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目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盲目兴建旅游基

础设施、盲目追求游客数量增加、盲目迎合游客娱乐需要等问题,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受旅游开发和经营

服务活动的损害,需要从管理体制、立法、咨询、监督、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坚持功能分区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之研究

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较为全面,但

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介绍《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公约》了解中国履行公约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分析中国世界遗产在

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美学等许多方面对全人类具

有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提出实现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必须在科研、教育、宣传、人才、机构、法规、国际合作等方面应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

1 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

遗产公约》,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

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

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2 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世界文化遗产居多,比例高达65%,世界自然遗产数仅占20%,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数10%,文化景观占5%。

3 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国的世界遗产更集中地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的东部,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现状。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周边

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以及中国西南地区;从省域分布看,中国目前共

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拥有世界遗产,其中,北京市最多(有6处),其次是四川(有5处),辽宁、山西、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也较多;从遗产类型分布看,自然遗产大多位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相

对偏远封闭的西南山区,而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六大古

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最为集中。

4 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各省(直

辖市、自治区)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

了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国家自

然遗产预备名录18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但实际上,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约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二中国履行公约的基本情况

自1985年加入《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1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28处。中国加入《公约》的时间较晚,比西文发达国家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晚12年、7年、3年,比东方文明古国埃及、伊拉克、印度分别晚11年、11年、8年。到1985年已经有80多个缔约国时,

中国才加入公约。但从1996年起,中国年年榜上有名,6年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

共16处,迅速超过美、德、英、印度与法国等世界遗产大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2 世界遗产的申报与成功已产生多方面良好的社会效果。申报过程本身就是以世界和未来的战略眼光对自己身边祖国最优秀的文化或自然界遗产的一次

再认识,每一处遗产申报的成功不但给当地和全国人民带来无上荣光,增强了自

信心和凝聚力,而且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经

济效益。

3 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世界遗产工作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帮助与合作,对不断提高中国遗产管理与保护水平,对中国的遗产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国际接轨,对中国遗产专业队伍

的成熟与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 认识错位

1.1 重申报,轻维护

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

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

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但是,各地对于世

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

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

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

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

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1.2 重开发,轻保护

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

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

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

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

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

1.3 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

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

1.4 重景区发展,轻社区参与

目前,国内世界遗产地一般都比较重视景区内部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商贸、饮食、住宿服务业以及交通业发展较快。在遗产保护方面,往往只是侧重于景区内单体文物的鉴定和保护,而对遗产保护背后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因素却视而不见,将遗产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包含的人文现象分割开来,对遗产所在地及周边的社区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缺乏系统全面地研究,即所谓重“物”轻“人”问题严重。

2 规划失位

规划失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的制定水平有待提高,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各世界遗产地基本都有一些风景名胜区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规划,但从实践来看,各地规划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规划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只注重旅游经济增长的指标,忽视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指标,有些规划指导性和原则性的内容较多,而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

3 管理乱位

中国境内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管理效率却相对较低。一方面,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主要采取属地化管理体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4 监督评估制度有待健全

我国世界遗产的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世界遗产保护的行政监管制度有待加强。世界遗产地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世界遗产的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还需强化,对在世界遗产内开发项目的破坏性预防不够,对遗产地违章建设活动的整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世界遗产保护的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还缺少与国际世界遗产保护监测相对接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绩效评估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遗产保护管理衡量标准。

(3)遗产管理的公众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的公众参与度较低,尤其是世界遗产地居民参与管理、监督的范围较小,社会公众舆论监督力度不强。

四中国世界遗产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