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研究国内外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路遥《平凡的世界》文献综述

路遥《平凡的世界》文献综述

路遥《平凡的世界》文献综述作者:吴立颖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8期[摘要]分析近些年《平凡的世界》的研究资料,研究集中在对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概括,对青年人情感世界的研究以及爱情悲剧的探寻等角度上。

本篇综述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重要课题进行梳理,以便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女性形象情感世界悲剧探寻作品描写了真实动人的农村、城市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画卷,不论有没有农村经历,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感情共鸣之处。

小说没有绚丽的辞藻、优雅的叙事,但是作品简单、质朴和创作的技巧更引人入胜。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1.女性形象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把女性的形象概括为三类,一类是以贺秀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村劳动女性形象,她的爱情有乡土的丰厚和浓烈;一类是以田润叶为代表的徘徊于传统和现代间的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形象,她有现代意识又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自身的局限让她摆脱不了道德的束缚;一类是以田晓霞为代表的摆脱了传统束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的身上有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如《路遥之女性形象分析研究》。

2.人物情感世界的研究成果。

作家们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对作品人物情感世界进行分析研究综合。

从爱情本身和时空的维度来分析人物情感世界的内容,占据文献资料研究的大多数。

《黄土地上的艳丽花朵——浅谈中的爱情》中把人物的爱情分为三种。

首先是从无爱的婚姻到朴素的爱——人性的善良,以少安、秀莲、润叶以及向前为例,他们的爱情中更多的包含着亲情的成分。

其次是冲破世俗的爱——生命激情的爆发,以少平和田晓霞为例。

超世俗的爱情,这是对纯洁爱情的讴歌,更是对人性的关怀。

最后是没有终点的爱,主要表现金波对那个梦幻中的藏族心上人的思念。

这样的爱情短暂并且苦涩,默默绽放又默默枯萎。

从时空的维度来剖析苦难生活中的爱情和亲情,如《苦难世界中的平凡感情——论中的情感世界》。

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是苦难的,真挚的感情最终还是受到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摆布。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开题报告】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

路遥去世十几年了,这十几年中中国社会变化多么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逝去的描写过去生活的,似乎已经过去的这样的作家去花费精力了。

但是十多年了,有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他们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

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

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一个外国学者他提到过,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

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就像诗人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

”路遥将永远活在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里。

“路遥永远地中止了他对‘人生’深沉而睿智的思考,中止了他对‘平凡的世界’炽烈深挚的激情。

他的过早离去,使我们不忍心指责他的不足。

我们知道,他走的是躯体,永存的是精神,他真正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深深理解他。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路遥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于路遥各方面的研究都已相当的成熟,但是我认为,他们更多的研究是从作家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去看的,而相对来说从作品的内容、深度的方向进行研究就要少一些,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

路遥简介资料

路遥简介资料

⌛️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 倡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影响后世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达
路遥作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农村问题的关注
• 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
• 对农村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 反映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追求
• 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 揭示社会矛盾与问题
•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关注知识分子命运
• 反映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追求
• 探讨知识分子的价值与意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揭示社会矛盾与问题
•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路遥作品的人性分析与价值取向
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倡导正义与良知
•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 揭示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
• 强调道德伦理观念
• 强调人的自立与自强
• 路遥是现实主义巨匠,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
争议
• 路遥作品在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上的争议
• 路遥作品在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上的争议
路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的拓展
• 深入研究路遥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 拓展研究路遥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
• 结合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多学科视角
研究成果的丰富
• 深入研究路遥作品,丰富文学研究成果
• 对路遥研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谢谢观看
Docs
01
《惊心动魄的一幕》
• 反映会现实问题
• 探讨道德伦理观念
02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目前,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名。

不止是中国,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路遥的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这一话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特色路遥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和表达理想为主要特色。

同时,他也在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分析他的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路遥个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二、路遥作品中的现实题材和社会批判路遥多次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特别是对人民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公的深刻揭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记录。

三、路遥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描写路遥作为一位文学家,深入描绘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的复杂表现。

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有情感上触动读者的细腻描写。

四、路遥作品中的历史思考和当代意义路遥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启示。

五、路遥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在语言和笔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运用多种意象和符号来构建作品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

六、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有其独特性,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多种形态和特点。

因此,对路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七、路遥作品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对比路遥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有深刻的联系。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和交流。

八、路遥作品的翻译和国际影响路遥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九、路遥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路遥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纪念碑。

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

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

YALUJIANG LITERATUREMONTHLY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理论】周景雷胡冠男周景雷,男,1966年生,文学博士,渤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胡冠男,女,1985年生,渤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2012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文学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纪念和研究热潮。

路遥研究始于1980年代,自从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为文坛关注以来,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研究了路遥及其创作的特点。

纵观三十年来的对路遥的研究和接受,似乎存在着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这一过程是由诸多错位构成的:路遥一方面受到了大众读者持久热烈的喜爱,《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获奖说明了评奖机制的支持,但同时他又在文学史叙事中处于长期的“空白”状态,许多知名评论家也没有对路遥表现出足够的兴趣。

在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接受上,大众读者、评奖机制与评论界、学术界的态度形成了“热情”与“冷漠”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了新世纪,当路遥及其创作逐渐淡出读者视野的时候,学术界和评论界却对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路遥”的这种大错位,作为一种现象,或许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起到某种警醒作用。

本文拟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予以简要的梳理。

一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在《人生》之前他已经写出了不少作品也收获了一些大小奖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中篇小说《人生》的问世。

“《人生》最早刊登在1982年第五期的《收获》杂志上,一时间,洛阳纸贵,竞相传阅。

”[1]这样的出场的确显示了不寻常的影响力,根据《人生》改编的电影、话剧、广播剧也都深受欢迎获得巨大成功。

不仅如此,《人生》一经发表就掀起了评论界的一度热议。

有的研究者注意到,“1982年10月7日,《文艺报》在同一天刊登了观点迥然相异的两篇文章:曹锦清的《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家林》和梁永安的《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也谈高家林》,从对高家林爱情观的不同解读挑起争论。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是对著名作家路遥的文学生涯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份报告。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等。

他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报告旨在探讨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的关联。

首先,路遥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引用和借鉴。

他对《杀死一只知更鸟》、《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的参考,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和探索。

其次,路遥的作品在国外也广为传播和研究。

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在国外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一些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中国社会变革的主题和意义。

另外,路遥本人也曾在国外进行文学交流和学术讲座。

他曾多次赴美、日、法等国家访问,与当地的读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使他的作品在国外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丰富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和视野。

总的来说,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借鉴,使他的作品更富有国际化的色彩。

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他本人的国际交流经历更加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和创作视野。

这一切都使得路遥成为了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总结起来,本报告对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他的作品与西方文学的关联、国际传播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他的文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和价值。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文献综述】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路遥永远地中止了他对‘人生’深沉而睿智的思考,中止了他对‘平凡的世界’炽烈深挚的激情。

他的过早离去,使我们不忍心指责他的不足。

我们知道,他走的是躯体,永存的是精神,他真正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深深理解他。

”[1]所以,要怀着一颗理解的心去解读、研究路遥及其作品。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编辑。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西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其主要作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早晨从中午开始》等。

每一次读《人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完之后不是松了一口气,反而是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高加林,也许是因为刘巧珍,亦或是因为自己?其实这是因为路遥的小说世界存在着各种悲剧。

比如奋斗不止的高加林的悲剧,他不甘于现实,虽然认可但决不认同的农民的生活道路,为了与这种既定的生活道路抗争而顽强的奋斗到底,最终却是失败了;比如孙少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挫折,但当他克服困难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时候,他的女人却倒下了,这终究还是一个悲剧。

“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

“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

“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收稿日期:2007-4-12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陕西地缘文学研究》课题成果,04G0152。

因应邀做客首届“路遥驿站”讲坛和“路遥文学创作”讲座,为我省学子在世俗化充斥、纯文学低迷的今天,仍能眷恋和追寻路遥精神之举所感动。

这说明,一方面路遥精神烛照后人似山高水长,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后辈学人想往人文精神回归的良好心向,我以为十分难得。

为准确把握路遥的人格内涵及文本价值,就路遥人生、路遥精神、路遥文本、路遥范式四个问题的思考书之纸面,以与研究会朋友们交流。

一、路遥人生:苦难英雄多悲壮的坎坷书写谈起路遥,一种压抑和沉重感直逼椎骨,许多话任其信笔也难以诉尽。

这种感觉是许多人,并非单个的我和你,或你和他(她),一个很大的受众群共同的。

路遥那蕴含深情的字里诉诵,直捣心窝的激扬话语,常常勾起诸多老年人往事的记忆,中年人昨日的共鸣,尤其青年人当下的感同身受,好似重叠着自己的身影。

路遥,一个文学生涯还不足20年(1973―1992),著作并未等身的平凡作家,究竟是什么牵动着几代人的情感而为此神往不已?近20年来,尽管对路遥的评论,被精英批评家们整体忽略了,但它却以民间的方式在千百万读者中更大潜能地默默传播着。

一部《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总也不供不应求。

2005年3月4日,媒体披露,座落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前的路遥铜像被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陈切齿诅咒那个下作坏坯外,又一个路遥热回归潮涌。

人们眷恋的,是那位粗犷而又真诚的陕北汉子;人们敬重的,是那位秉承了“教父”柳青的血脉,42岁以文殉身的作家;人们企盼的,是他那字字看来都是血与苦难与大地同在的、当下日渐稀少的珍本。

生前的路遥是孤独的,其原因是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狂潮的抗衡。

他是那样的固执、出奇的冷静和“不识时务”,坚信现实主义并未过时,进而一如继往地感受着黄土地尘埃的芬香,操持着贴近现实的写作方式,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依然故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研究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路遥研究围绕着路遥代表作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形成两个研究高潮以及路遥去世至今形成的收获期。

路遥研究始于其在1980年《当代》杂志第3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后其资深评论家秦兆阳先生对其的评论“这不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作品……他所着力描写的,是一个对‘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分辨不清、思想水平并不高、却又不愿意群众因自己而掀起大规模武斗,以至造成巨大牺牲的革命干部”(秦兆阳:《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198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秦老充分肯定使路遥第一次为全国文学界所注意。

1982年路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标志其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中篇小说《人生》,很快这部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故事题材的小说,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作品主人公在面对现代性焦虑的过程中青年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可争议的论题而很快风弥大街小巷,一时间好评如潮,但同时评论界也围绕着高加林典型性格论、作品的审美特征以及“城乡交叉地带”等问题而热烈的争论。

评论界在争论基础上最后较为一致认为高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

当时,评论界把问题主要集中于高加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上即:一是高加林是不是“新人”的问题。

梁永安认为高加林是“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也谈高加林》,1980年10月7日《文汇报》);雷达认为高加林“有辨不清两种文明的弱点,但主导方面还是新的因素居多……但总体看来,他在精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新人’” 雷达:《简论高加林的悲剧》,《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二是高加林是不是个人奋斗者、个人主义者的问题,曹锦清认为高加林是“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曹锦清:《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加林》。

)而蔡翔认为“高加林的自尊在‘挑粪’一节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屈辱从反面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并且煽起了一种盲目的报复情绪”(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上海文学》1983年第1期)。

同时他认为社会应该对高加林的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担当一定的责任。

对于高加林复杂的人物形象,许多评论家也经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激烈争论之后虽有分歧,但大家公认高加林是路遥为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进入当代中国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路遥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就其美学特征而言,评论界认为该作品具有“深沉”与“宏大”的审美特征。

白烨认为路遥作品的结构“不仅注意构筑大起大落而又环环相扣的外在情结,而且注意到铺设涟漪连绵的显现人物内心风暴的内在情节,并常常把二者交叉穿错起来,在波折迭出的矛盾冲突中层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明晰的揭示出促进人物行动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指出路遥的作品有着“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白烨:《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1983年5月10日)。

李星指出“深沉、宏大正是路遥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也是他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所苦心孤诣追求的艺术目标”(李星:《深沉而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3期)。

评论家把“城乡交叉地带”作为解读路遥作品的金钥匙,并对其进行了阐发。

对于该问题有评论家王愚的论文《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2期)。

李勇认为“‘交叉地带’这个典型环境和高加林这个典型人物,是路遥为当代中国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李勇:《路遥论》,《小说评论》1986年第5期)。

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把握,为准确解读路遥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综上,从一九八零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诸问题所引起的高度关注的这一阶段形成了路遥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在该阶段内确认了高加林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在当代文学画廊中的典型性、确证了作者作品“深沉”与“宏大”的美学特征,明确了路遥善于在“城乡交叉地带”构建小说世界、表现审美理想的创作特点。

但该时期由于路遥研究大多停留在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文本解构和阐释阶段,而并未能够深入到路遥研究的创作心理,更没有在文化及站在时代背景上给与合理化解读,所以,该时期的路遥研究仅仅是情感的外化阶段而对其的认识也并未上升到更高一级的理性层次之。

一九八六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第六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三次播出了《平凡的世界》,直接听众超过三亿。

一九九一年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从一九八六年到路遥逝世,围绕着《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和贡献、作品所具有的“史诗化”的美学特征和对于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形成了第二次研究高潮。

无论从作品的受众还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来讲,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

首先这种研究是伴随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深入展开的,在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播出之际,围绕这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人公孙氏兄弟的人物命运和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在大街小巷形成了广泛的争议,一时之间,孙少平成为三亿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基于文本的主人公研究虽伴随着肤浅与谬误,但这种群众性的次研究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对《平凡的世界》的深入研究的仍然是资深性的专业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

早在一九八七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小说评论》与《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内著名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刻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里、性格,写出了中国人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

”(《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

)曾镇南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严谨的现实主义。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

”他还对《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种异常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采取,决定于两个原因:第一,决定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生活过来的世界的独特认识。

第二,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彻底的朴素性,还决定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目的典型理解”,最后得出了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新创获” 的结论。

(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

)曾的评论鞭辟入里,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李星一九九一年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上针对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发表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一文。

并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

白烨一九九一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四期上的论文《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认为该小说“读后使人萦绕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基于作品文本的阐释,评论界认为小说主人公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的座谈会上,有评论家指出“孙少安、孙少平是《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生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形象,孙少安更多的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

(《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

)对于孙氏兄弟的性格和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评论界主要立足于其兄弟二人基于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带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决裂、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的焦虑和反思等方面对其不同的人生价值经行的阐发。

其次是对于路遥作品的审美品格给予“史诗性品格”的新定位。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

不能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品格……作家艺术构思和审美追求的指向,虽不能说已经写出了一部史诗,但却具有史诗的品格的”。

(王愚:《直接经历着历史的人民》,198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这是评论界首次把路遥的作品从对《人生》以“深沉”和“宏大”的美学特征提升到“史诗性品格”的美学特征上来。

李星在一九八七年《花城》第三期上发表《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一文指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诗与史的有机结合,又是诗的内容压倒诗的内容的不均衡体”。

雷达的论文《史与诗的恢弘画卷》(《求是》1991年第17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品的内在特征后认为“抓住了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力量,那就是史与诗:纵向的史的骨架与横面的诗的情致的融合,对社会历史走向的宏观的把握与对人物命运、心灵的微观透视的融合。

没有史的骨架作品无以宏大,没有诗的情感作品难以厚重。

总的说来,《平凡的世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历史化和历史进程的命运化,力图概括我们当代生活中最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质方面。

”同时,该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研究特点,那就是把一直以来只关注于对作品文本的结构开始有所转向与对作家自生创作心里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一九八七年就路遥的创作心理,李星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选择过程……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

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有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被动”。

(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花城》1987年第3期。

)李继凯一九九二年发表在《文艺争鸣》第三期上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一文认为“地域或陕北文化、中国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类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构成,先后顺序层递地对他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内化为他的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由内而外的制约了他生活与文学理解与选择,写出了一系列属于路遥的作品。

”肖云儒一九九三年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第三期上的《路遥的意识世界》一文,是目前路遥意识研究最为系统的专论。

该文通过路遥的“苦难意识”、“土地意识”、“历史意识”、“伦理意识”、“哲学意识”、“悲剧意识”等多种意识的缜密分析,准确的把握了路遥的意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同时提出“路遥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集中了自己在历史转型期两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