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水乡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外水乡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外水乡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外水乡(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2.1国外水乡(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关于概念的探讨

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1]。

A.Hjalager(1996)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在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2]。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是乡村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所有游览、休闲、度假服务的总称,是一个内含广泛的术语,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乡村旅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基本要点为:(1)发生于乡村的广阔空间,旅游者可与大自然、历史人文遗迹和乡间传统型的社会相接触;(2)可参与当地人的活动,体会当地的人文传统和生活方式;(3)景区内的居民点、建筑物和服务提供者是分散的、小规模的村庄、农舍和家庭型企业,因此旅游活动需要有多层面上的组织与协调;(4)旅游项目种类繁多,代表不同类型的乡村环境、经济、历史和地理位置;(5)旅游收入的主要受益者是当地农村的集体或个人[3]。

2)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的探讨

Mike Wood(2000)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乡村经济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乡村寻求自我发展的需要;Cloke P.(1992)认为是由于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有力保

障和大量的资金投入;Martin Opperman(1996)认为是由于年轻人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大量外迁,大批离退休人员选择乡村地区安享晚年,加剧了乡村地区老龄化,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从而改善乡村地区老龄化状况。N.G.McGehee(2004)认为经济利益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外在动机,社会和文化价值是其内在动机[4]。

3)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学者们深入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认为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但不是解决乡村持续失业问题和低收入问题的唯一方式。Davis W.P.and J.C.Turner (1992)用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农庄旅游和娱乐业对英国经济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Bed and Breakfast operation),Fleischer(1997)发现游客多为本地居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的时间平均为3天,经营时间短,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收入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但对农户和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都起着积极的巩固和稳定作用。T.J.Forsyth(1995)研究了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发现最贫困的

农户不会因为旅游的发展而致富,只有那些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旅游的农户收入会增加,因而加深了农村贫富分化[5];McKahnn(2001)调查了中国丽江的洛水村,人均年收入大约在2万元人民币,而附近的其他村庄却不超过500元、1000元或最多3000元,那些参与到旅游业当中的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了利益,而与旅游业无关的当地居民却蒙受了损失[6]。

4)关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合作的探讨

Ipson Gordon(1989)分析了古镇复苏中当地政府与投资商的合作开发问题。Moulin Claude M.(1991)从乡村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方面对合作开发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认识。Klejdzinski M.(1991)&Ryan,lera(1995)分析了乡村旅游中旅游地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与旅游者之间、农村居民与开发管理公司之间的冲突。Huang Y ueh-Huang和William P.Stewart (1996)引入了博弈理论分析乡村旅游。Nigel Walford(2001)分析了位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自然风景独特区、海岸传统文化区、国家公园等三类风景区周围休闲农场的空间分布,发现由于利益冲突,距离风景区5公里以内的家庭农场比那些远离景区的农场更有可能从事旅游接待业务[7][8]。

5)乡村旅游与政府管理

在国外,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制定种种措施、保障实施。欧盟委员会为解决欧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设置了“结构基金”,其中的“欧洲区域发展基金”目标为:(1)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2)转变受产业滑坡影响较大地区的格局;(3)减轻乡村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困难;(4)推动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欧盟规划和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欧洲乡村发展的LEADER计划中,倡导了乡村“社区参与”(community initiative)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是区域发展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Sharpley(2002)研究了塞浦路斯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缺乏政府的长期支持和管理,困难重重[9]。

1.2.2国内水乡(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在水乡旅游保护和规划方面

董金莲认为要紧紧把握“水乡”特色,打造“水乡”品牌,突显水乡的生态特色,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10]。孙洪刚认为国内关于古城镇的保护和发展的讨论,大多倾向于以保护为主,“保护”在实际工作中成为不发展的代名词。要发展古镇,必须要改变官僚主义的运行机制,采取分级保护与区别发展,要为建设有特色的新水乡而研究[11]。周学鹰、马晓等认为要保护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遗产,首先应做好两项基础工作,一是保护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土地、水网;二是文化上的自觉,并反思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得可持续发展、生态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12]。蒋丹红、曹冬冬认为开发必须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和保护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应尽可能制定完善的规划,充分尊重并延续传统的文脉,保护水乡村落的典型特色和整体风貌。必须结合保护措施进行开发,既要避免因过度开发而丧失特色,又要避免因害怕被破坏而完全拒绝开发[13]。马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类型及存在问题,在各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

己的研究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定义;引入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乡村旅游规划进行指导、分析,论述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础性调查评价内容与方法;从“区域-社会-经济”角度综合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以及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以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规划为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对所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14]。

2)在品牌营销方面

佟玉权认为:针对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目标市场及其产品雷同、经营分散、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走品牌化营销之路是必然选择。在营销中,针对目标市场实施科学的品牌定位,坚持整体联合推进,深挖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与发展特色,综合运用网络、公关、广告等营销手段,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5]。潘秋玲认为以地域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格调[16]。伍进、莫丽燕、黄燕玲等认为特色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保证乡村旅游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特点,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注意挖掘自身的特色,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转”,以增强其吸引力[17]。

3)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妇女问题研究

我国有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妇女问题研究较少,但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在西双版纳的曼春满村,傣家妇女因为参与乡村旅游每个月至少可以收入500元人民币,是家庭收入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乡村旅游增加了妇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李静Li,2003)[18]。

4)在开发模式方面

赵敏对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经营进行探讨。同时从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对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对策[19]。周玲强、朱海伦以乌镇为例,总结出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全面引入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将古镇作为“企业”,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地独特的“企业品牌”,强调DMO将生命周期作为一种重要控制工具,在营销古镇思想下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对于各相关活动的总体指导[20]。

5)在分析方法方面

刘树将水乡风貌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学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原理,对水乡风貌特征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在水乡聚落体系风貌层次,分析水系的形态与分布特征、水乡村镇聚落的地域分布特征;在水乡聚落单元风貌层次,分析水乡村镇聚落的类型与功能特征、规模与形态特征、内部空间组织特征及整体空间肌理特征;在水乡聚落建筑风貌层次,分析水乡村镇聚落建筑的功能、形式及其相关的场所活动特征[21]。贺春艳以ASEB法对顺德逢简水乡游客体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提升游客体验水平的具体对策。ASEB是一个矩阵,能够用于分析景点的体验核心,在分析过程中要将曼宁- 哈斯- 德赖弗- 布郎(Manning - Hass - Driver - B rown)的需求层次分析方法与传统SWOT分析中的不同要素相互对应结

合起来,按顺序从对行列交叉所组成的16个单元逐次进行研究。从消费者角度对活动、环境、体验与利益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方面的分析与评估[22]。

6)水乡风貌方面

关于水乡风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水乡这一主题,其著作、论文数量非常多,虽然直接以风貌冠名的很少,并且涉及各个方面,但基本上都是基于对传统水乡的特别魅力而开展的,大多数属于水乡风貌的相关研究。

阮仪三将江南水乡古镇的特点概括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活特征、丰富的地方文化、发达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策略[23]。段进通过运用结构主义关于结构的三种数学模型,采取分析典型案例的方法对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进行解析,以此探寻江南水乡古镇优秀的物质空间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24]。张松对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意象特征,从识字、解词、析句三种途径,细致地分析论述了水乡古镇在人居环境和文化景观方面的优越性所在,并指出其对水乡未来建设的指导意义[25]。孙洪刚从水乡的水性、整体性、生活性的角度,探讨江南水乡具备丰富魅力的缘由,并对现代水乡的状况进行反思,提出传统水乡魅力的启示[26]。李兴无、娄永棋从建筑审美的角度分析江南水乡独特建筑风貌的成因,提出“无成势”是建筑与环境、自然的平和关系,“无常形”指地无形而建筑则无成式,重重叠叠的平面横向铺陈;“究万物之情”是道之精神的象征和在建筑中的认知[27]。

另外,孔庆庆分析了一体化合作模式下理想无障碍旅游区的基本要求与管理模式,从政策、区域旅游发展管理机构、旅游行为链条、旅游交通等角度对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提出要求,最终达到产品、营销、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其次,以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为基础,总结与验证了无障旅游区构建的影响因素[28]。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合作与开发、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国内对水乡旅游的研究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江南水乡一带,研究其水乡风貌、历史演化、建筑学、景区保护开发和规划、开发模式等方面,对水乡历史文化价值、生命周期的研究也有涉及。

参考文献:

[1] Arie Reichel,Oded Lowengart,Ady Milman.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

[J].Tourism Management21(2000):451-459.

[2] Anne-Mette Hjalager,Agri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into Tourism:Evidence of A Eu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me[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2):103-111.[3]Bernard Lane.What is Rural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4,2(1-2):7-21.

[4]刘承良,吕军.中外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比较分析——兼论中国乡村旅游地开发的问题

策[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92.

[5]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15-120.

[6]McKahnn,Charles F.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Observations on Tourism Developm Lijiang,China[M].2001.

[7]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15-120.

[8]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

[9]王云才.中国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3 72.

[10] 董金莲.把握水乡特色发展旅游产业[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56-58.

[11] 孙洪刚.江南水乡城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建筑学报,1994(2):9-12.

[12] 周学鹰,马晓.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J].华中建筑,2007(25):214-218.

[13] 蒋丹红,曹冬冬.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开发与保护[J].规划师,2006(2):31-32.

[14] 马菁.乡村旅游及其规划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6.

[15] 佟玉权.品牌化营销_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走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50-52.

[16]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2):26.

[17] 伍进,莫丽燕,黄燕玲.南宁市石埠镇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408-12410.

[18] Li Jing.Playing upon Fantasy:Women,Ethnic Tour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Construct Contemporary Xishuang Banna,China[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3,28(2).[19] 赵敏.珠江三角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生态经济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9):14-17

[20] 周玲强,朱海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_以乌镇为例[J].浙江统计,2004(5):28-29.

[21] 刘树.上海郊区传统水乡风貌与现状风貌的特征比较研究.申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2] 贺春艳.顺德逢简水乡游客体验的ASEB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87-90.

[23] 阮仪三.中国江南水乡古镇[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6月.

[24] 段进.城镇空间解析一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年1月.

[25] 张松.小桥·流水·人家一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J].时代建筑.2002(4):

42-47.

[26 孙洪刚.江南水乡魅力探源[J].时代建筑.1994(2):52-56.

[27] 李兴无、娄永棋.无成势一无常形一故能究万物之情-江南水乡城镇的风貌和审美[J].城市规划汇刊.1999(3).

[28] 孔庆庆.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模式下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J].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管柱力学

第一章管柱结构及力学分析 1.1水平井修井管柱结构 1.1.1修井作业的常见类型 修井作业的类型很多,包括井筒清理类的、打捞落物类的、套管修补类的。 1)井筒清理类 (1)冲砂作业。 (2)酸化解堵作业。 (3)刮削套管作业。 2)打捞类 (1)简单打捞作业。 (2)解卡打捞作业。 (3)倒扣打捞作业。 (4)磨铣打捞作业。 (5)切割打捞作业。 3)套管修补类 (1)套管补接。 (2)套管补贴。 (3)套管整形。 (4)套管侧钻。 在各种修井作业中,打捞作业约占2/3以上。井下落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管类落物、杆类落物、绳类落物、井下仪器工具类落物和小零部件类落物。1.1.2修井作业的管柱结构 1)冲砂:前端接扶正器和冲砂喷头。

图1 冲砂管柱结构2)打捞:直接打捞,下常规打捞工具。 图2 打捞管柱结构3)解卡:水平段需下增力器和锚定器。 图3 解卡管柱结构

4)倒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和锚定器。 图4 倒扣管柱结构5)磨铣:水平段需下螺杆钻具、锚定器和铣锥。 图5 磨铣管柱结构6)酸化:分段酸化需下封隔器。 图6 分段酸化管柱结构

1.1.3刚性工具入井的几何条件 在水平井打捞施工中,经常使用到大直径、长度较大的工具,工具能否顺利通过造斜率较大的井段是关系到施工的成败关键,对刚性工具,如果工具过长或工具支径过大,工具通过最大曲率处将发生干涉。 对于简单的圆柱形工具,从图7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d 2/D R (2)/D (R 2L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直径。 图7 简单工具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图8 刚性工具串入井极限几何关系 对于复杂外形的工具或刚性工具串,从图8可以得出工具通过最大曲率井段的极限几何关系为: 222212)2 d 2d 2D R ()2D R ()2d 2d 2D R ()2D (R L ++--++++--+ = 式中:L —工具长度;R —曲率半径;D —套管直径;d —工具中部直径;d 1—工具上端直径;d 2—工具下端直径。 1.2修井管柱力学分析 1.2.1修井管柱工况分析 1)修井作业管柱受力类型 (1)上提或下放作业。 上提下放过程中,管柱可能受到的力有:套管压力、油管压力、大钩拉力、重力、浮力、接触反力、摩擦力、抽吸作用力、惯性力。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 桂林处处皆为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么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1]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之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桂林的洞奇石美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2]﹑七星岩,[3]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 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

7-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 1 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施吸引游客;马来西亚乡村旅游则充分体现花卉之国特色,大力发展农场花卉旅游业? 3 乡村旅游研究主题 3.1 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和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其研究可分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单因素分析主要关注某一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如Kontogeorgopoulos通过对泰国的实地研究和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出外来户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如果处于主导地位将有利于地方旅游的发展;周聆灵以乡村旅游形象为切入点,以宁德地区乡村旅游为背景,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乡村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者对于服务设施环境更加重视,而对现代附属功能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此外一些研究还关注服务质量?旅游者精神体验?乡村经济精英等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但部分单因素分析的研究却得到了相悖的研究结论?如有研究认为政府的支持,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是乡

百年历史的欧洲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的启示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百年历史的欧洲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的启示 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当下正值中国乡村振兴之际,乡村旅游无疑是产业振兴中最强的旗帜。 那么对比已经成熟且发达的欧洲乡村旅游业,我们应该如何从其领先的发展经验中得到怎样的借鉴?欧洲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怎样的产业经验?他们的产业是如何运作的?古建中国带您一起来看看。 早期的欧洲乡村旅游发自于100多年前,那时候在奥地利地区发展出来的农场旅游,成为整个欧洲乡村旅游的源头。到了1945年,也就是二战后,欧洲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大规模的乡村道路铺设,私家车拥有量的逐步增加,乡村旅游的成本大幅下降了。这时候,整个欧洲开始兴起了乡村旅游的风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休闲和旅游产业越来越对欧洲乡村经济占据支配性的影响。至今,欧洲和北美地区乡村旅游市场仍然保持了年6%的高增长。 其实,欧洲关于乡村振兴的问题,也与中国一样。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欧洲的农业出现了农业商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下降的情况。多数农村地区的人口迫不得已的进入了大城市,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从下面这张表格可以看到,整个欧洲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4%,乡村正逐步被抛弃。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盟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政策,从鼓励生产到抑制生产,以消化过剩的生产力。对于闲置生产力,主要是两个渠道进行接纳,第一是进入城市,获得高收入的劳动岗位,第二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不同于城市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和景区旅游,来到欧洲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的最主要的动机是寻求一种原生态的、沉浸式的乡村独特体验。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谭申、宋立中等(2010)通过分析指出,国外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呈现出政府主导型、非政府组织主导型、外部势力主导型、共同发展型、自由发展型、交替发展型等类型。王文章(2008)在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时指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法、英、德、意、日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加政策合力保护方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动员群力的社会化保护方式两种模式。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确如冯翔(2009)①对于欧洲文化旅游模式的论述——“以政企合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无论欧洲、美国乃至亚洲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宏观的普适模式;根据划分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主体的主导作用划分 1、民间主导模式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这两种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权利贵族阶层到平民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产业经济的兴起、人们认知领域的不断加深,使得原本社会福利和权益范畴的文化事业可以纳入到产业化运作的体系当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化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提高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并通过新鲜、多样的营销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买方市场,由此所带来的文化市场繁荣、活力以及创新是单纯的政府事业性的经营所难以达到的。由于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濒临失传或地位没落的文化现象或景观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为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身力量,由此所产生的公众舆论效力和带动效力也为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减轻不少负担。 与此同时,由于广大民众以及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宣传工作,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业以及区域的有效合作,发挥集思广益、动员全社会的广泛联动作用。在这其中,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它起到联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并为区域的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旅游业管理协会(IMTA)、世界旅游业理事会(MTTC)等所进行的区域对话、形象推广、信息发布、培训咨询、项目 ①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40-241.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赵娇(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助教。 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赵 娇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国际旅游城市是指城市综合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达,拥有丰富的品位高级的旅游资源,拥有高级的文化、娱乐和服务职能,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决定于其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提升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应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城市旅游更应重视影响竞争力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联动机制。 关键词:国际旅游城市;基本特征;竞争力;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7)03-0062-04 近年来,中国正跨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国际 旅游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率,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继批准了一大批“优秀旅游城市”,许多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那么,如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这就需要明确国际旅游城市形成机制,科学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国际旅游城市竞争力,并对其发展模式作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 国际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国际旅游城市不一定是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而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必定是旅游发达城市。中小城市的旅游业往往以专一主题发展,而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旅游业必定是观光、度假、会展、商务等综合发展。如被誉为“世界城市”的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无一例外都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另一方面,国际旅游城市也未必都是综合性的国际化城市,它可以是某一类专业性的国际化城市或国际性城市。比如法国的滨海小城戛纳,它既非综合性国际城市,也无名胜古迹,却因举办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而闻名遐迩。 因此,不论是大都市还是专业的中小城市都有可能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只不过是会成为综合性的还是单一职能或主题的区别。国际旅游城市包括世 界旅游城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等特定的国际旅游城市类型,其国际旅游的规模等级由低变高,旅游职能丰度和强度由弱变强,吸引国际游客的辐射范围由小到大,旅游国际化程度由低渐高。 根据上述分析,并综合学术界对国际旅游城市的不同思想,现给出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国际旅游城市是指城市综合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达,本身拥有丰富的品位高级的旅游资源,拥有高级的文化、娱乐和服务职能,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具有超国界吸引力,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城市。世界各国的首都和大城市都具有这方面的职能。有些中小城市,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古迹,奇特的景观,往往也可以发展成为这类城市。一、国际旅游城市的分类定位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我们首先可以把国际旅游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国际旅游城市,另一类是专业性的国际旅游城市。 其次,根据中心城市的划分依据,国际旅游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可划分为一级国际旅游城市、二级国际旅游城市和三级国际旅游城市:一级是指在全世界范围都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都市,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二级是在洲际范围内

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戴斌周晓歌梁壮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内容摘要]由于市场规模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业界、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在分析比较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发展中国乡村旅游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国际比较政策建议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and Abroad Dai Bin Zhou Xiaoge Liang Zhuangp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100024) Abstract: Thanks to its effects of market scale and social influence, rural tourism has been a common focus in tourism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in today’s world.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rural tourism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olicy suggestion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与发展模式 1.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与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1[②]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其悠闲、安宁的生活方式受到城市人的青睐。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加泰罗尼西亚村落中荒芜的贵族古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的推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结构调整、功能完善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o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未来5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向全域转变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国家旅游局已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年多以来,国家旅游局围绕全域旅游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等多个文件,除此之外,在“十三五”旅游规划文件中均围绕全域旅游开展工作部署,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同时,全域旅游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等多位党政“一把手”纷纷力推,全域旅游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全域旅游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提到,除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也带来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过去部门的单一的管理体制,要过渡到现在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应这个综合产业、综合需求的一个体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7年两会部长通道谈到的就是“1+3+X”的综合管理模式。 “1”是指旅游局“升格”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从2009年海南省旅游局更名为海南省旅发委,到2017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9年来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3”是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局旅游分局”。国家旅游局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87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43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118家。 “局”改“委”,不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从源头上“改观念”,将旅游部门由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形成了从行业单打独斗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新格局。 此外,国家旅游局还打出组合拳,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对A级景区实行“有进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的建议 1、科学规划旅游发展布局。在全市形成以“一宫一府”为中轴,东西南北协调开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在我市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以满清文化、民国文化的特色游,集文化游、都市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打造国际主题游乐场;西部打造中国重工业旅游区;南部打造乡村度假民族风情旅游区;北部打造棋盘山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区;构建古迹文化、自然风光、民族特色、区位特色、国际游乐等五个特色旅游带。借助沈阳在辽宁省的区域优势,延续和放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重点推进沈大旅游圈、沈本旅游圈、沈抚旅游圈建设,发挥旅游群的联动作用,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中国东北旅游集聚区。 2、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在我市重点兴建一个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规划一个国家旅游开发区,体现国际视野,发挥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现有景区改造和增扩建项目。加强对沈阳市历史文脉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收藏馆、名人故居和地方戏曲、文艺演出为主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信息、集散等功能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完善全市旅游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现有景区和新开发景区中建设具有拉动作用的旅游产业项目和旅游配套功能项目。 3、着力打造我市旅游核心产品。要结合沈阳市文化特点、旅游资源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包括形成清文化、满族文化、民国文化一体化旅游文化产品建设,形成我市旅游产品软实力。重点扶持旅游纪念品企业,使其增强科研、开发能力,形成多个核心旅游特色纪念品,展现人文特色、时尚创意、民俗风情。加快推进旅游与我市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乡村旅游农家乐精典案例

乡村旅游规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山合水易在规划乡村旅游中一贯遵从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就是大力发展城乡结合部和一些乡村的经济建设,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足城市人接近自然的需求。 案例一: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按照“茶田风光、旅游胜地”为发展方向,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弘扬茶文化方面,创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等二十多荣誉称号。

案例二: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 长鹿农庄建于2002年,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鹿农庄是一个集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 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吃:岭南特色农家美食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钻压与扭矩联合作用下的钻柱稳定性 在旋转垂直钻进中,钻柱下部同时承受着轴向压力和扭矩。钻压超过临界值将产生纵向弯曲,即丧失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扭矩也能使钻杆丧失扭曲稳定性。轴向钻压和扭矩同时作用下的钻柱变形是个复杂问题。它既不是轴向压力下作用下的纵向弯曲,也不是扭矩作用下的柱面母线的扭转。 在铰支条件下,单支钻杆的钻压和扭矩有下列关系: M k 2EI 2 +P C EI =π L 2 由上式可知,钻柱传递的扭矩M k将使钻柱弯曲的临界钻压P C 减小。当M k=0时,就变成著名的欧拉公式: P C=π2 L EI 钻柱L越长,轴向钻压就越小。 (2)使用大钻杆的直径,钻杆直径愈大,其受压的稳定性越好,根据以往的经验,5in钻杆最大能承受的推力为40t左右,如果成孔比较好的话,穿越1000m不成问题,根据压杆稳定计算公式:p IJ=n2π2EI/L2推力与杆件的截面的惯性距成正比,壁厚相同的钻杆6,625in钻杆的所能承受的推力为5in钻杆的2.5倍,其中扣除因为采用大钻杆,钻柱自身重量增大,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的因素影响,使用6.625in钻杆,其可钻距离是原来的两倍有余,这样就可以有效完成西气东输大江河穿越的导向孔的施工。 (4)在长距离导向孔的钻进过程中,使用泥浆61/2in泥浆马达和12in的铣齿岩石大钻头。使用泥浆马达可以有效地减小钻头前进所需的推力,大钻头可以造成更大的孔壁与钻杆之间的环形空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孔壁收缩卡住钻杆的可能性,岩石钻头耐磨,可以防止长距离穿越造成钻头磨坏,致使导向孔无法完成。 (7)钻导向孔的钻具组合为:12in铣齿钻头+61/2in泥浆马达+7in无磁钻铤+5in钻杆+6.625in 钻杆。控向工具安置在7in无磁钻铤中。12in钻头可以钻出更大的孔,钻杆于孔壁之间环形空间也更大,有利于钻杆在其间穿行,泥浆流动也更平稳,减少泥浆对孔壁的冲刷,对孔壁的稳定特别有利。

宁夏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宁夏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同意宁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宁夏成为继海南之后的第二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标志着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经济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十二五期間,宁夏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从1021万人次跃升至1840万人次,年均增长12.49%;旅游总收入从67.80亿元增长到161.30亿元,年均增长18.92%;旅游投资从22.65亿元增长到93.76亿元,年均增长32.79%。同时在2015年,宁夏提出了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 2016年,宁夏旅游业再创新高,接待国内游客2150万人次,旅游收入2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30.2%。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的比值达6.73%。2017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为宁夏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再次腾飞的机遇。 二、宁夏重点旅游经济资源分析 1.沙坡头旅游资源 宁夏沙坡头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六渡黄河的走渡,是红四方面军从新疆经河西走廊赴陕北的重要驿站,也是明长城的重要地段,由于其不仅具备了浓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在沙水之间,人类文明的和谐缔造了自然风光和文化品的深度融合。麦草压沙技术更让沙坡头的美誉享誉全球。 2.贺兰山旅游资源 贺兰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是宁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富集的核心地帶,旅游资源高密度叠加,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及沙漠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主要知名旅游景区有:5A级镇北堡西部影城;4A级西夏陵、苏峪口、贺兰山岩画;3A级北武当、巴格斯酒庄、2A级滚钟口。“万壑松涛”与“贺兰睛雪”的塞上奇景让人叹为观止,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更埋藏着一段重要的历史。 3.葡萄酒产业旅游资源 宁夏贺兰山东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土壤优势,以及丰富的葡萄酒庄、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伴随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2003年获“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以及2011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及宁夏自治区政府对宁夏葡萄酒产业高度重视,宁夏葡萄酒产业得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1.1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 万人,24 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 亿日元(约合271 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 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 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置: 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

“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产的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大力发展特色体验旅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添活力。农业与观光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使居民们获得了实惠。 居民观念大转变,当地土生土长的匠人不仅感受到了家乡面貌的变迁,还感慨于人们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1.2薰衣草的国度——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1)发展现状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圣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到此感受普罗旺斯的恬静氛围。在彼得.梅尔的《重返普罗旺斯》一书中介绍道:“普罗旺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已经和香榭丽舍一样成为法国最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几乎所有人“逃逸都市、享受慵懒”的梦想之地。 (2)发展概况 普罗旺斯旅游形象定位是薰衣草之乡,功能定位是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核心项目及旅游产品是田园风光观光游、葡萄酒酒坊体验游、香水作坊体验游。在业态方面设置家庭旅馆、艺术中心、特色手工艺品商铺、香水香皂手工艺作坊、葡萄酒酿造作坊。 (3)模式经验 凸显特色化——立足本土,魅力独具 特色乡土植物——“薰衣草”几乎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在普罗旺斯不仅可以看到遍地薰衣草紫色花海翻腾迷人的画面,而且在住家也常见挂着各式各样薰衣草香包、香袋,商店也摆满由薰衣草制成的各种制品,像薰衣草香精油、香水、香皂、蜡烛等,在药房与市集中贩卖着分袋包装好的薰衣草花草茶。而薰衣草花海同时也赋予了普罗旺斯浪漫的色彩,使其成为世界最令人向往的度假地之一。 农业产业化——游客体验,乐在其中 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