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011中国经济形势有利与不利,发展趋势分析

2011年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总体来看,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不利因素,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
(一)有利条件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
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
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
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
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
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第三,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
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
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
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四,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
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
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二)不利因素首先,外贸环境和2010年相比有所恶化。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回落原因:
汽车销售回落主要是年初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购 置税等优惠政策的退出、油价上涨带来的用车成本 增加、一线城市限购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北京去年出台的“治堵”措施,核心就是压缩小 客车的增长。此外,天津、重庆、南京等城市也正 在酝酿“限车令”,也将对汽车消费产生影响。汽 车销售由前几年的“井喷”趋于常态,由透支消费 回归正常消费将是今后各季的主要趋势。
第一讲
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一、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二、 经济面临的环境
目 录
三、 下半年的政策取向 四、 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五、 如何看四个经济热点问题
一、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概要
(一) 经济增长温和减速,总需求 小幅放缓 (二) 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通胀向 非食品扩散
(三) 货币信贷持续收紧,政策调 控效果明显
遏制通胀的对外措施
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人民币有序升值等措 施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美元价格,向美国等 市场输出通胀,通过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推 动美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迫使美国进行数 量宽松这种损人利己政策时有所忌惮,推动 国际货币秩序协调来消除或降低输入性通胀 压力; 继续提高利率水平,逐步恢复储蓄正利率。
(三)货币信贷持续收紧,政策调控效果明显
货币金融形势的变化 将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
信贷情况
2011年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9.47万 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月末高0.2 个百分点。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794 亿元,较去年同期高出1727亿元。 继2011年4月6日央行宣布加息后,央行 再次公布,从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 金率高达20.5%,再创历史新高点 。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摘要: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人民币升值压力犹存的复杂背景,以及政府“稳发展、控通胀、宽财政、稳货币、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都将超过以往。
201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以内生因素作为主要驱动力,gdp渴望实现较快增长,但受总需求水平回落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cpi呈前高后低走势;主要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仍将高位运行,总体维持上涨局面。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法主体地位可行性一、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趋缓,有效需求增长放缓受制于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压力等不利因素影响,201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gdp增速较上年放缓,显示出复苏乏力的迹象和信号。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难以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依然较为突出。
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依旧低迷,银行放贷能力尚未复苏,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有实质性好转。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有爆发,对本来疲弱的经济复苏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财政重建和刺激经济的“二难选择”中,欧洲经济很难较快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日本经济在对美国和中国的双重依赖中有所恢复,但其受外部影响较大,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尽管回升势头较好,但在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疲软的情况下,高增长能否持续存在较大变数。
总体而言,2011年世界经济将由前期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较紧。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动力,但在外需乏力。
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活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速将有所放缓。
2011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2011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2012年01月12日16:39来源:银行家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编者按:2011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似是退去,但造成的深层次影响却持续发酵。
全球经济在阴晴不定中继续前行,相比前几年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基本背景和基调。
作为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美国市场复苏疲软,二次衰退的担忧甚嚣尘上,债务上限的不断提高,预示美国经济未来恢复的不确定性和难度不减。
抱团取暖、共度危机的欧盟各国,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淖,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及欧洲各国“结盟”的基石,欧元区未来前景充满变数。
其他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和发展势头超越欧美,相对发展速度领跑主要大国,但通胀伴生,依然侵蚀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而未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更为其发展之路平添更多脆弱色彩。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更可谓多波多折。
在全年抗通胀的大主题下,实体经济发展中“质”与“量”的调整更显微妙与艺术,结构调整依然在摸索,继续在推进。
金融领域上演多场惊险大戏,巨量地方政府债务陆续到期、房价下行测试冲击商业银行、人民币升值惯性急转直下、温州“跑路”几乎倒逼货币政策等,这些事件在对国内经济金融健康运行“围追堵截”的同时,暗示国内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针对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或许可以“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
2011年年底,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陆续“换帅”。
市场对履新的各位“新掌门”寄予厚望,期盼来年可在金融市场重拾“牛市”,一吐胸中块垒。
总结过去,继往开来,《银行家》甄选“2011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铭刻中国金融发展历程,望与广大读者一起,在2012年迈步从头,谱写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新的篇章!三大金融监管机构“换帅”2011年10月29日,我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集体发布公告,宣布各自机构“换帅”的消息,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分别成为上述三大机构的新掌门人。
增长趋缓是必然 改革准备勿迟滞—2011年宏观经济分析及2012年预测

全 年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112 亿元, 82 6 比上 年名 义增 长 1 .% 7 1
( 除价 格 因素 实际增 长 1 ,% 1 其 扣 1 6 。 中 , 镇 消 费品 零售 额 1 6 0 城 5 9 8亿 元 , 比上 年增 长 1 .% ; 72 乡村 消费 品零 售 额 2 3 8 元 , 长 1 .%。按 消 费 41 亿 增 67 形 态 分 , 饮 收入 2 5 3亿 元 , 餐 04 比上 年增长 1 .% ;商 品零售 10 8 69 6 6 3亿
部地 区增 长 2 .% 。 92 全年 全 国房地 产 图 4 进 出 口增 长率 与贸 易顺 差单 率值 ( 美 元 ) %,
开 发投 资 6 7 0亿 元 , 14 比上 年 名 义增
3财政 收 入 高速 增 长 . 快于 中央 收入
地 方 收入
疲 软。道琼 斯指 数及 伦敦 金属都 呈 震
416 7 5 4亿 元 , 长 92 , 民消 费 增 .% 居 价格 总 水平 上 涨 5 % 。从 经济 增 长 . 4 来 看 , 逐 季 回落 态 势 , 个 季 度 分 呈 四 别 为 97 、 .% 、 .%和 89 . % 95 91 .%。这金 33个
百分 点, 比上 年 回落 5 3个 百 分 点 ; ,
21 年 11 01 — 2月 累计 , 国 财政 全
收 入 1 3 4 亿 元 , 比 上 年 增 加 0 70
其 中住 宅 投 资 增 长 3 .% ,分 别 回 02
落 5 0 26个百 分点。 .和 .
26 9 元, 03 亿 增长 2 .%。其 中, 4 8 中央 本 级 收 入 5 3 6亿 元 , 比上 年 增 加 10 8 1 亿 元 , 长 2 .% : 方本 级 收 88 增 08 地 入 5 4 4亿 元 , 比上 年 增 加 18 1 23 12 亿元 , 增长 2 .% 。财政 收 入 中的税 91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基本逻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回顾与反思2010-12-6内容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应与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与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相结合。
当前亟需系统总结在应对这次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所显现出的基本逻辑及其深层次原因,改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善宏观调控。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社会体制,宏观调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出口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倒闭,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
2008年底,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有效扩大了内需,成功度过了近十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这次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系统总结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所显现出的基本逻辑及其深层次原因,有利于改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善宏观调控。
一、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的认识在2008年底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始,社会各界对刺激计划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资产泡沫方面的政策效果普遍估计不足,这说明各界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是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径展开的,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以来的汽车、地产,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
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我国宏观调控空间和力度的判断。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稳中求进,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实现“软着陆”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已由2011年的“控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开始向“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方向转变。
2012年经济走势尤其是外围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过早地调整政策,将给经济埋下通胀重启、资产泡沫重来的隐患,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因此政策调整的原则是由主动更多转变为被动性调整。
宏观经济整体概况:2011年世界经济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但通胀形势严峻,经济运行表现各异。
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平稳增长、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年GDP增长9.2%,“保八”成功。
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出口面临的困难加大。
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
“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扩张依然偏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
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
三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
2012年需求拉动和2011年价格翘尾的影响虽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亟待理顺,加上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宽松,输入性压力将在2012—2013年中长期性存在。
此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局面更加复杂,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一、中国的经济经济学家郎咸平将2011年的中国经济形势概括为两个字:危机。
郎咸平对2011年经济形势的担忧来源于楼价的居高不下和制造业的定价权之战。
他表示,把我国简单地定义为制造业大国,便已经败于定价权之战。
“谁掌握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非制造的六大环节,谁就掌握了定价权。
”而对于楼价居高不下的问题,郎咸平多次强调反对征收房产税。
纵观种种危机,郎咸平表示,“十二五”规划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是很大的进步。
除了让众人担忧的房价居高不下和制造业定价权之战以外,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也提上日程,然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李庆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国内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改革,现在国内的经济体制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只有进一步的改革财政和货币政策才可以拥有国际话语权,人民币也才有可能实现国际化,也唯有这样才拥有挑战美元的资格。
《中国经济》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概括为:变局与突破。
文中写到: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认为在当前中国的整个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处理三个关系。
分别是: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
其中最关键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因为经济过热的现象会贻误了调整的时机,也无法稳定物价。
放眼世界经济形势: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经济增长强劲。
而多数发达国家面临严峻危机后结构调整。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要想打赢这场经济战役必须要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二、中国的政治反帝反封建,是当前中国政治的主旋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将呈偏紧态势,三大发达经济体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了波折,这对中国出口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但是,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是缺乏增长后劲的表现,不是衰退,因此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不会过于严重。
在国内,发展环境总体仍会处于适度宽松状态,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和微观经济的调整优化。
在短期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负效应较大的影响下,2011年货币政策适度紧缩可能在所难免;不过,货币政策从目前的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会出台严厉的紧缩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会坚持一段时间,这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结构调整。
趋势与特点
展望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是:
一、GDP增长将继续保持偏高水平。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偏高增长水平。
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和消费继续小幅调整是导致经济增长有所放慢的主要原因。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热情高涨的“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会导致2011年投资增长强劲反弹,估计2011年全社会投资增长将超过25%。
预计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达到44.5万亿元,增长9.3%,比2010年略为调整。
二、三大需求增长将“一升两降”。
2011年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都将有所放慢,其中出口减速将较为明显,但投资的强劲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这两大最终需求增幅的下降。
2011年,估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6.9%,实际增长14%左右。
消费增长继续放慢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受消费增长周期的影响,消费增长将继续温和调整,估计此轮消费增长调整的低点在2013年或2014年;二是汽车消费增长将明显放慢,这将导致总消费需求增长有所放慢;三是受房价过高、房价上涨空间受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将放慢,这会带动家居、家装等消费市场的增长调整。
预计2011年出口增长将明显放慢,全年出口增长估计在10%到15%的区间运行,比GDP 增长略高。
出口增长可能明显放慢的原因是:一是由于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的动力不足,三大发达经济体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速;二是受2010年出口增长高基数的影响,2011年出口也将趋于放慢;三是受原料价格上涨较多、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出口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出口积极性减弱。
与出口、消费增幅放慢相反,投资增长可能出现明显加速,估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达到28%,甚至有可能突破30%。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与以往“双数”五年规划都是“低规划”不同,这次各地五年规划是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再回10%的高增长的环境下制定的,属于例外的“高规划”。
据调研了解,沿海一些发达地区,仍把“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10%以上,而很多中西部地区把目标定在13%至18%,比“十一五”还高。
所以,“十二五”前期投资可能会出现“大干快上”;另一方面,各地的“十二五”高规划准备都比较充分,一部分是延续了“反危机”的强刺激效应,已经有明显的预热,这就使得“十二五”一开局就可能出现投资的“井喷”式增长。
三、物价增幅有望逐步回落。
预计2011年物价总水平(CPI)增长呈小幅回落的态势,且前高后低。
总体看,导致物价下行的因素增多增强,导致物价上行的因素减少减弱,预计全年CPI增长2.5%左右。
影响物价下行的因素主要有:
1、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温和调整;
2、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将在未来两年集中释放,会导致工业品价格回落;
3、外部环境趋紧,会进一步加大国内工业品价格的回调压力;
4、核心农产品(大米、猪肉)未出现较显著的供求缺口,粮价和蔬菜价格都将趋于放慢;
5、2011年实际消费增长可能继续回调,将对物价上涨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推动2011年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且影响有减弱的趋向:1、由于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2011年蔬菜和鲜果类价格还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2、投机因素或气氛仍然相当浓郁,但随着金融政策适度收紧,其影响有望减弱;3、一些垄断性产品及资源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这是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内在因素,但垄断性产品及资源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改革或税收改革,具有明显的可控性。
2011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1年房价可能出现报复性上涨。
2011年流动性过多问题不会根本改变,且可能形成内外叠加效应。
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在继续,只是宽松度有所减弱,持续两年多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调而不降”。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美元将进一步泛滥。
两股力量叠加,将形成很强的资产泡沫化效应。
从最近几个月社会资金又在加快流入房地产市场看,房地产投机的热情又在高涨。
2010年前8个月月均房地产资金来源额为5545.4亿元,9月、10月则明显增多,分别达6141亿元和6418.6亿元,这预示着房价在2011年初可能强劲回升。
房价泡沫越高,未来的调整风险越大,对此要高度警惕,制定治本之策。
投资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投资与消费增长再次面临严重失衡问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与过去30年或过去10年完全不同,其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中国也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要避免出现“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来突破发展的瓶颈和“陷阱”。
忽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及最终需求不足而过度强调(或依赖)投资高增长将会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避免投资再次出现过度增长应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工作。
出口明显放慢将使外向型企业效益下降,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性化。
受出口增幅可能大幅放慢及成本明显上升的影响,2011年外向型企业的收益率将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最简单的选择是逐步放弃实业,而将资本、资金转向资产品市场(房地产、股市、期货等),这不利于传统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出口增长明显放慢,意味着一些行业大量的产能过剩将需要国内市场消化,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问题显性化,从而加剧国内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导致整体工业的利润率下降。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受国际国内环境的限制,“十二五”中国经济速度难免有一定的放慢,估计将由过去30年年均10%增长降至平均8%左右的增长,我们不仅要接受这一事实,而且要改变发展观念,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快结构调整上,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
希望“十二五”经济发展出现这样的新变化——经济适度放慢下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在明显加快,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出口和房地产的发展模式得到根本改变,房地产泡沫化被明显遏制;投资率逐步下降消费率逐步上升,需求结构明显优化;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被明显遏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再下降并开始回升;地区差距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提高。
根据这一内在要求和201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应是抑泡沫、控投资、调结构、强民生。
抑泡沫、控投资的主要措施是对货币政策做较大的调整,由宽松回归“稳健”,继续升息和适度收缩信贷是其主要手段。
调结构则要复杂得多,主要是从两方面加以促进:一方面,要降低增长预期,改变高增长思维,要尽快改变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为结构调整创造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要创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促进机制,全方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如创新金融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促进制造业升级,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减税和提供更大更多的金融支持来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千方百计扩大消费等。
强民生,则既要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又要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