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分析
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与分析

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研究与分析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江苏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江苏在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2025年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江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1 乡村旅游的兴起自2015年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江苏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江苏省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多达87,611.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更是持续增长,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模式江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早,已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包括“公司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公司+农户”以及“产业园区”等。
这些模式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此外,特色民宿、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地、乡村精品酒店等新兴业态也纷纷落户江苏乡村,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1.3 政策与规划的推动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文件,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此外,《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工作方案》也提出,到2025年底,全省将重点培育15个左右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推动乡村旅游的集聚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挑战2.1 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尽管江苏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南北发展差异较大,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
一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而另一些地区则因资源匮乏或开发过度而面临困境。
我国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研究进展

才欠缺 甚 至已有的高新技术人 才也流 向更 为发达 的京津地 区。
要 集 中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①将 相 关 模 型 、公 式 弓入 旅 游 地 空 间 竞 I
因此 .要保 证 都 市 圈 的 平 衡 发展 ,充分 实 现 北 京 高 新 技 术产 业 发 争 分 析 . 张凌 云 (9 9 对 旅 游 地 空 间 竞 争进 行 了交 叉 弹 性 分析 18 ) 展 对 津 、冀 的带 动 作 用 ,建 立 柔 性 的 、合 理 的 区域 内 人 才流 动 机 ② 区域 旅 游空 间竞 争 的 影 响 分析 ,申葆 嘉 (98 19 )对市 场 竞 争 机 制成为应该解决的重要 问题。 在该机制下 可以实现人才跨地区 、 制 对旅 游 市 场 竞 争 的 影 响 进 行分 析 .马 晓 龙 等 (0 3 20 )分 析 了旅
三 地 政 府 在 建立 长 效 、稳 定 的 合 作机 制 中 ,应 该 对 三 地 高 新 技 术 二 、研 究 内容 1 区域 旅 游空 间竞 争 研 究 . ( ) 础 理 论 研 究 。 础 理 论 研 究 , 研 究 区域 旅 游 空 间竞 争 1基 基 是
产业发展的合作具体化 对现有的规划积极落 实 推进 实践 ,以
作实践 。目前 .北 京市与河北省已经正式签署 了 《 北京市人 民政 析 、旅 游 地域 分割 、区 域旅 游 空 间竞 争 、区域 旅 游 空 间 合 作 和旅 府 河北省人 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 .但 游发展对地缘结构的改变等 方面 。其 中,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 该合作备忘录 中没有专门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做 出规定。 合作 的研究在旅游地空 间结构研究 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
跨行业、跨所有 制的自由流动 .形成人 才的有规模 的优化组合 .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作者:徐翠蓉赵玉宗高洁来源:《旅游学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实现了行政上的文旅融合。
文章通過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文旅融合研究的缘起与演进脉络,从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文旅融合的影响演进、文旅融合的需求、文旅融合的产业化等方面归纳了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议题。
综合来看,文旅融合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学理性特征逐渐强化,议题演进转向多元主题,研究方法的实证取向鲜明。
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文章提出未来文旅融合研究应加强对融合发展实践的敏感度和介入性,可重点关注文化与旅游的协同效应及其机理,文旅融合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等研究主题。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启示[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0)08-0094-11Doi: 10.19765/ki.1002-5006.2020.08.015引言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为专家和学者所认可,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旅游地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
文化差异可以形成旅游资源,并通过旅游活动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1]。
当代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和体现了文化的因素,文化旅游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产品化的过程。
高质量的旅游业发展,必然是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2]。
旅游现象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在进入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后,其文化的意义引起更多的关注。
我国旅游业在未来将进入一个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文化体验价值的新阶段[3]。
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2018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和原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这说明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现实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展现给游客的关键性印象,对游客的旅游决策和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形象研究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旅游形象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成功案例分析为我国旅游形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形象研究逐渐发展壮大。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扩展到旅游形象感知、塑造与传播等领域。
目前,我国各地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建设,通过提升旅游形象的核心吸引力、优化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宣传营销等手段,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确:部分地区缺乏对自身旅游资源的深入了解和合理规划,导致旅游形象定位模糊,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2)旅游形象传播手段单一:尽管我国各地在旅游形象传播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传播手段过于单一,缺乏创新,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3)旅游形象与文化脱节:许多地区的旅游形象缺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导致游客难以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1)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尽管我国旅游形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高。
(2)实践操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操作中,我国旅游形象建设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我国旅游形象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1)多元化和个性化:未来旅游形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2)文化融合和创新:旅游形象将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创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智慧旅游和数字化:借助智慧旅游和数字化技术,实现旅游形象的智能化传播和推广。
为加强我国旅游形象建设,以下策略和方法值得:(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加强对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明确旅游形象定位,提高旅游吸引力。
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正逐渐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智慧旅游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便捷化,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和高效的旅游体验。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梳理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将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创新,以及智慧旅游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分析智慧旅游在提升游客满意度、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剖析智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将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智慧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一线数据和游客反馈,为对策建议的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有助于推动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智慧旅游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例如,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旅游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智慧旅游建设。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Further Cover深度涉足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王芳菲 王取银(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践行全域旅游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案例、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和支持因素这六个研究领域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从供需结合角度进行考察和选取典型地区案例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述;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落地实践可圈可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顾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文章,把握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对拓宽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文献研究概览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全域旅游”,从总体上把握文献数量和主题分布,从文献数量来看,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非常少,2013年开始逐渐增长,2016年激增,从2017年至今每年新增文献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文献的主要主题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主题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全域旅游文献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和下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概念研究,注重筛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应用研究搜索范围较为广泛,并主要注重近几年的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提炼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板块。
(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由厉新建等在2013年正式提出,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
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

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国内旅游者的概念,并阐述了其旅游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接着,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消费、旅游满意度等方面,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和述评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研究成果,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时,理论框架的构建至关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分析和解释旅游者行为的基础。
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论框架:首先是旅游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旅游动机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国内旅游者而言,他们的旅游动机可能包括休闲放松、文化体验、探亲访友、商务出差等多种因素。
这些动机会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时间等旅游行为。
其次是旅游决策理论。
该理论认为旅游决策是旅游者在旅游动机的推动下,通过收集信息、评估选择、决策实施等过程,最终确定旅游活动的过程。
在国内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中,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服务的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决策。
再次是旅游体验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环境、他人、活动等互动,产生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上的感受。
对于国内旅游者而言,他们的旅游体验可能包括自然景观的欣赏、文化历史的体验、人际交往的愉悦等。
这些体验会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他们的旅游行为。
最后是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社会因素(如家庭、朋友、社区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旅游环境因素(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政策等)。
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发展研究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吉林省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发展,旨在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一、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与成果近年来,吉林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对通信网络、物联网等的投入,实现了城市区域的高速网络覆盖,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优化了交通流量,减少了拥堵现象。
在政务服务领域,吉林省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了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居民和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办理各类政务事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同时,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在公共服务方面,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远程医疗系统,患者可以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二、智慧旅游在吉林省的发展态势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白山、净月潭等。
随着智慧旅游的兴起,吉林省积极探索将新技术应用于旅游产业。
在旅游景区方面,许多景区引入了智能票务系统、智能导览系统等。
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提前预订门票,进入景区后通过手机获取实时的导游讲解和路线推荐,提升了游览体验。
在旅游营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需求和偏好,精准推送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此外,智慧旅游还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在线旅游平台将酒店、餐饮、交通等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安排。
三、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撑。
首先,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了旅游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4年,Stansfield首次提及城市旅游的重要性[1]。20世纪70年代西方开始关注城市旅游, Ashworth(1989)认为城市旅游的研究在80年代后期才开始[2]。而中国关注城市旅游是在上海 于95年首次提出要发展城市旅游[3]以后。城市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范能船、 朱海森认为城市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某种需要被城市吸引的旅游[4]。薛莹(2004)提出“城市 是什么? 城市旅游是什么?”作为城市旅游研究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5],所以在研究城市旅游 时,首先要进行城市和城市旅游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这里所指的“城市”用城市功能地域来定 义,即以城市建成区(相当于城市实体地域)为核心,还包括与城市建成区存在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6],主要是城市建成区和郊区县。本文的城市旅游 指旅游者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所有旅游活动,包括外地游客的过夜游和一日游以及本地居民 的日常旅游活动。国外学者对城市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广义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城 市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城市重大事件 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旅游的质量管理与城市旅游开发和管理政策、城市旅游者的行为研 究及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等[7-9]。
2
肇庆
1
曲靖
1
茂名
2
陕西
西安
7
广西
桂林
5
三大经济地带是2000年国家计委宏观
钦州
1
经济研究所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
防城港 1
水平、经济技术条件等指标情况划分
海南
三亚 3/2
的。
海口 3/2
注:如果论文中涉及到 X 个城市比较(X 是整数),则这些城市所占研究论文的分量算是 1/X,如泉州和保
定、乐山三个城市分别占用 1/3。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城市旅游资源主要侧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研究方法较多,传 统的实地考察、文献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为城市旅游资源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针对城 市旅游资源开发,很多学者都有较好的想法和开发理念,但是城市规划及相应的地理原则提 及得较少。
3.1.2 旅游客源市场及游客特征分析
旅游客源市场包括国内旅游、境外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本文研究境外旅游和国内旅游 这两个市场。王欣(2000)以山东省七个市为例,从客源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旅游客源 市场结构特点[29]。邓明艳(2000)说明成都国际旅游应开拓欧美长程旅游市场[30]。张红等 (2000)对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进行了总结[31]。张兴平等(2000)对杭州的客流时空分 布进行了探讨和研究[32]。张红等(2000)对西安境外游客特征或时空动态模式研究[33],还 对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34]。万先进(2001)对武汉市一些 旅游景点国内游客行为做了特征分析[35]。欧阳慧,翁计传(2001)指出广州海外客源市场 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36]。阎希娟(2001)对西安国外旅游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37]。保继刚等(2002)用 1999 年和 1987 年的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对 桂林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12 年间的空间演变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相关演变结论[38]。欧阳慧 等(2002)对广州海外游客低消费问题探析[39]。李巧玲等(2003)对武威旅游客源市场结 构特征进行过分析[40]。杨新军(2004)截取 1995、1998、2001 三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断面, 利用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总结出一些重要规律[41]。王力峰(2004)应用亲景度指标、竞争
本文时间尺度限定在2000年以后(包括2000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已经有学者 对城市旅游进行过综述性研究[10];新世纪的来临,渲染了城市旅游研究的大环境。选定“国 内”两个字作为空间尺度限定,是因为陶伟等(2003)[11]和张蕾等(2005)[12]分别在世界旅 游研究权威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基础上做了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而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是1999年古诗韵, 保继刚率先提及过,加上近几年国内城市旅游研究比较火热,我国旅游学权威期刊《旅游学 刊》也开始专设“城市旅游”栏目,所以总结新世纪以来城市旅游的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地 域差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不足的领域加强研究、 对未涉及的研究领域加以关注,可以为具体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起指导作用。
2 城市旅游研究分布情况
本文参考的期刊来自 CNKI 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核心期刊,主要有《地理学报》等 14 种期刊,期刊收集时还查阅了相应的实物期刊进行核对,尽量包含所有相关论文。这 14
-1-
种期刊在国内旅游研究中占较强的相对优势,几乎包含了城市旅游研究的所有主题,具有典 型代表性。
3.1 城市旅游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研究
参考 Douglas G·Pearce(2001)确定的城市旅游研究框架,其主题主要有城市旅游需求、 供给、开发与影响四个方面[13]。
与古诗韵和保继刚(1999)所总结的城市旅游供给和需求的着眼点有所不同,体现在本 文涉及的城市旅游供给主要侧重在狭义的城市旅游资源方面,而他们认为的城市旅游供给还 包括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以及娱乐等设施方面。本文的城市旅游需求则主要侧重在客源
3 城市旅游研究主题和内容分析
按照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把目前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论文划分为以下 9 个主题:城市旅 游供给和需求、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城市旅游影响、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城市旅游文化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 旅游产品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其它主题研究 9 个方面。
“城市旅游”分为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大块,理论研究将在下文第 3 部分展开讨论。 城市旅游案例,除了香港和“集群城市”,如长江沿线都市、广东省各城市等,其余城市 所在省份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划分,分布情况如下:
经济地带 东部
表 2 城市旅游研究地域分布状况
Table 2 Deference between the cities which develop urban tourism
省、直辖市 城市 论文 经济地带 省、直辖市
城市
数
辽宁
大连
4
中部
吉林
长春
连云港 2
黑龙江
哈尔滨
营口
2
内蒙古
赤峰
北京
5
山西
运城
天津
2
河南
开封
上海
5
洛阳
河北
邯郸
1
商丘
遵化
1
南阳
秦皇岛 1
三门峡
保定 1/3
卫辉
山东※
七个市 (1/7
安徽
淮南
)*7
江苏
南京
7
湖北
武汉
苏州
3
湖南
长沙
徐州
1
郴州
浙江
杭州
3
张家界
绍兴
论文按期刊类别分,具体分布如下:
表 1 2000-2006 年各期刊城市旅游研究论文承载情况
Table 1 Numbers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on the 14 monthly or bemonthly magazines between 2000 and 2006
期
地 地 地 干 经 人 地理 城市 城 城 城 城 旅游 地域 合计
由表 2 可以看出,城市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东部 12 个省、直辖市基本上 每个省份都有涉足城市旅游研究,而广东、浙江、江苏和北京四个省、直辖市占绝对优势, 福建省的城市旅游研究较少,这与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少有一定关系。城市层面主要集中 在南京、广州、桂林、上海、北京和天津。西部相对较少,有些省份还出现空白,西部主要 集中在重庆和西安两个城市,因为城市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经济发展区 域差异比较大,明显倾斜于东部,所以东部关注城市旅游较多,再加上东部城市开放度较强, 从事城市旅游研究的群体也相对较多,其研究主题也相对较广泛。出现这种地域差异与所选 期刊的样本大概也有一定关系。
近年来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分析
郑芳,王乃昂,李刚,侯迎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
E-mail:zhengfang05@
摘 要:通过对 2000 年来在地理及相关专业的 14 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城市旅游的论文 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城市旅游研究主题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城市旅游地空间 结构、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城市旅游资源以及城市旅游形象,研究较突出;二是城市旅游影 响、发展动力机制、城市旅游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竞争力这几个方面正在蓬勃发展;三是城市 旅游文化和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严重不足。本文同时还提 出了城市旅游研究的大致方向和趋势,即今后应加强城市旅游影响、城市旅游文化、城市旅 游地图设计和城市旅游安全等主题的研究,研究方法应多向定量化、模型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研究进展,国内
1
韶关
论文数
3 1 1 1 1 3 1 1 1 1 1
4 1 1 1 1
-2-
宁波
1
江西
金华
1
西部
新疆
乌鲁木
2
齐
义乌
1
青海
临安
1
西藏
福建
泉州 1/3
甘肃
敦煌
1
广东
广州
6
武威
1
深圳
2
宁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汕头
1
四川
成都
1
中山
1
乐山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