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上苑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上苑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痛者的天籁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
一进院门,她就扯着嗓门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
我有点恨父亲。
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
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
但父亲很少上白班。
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
我不相信父亲的话。
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
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
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
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候养过几年鱼的经验,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
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
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
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
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
笃——笃笃——舅奶,我下班回来了,你挺好吧。
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又义愤填膺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微写作写作)及答案解析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微写作写作)教师版东城二模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 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0-180字。
①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原因是小说中人物所处的位置和关系,使人物不能不这样做。
请从王夫人与晴雯、贾宝玉与薛宝钗、赵姨娘与探春这三组人物中任选一组,写一段话,阐述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要求:结合原著具体内容,理由恰当。
②校学生会要组织“爱心传递?助暖捐衣”公益活动。
捐衣就是把自己使用过的、不再需要的衣服无偿地送给其他人,尤其是捐给经济上有困难的人。
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倡议。
要求: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③1919年5月4日,北平学生在北大红楼前拉开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序幕,游行队伍走过的那条路后来被命名为“五四大街”。
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以“走过五四大街”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告慰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先锋。
要求:感情真挚、充沛。
可以写诗歌。
24.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
它写于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之时,发表于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之际,充满革命豪情和必胜信心。
如今,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已经过去,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之路也行进了四十年,但诗句仍旧激荡人心。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三十年后,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通州城市副中心也已到“而立之年”。
假。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北京市昌平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古诗文默写。
关关雎鸠,______ 。
(《诗经•关雎》)______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抒发关心国运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0.0分)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象。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材料二】“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务获得成功。
“稳稳当当地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是一个难题。
”欧阳自远说,“嫦娥一号”是撞月“硬”着陆。
“嫦娥三号”是“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
研究团队已计划在接近月球表面时首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然后让“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实现降落。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嫦娥三号首战告捷,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上,中国是后来者。
但广大航天人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始终不变,跨入航天强国的志向始终不渝,书写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崭新篇章。
2019高三语文2参考答案

2019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A(是现象问题)2.D(A“近些年来”,不当。
原文“2019年”;B颠倒了被告原告;C扩大了翻拍的内容、产生落差原因分析不准)3.C(A随意扩大范围,文中未提及“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B因果关系不成立;D“只有”,绝对化,不准确)4.D(近:接近,靠近。
动词)5.A(非孔子所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6.D(误解“敕”,皇帝命令)7.(1)如今张仲武上书陈述(表白)诚意,先表达内心的真诚(内心想法),凭这个被提拔任用(借此机会提拔任用他),就好似有个名分(去平叛)(就好像名正言顺了)。
“布”“密款”“因”“拔用”各1分,句意1分)(2)张仲武于是留住那些回鹘使臣(使那些回鹘使臣滞留),延缓回鹘出军日期,回鹘军队出现病死情况,最终没有放走那些使臣。
(“逗留”“缓”“师”“竟”各1分,句意1分)8.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答“借景抒情”也能够)。
(1分)诗歌颔联实写的是:贬戍途中是冷风扑面、冰霜遍地;虚写的是:他想象着在寒窗前、青灯下的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
柳永的词句中实写了在眼下别离之际的秋之凄冷环境氛围,虚写了与好友别离酒醒后的情景。
(2分)情感: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所遭遇到的不幸深感怨愤。
柳永虚实结合的词句抒发了离别之人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
(2分)【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后两联中也有使用,典故为虚,晚鸦聒噪为实】9.诗人连用三个典故,他想到了羊叔子被人误解和贾谊遭到权贵的排斥而谪居长沙,忧国忧民的屈原竟葬身汨罗江。
表达了自己心怀坦荡与忠于国事竟遭贬官,深感悲痛,希望在朝中弄权之人不会太长久(在耳边聒噪的晚鸦就快在斜阳中消失)。
(6分。
基本点:每一处典故2分)10.(6分。
丢字、多字、有错别字该空均不给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者,可有可无(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11.(1)D,3分; A,2分;E,1分(B,作用分析不准,突出的是家境与友情;C“从同学姐姐那里借来”错;E“赞成这种举止”不完全准确)(2)(6分)保尔的故事迷住了孙少平,也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所以黑天后孙少平没有回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炉火张炜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参考答案

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 解析:A 项“无不渗透着武侠人士对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体悟”错误,根据原文信息“诸如‘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乾坤大挪移’等绝世武功,无不渗透着武林侠士超脱于器物之上的对‘道’的体悟”可知,并不是所有的绝世武功都渗透着武林人士对儒、道、佛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体悟,即可能只对儒,或者只对道,或者只对佛,有体悟。
B项“武侠作品将虚构的英雄侠士融入历史背景”错误,根据原文信息“一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复杂纷乱的江湖争斗之中”可知,英雄侠士也可能是存在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并非完全虚构。
D项“更能凸显传统精神,激励创新传承”错误,根据原文信息作者并未将武侠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无法得出“更更能凸显传统精神,激励创新传承”的结论。
2.D 解析:D“文章整体注重辩证分析”错误,文章只在“武侠小说还注重展现人性”一段有对小说中表现的人性善恶有辩证分析,不能说明文章整体注重辩证分析,故选D。
3.A 解析:“感受武侠文化魅力,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前提”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和武侠文化紧密相连是武侠文化具有魅力的重要原因,并非理解武侠文化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C 解析:“可见彼此仍然眷顾”推断不当。
由“原打算等到两点半的中村直到三点十分才离开”可见中村眷顾三重子,而“五分钟后三重子姗姗来迟并等到闭馆”只是小说家堀川保吉虚构的故事,故不能推出三重子对中村仍然眷顾。
5.参考答案:(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1分);(2)象征三重子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2分);(3)暗示作者对活泼而张扬的生命力的欣喜与祝福(2分)。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6.参考答案:(1)契合中村羞怯、敏感的性格特征(2分);(2)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小说内容(2分);(3)强化博物馆死寂沉闷的气氛(2分)。
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0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朱凤瀚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
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
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
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
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
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
2019-2020学年昌平区桃洼学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昌平区桃洼学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当下中国诗坛,不少作品过于炫耀“技巧”,喜欢设置“阅读陷阱”,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没有美。
一些作者写诗,一天写一首,甚至好几首,不断成批量、重复地生产文化“快餐”。
诗歌丧失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丧失了应有的典雅、庄重和高贵,失去了风度。
那么,诗歌的风度是什么?诗歌的风度是人们精神的筋脉,是渺远的苦难意识的复活,是生命的旗帜和光明的导向。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重振诗歌的风度呢?第一,要重振诗歌的思想深度,将诗歌推向历史的纵深。
诗歌应当具有“高格”境界,诗歌是人的灵魂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灵魂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和诗人品格。
诗人的心是赤诚的,他试图以不同的表现方式温暖人类受伤的心灵,使诗歌的魅力与创作者的人格魅力合二为一,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只有活着的人才会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只有思考的人才会感受到时间的重量。
因此,时间的观念在优秀诗人的文本中不仅表现出对家园深切的春恋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更象征着一段记忆,一种情愫,有着铭文般的质感,让人看着炊烟从贫瘠的大地上升起,想起古老的歌谣消失在时间尽头的河流里。
这样的生命体验,既是诗人个人的,更是人民大众的。
第二,要重振诗歌的精神广度,诗人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人有两种本能:即生存本能和艺术本能。
生存本能是物质上的,浅层次的,吃饱了喝足了,即可满足;艺术本能是精神上的、深层次的,因为精神的空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本能不仅可以见证生命的意义,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和振奋,失去这个本能,人就沦为行尸走肉。
因此,作为以艺术本能存在的诗歌不仅要有思想的深度,更要有精神的广度。
第三,要重振诗歌的艺术密度,彰显人民视角的叙事张力。
诗歌不是空洞的喊叫而是充满矛盾与对质、紧张与平衡,充满丰沛的意蕴,其诗意的密度主要通过人民视角叙事的张力来彰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
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
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
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
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
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
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
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
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 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 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 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B. 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C. 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D. 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3. 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淬炼:淬,读作“cuì”。
B. 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 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 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C.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 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 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 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 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 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 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 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
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
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 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 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 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 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治溷生传明·童轩治溷生① ,不知何许人。
始来京师,僦屋以居其妻子。
尝谋诸妇曰:“京师甲第连甍,高者翚飞,低者麟次,皆有匽舍其中,吾顾无他能,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妇曰:“唯唯。
”生乃置溲器二、臿一,恒冠帻曳履,负器荷臿,日往富贵者之门为之治溷。
治溷一辄取钱数文。
人见其巾帻类儒生也,因呼为“治溷生”。
生闻而喜曰:“甚善名我。
”乃益勤其业,日治数溷,得钱数十文,虽身陷淄污、颜面淟涊、须眉秽浊,亦不少惜也。
莫则以钱市酒肉,施施从外归,相与妇子醉饱酣歌以为乐。
旦则复出,莫归复如之。
如是者累年,将以为起家之业,子孙可世守而弗易也。
有见而哀之者曰:“汝何至为是耶!汝冠儒,必且知书,要必博古今,潜道德,抗浮云之志,砺青风之节,以与古之贤人哲士照耀后先,斯于儒服为称。
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树立功名,以与时之忠臣义士争雄并驰,斯亦无愧于儒也。
又不能焉,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汝何至为是耶!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明取舍之分,虽以朝夕不食,饥以不能出门户,苟非道义,其视千驷万钟若将浼己而不顾视,况汝之裳不洁,触秽臭困怀中如是!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汝何至为是耶!”生闻而笑曰:“吾业非汝所知也!且子谓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
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且劳心者道德之传,必系乎天;功业之建,必因乎时。
彼欲强而行之,人皆骂为迂蚩者耳。
至若劳力农圃,苟或水旱不得,则饥馑相仍,卒至穷困转徙。
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孰与吾之治溷: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负吾器,荷吾臿,窥瓮小大浅深从而锹锘焉,从而陶宂② 焉。
少用其勤则剩获其利,归而持酒肉,而吾妇子又醉饱。
嘻嘻,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子何足以知吾业乎!今夫骈拇枝指、悬疣附赘,固出性而成于形也,子又何以能使吾改其业乎!”注释:①治溷生:掏粪人。
溷,厕所。
②宂:同“冗”,多余。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低者麟次次:有次序地排列着B. 莫则以钱市酒肉莫:通“暮”,晚上C. 砺青风之节砺:磨炼D. 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敦:督促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因呼为“治溷生”相如因持璧却立B. 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虽以朝夕不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 生闻而笑曰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了解可以吗B. 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C. 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D. 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②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5. “汝何至为是耶”这句话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6. 治溷生是个普通人,他的观点对今天的服务行业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南宋• 戴复古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 “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3. 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4. 今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要求选手在“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依次说出含有某个字的诗句。
请按“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春”字的作品原句。
① ,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②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③ 好雨知时节,。
(杜甫《春夜喜雨》)④ 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⑤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⑥红酥手,黄縢酒,。
(陆游《钗头凤》)四、现代文阅读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