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比较分析

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比较分析
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比较分析

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比较分析

1970、1980年代,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在推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复兴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城市旅游及其研究由此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旅游和城市研究者们的关注[1],城市遗产旅游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2]。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简称“名城”)、日本的古都、英国的历史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遗产城市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城市。历史城市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优良的旅游传统,与旅游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城市深受游客的青睐与推崇,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历史城市在旅游发展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与筛选,共获得有价值的文献124篇,从研究领域内容、研究学科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指明方向。

1研究文献总体分析

通过对Science Direct外文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核心期刊的检索与筛选(国外文献检索词为historic city tourism, old city tourism,heritage tourism;国内部分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古城旅游为检索词),共获得外文期刊文献45篇,中文期刊文献79篇,检索到的研究文

献不完全囊括现已发表的所有文献,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发展的学术态势。

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多,国外自1980年代出现相关研究,增长较为均衡,国内相关研究始于1990年代,且在2000年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反映出国内研究起步落后于国外,但发展迅速,表明我国历史城市遗产旅游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具体内容逐步拓展,总体可将国内外有关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内容概括为五大领域。比较发现,国外各个领域研究总体均衡,国内虽在各个领域均有涉及,但对各领域的关注极不平衡,历史城市遗产保护规划与旅游影响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领域,合计分别占总文献的%和%;旅游供需研究是当前国外研究的热点,占到国外文献的%;国内遗产旅游供需研究基本平衡,分别占%与%;遗产旅游管理研究是国内外差距较为明显的领域,国外占%,国内仅占%。

2研究领域进展比较分析

历史城市遗产旅游供给研究

国外主要集中在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的吸引力及旅馆、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等方面。城市旅游吸引力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研究范畴已从1980年代的整个城市扩展到1990年代的城市中博物馆、历史街区、旅游形象等具体吸引物的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如Antonio P R和Jan van der Borg研究了欧洲4大历史城市游客友好度,提出质量、可进入性、形象等软因素是城市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决定性要素[3];Peterniyt Schofild认为曼彻斯特好莱坞“北部之旅”(the North'tour)遗产旅游产品,重构了曼彻斯

特的城市形象,论证了视觉媒体对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4];Heidi Dahles分析了阿姆斯特丹旅游形象的重塑战略,提出重建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形象是其发展成为未来世界旅游中心之一的重要战略[5];Bob Mckercher从供给角度对香港的文化吸引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产品本身、管理经验和市场促销,认为城市吸引物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6]。Ashworth 和Tunbrisge提出了“住宿服务设施”模型(Accommodation Service Model),认为交通区位、土地价格、环境问题、可达性、历史延续性与土地政策是影响城市旅馆分布的关键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进一步归纳出城市旅馆分布的6大集中区域[7];Shoval与Cohen-Hattab运用多种理论模型,按耶路撒冷政权更替的时间顺序,探讨了150年里耶路撒冷旅游住宿业空间模式的转化机制,研究表明政权转换对耶路撒冷的城市旅店布局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8]。

国内研究侧重于名城旅游资源与环境评估及旅游形象设计与定位等。学者们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历史城市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品位与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学者们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对名城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实证性评估研究[9-12];龙丽民、肖星、万绪才等通过建立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分别对正定、天水、南京等名城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实证性评价研究[13-15]。历史文化旅游形象设计策略与定位分析是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如崔凤军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三方面对平遥古城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分析[16],陈玉英[17]、马晓龙[18]分别对楚州、丽江、西安古城旅游形象进行了定位解读与策略探讨。

历史城市遗产旅游需求研究

国外研究重点在于旅游者需求、旅游市场方面,具体体现为游客动机、游客体验模式、旅游市场需求分析等。Jansen Verbeke M和Rekom J V以鹿特丹为例,通过游客采访调查,分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游览动机与行为模式,提出了旅游者动机的“叠加树”(Additive tree)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游览博物馆的主要动机为“学习一些东西”和“丰富自己的生活”[19];Vukonic和Tkalac主张通过发展旅游业重建老城区,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吸引更多旅游者,并以南斯拉夫伯雷奇市(Porec)为例,提出了既能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能提高城市吸引力、发展旅游业的重建方案[20]。Timothy D J论述了遗产体验的4种模式,认为个性化遗产旅游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21];Shoval N和Noam Shoval以耶路撒冷为例,利用“co-plot”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城市旅游者对不同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偏好[22];Yong Kun Suh分析了来自欧洲、北美和日本的国际旅游者对韩国汉城旅游的不同偏好,解释了偏好和旅行花费的关系[23]。

国内注重游客旅游客流空间结构、流动规律与预测、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及营销策略等内容的研究。旅游客流研究,一方面借助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上对旅游流空间结构、时空演变及其流动规律等进行定性描述和测量[24-25];另一方面根据游客流量的影响因素确立指标体系,并建立预测的数学模型,对客流流量进行预测[26-27],或运用活动空间及曲线分析方法,阐释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特征、时间行为特征和个性行为特征[28];旅游市场研究方面,郭英之运用时空分布规律,从游客行为特征、满意度及旅游需求特征等对平遥古城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29],李巧玲从游客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旅游类型特征与人口学特征方面分析了武威客

源市场结构[30];郭剑英对武威和敦煌客源市场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31],此外郭英之与高应军还分别依据徐州和天水区位特征、市场需求特征与市场竞争优劣势等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了不同的营销策略[32-33]。

历史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研究

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历来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旅游化背景下,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国外尤其关注历史城市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以及保护规划的经验总结与决策分析。如Aylin Orbasli通过相关因素分析,研究了历史城镇中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历史环境的长远效应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管理理论依据[34];Jan van der Borg 等认为当遗产城市旅游收益支出大于收入时,必须对旅游的发展进行干涉和管理[35];Mckercher B和Cros H D探讨了香港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管理之间存在的7种关系[36];Russo A P以威尼斯为例,对历史城市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现象给予了研究,认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有效政策应针对恶性循环中的关键点,如文化资源的质量及目的地的可达性而展开[37];Maitland R通过对英国历史城镇剑桥25年(1978-2003)间旅游规划与遗产保护规划历程的回顾,探讨了旅游策略在剑桥旅游发展中的长期效应、战略目标如何实现以及政策方针如何贯彻等议题[38]。

国内在强调“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对名城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协调、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名城旅游是名城保护的延续与发展,是充分利用名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利用是

相辅相成的,保护的目的是利用,问题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39-40];名城开发旅游,应强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苏勤认为名城保护,文化景观是基础、文化系统是核心、文化生态是关键[41]。

实现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协调的主流理念包括陶伟、赵美英引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化理念[42-43]、严国泰提出的实效保护思想等[39];赵美英对我国古城现有的独立开发模式、合资合作开发模式、整体租赁开发模式优缺点做了分析,并将BOT投资方式引入到古城旅游开发中[44];魏峰群构建了名城旅游的空间发展模式[45];阮仪三和严国泰提出了名城遗存的四种旅游利用模式[46];阮仪三、吴承照、严国泰、黎洁、贾鸿雁、王红、文绍琼等从资源挖掘、市场开拓、形象塑造、产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较具代表性的名城旅游开发思路及实施策略。

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管理研究

国外对政府、企业、社区等旅游管理的主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Wager J在柬埔寨吴哥古城的案例研究中,指出政府要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旅游资源,实现规范发展[47];Pearce对巴黎政府旅游管理决策与社区参与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巴黎城市旅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48];Augustyn和Knowles通过对遗产旅游地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的成功因素分析,认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49];Chang T C指出遗产旅游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并以蒙特利尔和新加坡为例,探求两种方式的结合模式,认为当地影响力的拉力作用比更上层次的政府干预更为有效[50]。

国内对历史文化名城遗产旅游管理研究较为缺乏,范玉仙从管理体制、经营体制、保护与管理方针等方面讨论了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模式的选择,认为国外国家公园体系和完全市场化模式在我国都行不通,可建立负责古城遗产管理与经营的平遥古城遗产管理局,对古城进行直接管理;实行营利性与非盈利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即对资源保护性项目,由遗产管理局实行统一非盈利性经营,对营利性项目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特许经营;保护与管理方针上实行“新旧分离”模式,加强居民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51]。

历史城市遗产旅游影响研究

旅游影响研究是国内外历史城市遗产旅游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国外主要从社会文化、居民态度与感知、经济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分析。Boris V与Dragan T对旅游业发展对城市老城区重建的带动作用作了分析,认为旅游业不仅能够振兴旧城区,还反过来促成旧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52],然而Van der Borg J等通过对欧洲七大遗产城市旅游市场与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旅游不仅威胁遗产城市的经济活力,还危及遗产完整性和居民生活质量[35];Haley A等运用因子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巴斯古城的旅游社会影响,认为居民态度与旅游政策的关联性应作为居民对旅游社会影响态度考量的重要方法[53];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分析是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方法,Snaith T和Haley A对英国约克古城和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不具有同质性,不同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常住人口对旅游开发态度有显著差异[54];Parlett G等运用“投入—产出”(input—output)理论模型,对爱丁堡

古城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55];Chang T C等通过对蒙特利尔和新加坡的案例研究,发现城市遗产旅游对城市经济及城市空间(municipal spaces)均产生较大影响[56];Meethan K从消费层面探讨了遗产旅游在纽约城市消费体系中的结构地位和经济作用,认为要带动城市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妥善处理好遗产地和零售业、商业之间的关系[57];Glasson J以牛津为例,剖析了欧洲遗产城市面临的游客压力现象,并对城市游客环境承载力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多维度分析[58];Porananond P对日本京都和泰国清迈两大古都的旅游发展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京都旅游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可以界定为可持续旅游,而清迈则与此相反[59]。

国内更关注名城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涉及。保继刚、潘秋玲、张波、宗晓莲等对丽江、大理、西安等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对名城旅游地生活习惯、传统习俗、语言等社会文化影响具有正反两面性[60-63];陶伟、保继刚、汪德根、宗晓莲等对古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形态与特征、空间商品化的过程及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64-67];黄玉理、谌永生等对古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了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68-69]。

3研究学科理论及方法比较

研究学科理论比较

国外诸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学、旅游学等学科得到了较充分的交叉融合,已形成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合力研究局面,相关学科中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态度改变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承载力理论、旅游容

量理论等理论在结合具体案例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剖析;国内主要以旅游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为研究学科主体,对心理学的态度理论、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等理论的借鉴运用较多,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参与研究较为欠缺,急需加强利益相关者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等学科理论的理论运用与实证研究,尚处于理论引进与学科融合的探索起步阶段(表1)。

研究方法比较

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均呈现由定性研究逐渐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趋势,旅游地理研究常用的概念性、描述性、数理统计、模型构建等方法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方法运用较为灵活,各个方法均得到了较充分的运用,更加注重描述性与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分别占到%、%。国内研究仍以概念性、描述性研究方法为主,合计占到67%,模型构建与数理统计方法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分别占到%、%,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总体上,国外研究起步于1980年代,起步较早,理论研究与方法运用较为成熟,相对而言,国内起步落后于国外近10年,尚处于理论引进与

方法借鉴的探索起步阶段。由于国内外旅游地的差异性,研究主题内容各有侧重,旅游影响研究与遗产保护规划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主题,但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协调问题仍是国内外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相对而言,旅游供需研究方面,国外侧重于旅游吸引力、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旅游者动机与行为模式的研究,国内偏重于资源与环境评价、旅游客流流动特征及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探讨等方面,国外旅游管理研究较全面,国内欠缺明显。鉴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吸收借鉴,突破国内现有的资源评价与策略探讨的表层研究局面,加强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重视数理统计与模型构建方法的运用,案例选取应强调单一案例的时间跨度纵向跟踪研究以及不同区域尺度与不同发展阶段的横向对比研究。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与灵活运用、多学科参与、纵横向案例实证性研究是取得理论突破的重要保证。

第二,加强旅游利用研究。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是本项研究的核心主题,应进一步强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协调研究,城市遗产旅游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旅游者旅游动机与行为特征、遗产体验模式、社区参与方式、不同类型名城的旅游利用方法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第三,虽然国外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是案例性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细致微观,虽具有一定深度,但较为泛散,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虽形成了广泛的研究内容,但基本以中观与宏观层面探讨为主,理论研究极为薄弱。因此,紧紧围绕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核心研究主题,引进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支撑,构建名城可持

续旅游发展理论研究内容框架,对于达成共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图1给出了未来研究框架。

图1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理论框架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historic city tourism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节庆旅游发展的思考

节庆旅游发展的思考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节庆是指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 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节庆活动作为重点的旅游活动就叫节庆旅游。它是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旨在加强地方吸引力而举办的各种节日、庆典等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节庆旅游属于人文景观旅游的一个类型,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的范畴,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取得知识和营养。 【关键词】节庆旅游人文景观旅游文化旅游

目录 引言 (3) 1.正文 (3) 1.1、节庆旅游的特征、分类和作用 (3) 1.2、节庆旅游发展研究背景 (4) 1.3、中外节庆旅游著名品牌 (5) 1.4、我国节庆旅游发展现状 (6) 1.5、节庆旅游成功经验 (7) 1.6、我国节庆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8) 1.7、我国节庆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 (9) 1.8、我国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10) 2.结论 (11) 3.致谢 (11) 4.参考资料 (11)

节庆旅游发展思考 引言 节庆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活动,它是以举办目的地的节庆活动为载体,并通过人为的策划作为保证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节庆活动古已有之,而节庆旅游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当时还叫做“节事和节事旅游”或“事件和事件旅游”;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逐步兴起了对节庆旅游的相关研究,也出了不少成果。近年来,节庆旅游活动受到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重视,现在早已超越了节庆本身和一般旅游形式的功能。因而节庆旅游活动已形成了新的热点,并受到学术界和旅游业界的重视和研究。 要进行节庆旅游,要先确定节庆的概念。 节庆最初系民俗学的一个范畴,世界各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当地社会群落及风俗文化密切相关,多是出于纪念、庆祝和祭祀。节庆旅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含于旅游节庆中,前者概念范围比后者要小,后者内容广而深,前者具有特色性及单一性。 节庆旅游是指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旨在加强地方吸引力而举办的各种节日、庆典等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方式。 一、正文 1.节庆旅游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节庆旅游拥有如下特征: (1)特色性(或称地域性) 一个地方要发展旅游,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这是开展任何旅游活动都要考虑的,节庆旅游自然也不能例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地举行的节庆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性(或称地域性),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模仿的。比如海南的“国际椰子节”就是充分利用海南气候暖热湿润、盛产椰子、别称“椰岛”的地域特色开展的节庆旅游活动,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2)神秘性 在有些节庆旅游活动中会进行一些娱乐和祭祀活动,它们大多会充斥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这些带有神秘性的节庆活动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因而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如西方的万圣节、墨西哥的亡人节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并且都取得了成功。 (3)体验性 节庆旅游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体验性。节庆旅游项目的观赏过程自然也是游客的参与过程。游客通过对节庆活动的亲身参与,可以感受活动氛围,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对旅游地及节庆活动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江苏盱眙的龙虾节就是充分发挥游客体验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7-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 1 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施吸引游客;马来西亚乡村旅游则充分体现花卉之国特色,大力发展农场花卉旅游业? 3 乡村旅游研究主题 3.1 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和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其研究可分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单因素分析主要关注某一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如Kontogeorgopoulos通过对泰国的实地研究和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出外来户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如果处于主导地位将有利于地方旅游的发展;周聆灵以乡村旅游形象为切入点,以宁德地区乡村旅游为背景,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乡村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者对于服务设施环境更加重视,而对现代附属功能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此外一些研究还关注服务质量?旅游者精神体验?乡村经济精英等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但部分单因素分析的研究却得到了相悖的研究结论?如有研究认为政府的支持,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是乡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 作者:陶伟;岑倩华提交日期:2006-11-21 18:36:35 提交者: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e7972354.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38 如转载本文,请注明转自:Plansky规划空间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e7972354.html,)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 陶伟;岑倩华 17-Year-Study of Heritage Tourism in Oversea:The academic trend of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AO Wei,CEN Qianhua 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the researches on heritage tourism 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ll the publishions a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into papers,notes of conferences and research summaries,trying to make a clear picture of international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by these jobs. Keyword:heritage,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提要为对国外遗产旅游研究的进程和现状有清晰的了解,检索在当代英语国家旅游学术界中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自1974年创刊以来至2003年第一季刊,共检索到与遗产旅游相关文献52篇,对此分别从论文、会议报告和文献综述进行分类和综述,总结为国外遗产旅游起步相对较晚,文献集中在1990年代以后,但研究分支迅速细化,数量快速增长,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具有相当深度,形成多学科综合的局面,但直接指导遗产地可持续分支的针对性研究还在深入。 关键词遗产旅游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3363(2004)01-0066-07 遗产旅游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外,其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1974年创刊的《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后简称ANNALS),是“当代英语国家旅游学术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长期以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起着导向作用。”从它关于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可以大致了解相应时期国际旅游学术界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情况。通过检索(以题目和关键词进行检索),自1974~2003年第一季刊(V ol.30,lssue 1),共有主要的相关文献52篇。文献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别:①研究论文及研究情况综述;②对关于遗产旅游的著作的评述;③关于遗产旅游的国际会议及会议论文的报告。 1研究论文及研究综述 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论文及研究综述共有38篇,相关文献的发表从1987年开始,作者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等,研究不仅涉及广义的遗产而且还关注了世界遗产项目地。 1.1年份数量分析 对不同年份发表的文献数量的统计,见图1: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

关于遗产旅游的分析报告

关于遗产旅游的分析报告 近年来遗产旅游增长很快。成为许多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旅游产品。我国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后逐渐展开了对遗产的研究。遗产的开发利用最初就是与旅游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当时还没有引入“遗产旅游”的概念。直到1999年王大悟才首次使用了“遗产旅游”的概念。他在辨析生态旅游概念时认为“生态旅游”这一表述强调的是自然环境,而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包含生态旅游在内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遗产旅游定义,但是大部分人所研究的遗产旅游基本上等同于“以遗产为吸引物所进行的旅游活动”。2000年国家旅游局把当时中国的27项世界遗产地作为主打产品向游客推出,这些遗产地很快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现今是我国遗产旅游的大发展阶段,不管专家,游客还是旅游地社区都对遗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意识到了遗产地的价值,“遗产旅游”成为了普遍受欢迎的旅游产品。 现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相关各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增加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旅游业在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更新思想理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而遗产旅游是中国旅游也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我国遗产旅游项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遗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为例,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间方位而言,民俗旅游又可以分为“西北民俗游”、“西南民俗游”、“华北民俗游”、“东北民俗游”等。就民族种类而言。又推出了“藏族民俗游”、“壮族民俗游”、“苗族民俗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日益加深。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遗产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遗产旅游中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文化遗产居多。遗产旅游的分布也不均衡,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现状。但是我国遗产旅游的后备资源充裕,各地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但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着如超载开发,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开发过于商业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遗产旅游,必须对遗产地进行功能分区,加强对旅游接待人数控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众多,遗产的申报成功可以给城市提高知名度和地位,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但是各地政府往往过度关注遗产申报带来的收益而忽视了对于遗产的维护工作。随着遗产旅游的升温,遗产旅游开始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损害了遗产的原真和完整性,违背了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原则,进而失去遗产本身的价值。遗产旅游的发展开始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重景区发展,轻社区参与。这样的行为给遗产旅游带来了各种不良影响。对于遗产旅游的专项规划的制定与执行能力有待提高,专项规划与遗产所在地城乡总规划,控制性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不够。中国对于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旅游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第10卷第3期 体育科学研究V o.l 10,N o .3 2006年9月Sports Sc i ences R esearches Sep .,2006 收稿日期:2005-10-31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03DGQ 3D 112);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 B0312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十五0规划 (第二期)项目(2003E09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Schoo l o fG eograph i ca l Sc i ence ,Fu jian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Fuzhou 350007,Chi na 作者简介:孟铁鑫(1982)),男,浙江绍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开发和规划。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孟铁鑫 摘 要:国内对于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体育旅游需求研究和体育旅游影响研究4个方面,对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 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中国;体育旅游;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G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06)03-0013-04 Su mmary of Do m estic Research on Sport Touris m MENG T ie -x i n Abstrac t :Dom estic theo re ti ca l research on sport tour is m is i n the ascendant .Through t he ana l y si s o f research docu m ents con - cerni ng t he sport tour is m i n Ch i na ,t h is paper presents a su mm ar i zed account o f Chi na p s researches on the sport touris m i n four aspects of re levant concepts defi n i ng,t he present sit uation and prospects of s upp l y o f spo rt t our i s m,researches on the require - m ent o f sport tour i s m and researches on t he i nfl uence of sport tour i s m.T he paper a l so puts f o r w ard som e fi e l ds and directi ons to wh i ch spec ial attention shoul d be pa i d i n the days to co m e . K ey word s :Ch i na ;sport tour is m;touris m research 0 引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出现了体育旅游新动向,并渐成新潮流。20世纪末,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体育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两门学科的切合点和交叉点日益扩大,体育旅游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研究领域也日益扩展。但我国的体育旅游研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近年来,在广大旅游、体育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旅游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研究文献的综述,不仅可以及时反映出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进展、学术动态、学术水平,从中把握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我国体育旅游现阶段的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 体育旅游供给研究 综观国内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文献,对于体育旅游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体育旅游保障体系的架构等几方面。 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内容涉及资源的分布、开发原则、开发模式、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总体来看表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1.1 建立在分区域的个案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显著 许多研究者结合具体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本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优劣势、品牌策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5月30日)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

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