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手工艺等非物质形式的传统文化表达。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和实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的遵循,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研究1.国家政策与法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这些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方政策与实践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政策,以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实践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践研究1.保护措施研究有关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建议和措施,如加强非遗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等。

2.传承与发展研究学者们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如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传播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如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问题、非遗制作者的权益保护等。

2.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如非遗项目的传统表达与现代创新的结合问题、年轻一代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形式存在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包括传统村落旅游、非遗展示展览、非遗体验活动等。

传统村落旅游是利用原生态、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风貌和传统文化。

非遗展示展览是通过展览方式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地理和特色,让游客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非遗体验活动是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技艺体验、传统节庆参与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来确定。

需要认真调研和分析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承情况和含量的特点等。

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选取适合的旅游开发形式。

如果当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可以开展传统村落旅游;如果有非遗展示展览场馆和设施,可以开展非遗展示展览;如果有传统节庆和技艺传承人群,可以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在非遗展示展览和非遗体验活动中,应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和过度开发。

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够增加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合理利用资源,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其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品质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2008年6月第10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 a 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 e)Jun.2008Vol 110Suppl ement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刘金萍,贾鸿雁(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文献的统计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作了综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图分类号]G05;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8)0S 201702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金萍(3),山东省沂南县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学。

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国内逐渐出现了一股申遗热潮,与此同时对其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7年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遗”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

相关论文近年也较多,本文主要从非物质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价值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直到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基本内容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

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吴馨萍在《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一文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遗产兑现演变为背景,介绍了“无形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由来、基本含义,表现形式及存在特征,并对这类遗产的本质和文化性征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1];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2]、杨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3]、白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等文对“非遗”的概念、表现形式、特征等进行了进一步探讨[4];高丙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一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是新近发生的,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并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5];张春丽、李星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界定、内涵、外延等领域进行详细述论,并对研究中尚存的问题进行了剖析[6]。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人们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持续时间中得到了传承并保护下来。

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起来。

如何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1. 缺乏保护意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保护意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口老去,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会导致非遗资源的丢失和流失,影响到了旅游的体验和价值。

2. 商业化倾向过重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商业化倾向过重。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非遗资源可能会被过度商业化,导致了非遗资源的原本性质被破坏,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影响到了游客的真实体验。

3.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4.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有专业性和保护性,而目前一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文对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

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2. 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保护在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非遗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持一定的原汁原味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宣传推广和交流合作在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宣传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推广,扩大非遗资源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等各种活动和表达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内文化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学者们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法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通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措施等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系统的法律规范。

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国内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摘要:身为人间的瑰宝——非物质文化财产,不但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也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的重要基石与体现方式,而对非物质文化财产的旅游发展,正是人们挖掘其巨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最有效方式。

也因此,随着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并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心与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前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便已开始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

1972年《全球文化与自然财产条约》颁布至今,世界遗产已开始呈现在中国大众视线,但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仍未引起普遍关注。

直到80年代,《有关保存民间传统文化的提议》的颁布,才切实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的环境保护也已刻不可缓。

而此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提问也已开始提上了日程。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引起了全球公众的普遍关注。

2005年,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往后也陆续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其中。

而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的十分重视,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

因此旅游开发历来成为国际热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1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区旨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环境与空气,并强调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整体保护意识,从而成为人们维护社会文明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2007年中国文化部成立了首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至今,在全国已建立的18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中,设在少数民族地方的就有10个。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方也建立了多个全国级的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3-07-03T08:02:26.812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7月作者:巴浩冉[导读]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全面,涵盖概念界定、价值功能、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因此对已有研究细致分类并梳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23)7-298-06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

此后,中国学界开始初步探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约》(以下简称《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公约》。

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学者的视野,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二十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公约》的缔约,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实施,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独到的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以及中国经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有1652篇期刊论文和27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等方面。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红(2013)提出了从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测评体系以及电力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能力素质测评所取得的成效。

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访谈实施、行为编码、指标提炼与分析、能力素质词典编写、模型构建与验证五个阶段。

通过对行为事件编码归纳的50余项能力素质指标结合战略演绎提取的60余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检验、内部研讨以及多次提炼,最终确定了共计56项能力素质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分为全员核心素质、职级通用、处级核心3类,再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对指标进行了最终修订。

廖颖川,吕庆华(2013)阐述了我国目前创意人才开发的困境,借鉴佛罗里达提出了创意经济增长的3T 理论也就是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人才和包容这三个条件,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调剂、测评这一系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郑学宝,孙健敏(2005)指出大学生能力素质教育缺乏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力素质模型。

目钱,国内的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考察的多是表征现象,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以保证,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和专业的人才测评方案。

由此我们知道目前对企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和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Sehultz,T.W,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M],1961(01).[2]Lucas,R.E 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M].1988(22).[3]廖颖川,吕庆华.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企业创意人才开发[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39—140.[4]王乔松.能力素质模型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11):56-57.[5]谢海红.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信息化应用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07):101-104.[6]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给予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管理研究,2011(10).[7]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8]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4).[9]陈建成,李勇.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01).[10]吴青一.国家创新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0).[11]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45-147.作者简介:龙宁斐(1991-),女,汉,四川南充,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某个个体的无形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雷蓉,胡北明(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收稿日期:2012-02-28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7No.4Aug.20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

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

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

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国内研究文献除了继续关注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外,其重心也开始转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上。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至2003年以来,纵观国内的主要研究文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焦点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积极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

崔凤军[2]、宋欢[3]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余丹[4]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角度认为,民族节庆旅游开发,能使得保护主体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将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在开发和保护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贾鸿雁[5]从文化环境的视角,认为旅游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生存环境,形成一种人工(旅游)干预下的“次生态”,在次生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得到充分保障。

从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角度看,陈天培[6]、刘丽华[7]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将其与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作为助推器的市场就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强大的原动力。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更能凸显旅游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提高本地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对旅游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看,陈炜,唐景薇[8]等学者认为,旅游开发不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筹集了更多资金,而且对于遗产传承队伍的稳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一文中指出:“通过旅游开发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现代发展的环境和生存空间、能够有效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其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能够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群众基础”[9]。

2.另一种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持消极态度,认为旅游开发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原真性,造成了文化的庸俗化、舞台化及商品化。

张瑛[10]、刘建平[11]、黄继元[12]、郑小虎、刘平[13]等学者认为,旅游开发的商业性质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容易造成对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的破坏,使得文化失真。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就存在过度开发、碎片式开发、孤立式开发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些学者如顾金孚[14]等不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若隐若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并且强调通过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更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持辩证态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能实现良性互动,因此所谓“保护性的开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肖曾艳[15]、孙国学[16]、王荣敏[17]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为其寻求更多的保护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能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展,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更多体现在其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性。

陈炜,高艳玲[18]、冯晓宪[19]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对立和统一性,强调“本真性”是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则是“本真性”的发展和延伸,只要坚持其开发的“本真性”,就能使其由对立向统一转变。

与此持相关观点的是凌莎、陈亮,他们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应是“对立性”,应建立“统一性”,二者是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的。

苏勇军[20]等从保护与开发的原则上论述了二者的关系。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坚持“保护第一,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努力实现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提出要转变“静态保护”的传统观念。

总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虽争论颇多,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合理而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是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研究在理论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达成共识的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将关注焦点放到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即开发对策的研究。

基于不同地区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提出了若干的旅游开发措施,其主要研究和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具体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

如林庆[21]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例,分析指出非物遗产的开发应注重挖掘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其它手工艺技艺等等之类的物质产品;夏毅榕[22]等学者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体的产品策略,强调应从旅游产品的宣传、定位、以及产品策划和渠道设计等方面具体入手,开发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

此外,唐勇[23]、史修永[24]等以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从旅游保护模式,旅游主题、形象策划等方面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框架。

其二是从宏观的政府政策角度去分析和研究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

刘松[25]等学者强调应加大普查、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完善机制是当前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首要工作,并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主体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开发客体上要科学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实行联合开发;在开发媒介上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环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邓小艳[26]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解读并建立了相关模型,并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符号意义”为核心,把整个开发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的符号化运作过程,立足核心内涵,挖掘和构建符号意义,选择合适的载体展示符号意义,合理引导和启发旅游者参与符号消费。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类别的“非物”资源,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在满足市场消费的同时,保有其“原真性”是其开发的关键。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是其开发对策的进一步深入,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不同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非物”资源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模式。

首先,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体旅游产品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其旅游产品转型的根本方向。

范玉娟[27]提出了形象经营、休闲演艺、节事旅游和旅游商品开发等四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刘桂兰,刘楠霞[28]在研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了“原真性博物馆”、“生态文化园区”、“实景舞台式”、“原生地融入”、“旅游商品”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肖瑜[29]在研究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时提出了主题旅游线路模式、展览模式、节庆活动模式、博物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模式、旅游商品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