构。

配合课题组进行生态安全测度与规划干预技术的研究,引导落实移民安置区不良地段实时安全监测以及苎溪河、五桥河、天仙湖等支流水环境面源污染监测、污水处理规划及整治;参与万州移民城市建设,配合课题组解决了移民安置容量矛盾,为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提供了支撑。

李云燕,排名9,讲师,重庆大学,构建山地城市设计的防灾控制评价模型;提出了山地城市多维空间环境的防灾控制策略与机制,落实空间安全;提出生态安全规划的复合干预技术;参与库区一级支流龙溪河的实证研究,总结出水资源健康的预警方法;参与《龚滩古镇》《罗田古镇》书著编写与保护规划设计。

魏晓芳,排名10,助理研究员,重庆大学,提出“移民迁建”文化规划基本原理和策略,落实人文安全;参与库区支流生态预警实证研究;提出三峡库区文化地理变迁规律与古镇格局形态演进原理;构建了三峡库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实体更新与修复技术;完成专著《三峡库区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参与2本书著撰写。

万放,排名11,高级工程师,重庆万州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参与万州城市总体划编制、修编等工作,建设实施建设万州城市空间。

配合课题组进行生态安全测度与规划干预技术的研究,引导落实移民安置区不良地段实时安全监测以及苎溪河、五桥河、天仙湖等支流水环境面源污染监测、污水处理规划及整治;参与万州移民城市建设,配合课题组解决了移民安置容量矛盾,为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提供了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