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处理知识及工艺介绍.

合集下载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水处理工艺流程是指对水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及微生物,从而使水质达到特定的标准要求。

这个过程包括了预处理、深度处理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是预处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原水进行净化,去除其中的大颗粒杂质。

通常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有隔沉池、过滤器和活性炭吸附等。

首先,将水送入隔沉池,通过重力作用,较大颗粒的杂质会沉淀到底部,清水则从上部排出。

然后,水经过过滤器,通过滤网的作用,去除残留的小颗粒杂质。

最后,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异味物质。

接下来是深度处理。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化学方法去除水中的营养盐、微生物和有机物。

常用的深度处理方法有凝胶法、活性炭吸附、臭氧消毒等。

首先,利用凝胶法,通过加入凝胶剂,将水中的沉淀物和胶体物质聚集起来,再经过过滤除去。

然后,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最后,利用臭氧消毒,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灭菌。

此外,也可以使用紫外线灭菌等方法。

最后是后处理。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处理后的水进行后续的消毒、调节酸碱度、添加防腐剂等处理。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氯消毒、臭氧消毒和加荷尔逊调节水质等。

首先,通过氯消毒,对水中的细菌和病毒进行灭菌。

然后,通过臭氧消毒,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最后,利用荷尔逊法,调节水的pH值,使其达到适合人体饮用的标准。

综上所述,水处理工艺流程是一个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再到后处理的连续过程。

通过这一系列的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及微生物,从而保证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这样的工艺流程在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清洁健康的饮用水和环境水源。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是指对自然水进行处理,使其成为适合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过程。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以去除有害物质、杂质和微生物,并调整水质,以满足各种用水需求。

给水处理工艺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引水
引水是指从水源地引进自然水至处理厂。

水源可以是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在引水过程中,需要对水源进行初步过滤和调节pH值,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工作。

2. 沉淀
沉淀是指通过加入絮凝剂、混凝剂等物质,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颗粒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并在沉淀池中沉降。

这样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浑浊度和悬浮物。

3. 过滤
过滤是指通过过滤介质,将水中的微小颗粒、胶体和有机物去除。

常见的过滤介质包括砂、活性炭、陶瓷等。

过滤后的水质清澈透明。

4. 消毒
消毒是指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

常见的消毒方式包括加氯、臭氧、紫外线照射等。

5. 调整水质
调整水质是指根据不同的用水需求,对水质进行调整。

包括调节pH值、硬度、溶解氧、防腐蚀、除臭等。

以上就是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基本步骤。

通过这些处理工艺,自然水可以被处理成为清洁、安全、符合要求的用水,为各个领域的用水需求提供了保障。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教程(整理).ppt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教程(整理).ppt

• 典型处理工艺:
源水→混凝→沉淀→过滤 →清水池→管网
↑↑

预加氯 混凝剂

.精品课件.
3
• 2、地下水为水源时饮用水常规处理的主要 去除对象是水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对于不含有特殊有害物质(如过量的铁、 锰等)的地下水,应用水处理只需要进行 消毒处理就可以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处 理工艺见下图:
25
.精品课件.
26
2、大口井
.精品课件.
27
.精品课件.
28
五、水泵和给水泵房
.精品课件.
29
.精品课件.
30
.精品课件.
31
.精品课件.
32
.精品课件.
33
.精品课件.
34
.精品课件.
35
.精品课件.
36
.精品课件.
37
.精品课件.
38
.精品课件.
39
.精品课件.
40
.精品课件.
6
• 絮凝反应池:经过与药剂充分混合的水进入絮凝反应池中, 通过颗粒间的絮凝作用,矾花颗粒逐渐长大,从而沉淀下 来。
• 絮凝反应池可分为机械搅拌与水力搅拌两大类。 • 机械搅拌反应效果好,水头损失小,可以适应水质水量的
变化,便于调节,不足之处时增加了电机的维护工作量, 且部分设备在水下,不便维修。 • 水力搅拌是以水流流动起到搅拌作用,使矾花颗粒絮凝长 大。
4、力求以最短的距离敷设管线,以降低管网造价 和供水能量费用。
• 管网的布置形式:枝状网、环状网。
.精品课件.
45
2、管网的水力计算
•略
.精品课件.
46
3、水管、管网附件和附属构筑物

饮用水给水处理工艺

饮用水给水处理工艺

饮用水给水处理工艺一、前言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必需品之一,其纯净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因此,对于饮用水的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饮用水给水处理工艺。

二、原水处理1. 水源选择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源。

一般来说,地下水和表层水都可以作为原水。

但是地下水中含有较高的矿物质和溶解气体,需要经过过滤、脱硫和脱气等工艺进行处理;表层水中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和微生物,需要进行深度过滤和消毒。

2. 絮凝将原水加入絮凝剂,通过混合、搅拌等方式使絮凝剂与原水充分接触。

这样可以使悬浮在原水中的杂质聚集成为大颗粒,便于后续的沉淀。

3. 沉淀将经过絮凝后的原水放置在沉淀池中,并保持静止状态。

这样可以使聚集成为大颗粒的杂质沉淀到底部形成污泥层。

4. 过滤将经过沉淀的原水通过过滤器进行过滤,去除残留的杂质和污泥。

常用的过滤器有砂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等。

三、中水处理1. 活性炭吸附将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中水通过活性炭吸附器进行处理,去除有机物和异味。

2. 深度过滤将经过活性炭吸附后的中水通过深度过滤器进行处理,去除微小颗粒和细菌等微生物。

3. 臭氧消毒将经过深度过滤后的中水通过臭氧消毒装置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四、后期处理1. 软化将经过消毒的水进入软化设备进行处理,去除水中的钙、镁等硬度离子。

这样可以减少管道堵塞和设备损坏,并且提高洗涤效果。

2. 逆渗透将经过软化后的水通过逆渗透膜进行处理,去除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

这样可以使得饮用水更加纯净。

3. 加氯消毒将经过逆渗透处理后的水通过加氯消毒装置进行最后的消毒处理,确保水质安全。

五、总结以上就是饮用水给水处理工艺的详细介绍。

通过原水处理、中水处理和后期处理等多个环节,可以使得饮用水更加纯净、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

给排水工艺流程

给排水工艺流程

给排水工艺流程一、引言给排水工艺是指在建筑物内部进行供水和排水处理的工作流程,是建筑物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典型的给排水工艺流程,以便深入了解其原理和运作机制。

二、供水工艺流程1. 水源准备作为供水工艺的第一步,水源准备确保向建筑物提供安全、清洁的水源。

一般来说,水源可以是自来水公司供应的自来水或者深井水。

在这一步中,应保证水源的充足性和水质的符合相关标准。

2. 水源处理为了确保供水的质量,水源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

沉淀的过程将悬浮的杂质沉降到底部,过滤则进一步去除细小颗粒和悬浮物,最后的消毒步骤则能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

3. 水贮备与调节经过水源处理后的水质符合要求,但可能无法满足建筑物全天候、不同需求的用水量。

因此,在供水工艺中,需要设置储水箱或水塔,准备足够的水量,并通过水泵和配管系统对水压进行调节,以满足水的正常供应需求。

4. 冷热水分配供水工艺的下一步是对冷热水进行分配。

通过水管系统将冷水和热水输送到各个用水点,比如洗手间、浴室、厨房等。

在此过程中,通常需要考虑分水器、水表、阀门和管道等设备,以确保水的分配和控制。

三、排水工艺流程1. 废水收集排水工艺的第一步是废水的收集。

建筑物内的废水来自于各种用水点的排放,包括洗手池、卫生间、浴室和厨房等。

通过排水管道系统,将废水导入到集水井或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

2. 废水预处理为了减少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和保护环境,废水需要经过预处理步骤。

这包括沉淀、筛选和隔油等过程,以去除悬浮物、固体废物和油脂等杂质,使废水更加清洁。

3. 污水处理在废水预处理后,进一步的污水处理将确保废水符合排放标准,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常采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物理处理利用过滤和沉淀的原理去除杂质,化学处理则借助化学药剂去除有害物质,生物处理则依赖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4. 排放及回收经过污水处理后,废水可以进行合规的排放,以确保污水不对周围环境和水资源造成危害。

给水专业基础知识讲解课件

给水专业基础知识讲解课件

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流程
物理处理
通过沉淀、过滤、分离等物理手段去除污水中的 悬浮物和杂质。
生化处理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 为无害的物质。
ABCD
化学处理
通过加入化学药剂,使污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转 化为沉淀物或无害物质。
深度处理
在生化处理后,进一步去除难以降解的有机物、 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微量有毒有害物质。
污水的排放标准和要求
国家排放标准
根据不同地区和水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
地方排放标准
在国家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制 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总量控制
对特定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以确保该区域的水环境质 量达到规定标准。
排污许可证制度
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求排污单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排 放标准和要求进行排污。
原水水质对给水处理的影响
原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含量直接影响给水处理的效果,因此了解原水水质的特 点和变化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给水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给水处理对原水水质的改善
通过有效的给水处理措施,可以去除原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满足生活 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原水中的杂质种类及危害
有机物
包括微生物、腐殖质、油脂等,可能引发水质恶化,影响供水安全。
无机物
如悬浮物、重金属离子、溶解气体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杂质对供水系统的影响
杂质的存在可能导致供水系统的腐蚀、结垢、生物污染等问题,影 响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供水质量。
给水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
去除原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 提高水质,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水 的需求。

水处理技术基础知识

水处理技术基础知识

水处理技术基础知识通常,自然界的液态水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含有多种杂质,才使得不同的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浊度、色度等物理或化学特性,这些杂质按颗粒大小分为以下三类:①悬浮物质:指悬浮于水中的物质(颗粒直径大于10-4mm)。

其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如泥土、砂粒等;相对密度小于1的,如水藻、植物残渣及细菌等。

②胶体物质:指水中带电荷的胶体微粒,颗粒直径在10-9~10-5mm之间。

如硅、铁、铝的化合物及一些高分子的有机物如腐殖质等,也有一些粒径在此范围内的细菌、菌胶团、病毒等。

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是使天然水体呈现浑浊的主要因素。

③溶解物质:指为水所溶解的、呈分子或离子状态的溶质或气体。

如氯化物、硫酸盐,氧气、二氧化碳及部分可溶有机物等。

是指为让进水达到一定的使用要求,对原水进行相应处理的过程,包括给水处理和排水处理。

针对不同的要求也相应采用不同的工艺,例如自来水的常规处理工艺,主要是去除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等,很难去除溶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市政污水处理主要以降低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的含量为目标;城市给水处理以满足生活饮用水标准为目标;而工业给水处理则根据工业生产的工艺、产品质量、设备材料等对水质的要求来决定处理工艺。

给水处理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除浊: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去除水体中含有的悬浮物、胶体等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浊度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除浊工艺有过滤、絮凝沉淀、絮凝过滤、超滤、微滤等,可以使浊度小于2NTU。

除浊是最常见的水处理工艺之一,几乎所有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中都有除浊工艺。

主要设备有石英砂过滤器、精密过滤器、中空纤维过滤器等。

2、软化:指用化学或其他方法降低或去除水体中的钙、镁、钡等离子,降低水的硬度。

常用的软化工艺有药剂软化、离子交换两种,近年来还开发出纳滤膜软化等新工艺,它们的软化出水硬度通常在0.05mmol/L~0.80mmol/L之间。

主要设备有钠离子交换器,阻垢软化剂添加装置。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水处理工艺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废水或污水,使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处理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一个常见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分为净水处理和污水处理两个部分。

净水处理主要是对自然水源进行处理,以供给城市和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用水。

污水处理则是对使用过的水进行处理,以达到能够安全排放或重复利用的要求。

净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水取水、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

首先,需要从自然水源中取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然后对取水进行预处理,包括除杂质、除悬浮物、除有机物等等。

预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混凝、沉淀、調節PH值等步骤。

在混凝沉淀后,需要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残留的颗粒物和有机物。

通常采用砂滤器、活性炭滤器等过滤设备进行处理。

过滤后的水质已经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微生物和细菌等有害物质。

因此,最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氯消毒等等。

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等步骤。

首先,需要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物和悬浮物,并进行初步的调节和中和。

预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格栅除渣、砂沉淀等步骤。

在预处理后,进入生化处理阶段。

生化处理是指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常用的方法有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需要供氧,并通过活性污泥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

而厌氧处理则无需供氧,通过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有机物进行分解。

最后,经过生化处理的水需要进行深度处理,以去除残留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常用的深度处理方法包括深度过滤、吸附、臭氧氧化等等。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目标是将源头的水进行净化或污水进行处理,以保证水的质量达到标准,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同时,也有助于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给水处理工艺将会不断完善和更新,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指标
2、总大肠菌群:
所谓总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酸、 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 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
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
的大小。 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 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 。
以 以
德 信
安 立
天 企
下 业
给水处理知识及工艺介绍
目 录
一、专业术语 二、水源 三、水质指标 四、净水工艺 1、混凝加药 2、沉淀 3、澄清 4、过滤 5、消毒 五、公司业绩介绍 六、工艺过程演示

一、专业术语
1、给水系统 :由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所组成的总
淀工序。

18、混凝剂 :为使胶体失去稳定性和脱稳胶体相互聚集所投加的药 剂。
19、助凝剂 :为改善絮凝效果所投加的辅助药剂。
20、混合 :使投入的药剂迅速均匀地扩散于被处理水中以创造良好反
应条件的过程。
21、絮凝 :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
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
水质指标
3、色度:是水质的外观指标,水的的颜色分为表色和真色。
真色是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没有去除的水具有的颜色 称表色。对于清洁的或浊度很低的水,真色和表色相近,对
于着色深的工业废水和污水,真色和表色差别较大。而水的
色度一般指真色,水的颜色常用以下方法测定:1.铂钴标准 比色法(常用于天然水和饮用水,单位 度) 2.稀释倍数法 (常用于工业废水,单位 倍)。
7、最小服务水头 :配水管网在用户接管点处应维持的最小水头。
专业术语
8、水头损失 :水通过管(渠)、设备、构筑物等引起的能耗。
9、取水头部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部分。
10、水处理 :对水源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
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11、原水 :由水源地取来进行水处理的原料水。 12、地表水: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
水域功能分类

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5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和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 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厂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 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 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进行冲洗的冲洗方式。
30、表面扫洗:V 型滤池反冲洗时,待滤水通过 V 型进水槽底配
水孔在水面横向将冲洗含泥水扫向中央排水槽的一种辅助冲洗方 式。
31、工作周期:从过滤开始到冲洗结束的一段时间称为快滤池的
工作周期。从过滤开始到过滤结束称为过滤周期。滤池的工作周 期为12~24h。
32、消毒:采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消灭病原体的过程。 33、余氯:水中投氯,经过一定时间接触后,水中余留的游离性氯和结 合性氯的总和。
体。
2、用水量 :用户所消耗的水量。 3、居民生活用水 :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用的水,包括饮用、洗涤、
冲厕、洗澡等。
4、综合生活用水 :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以及公共建筑和设施用水的
总称。
5、未预见用水量 :给水系统设计中,对难于预测的各项因素而准
备的水量。
6、自用水量 :水厂内部生产工艺过程和其他用途所需用的水量。
生活饮用水水质要求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三、水质指标
1、浊度(NTU)
(1)定义: 水的透明程度的量度。指水溶液中所含颗粒物对光的散 射情况。 (2)简介: 水中含有泥土、粉砂、微细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 等悬浮物和胶体物都可以使水质变的浑浊而呈现一定浊度, 水质分析中规定:1L水中含有1mgSiO2所构成的浊度为一个 标准浊度单位,简称1度。 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水中的悬浮物一般是泥土、砂粒、微细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浮游生物、微生物和胶体物质等。水的浊度不仅与水中悬浮 物质的含量有关,而且与它们的大小、形状及折射系数等有 关。
13、地下水: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
14、苦咸水:碱度大于硬度的水,并含大量中性盐,ph值大于7。 15、淡水:含盐量小于500mg/l的水。
专业术语
17、预沉 :原水泥沙颗粒较大或浓度较高时,在凝聚沉淀前设置的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预处理 :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前所设置的处理工序。
专业术语
22、沉淀 :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23、澄清:通过与高浓度泥渣层的接触而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24、机械搅拌澄清池:利用机械的提升和搅拌作用,促使泥渣循
环,并使原水中杂质颗粒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和分离沉淀的 构筑物。
25、水力循环澄清池:利用水力的提升作用,促使泥渣循环,并
水质指标

总硬度: 水总硬度是指水中Ca2+、Mg2+的总量,它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水中Ca2+、Mg2+以酸式碳酸盐形式存在的部分,因其遇热即形成碳酸
使原水中杂质颗粒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和分离沉淀的构筑物。
26、过滤:水流通过粒状材料或多孔介质以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27、滤料:用以进行过滤的粒状材料,一般有石英砂、无烟煤、 重质矿石等。
专业术语
28、滤速:单位过滤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滤过水量,一般以 m/h
为单位。
29、表面冲洗:采用固定式或旋转式的水射流系统,对滤料表层

二、水源

水源指工程用水的供水地。其供水能力、供水保障程度、 对环境的影响、对当地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应满足工程的要求。
给水水源主要分为地表水、地下水。 地表水:
地表水包括陆地表面形成的径流及地表贮存的水(如江、 河、湖、水库等水)。
地下水:
地下水包括地下径流或埋藏于地下的,经过提取可被利用 的淡水(如潜水、承压水、岩溶水,裂隙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