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_孙玥
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张阳;米成嵘;王文【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5页(P475-479)【关键词】超声造影剂;靶向微泡;超声靶向投递系统【作者】张阳;米成嵘;王文【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西安710000;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尤其在肿瘤诊疗方面,以超声靶向微泡造影剂为基础的超声靶向转运系统显露出显著的优势。
常规的给药途径使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严重的损伤作用。
理想的给药方法可以使化疗药物在体循环中呈低渗透率状态而在进入肿瘤组织后又能控释放药物,从而限制正常组织与药物的接触。
以超声靶向微泡作载体的给药途径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通过用超声波驱动微泡运载药物在靶组织快速释放并促进药物进入邻近的肿瘤细胞[1]。
本文主要对可携带药物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超声微泡造影剂是在超声成像中用来增强图像对比度的物质,注入血管后,可以改变组织的超声特性(如背向散射系数、衰减系数、声速及非线性效应)产生造影效果。
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自由空气微泡;第二代包膜空气微泡,由于稳定性差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第三代超声造影剂是包裹低溶解度、低弥散度气体 ( 如氟碳或氟硫气体 ) 的包膜造影剂,在体内的存活时间长、稳定性好,显影效果好,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有Sonovue、Definity、Optison等;第四代造影剂即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是携带靶向配体、可以靶向成像并可携带药物或基因、具有治疗作用的造影剂。
利用靶向超声造影剂与靶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特异性结合,可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在分子或细胞水平对靶组织进行特异性显像[2]。
L-S靶向超声造影微泡的制备及声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L-S靶向超声造影微泡的制备及声学性质的实验研究赵敏;肖雁冰【期刊名称】《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6)012【摘要】目的探讨将淋巴细胞选择素(Lymph-Selectin,L-S)链接到脂质超声造影微泡膜表面的可行性,并体外验证其声学性质,为淋巴结特异靶向超声造影制备靶向微泡.方法采用静电吸附法将L-S链接到普通脂质超声微泡膜表面制备成L-S靶向超声造影微泡,荧光免疫染色实验验证L-S与脂质微泡膜的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L-S与微泡的结合率;超声体外验证L-S靶向微泡声学性质.结果 L-S靶向微泡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为阳性;L-S抗体浓度为5、15、35μg/ml时L-S与脂质微泡的平均结合率分别为(9.88±1.49)%、(29.59±2.23)%、(86.66±4.71)%,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声学造影实验中,普通微泡组(UCM)和L-S靶向微泡组(TUCM)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5.77±7.08)dB和(73.72±8.19)dB(P>0.05).结论采用静电吸附法可将L-S链接到脂质超声微泡膜表面制备成L-S靶向超声微泡,其结合率与加入的L-S抗体浓度有关.L-S的链接不会破坏靶向微泡的声学特性.【总页数】3页(P1057-1059)【作者】赵敏;肖雁冰【作者单位】563003,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563003,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L-S靶向超声造影微泡淋巴结造影的实验研究 [J], 肖雁冰;赵敏;高毅2.靶向VEGFR-3载阿霉素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体外显影及寻靶能力的实验研究[J], 叶鸣;王志刚;周鸿;牛诚诚;陈昶宇;刘莹3.超声微泡连接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及靶向化处理因素对超声微泡物理性质的影响 [J], 王朝清;马方;刘波4.HER2靶向聚合物超声造影微泡的制备及其体外实验 [J], 程跃跃;余方芳;杨琰;吴森敏;李佳萍5.脂质包膜微泡超声造影剂基础物理和声学性质以及体外造影增强实验(英文) [J], 向宇;孙剑;齐宪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向造影剂(Gd-DTPA-Granzyme B)的制备

靶向造影剂(Gd-DTPA-Granzyme B)的制备谢易;刘广义;韩飞;姜虹;茅幼英;王慧萍;赵杰;金娟;陈江华【摘要】目的:探讨以颗粒酶B为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剂(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granzyme B monoclonal antibody,Gd-DTPA-GB mAb)的制备方法及反应条件.方法:采用颗粒酶B单抗制成颗粒酶B靶向造影剂Gd-DTPA-GB mAb;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计算其相关参数,采用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性,以及免疫组化法判定其免疫活性.结果:MALDI-TOF-MS鉴定结果显示:颗粒酶B单抗的质荷比高峰主要出现在133986.41处,连接Gd-DTPA后高峰主要在139736.06的位置;根据质谱结果计算得每分子抗体可以连接20个左右的Gd3+;MTT法结果显示:Gd、DTPA、Gd-DTPA,以及Gd-DTPA-GB mAb组在浓度逐渐递增的情况下对于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且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靶向造影剂(1∶175)与阳性对照组(1∶150)比较,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结论:在体外,本实验室设定的条件能够合成磁共振靶向造影剂Gd-DTPA-GB mAb,而且该造影剂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无明显细胞毒性.【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9)003【总页数】6页(P290-295)【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三胺五乙酸;钆DTPA;造影剂;钆;光谱法,质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作者】谢易;刘广义;韩飞;姜虹;茅幼英;王慧萍;赵杰;金娟;陈江华【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肾脏病免疫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5靶向磁共振技术是近年来产生的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钆 (Gd)为基础的顺磁性分子探针,能产生 T1阳性信号对比,有镧螯合剂和 Gd-DTPA及其衍生物;另一类为利用氧化铁的超顺磁性分子探针,能产生强烈的 T2阴性信号对比,可以是单晶体,也可以是涂有多糖的多晶体。
小鼠淋巴结靶向荧光检测试验方案

小鼠淋巴结靶向荧光检测试验方案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荧光标记技术,对小鼠淋巴结进行靶向荧光检测,以研究淋巴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原理
荧光标记技术是一种利用荧光物质对目标分子或组织进行标记的技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实现对目标分子或组织的可视化检测。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小鼠淋巴结进行标记,以研究淋巴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
1.准备试剂和仪器:荧光染料、小鼠淋巴结、荧光显微镜、注射器等。
2.荧光染料标记:将荧光染料与小鼠淋巴结混合,使荧光染料与淋巴结充
分接触,标记淋巴结。
3.淋巴结取出:将标记后的淋巴结取出,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荧光显微镜观察:将标记后的淋巴结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荧光
信号的分布和强度。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研究淋巴结在免
疫应答中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荧光信号的分布和强度: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荧光信号
在小鼠淋巴结中的分布和强度数据。
2.淋巴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通过对荧光信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
可以研究淋巴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荧光标记技术对小鼠淋巴结进行靶向荧光检测,研究了淋巴结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淋巴结在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小鼠淋巴结靶向荧光检测试验方案

小鼠淋巴结靶向荧光检测试验方案荧光检测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成像。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鼠淋巴结的靶向荧光检测试验方案,旨在为淋巴系统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靶向荧光检测技术,准确快速地观察和定位小鼠淋巴结,在深入了解淋巴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的基础上,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手段。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小鼠模型: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选择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以增加淋巴结靶向效果。
2. 荧光探针:选择具有淋巴结靶向能力的荧光探针,比如青蒿素荧光探针。
3. 荧光显微镜:使用高性能荧光显微镜,以获取高质量的荧光图像。
4. 器械和试剂:包括手术器械、缓冲液、细胞培养基、消毒液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实验器械和试剂,确保其无菌。
b. 准备小鼠模型,养育并观察其健康状况。
c. 准备荧光探针,按照说明书配制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2. 小鼠模型制备:a. 使用适当方法制备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并确保模型质量稳定。
b. 观察小鼠模型的淋巴系统变化,以验证其与正常小鼠之间的差异。
3. 荧光探针注射:a. 按照实验要求确定荧光探针注射的剂量和时间点。
b. 使用注射器将荧光探针溶液缓慢注射到小鼠体内。
4. 小鼠活体成像:a. 在注射荧光探针后,使用荧光显微镜对小鼠进行活体成像。
b. 调整显微镜参数,以获取清晰且高对比度的荧光图像。
5. 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a. 导出荧光图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b. 分析小鼠淋巴结的靶向程度和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的成像结果,可以准确地定位小鼠淋巴结并分析荧光强度。
实验结果可能表明荧光探针的靶向性和淋巴系统的功能状态。
进一步的讨论可以涉及淋巴系统疾病的研究、荧光探针的优化以及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的改进等方面。
五、实验优势和局限性1. 实验优势:a. 靶向荧光检测技术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淋巴结图像。
新型肿瘤靶向造影剂[发明专利]
![新型肿瘤靶向造影剂[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6d6c6d9601f69e3142329456.png)
专利名称:新型肿瘤靶向造影剂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静雯
申请号:CN201010542655.3申请日:20101115
公开号:CN102462847A
公开日:
201205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肿瘤靶向造影剂,它是由人源铁蛋白的重链组装而成的脱铁铁蛋白笼状空腔外壳,以及将药学上可接受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增强剂包裹于该脱铁铁蛋白笼状空腔中,所形成的复合物是一种具有肿瘤特异靶向功能的新型MRI肿瘤成像造影剂。
本发明造影剂具有无或低毒性、肿瘤靶向性好、特异性强、用量少、体内稳定性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肝癌肿瘤、黑色素肿瘤、肺癌肿瘤、乳腺癌肿瘤、结/直肠癌肿瘤、胰腺癌肿瘤、胃癌肿瘤、卵巢癌、头颈癌、神经胶质瘤等肿瘤组织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
申请人:杨静雯
地址:661000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五一路五一新村54栋1单元102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淋巴造影技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淋巴造影技术的动物实验研究俞海平;周正扬;朱斌;陈君坤【期刊名称】《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年(卷),期】2007(11)6【摘要】目的研究肢体水肿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MR淋巴造影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R淋巴造影在肢体淋巴水肿方面的诊断价值。
方法用改良的Danese手术方法在20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一侧制作淋巴水肿模型,另一侧作为对照。
在每只大白兔双侧后肢足背部趾蹼处注射0.2ml欧乃影,于淋巴水肿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进行三维MRI淋巴造影。
成像条件为:1.5T超导型MR成像仪,使用标准矩形头线圈以获得最佳信噪比;梯度场20mT/m,切换率120mT/(m·ms);采用三维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序列冠状位扫描,TR6.0ms,TE1.65ms,翻转角40°,视野(FOV)450~500mm,矩阵512×512,层厚1.0cm,三维块内共90层。
结果MRI淋巴造影能准确地确定淋巴管阻塞的部位,反映淋巴管形态、功能的状况。
肢体淋巴水肿的不同时期,由于其病理基础不同,产生不同的MR淋巴造影表现。
结论间质MR淋巴造影可以在解剖背景下敏感而又可靠地显示各期肢体淋巴水肿情况。
【总页数】5页(P434-437)【关键词】肢体淋巴水肿;磁共振成像;淋巴造影【作者】俞海平;周正扬;朱斌;陈君坤【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肢体淋巴水肿磁共振淋巴造影技术方法的实验研究 [J], 俞海平;周正扬;朱斌;陈君2.3D重建及CPR技术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CT淋巴管造影检查中的实验研究[J], 王攀鸽;谭红娜;王博;肖慧娟;高剑波3.胃间接淋巴造影动物实验研究 [J], 王书智;蔡锡类4.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 [J], 孙玥;吴晶;万升标;刘世恩;冯元勇;尚伟;江涛5.正常实验兔经肠系膜上淋巴结淋巴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J], 赵凯宇; 潘海鹏; 潘孝根; 韩宁; 王瑞; 劳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适配体介导的MRI-As靶向造影剂的动物体内实验

适配体介导的MRI-As靶向造影剂的动物体内实验林彩燕;周永恒;曹晶;胡华钟;钟文飞;朱秋连;严鹏科【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8(26)5【摘要】目的合成一种靶向于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纳米造影剂,为开发新型动脉粥样硬化MRI诊断技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运用自主研发的对泡沫细胞具有靶向性的寡合苷酸适配体PM1,与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耦联,制备出具有靶向作用的MRI造影剂,命名为MRI-As。
用高脂饲料饲养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As动物模型,苏丹红Ⅳ染色鉴定主动脉As病变。
MRI成像仪检测MRI-As造影剂对As小鼠斑块MRI成像的影响。
结果 ApoE^(-/-)小鼠模型动物MRI显像可以观察到主动脉壁毛糙,As病灶呈高信号亮点,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对比,中心信号较高,较均匀,边缘较清楚。
注射MRI-As造影剂后,As病变区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管壁不光滑,呈多发斑点状信号的缺损。
对照组动物注射MRI-As造影剂后,血管壁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MRI-As造影剂对As病变能起到主动靶向作用,利用Fe_3O_4纳米粒对As病变的阴性对比效果,显著提高了As病变的MRI图像分辨率,具有As MRI影像的新型、快速、高效、无创、无辐射造影剂的潜质。
【总页数】4页(P463-466)【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核磁共振成像;适配体;靶向造影剂【作者】林彩燕;周永恒;曹晶;胡华钟;钟文飞;朱秋连;严鹏科【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学部,广东省广州市510150;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广东省广州市5113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广州市510000;广州市碳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5106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相关文献】1.靶向微泡造影剂介导c-myc反义基因治疗移植肝癌的实验研究 [J], 张久维;程文;荆慧;郭文佳;韩雪;汤丽丽2.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脂质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实验 [J], 余进洪;王志刚;郑元义;项莹霞;李奥;李巧3.生物素-亲和素介导以KDR为靶点的脂质体超声造影剂体外靶向实验研究 [J], 李颖嘉;何洁;孙学刚;杨莉;宾建平;文戈4.造影剂微泡介导WT-p53基因靶向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J], 程文;邵华;李洁冰;杨先;张国强;申宝忠;耿敬姝5.超声介导新型靶向造影剂纳米粒干预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 [J], 马静;王研;高峰;胡旭晔;舒先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第41卷第11期: 1712 ~ 1718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论文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孙玥①, 吴晶②, 万升标①, 刘世恩③, 冯元勇②, 尚伟②*, 江涛①*①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 青岛 266003②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青岛 266003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青岛 266003*通讯作者, E-mail: liweishang2004@; jiangtao@收稿日期: 2011-04-14; 接受日期: 2011-05-18;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1-07-22doi: 10.1360/032011-246摘要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以右旋糖酐(Dextran)和DTPA的二酐为原料, DMAP为催化剂, 另一种是以右旋糖酐和DTPA为原料, 采用DMAP及EDC·HCl为联合催化剂, 合成造影剂Dextran-DTPA-Gd. 通过比较产物的水溶性及Gd含量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 得到了钆含量为16.1%、水溶性好的高分子造影剂; 通过FTIR、粒度分析表征了Dextran-DTPA-Gd的结构及其分子粒径大小(分布范围为100~150 nm, 平均值为130 nm); 动物实验中, 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为阳性对照, 通过对比家兔腿部磁共振成像图, 绘制腿部淋巴系统信号增强率-时间曲线, 证明Dextran-DTPA-Gd具有更高的信号增强效果(最高值为314%)及淋巴系统选择性的特点, 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右旋糖酐DTPA钆造影剂磁共振成像1 引言1973年美国科学家Lauterbur首次发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 从此这一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近几十年来, 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医疗手段, 越来越多的性能优越且毒副作用小的造影剂也随之诞生[1~3].位于元素周期表64位的稀土元素钆(Gd), 有7个未成对电子, 易形成水溶性顺磁络合物, 是磁共振造影剂常用的金属离子[4], 如目前上市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钆贝葡胺注射液(Multihance)及钆双胺注射液(Omniscan)等, 它们均为小分子螯合物, 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使用时需要反复注射以延长有效时间[5], 而且它们易迅速扩散到细胞外或组织间隙, 肾脏代谢快, 选择性(靶向性)较低.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 近十年来, 人们开始尝试将小分子螯合剂连接到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上, 如多糖、蛋白质、聚氨基酸和聚乙二醇等, 以延长其旋转相关时间, 增加弛豫效率, 并提高其靶向性和稳定性. 代表性的化合物有阿拉伯半乳聚糖-DTPA-Gd[6], 沙枣胶多糖- DTPA-Gd[7], PEG-DTPA-Gd[8], HMD-DTPA-Gd及CHD-DTPA-Gd[9]. 以上药物分子量从五万到三十万不等, 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组织器官如肝脏、肾脏、肺和脾脏等的选择性, 同时能相对较长时间内在血管中保持一定的浓度, 有利于血管造影. 由此可见, 具有更强的靶向性、溶解性、安全性及体内稳定性这些特点将是未来造影剂的发展趋势[10].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具有重要的医疗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 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靶向淋巴造影技术可以作为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鉴定手段, 对肿瘤的及时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现阶段已实验于淋巴系统的磁共振造影剂如HSA-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11期1713DTPA-Gd [11, 12], 脂质体包裹的钆布醇[13]等, HSA- DTPA-Gd 是通过赖氨酸上的氨基与DTPA-Gd 缩合, 但是HAS(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量过大不易控制, 且难以保存. 脂质体包裹的钆布醇[13]可显示三级连续淋巴组织, 但是由于其稳定性较好, 体内不易代谢. 作为顺磁性标记物的常用大分子载体, 右旋糖酐(Dextran)具有较好的生物适应性和溶解性, 而且其分子粒径分布范围窄, 可以很好地控制分子的大小[14]. 以右旋糖酐为载体, 前人也完成了许多工作, Duarte 等[15]通过乙二胺将DTPA 与Dextran 连接, Rebizak 等[16]在合成过程中活化了Dextran, 再用二元胺连接DTPA, 并研究了不同长度的线型二元胺(NH 2(CH 2)n - NH 2, 2 ≤ n ≤ 6)对于弛豫度、代谢速率及毒性的影响, 以上的合成过程均较为复杂; Wang 等[17]使用Dextran-DTPA-Gd 于小鼠尾部静脉注射, 观测小鼠器官如脾脏、肝脏及肾脏的显影信号, 同比DTPA-Gd 具有更长时间的信号强度; Yan 等[18]用DTPA 的活性酯与Dextran 合成了Dextran-DTPA-Gd, 对比了不同取代度的Dextran 衍生物的弛豫性能, 并测定了对于海拉细胞的抑制活性, 证明了Dextran- DTPA-Gd 对于动物正常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都具有比DTPA-Gd 更高的信号增强率.为了简化Dextran-DTPA-Gd 的合成过程, 本实验采用两种Dextran-DTPA-Gd 的合成方法,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确定了最佳方案, 最终获得具有较高钆含量和良好水溶性的Dextran-DTPA-Gd 造影剂; 通过粒度分析确定Dextran-DTPA-Gd 的粒径范围; 动物实验发现, 与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相比较, 该显影剂可以选择性的进入家兔下肢淋巴管及腘窝淋巴结, 且信号强度增强明显, 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2 实验部分2.1 试剂与仪器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酸酐(cDTPAa)根据文献[19]合成, 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阿拉丁试剂公司), 4-二甲氨基吡啶(DMAP)(阿拉丁试剂公司)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阿拉丁试剂公司), 右旋糖酐40 (Dextran 40, M w = 32000~42000 Da, 青岛首和金海制药有限公司)均为分析纯试剂, 其中DMSO 使用前经过分子筛干燥处理.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 GdCl 3溶液(0.347 mol/L)由Gd 2O 3加入浓HCl 加热搅拌至溶液澄清, 稀释定容以备用.英国Malvern 公司的3000HS 型电位粒度分析仪用于测试样品的分子粒径分布范围. 7500a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美国Agilent 公司)测定目标产物Dextran-DTPA-Gd 中钆含量, 红外图谱由美国Thermo Nicolet 公司的Nexus 4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 动物实验过程中采用美国GE 公司的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3.0T Signa HDx)扫描完成动物的MR 图. 实验动物采用健康的成年雌性新西兰家兔(New Zealand white rabbit, 2.7~3.7 kg ).2.2 Dextran-DTPA-Gd 的制备方法一: 取右旋糖酐(Dextran) (1.01 g, 6.2 mmol), 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酸酐(cDTPAa) (3.00 g, 8.4 mmol), DMAP (0.15 g, 1.3 mmol)于250 mL 茄形瓶中, 注入DMSO (50 mL), 超声助溶至溶液呈无色透明, 50 ℃搅拌反应48 h. 滴入GdCl 3溶液(20.6 mL, 0.35 mol/L), 室温搅拌反应24 h, 再向反应液中加入去离子水(150 mL), 产生大量淡黄色絮状物, 用NaOH 溶液(1.0 mol/L)调节溶液pH 至溶液澄清, 使用DM27型透析袋(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承装样品溶液, 用去离子水透析3 d, 期间每天换水4~6次. 取透析袋内溶液, 旋转蒸发浓缩至10 mL, 以备动物实验, 并通过ICP-MS 测定其Gd 含量.方法二: 将DTPA (0.37 g, 9.3 mmol) 溶于25 mL DMSO 中, 加热超声约1.5 h, 待溶液澄清后, 再加入DMAP (0.01 g, 0.1 mmol), EDC·HCl (0.20 g, 1.0 mmol), 30 ℃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在50 ℃条件下, 将以上反应液向溶解右旋糖酐(Dextran) (0.10 g, 0.6 mmol)的DMSO (6 mL)中逐滴加入, 继续搅拌反应 48 h. 在冰浴条件下, 向以上反应液中加入氯仿与乙醚的混合溶液(v/v 7:8), 直到产生白色絮状沉淀, 并继续搅拌2 h 直至沉淀不再增加, 抽滤后用氯仿乙醚混合溶液洗涤滤饼, 迅速将滤饼重新溶于20 mL 蒸馏水, CHCl 3洗涤1次. 在30 ℃条件下滴入GdCl 3溶液(5 mL, 0.342 mol/L), 搅拌反应24 h, 之后转移入DM27型透析袋, 用去离子水透析3 d, 期间每天换水4~6次. 取透析袋内溶液, 旋转蒸发浓缩至10 mL, 以备动物实验, 并通过ICP-MS 测定其Gd 含量.孙玥等: 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17142.3 动物体内磁共振成像实验将用盐酸氯铵酮溶液(50 mg/kg)麻醉后的新西兰家兔仰卧位固定, 进行MRI 平扫: 3D Fast TOF-SPGRCE-MRA 序列扫描, Flip Angle 30°, TE 1.6 ms, TR4.5 ms, 视野280 × 280 mm, 矩阵360 × 224, 层厚1.0 mm, slah70, NEX2.平扫后于右脚第一、二、三趾蹼处皮内分别穿刺注射合成的高分子造影剂Dextran-DTPA-Gd (0.4 mL,3.96 mmol/L), 按摩30 s 后进行3D 增强扫描. 30 min后同样方法于左脚第一、二、三趾蹼皮内穿刺分别注入对照试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4 mL, 0.50 mol/L), 按摩30 s 后行3D 增强扫描, 以获得三维图像. 增强扫描从注射后10 min 开始, 扫描间隔为10、15、20、25、30、40、50、60 min 以及24 h, 扫描序列的相关参数与平扫时一致.3 结果与讨论3.1 Dextran-DTPA-Gd 的制备制备Dextran-DTPA-Gd 的反应式如图1所示, 方法一中DTPA 脱水形成DTPA 酸酐(cDTPAa), 再与右旋糖酐在DMAP 的作用下缩合, 生成右旋糖酐的衍生物后, 加入Gd 3+形成螯合物; 方法二中, 用DTPA 代替DTPA 酸酐(cDTPAa), 使用DMAP 和EDC·HCl 为联合缩合剂, 与右旋糖酐反应, 生成右旋糖酐衍生物后, 再与Gd 3+形成螯合物. 两种方法均通过透析去除过量的小分子化合物, 包括未接合的DTPA 、过量的催化剂以及Gd 3+、Cl –等离子, 以纯化产品.透析结束后, 取透析袋内的溶液, 旋转蒸发浓 缩, 并通过ICP-MS 测定产物中的Gd%含量, 还可根据此值由公式Gd% = 157.25/(162n +550.6) × 100%初步计算出平均每n 个糖单元接入一个DTPA-Gd. 由于动物实验证明, 当合成的样品其Gd%过小(约小于10%)时, 淋巴系统显影信号强度过低, 不足以分辨. 所以理想的产物的Gd%应足够高且水中溶解性良好. 通过不断改变反应条件, 得到了不同Gd 含量的样品, 如表1所示, 当Dextran 与DTPA 的反应比例为1:1.5, 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 ℃及48 h, 得到了Gd%含量高达16.1%的产物, 平均每2.6个糖单元上接有DTPA-Gd. 于前人工作相比,如Yan 等[18]用DTPA 的活性酯与Dextran 通过7 d 反应合成了Dextran-DTPA-Gd, 本实验节省了反应时间和成本.以上反应在操作过程中, 水分子含量的多少对反应结果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选用严格干燥的试剂, 并且快速处理反应的中间产物, 防止其吸潮变粘稠. 方法一在透析之前, 需调节溶液pH 至溶液澄清, 此时溶液pH 与体液pH 相同(pH 7.4), 否则在透析过程图1 Dextran-DTPA-Gd 两种合成方法的路线示意图 表1 不同反应条件下的Dextran-DTPA-Gd 样品中的Gd 含量编号 催化剂Dextran:DTPA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Gd (%)糖单元数 1 DMAP 1:1.5 50 ℃ 24 h 5.5 14.3 2 DMAP 1:1.5 50 ℃ 48 h 10.5 5.9 3 DMAP 1:1.5 80 ℃ 24 h 9.4 7.0 4 DMAP 1:1.5 50 ℃ 72 h 3.5 24.7 5 DMAP 1:1 50 ℃ 48 h 6.0 12.76 DMAP, EDC ·HCl1:1.5 50 ℃ 48 h 16.1 2.6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11期1715中透析袋内易产生白色沉淀, 无法进行动物实验. 方法二的操作过程中, 是在水溶液中滴加GdCl 3溶液螯合, 之后直接透析, 始终为澄清溶液, 且溶液pH 与体液pH 相同(pH 7.4).在实验过程中, 方法一所得样品当其Gd%超过10%时, 溶液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调节溶液pH 始终不退去. 由反应机理推论, DMSO 与DTPA 酸酐这样的亲电试剂组合, 可使DMSO 转变为活性锍盐, 这种活性锍盐易氧化右旋糖酐上的部分羟基成醛或酮, DMSO 则最终转化为二甲硫醚. 由此, 右旋糖酐衍生物中不能与水形成氢键的羟基一部分被氧化, 一部分直接与DTPA 形成酯键, 另一部分又参与同Gd 3+的直接吸附作用, 其溶解性随着能与水形成氢键的羟基的减少而减少. 方法二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是DTPA, 不易结合DMSO 使其成为锍盐, 因此该右旋糖酐衍生物上的羟基较前者多, 即使样品中Gd%含量高于方法一所得样品, 依然保持良好的溶解性,溶液始终澄清, 且pH 适宜(pH 7.4), 是靶向淋巴造影剂的理想产品.3.2 高分子配合物的FTIR 结构表征DTPA 酸酐与右旋糖酐的羟基形成酯键, 然后与过量Gd 3+螯合, 形成以高分子多糖为载体的DTPA- Gd 配合物. 图2 为DTPA (a), Dextran (b), Dextran- DTPA (c) 和Dextran-DTPA-Gd (d)的红外光谱图. 由图2可见, Dextran-DTPA (c) 及Dextran-DTPA-Gd (d)具有Dextran (b)的特征峰, 即1020 cm –1附近C –OH 伸缩振动吸收峰, 而且由于DTPA 与右旋糖酐的羟基图2 DTPA (a), Dextran (b), Dextran-DTPA (c) 以及Dextran- DTPA-Gd (d)的FTIR 谱图形成酯键, Dextran-DTPA (c)在1743及1153 cm –1处分别出现了C =O 及C –O 伸缩振动吸收峰, Dextran- DTPA-Gd (d)在1745cm –1及1154 cm –1处分别出现了C =O 及C –O 伸缩振动吸收峰. DTPA (a), Dextran- DTPA (c) 及Dextran-DTA-Gd (d)均具有1600及1400 cm –1附近的COO –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和对称伸缩振动 峰, 且由于Gd 3+的配位作用对COO –的共振产生抑制, Dextran-DTPA-Gd (d)的COO –对称伸缩振动移到高波数1415 cm –1附近.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 该高分子配合物已形成.3.3 高分子配合物的分子粒径表征图3为样品Dextran-DTPA-Gd 分子粒径分布图, 其分子粒径平均为130 nm, 分布范围为100~150 nm. 作为载体物质的右旋糖酐40, 分子量在32000~42000 Da, 通过控制共价结合的小分子螯合物的比例, 可以使其分子量达到50000 Da 左右, 测定其粒径分布正好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开放裂隙(30~120 nm)相符, 而远远大于毛细血管孔径(4~5 nm), 大部分的高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开放裂隙选择性地进入毛细淋巴管, 并吸收转运至淋巴结, 再被巨噬细胞吞噬及降解[20]. 由此, 该高分子造影剂选择淋巴系统的趋向性大幅度增强. 最终形成的Dextran-DTPA-Gd 具有粒径分布范围窄以及亲淋巴性的特性.3.4 动物体内磁共振成像实验结果使用合成的Dextran-DTPA-Gd (3.96 mmol/L) 及对照试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0.50 mol/L)分别注射入同一只家兔的右脚和左脚, 注射时间相隔30 min, 对比二者对腘窝淋巴系统靶向强化效果, 结果如图4(a)、(b)和(d)所示. 在另一只家兔的左右图3 Dextran-DTPA-Gd 的分子粒径分布图孙玥等: 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1716脚同时注入合成的Dextran-DTPA-Gd(3.96 mmol/L), 结果如图4(c)所示.图4中, 通过比较图4(a)家兔左腿(右侧)与图4(b)家兔右腿(左侧), 二者均为注射相应的造影剂后30 min 的显影效果图, 图4(a)家兔左腿(右侧)血管显影清晰, 大量显影剂进入血管并代谢入膀胱, 腘窝淋巴结显影轻微; 图4(b)家兔右腿(左侧)中腘窝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影清晰, 不存在血管显影. 说明合成的造影剂Dextran-DTPA-Gd 靶向性地进入了淋巴系统. 通过比较图4(a)与图4(c)的家兔双腿显影效果可以看出图4(c)家兔双侧的腘窝淋巴结及淋巴管走向, 进一步证明Dextran-DTPA-Gd 具有淋巴系统选择性, 并显示至第一级淋巴结(腘窝淋巴结), 而小分子的对照试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不仅进入淋巴系统, 而且在血管中持续存在. 最后通过图4(d)表明, 注射后经过24 h, 家兔双腿的淋巴系统及血管显影均完全消失, 双侧趾蹼间显影也已消失. 说明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及合成的Dextran-DTPA-Gd 在24 h 内均代谢完全. 综上所述,相比于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高分子物质Dextran-DTPA-Gd 不易入血管, 其体内代谢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不同时间段内测算淋巴信号强度率评价显影效果, 结果如图5所示. 采用兴趣区法测量[12]样品经皮下注射后, 增强前后不同序列图像上双侧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 of Lymph Node,图4 家兔腿部磁共振成像图(MRI) SI )和系统噪声(N ). 计算淋巴结的信噪比(SNR)及信号强度率(Enhancing Rate, E %), 公式为:SNR = SI /N , E % = (SNRpost SNRpre )/SNRpre × 100%上述公式中SNRpre 、SNRpost 分别代表平扫和增强扫描时腘窝淋巴结的信噪比. 用E%表示腘窝淋 巴结的强化程度. 可以看出Dextran-DTPA-Gd(图5(a))在浓度低于对照试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图5(b))的情况下, 注射后34 min 达到最高值314%,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agnevist)注射后20 min 到达最高值98%, 前者对淋巴系统信号强度的增加明显优于后者.4 结论利用两种方法合成了高分子造影剂Dextran- DTPA-Gd, 得出采用方法二能得到水溶性好、Gd 含量高、pH 适宜的产物. 通过不断优化, 最终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Dextran 与DTPA 的反应比例为1:1.5, 反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8 h 和50 ℃, 与前人工作相比, 极大地降低了反应成本, 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 根据粒径测定所得结果, 可见合成的Dextran-DTPA- Gd 分子粒径分布范围窄(100~150 nm), 粒径大小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开放裂隙(30~120 nm)相符[20], 绝大部分造影剂进入毛细淋巴管, 并吸收转运至淋巴结, 既不会因为分子体积过大堵塞管道, 造成血液或淋巴液流通不畅, 也不会渗漏入组织液, 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淋巴液的引流方向. 动物实验表明, 绝大部分Dextran-DTPA-Gd 选择性进入淋巴管, 并转运至第一级淋巴结(腘窝淋巴结), 在Dextran-DTPA-Gd 中的Gd 浓度(3.96 mmol/L)低于对照试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50 mol/L)的情况下, 前者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图5 Dextran-DTPA-Gd(a)以及Magnevist(b)对于家兔腘窝淋巴结的信号增强率-时间图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11期1717信号强度, 然而持续显影时间均未超过24 h, 认为 可以通过加深探索其在淋巴系统的代谢过程, 进一步合成具有更长显影周期和可显影多级淋巴结的造影剂.致谢本工作得到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9DFA32080)和海洋局公益项目支持(201005024), 特此一并致谢.参考文献1 Lauterbur PC. Image formation by induced local interactions: Examples employ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at , 1973, 242: 190–1912 Lauffer RB. Magnetic resonance contrast media. Principles and progress. Magn Reson Q , 1990, 6: 65–843 Caravan P, Ellison JJ, McMurry TJ, Lauffer RB. Gadolinium(III) chelates as MRI contrast agents: Structure, dynamics, and applications.Chem Rev , 1999, 99: 2293–23524 任镜清. 镧系元素有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 北京大学 1985, 2–75 俞开潮, 万福贤, 杨献, 张焱. 靶向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化学试剂, 2004, 26: 329–3326 孙国英, 冯江华, 景凤英, 裴奉奎. 以阿拉伯半乳聚糖为载体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 23: 1837–18417 裴奉奎, 孙国英, 李中峰, 李晓晶, 苏为平, 李伟生. 沙枣胶多糖修饰的顺磁性金属配合物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CN:1895677,2007-01-178 Desser TS, Rubin DL, Muller HH, Qing F, Khodor S, Zanazzi G, Young SW, Ladd DL, Wellons JA, Kellar KE, Toner JL, Snow RA.Dynamics of tumor imaging with Gd-DTPA-polyethylene glycol polymers: Dependence on molecular weight. J Magn Reson Imaging , 1994, 4: 467–4729 Duarte MG, Gil MH, Peters JA, Colet JM, Elst LV, Muller RN, Geraldes CF.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relaxivity of two linearGd(DTPA)-polymer conjugates. Bioconjugate Chem , 2001, 12: 170–17710 鄢国平, 卓仁禧.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2001, 46: 531–53811 吴元魁. HSA-(Gd-DTPA)18-19的合成及其在MR 淋巴造影的应用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第一军医大学, 2004, 64–8212 吴元魁, 陈斌, 马著彬, 彭旭红, 许乙凯, 黄其鎏. 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制备及其在 MR 淋巴造影中的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7547–755013 Misselwitz B, Sachse A. Interstitial MR lymphography using Gd-carrying liposomes. Acta Radiol Suppl , 1997, 412: 51–5514 Matthews SE, Pouton CW, Threadgill MD. Macromolecular systems for chemotherap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dv Drug DeliveryRev , 1996, 18: 219–26715 Emo C, Helena G, Gerhart B, Burchert J, Gatenholm P, Zee M. BIORELATED POLYMERS: Sustainable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ew York: Springer, 201116 Rebizak R, Schaefer M, Dellacherie E. Polymeric conjugates of Gd 3+-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and dextran. 2. Influence of spacerarm length and conjugate molecular mass on the paramagnetic properties and some biological parameters. Bioconjugate Chem , 1998, 9: 94–9917 Wang SC, Wikström MG, White DL, Kiaveness J, Holtz E, Rongved P, Moseley ME, Brasch RC. Evaluation of Gd-DTPA-labeled dextranas an intravascular MR contrast agent.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in normal rat tissues. Radiology , 1990, 175: 483–48818 Yan GP, Xu W, Yang L, Li L, Liu F, Guo QZ. Dextran gadolinium complexes as contrast agent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sentinellymph nodes. Pharm Res , 2010, 27: 1884–189219 Lee TM, Cheng TH, Ou MH, Chang CA, Liu GC, Wang YM.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meric lanthanide complexes[en{Ln(DO3A)(H 2O)}2] and [pi{Ln(DTTA)(H 2O)}2]2–: A variable-temperature 17O NMR study. Magn Reson Chem , 2004, 42: 329–336 20 刘执玉. 淋巴的基础与临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3–14孙玥等: 靶向淋巴系统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动物实验Preparation and animal experiment of lymphatic system-targeted contrast agent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UN Y ue1, WU Jing2, W AN ShengBiao1, LIU ShiEn3, FENG YuanYong2, SHANG Wei2 &JIANG Tao1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Drug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harmac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2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China3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ChinaAbstract: Macromolecular conjugates of Dextran-DTPA-Gd were synthesized in two ways. One is that Dextran reacted with DTPA anhydride using DMAP as catalytic agent, the other is that Dextran reacted with DTPA using DMAP- EDC·HCl as catalytic agents. The best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weight content of Gd and water-solubility of the products. The product with higher content by weight of Gd (16.1%) and good water-solubility was obtained and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particle size analysis (Size distribution ranged from 100 to 150 nm, 130 nm in average). In animal experiments, the MRI of Dextran-DTPA-Gd was evaluat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RI of Magnevist as positive control. The signal intensities of the regional lymphatic system were qualitatively assessed by the Time-Enhancing Rate curv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extran-DTPA-Gd obviously had higher signal enhancement (maximum enhancing rate to 314%) than that of Magnevist, and can be taken up selectively by lymphatic system and showed the potential as MRI contrast agents in lymphatic system as well.Keywords: Dextran, DTPA, Gd, macromolecular contrast ag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