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在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敦煌莫高窟可以被视为一个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遗产之一,莫高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兼顾文化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有大量的壁画、雕塑和经卷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千年前的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和人为盗窃等原因,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险。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莫高窟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同时,对莫高窟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已经损坏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此外,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的同时,敦煌莫高窟也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了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物保护筹集了资金。

敦煌市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建设了相关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同时,规定了莫高窟的游览时间和人数限制,以减少游客对文物遗产的损害。

然而,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由于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过多的游客不可避免地会对狭小的洞窟内壁画造成磨损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敦煌莫高窟采取了分流游客的策略,将游客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游览。

此外,还加强了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保护意识。

除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敦煌莫高窟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例如,如何平衡景区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目前,敦煌莫高窟在商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收费合理性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总之,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研究述评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的 ‘ 身
阶段的研究特征。分析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 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是今后遗产研究 的焦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 关健词:中国世界遗产 ( ;研究述评;旅游发 地)

份证” 92 1月 1 日 黎召开的联合国 。1 年 1 6 在巴 7 教科文组织 第 1 届会议通过了 ( 7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 然遗产公约》 截至 , 20 年 1 全球共有78 05 月, 8 处遗产地已被列入 《 世界遗产 名录) 我国自1 5 o 9 年全国人大正式批准加入联合国 ( 8 保护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申报世界遗产的活动得到全社 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目 前已有3 处文物古迹和自 0 然 景观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 ,
保护区 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⑤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
研究: 章锦河[ 2 6 1 等分析了安徽黔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 村落特性、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 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 形象定位理念 ,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 邓明艳「和崔凤军[等分别探讨了峨眉山和平遥古城旅游形 2 7 1 2 8 1 象。⑥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旅游社区研究: 章锦河阎 通过 对黔县西递古村落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访谈调查以及运用
Y N Xa- og U 2 A G o hn "L L i z , i n et r ad or s ne Nnn nvs , j g 103Ci , 口, eam noUbn Rsu eSi c , i Ui rt N nn209, a Dpr t f a n e c c s a g ei a i e j y h n
位居世界第三,中国世界遗产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1 遗产旅游”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 之一,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社会生活组成部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国家之一,其研究和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概况中国拥有悠久的人类文明史,自早期的元谋人、北京人、龙山人等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到后来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时期的古代文明遗址,中国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其中以北京周口店遗址、新疆千年王国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陕西秦始皇陵遗址等最为著名。

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特殊性和珍贵性,对其研究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在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研究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价值和潜力方面,国内外学者纷纷投入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2. 保护措施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加强了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

加强对遗址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限制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中国还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国通过对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其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

在遗址周边建设博物馆、游客中心、景区导览等设施,提供专业的解说服务以及互动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游览体验。

4.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研究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与世界遗产组织、国际考古学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与管理经验,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解读及旅游发展建议花山岩画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灰岩岩画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利川市花山乡东南6公里处的花山峡。

花山岩画自2007年以来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二个以岩画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

花山岩画的发现,对世界岩画史、美术史和人类文化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岩画的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往这里参观考察。

花山岩画目前的保护与开发依然存在不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世界遗产价值,推动其旅游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提出建议。

一、文化景观解读花山岩画遗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是一座保存完好、数量多、资料丰富、时代跨度长、题材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岩画在艺术手法、题材内容、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艺术手法。

花山岩画以石灰岩作为画布,使用器具原始,线条简练而富有生气,色彩鲜艳而不失质朴,形象生动而不失神秘。

代表了中国史前时期初期的岩画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是题材内容。

花山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以人物形象为主,其中许多岩画描绘出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是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最后是文化内涵。

花山岩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这些岩画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的人们对生活、自然的感受和认知,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旅游发展建议1. 加强保护工作。

花山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加强对其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花山岩画的完好保存。

2. 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作为世界遗产,花山岩画应该向游客开放参观,但在接待游客的也要确保对遗址的保护。

可以通过提升导游和讲解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开发配套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3. 挖掘文化内涵。

花山岩画附近可以修建专门的博物馆或者文化展示馆,将岩画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陈列展示,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花山岩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易小力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之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点.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易小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1
【相关文献】
1.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 [J], 朱尖
2.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综述 [J], 辛玉婷;崔琦
3.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J], 朱尖;柏松
4.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可持续旅游研究 [J], 董英俊
5.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研究 [J], 朱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

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探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遗产旅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对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遗产旅游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中国;遗产旅游;研究进展;结论与评述F2截至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3项,其中自然遗产9项,文化遗产30项,双重遗产4项。

“申遗”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学者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然而,近年来,遗产旅游的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关于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

国外对遗产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庆余等,2005),其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较为成熟,研究内容全面,研究视角多样,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案例研究为支撑,保障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我国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之后,开始对遗产进行研究。

遗产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但人们对遗产旅游的概念还很陌生。

直到1999年,王大悟在诠释生态旅游和遗产旅游概念的时候,首次提出了遗产旅游的概念,他指出,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遗产资源和自然遗产资源两个方面,并且包含了生态旅游概念。

此后,我国的遗产旅游研究逐渐展开。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遗产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遗产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进行,研究紧密追踪实践,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冷热不均,实证研究不够准确、深入、科学。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遗产旅游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为下一步的研究及我国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及思考。

1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综述1.1遗产旅游基本理论研究1.1.1遗产旅游的概念遗产旅游的概念,在国内外是有争论的。

由于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

对于遗产旅游的概念研究,国外学者对于遗产旅游囊括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存在争论,他们对遗产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其文化属性方面,而我国学者的定义更多的是倾向于对遗产旅游的解释性说明和保护开发。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作者:陈蓓蕾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倍受业界学者的关注。

总结了世界遗产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方面展开,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研究最为热点的领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开发;遗产管理;遗产保护;旅游者行为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72-02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

近年来,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199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共搜索出相关文献459篇,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

一、世界遗产开发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

梁学成(2006)指出,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旅游产品方向转变,不然会造成旅游价值取代遗产价值的后果,引起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丧失,遗产资源应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并提出以基于旅游价值的五种开发模式。

傅才武、陈庚(2010)指出,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旅游成为了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中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是中国最早设计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之一。

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卓越的传统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平遥古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过度旅游开发可能对平遥古城的原始风貌和文化遗产造成损害。

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可能导致过度的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同时也会对古城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文化景点造成磨损和破坏。

考虑到平遥古城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如何限制游客数量和管理游客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平遥古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原始风貌,可能需要限制开发和强制执行严格的保护措施。

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合理规划游客数量。

制定明确的游客容量限制,通过票务系统等手段控制游客流量,避免人流过于密集和过度拥堵,从而减少对古城的损害。

其次,加强游客管理和教育。

开展游客礼仪培训,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意识,引导游客爱护古城和文化遗产。

此外,推广低碳旅游模式。

鼓励游客选择步行或骑行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对古城周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加强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维护工作,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古城荣获保护。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翻凳龚哥 K7 9
4 u 界遗 产 是“ 人类智 慧 和人 类杰 L 作的 突 出样 品 ”在 新 世 纪 的 ,
文 献 从 19 90年 代 以 来 源 源 不 断 。例
之一 。 19 代 虬来 遗 产 地类 型 丰 富 90年
如, 对大足石刻 史料价值 的研究( 陈明 光 , 9 )龙门石窟 中音乐窟 的音乐文 1 4; 9
19)泰山旅游资源及“ 山品牌” 95 , 泰 的分 析( 麂锋 , 9 )泰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1 9, 9 及宗教旅游 的开发( 崔风军 。99 , 19)泰山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孙兆才 ,99 , 19)泰山
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 分析 与开 发保 护 研究 ( 宁生 ,96 管 19, 19; 99王化新, 9)对泰 山野生观赏植 1 7; 9
展研究等 7 个领域=
11 遗 产地 价值 研 究 . 价 值 研究 是 开 展 遗 产地 旅 游 研 究
物资 源及 其 开发 的研 究( 得 奎等 , 臧
化 研 究 ( 林 ,97 ; 里 长城 的分 布 、 邱 19 )万
的旅游资源及 其开发 利用成为遗产地 旅游研 究 中的热点之一 地质学家、 植
物学 家 、 象 学家 、 理 源自 家 、 气 地 政府 管 理 今天 ,遗产旅游” 为一种世界现象已 “ 作 经成为人类求 取与外部世界高度 和谐
构筑体系、 功能结构研究( 黎风等, 9 ) l 4, f 长城 作为地理界线 的意殳( 冯嘉苹等 , l蛄) 9 及它的审美价值( 杨辛等 , 9 ) 1 6研 9
究 ;B 青江堰水利工 程 的艺 术属性 ( 王进 军 .
人 员等纷纷涉足此领域 的研究 , 内容可 谓丰富繁杂。例如, 对武夷山珍稀药用 植物及其保护开发的研究( 郑荣华, 9 14 9 年)武夷山自然 、 , 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 发策略研究( 张伟蜻,99 , 19 )武夷山生态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李延风,99 ; 19)
维普资讯





塑塑 塑

中 国 世 界 遗 产 地 的旅 游 研 究 进 展
耍 奉主试 图对 中萤世界渔产拖舶旅辨研究进 晨 遗产地排菹
影 响l 护囊 骞费保护和规赶管理发薏孽方矗作一幕境综述 保 I 筵 蔫 一 中国 世弊竣产地 藏游 研究 妻章精 1 — 33  ̄ )3 ∞0 36 ( 0 一∞5 一 4 ∞
多样性分析( 邓学建等, 9 )武睦源景 1 9, 9 观类 型 因及分 区研 究( 绍新 等, 成 季
1 9, 9 )武陵源 服饰工 艺 、 姻 习俗等 民俗 9 婚
及民俗 文化 旅游资源的研究( 张捷等. 19; 97张捷 ,97 , 19 )九寨沟水循环 系统及
其 开发保 护研究 ( 尹观 等 ,OO ; 20)丽江 纳
l9) 99和秦始皇陵园名称、 陵制的考证( 黄 伟, o研究 ; 庙的祭孔乐舞 的考证 ∞0) 孔 ( 王昆, 昕)武睦源的历史、 1 ; 9 古迹和诗文
研 究 ( 楚 、 、 )武 陵 源 夏 季 鸟类 的 戴 洲 l , 7
的价值研究 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及其保
护 利用 研 究 、 产 地 旅 行 测 量 研 究 、 遗 遗
对 黄山 气 候 旅 游 资 源 的 分 析 ( 向 阳 王
1 4和历史地位( 9 ) 9 韩华, 9 ) 1 4研究; 9 西递 古村明经胡氏宗族调查( 赵华富,9 以 1 蝤)
及 西递 、 宏村 、 庄 、 周 同里的景 观价值研究
( 孙明泉, 1;i 如D)1 江的建筑 、 i l 城镇规划艺 术分析( 邦孝燮等, 嘶) l 和当地的方言词 9 语的文化透视( 何守伦 , 9)清西睦的 1 8; 9
寨 沟 的喀 斯 特 作 用 及 其 相 关 地 貌景 观
岩. )明显睦的建筑艺术研究( 建 1 , 7 祝
华 等,99 , 1 )清东 睦的总体概况( 9 穆会 ,
通 过对 2 8项 世 界 遗 产 的 逐 一 检 索 , 查 到 主要 相 关 文 献 12篇 , 发 共 0 涉 ∞ 多种 刊 物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遗 产 地
十番乐 谱 本 、 曲牌 、 奏情 况研 究 ( 松 演 张
19)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的建 95 , 立( 周秉根等,97, 19)黄山花岗岩石质旅 游资源及其 开发 保护研 究( 王心源等。 1孵)黄山分 区旅 游 的提 出( 9 , 王振表 , 1孵)建设皖南及黄山地 区旅游大格局 9 . 的探讨( 王振东,99陈言等 , o )黄 19 ;  ̄ o, o 山旅游 资源可持 续利用 的研究 ( 善 胡 风, 9)对青城 山旅游资源美感质 量 1 9: 9 的定性定量评价( 赵仁昌等 , 9)对九 1 6; 9
产地旅游生命周期研究 、 遗产地旅游形
象策 略研究 产地旅 游 环 境 影 响及 保 遗 护研 究 、 产地 自身保 护 与 规 划 管理 发 遗
文化( 尹华光等. o的研究; ∞D) 泰山香客
店之 兴起 、 升沉 、 模及 衰 替等 诸多 史 实 规 的探 考( 郢 ,99 。 等 。这些 研 究 充 周 19)等 分 l明 了中国世界 遗 产地 在历 史、 术 、 兑 艺
的有 效 形 式 之 一, 为 高 质 量 回 归 自 成 然、 回归历 史的 必须 性 的社 会 生 活 组 成 部 分 。截止 到 0 年 1 , 国的世 界 02 月 中 遗产 项 耳已 选 2 8项 其 中 , 界 文 化 世 与自然 双重 遗产 项 目 4 , 界文 化 遗 项 世 产 加 项 , 界 文 化景 观 遗 产 1 , 界 世 项 世 自 遗 产 3项 。 这 些 具 有 J 域 旅 游 市 然 l 场的 国际级 旅 游 地 自 l 年 代 来 逐 咖 渐成 为旅 游研 究所 关 注的 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