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爱情浅析
恋爱中的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

恋爱中的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恋爱是每个人都希望经历并享受的一段美好时光,然而在恋爱中,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各种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
这些心理博弈和策略在恋爱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双方的情感交流、行为表现以及最终关系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恋爱中存在的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恋爱中的复杂情感交织。
一、心理博弈:隐藏与透露在恋爱关系中,心理博弈往往是无形之中展开的。
一方面,人们可能会选择隐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保持神秘感或者掩饰自己的脆弱;另一方面,也会透露一些信息或暗示来引导对方的行为或情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平衡隐藏和透露、如何把握好心理博弈的度是需要技巧和智慧的。
在恋爱初期,双方往往会进行一些小小的心理博弈,例如谁先表白、谁先说“我爱你”等。
这种微妙的平衡能够增加双方对彼此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误会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恋爱中,适时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诚实坦率地表达自己,可以建立更加真诚和稳定的感情基础。
二、情感策略:倾听与分享在恋爱中,倾听和分享是十分重要的情感策略。
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且给予理解和支持,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度。
同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让对方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有助于建立更加深厚的情感纽带。
当双方在恋爱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倾听和分享这两种情感策略时,就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倾听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而分享则能够拉近彼此心灵距离,共同承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三、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的平衡在恋爱关系中,心理博弈和情感策略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一个成功健康的恋爱关系需要在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就要求双方在恋爱过程中保持开放、坦诚、善良,并且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和需求。
平衡心理博弈与情感策略不仅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也需要双方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情商。
爱情博弈论

爱情博弈论假设:我和你皆欲望无限、完全理性且程度相同(信息对称),则有:你和我的爱情,构成一个无限重复的扩展式博弈。
如下:(1)双方诚实模型:如果,我爱你,我告诉你我爱你;那么,你不爱我,你告诉我你不爱我。
因为你欲望无限。
但是,当我知道了(1)的结果,于是会采取(2):(2)单方欺骗模型:如果,我爱你,但我告诉你我不爱你;那么,你仍不爱我,你仍告诉我你不爱我。
因为你完全理性。
但是,当你知道了(1)的结果是我会继续采取(2),于是你采取(3):(3)双方欺骗模型:如果,我爱你,但我告诉你我不爱你;那么,你仍不爱我,但你告诉我你爱我。
因为你知道我也欲望无限。
但是,当我知道了(2)的结果仍然是(3),于是我采取(4):(4)单方诚实模型:如果,我爱你,我告诉你我爱你;那么,你仍不爱我,但你告诉我你爱我。
因为我知道你也完全理性。
但是,当你知道了(3)的结果是我会继续采取(4),于是你会采取(1)。
因为你知道我也完全理性。
如此,则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所以,虽然爱情最精彩的是男女互相追求的过程。
可是,如果男女双方都心高气傲且精明理性,那么这个过程就永远不会终结,相爱就永远无法实现。
所以相爱是一个互相被征服的状态,两个人都因此而安分、因此而糊涂,相互沉醉、不分彼此。
笔者告诫:“追求可以是理性的,爱却是感性的;追求可以是自私的,爱却是忘我的。
”试举一例,并展开上述四种循环模型进行注解分析。
纯属挑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若非与笔者一样无聊之读者,则下文可忽略。
[案例] 小刚 VS. 小红:小红与小刚是同班同学,且都心高气傲、敏感又功于心计。
小红很pp,小刚上课常坐在她附近,小红觉得他可能对自己有意思,很害怕被缠上。
(逻辑2B)但她又怕越躲小刚越来劲,于是索性主动约小刚看电影。
(逻辑3A)以为小刚会因为自己的过分主动而顿失兴趣。
(逻辑1B)但是,小刚却想:“这ppmm那么多人追,怎么就单单对我如此主动?定是有诈!许是欲使我失去兴趣,其实根本不是真的对我有意思。
一个恋爱的博弈论分析

1.博弈论分析—大学里的恋爱故事2.模型1:期待恋爱3.模型2:没有缘分的爱情4.模型3:有钱人终成眷属5.模型比较6.模型中存在的问题:静态VS动态,完全信息VS不完全信息7.反思:模型在现实中缺乏明确的支付矩阵1.博弈论分析—大学里的恋爱故事今天我想就恋爱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分析是最为传统的分析方法,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是主要侧重于分析存在策略相互依存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的。
在我们的平时观察中,发现大学里面恋爱最后分手的居多,就这样一个现象,通过博弈模型的简化分析得出一些自己有关恋爱问题的思考。
2.模型1:期待恋爱我们设计一个求爱模型,参与人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假定都是男生向女生求爱,男生的策略有求爱和不求爱,女生的策略有接受和拒绝,每个参与人的支付是决策后的感受。
在表1中,可以看到,当男生求爱女生接受时,男生得到3单位,女生得到3单位,因为大学时期的男女都渴望得到一份爱情,因此一旦男生主动向女生提出交往,那么女生也会很乐意的接受,所以男女都各得3单位的收益;当男生求爱而女生拒绝时,男生的到1单位,女生得到2单位,因为男生尽管求爱遭到拒绝,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如何追求女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得到1单位,而女生拒绝了男生,可能是一方面心有所属,另一方面知道自己还有吸引人的地方,多以得到2 单位;当男生不求爱女生接受时,男生的到2单位,女生得到1单位,因为男生觉得女生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所以因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感到心情愉快得到2单位,而女生“倒追”男生,尽管也许这个男生不喜欢自己,但是由于能够和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接触已经很满足了得到1单位;当男生不求爱女生拒绝时,男生女生都得到了0单位,因为彼此依旧是走在大路匆匆而过的陌生人。
这个博弈的均衡是男生求爱女生接受,男生和女生各得3单位。
这反映了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刚刚度过了艰苦的高考,进入大学生活,在时间和心理都是放松的,只要有适合的男生向女生发出信号,女生都会很乐意的接受,而不管这段爱情是否长久。
基于博弈论的爱情浅析综述

基于经济学的爱情攻略浅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认知态度的变化,经济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的行事原则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学上的“理性”。
就现状而言,经济学的分析不仅局限于某些领域,只要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就存在经济,就存在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也就有经济分析的必要。
谈恋爱是校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从经济学的视野中透视,爱情中的微观经济学问题,包括从预算线角度分析择偶以及爱情中的博弈关系,并试图以经济学的理论提出缓解和解决有关爱情现象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爱情;预算线;博弈论Analysis based on the economics of love Raiders【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people's attitudes change perception of things, to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economics. More and more people tend to act on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 econom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analysis is not limited to certain areas of economics. As long a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there is the economy. There is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re is need for economic analysis. Lov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campus. This paper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y. The love of microeconomics issues, including the budget 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 and love the game, and tried to ease the economic theory proposed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the phenomenon of love.【Key words】:Game theory; microeconomics; love; budget line1 问题的提出近来看了部电影《前任攻略》,感兴趣的并不是电影本身,而让我真正感慨的是原来爱情的世界是如此复杂,也需要斗智斗勇方可不受伤害。
恋爱中的博弈论

恋爱中的博弈论一、引言情侣博弈的正式名称是“性别之战”。
在情侣博弈中,双方都没遇到“囚徒困境”中那样的最佳策略。
但是,他们总会作出一个较好的选择,谁叫他们是热恋的情侣呢?二、发生矛盾谁道歉(一)、案例简介男A与女B是一对正在热恋的情侣,一次女B发现男A好像私下和别的女生聊天,于是和男A大吵了一架。
双方各执一词,冷战也就此打响了,我们所关注的博弈过程也就此展开了。
如果双方感情基础较好,过了一段时间,都忍受不了对对方的思念之苦,就会约定一个地方,进行“谈判”(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以尽快平定风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个参与人要同时做出决策,因此该博弈属于一次性静态博弈。
由于处于冷战状态的双方不可能互通信息,也不肯能结成同盟,因此,该博弈有些类似于囚徒困境。
(二)、男生A 的心理路程1、男A道歉,女B接受道歉,那么男A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出于被动地位2、男A道歉,而女B不接受,A不仅颜面扫地,失去了主动地位,而且女B今后还可能经常拿这说事,将给他带来无尽的烦恼。
3、如果A不道歉,B也不再追究,这是A最希望看到的,此时,A不仅完全维护了自己的主动地位,而且也还壮了“贼胆”4、如果A不道歉,B却坚持要他道歉,那么A虽然可以保住日后生活的主动地位,但是两人面临着分手的结果。
(三)、女生B的心理路程1.、B接受了A的道歉,那么B可能会丧失原先平等的地位2、B不接受A的道歉,虽可保住“颜面”,但是又担心,自己也许过度的醋意会令A反感,以至于在今后相处的时候两人矛盾越来越多。
3、如果A不道歉,B也不追究,那么B有可能会助长他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将失去了日后生活中的平等地位4、B坚持要A道歉,而A至死不肯认错的话,她也许可以挽回“颜面”,但也可能会导致分手。
(四)、简单分析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到本博弈的纳什均衡:(不道歉,不接受)这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形,也是有悖于双方初衷的结局,因此,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不需要太多理性的。
基于博弈论的夫妻冲突分析

基于博弈论的夫妻冲突分析摘要:夫妻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小家庭的和谐稳定是构成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夫妻两人在家庭活动中往往会因为多种因素发生意见不合,进而产生冲突并伴随着心理博弈。
夫妻博弈可分为夫妻关系和谐的合作博弈与夫妻冲突的非合作博弈,从这个意义上讲,夫妻冲突的本质是非合作博弈的结果与表现。
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有效消解夫妻冲突,关键在于重建均衡的夫妻博弈模型,增进夫妻之间的情感沟通,达成夫妻之间的价值共识,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夫妻博弈夫妻关系夫妻冲突家庭关系博弈论也叫对策论,其含义可以表述为: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1]一个完整的博弈包括博弈的参加者、博弈信息、行为或策略、博弈的次序和博弈各方的收益五项内容。
博弈的定义隐含了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在冲突或竞争的情况下,每一个参加者具有充分的理性,都力图谋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
博弈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博弈主体都是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掌握的信息与规则来追求确定的外部目标。
然而,博弈参与人不是孤立地作出决策,一方的决定会受对方影响以及影响对方。
换言之,一方的选择有可能加惠于也有可能加害于另一方。
有鉴于此,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测均衡[2],即通过对各参与人行动与决策结果的分析来预测他们的最优策略组合也称为均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所有参与人均得到最好的结果,所以,任何一方都不会主动偏离均衡状态,即使偏离了也会想方设法回到均衡的轨道上来。
就此而言,博弈论是深刻理解人们各种互动行为的基础,它已经成为人们分析与解决事物矛盾、冲突与合作等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
[1] 张振华.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6.一、夫妻关系的博弈分析夫妻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架构,它的和谐稳定奠定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爱情中的博弈论

爱情中的博弈论一对恋人好比一对囚徒,囚于情丝编织的牢笼,并在牢笼里上演着爱情的博弈,谁输谁赢,往往靠的不是情深爱笃,而是博弈手段的高低优劣。
在恋爱的这场不太好玩的“游戏”中,谁能熟练地驾御游戏或博弈规则,谁就是爱情的赢家。
我们总说做事情不能蛮干,爱情也同此理,不能蛮爱,要讲究技巧,讲究手段,讲究规则,从而学会与恋人合作,学会对付对方的不合作,至少不被对方所欺骗。
为爱情盲目牺牲自己精力、财力、时间、前途乃至生命的人,简直是糊涂透顶,被对方涮了,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且美其名曰“我忠实于爱情”。
我不是说你的真情可耻,真情从来都是可歌可泣的,我是说你的“爱令智昏”是可耻的。
恋人,既是你的合作伙伴,也是你的对手,甚至敌人。
所以,要想在恋爱中成为赢家,你要学会与伙伴一样的恋人合作,也要学会与敌人一样的恋人周旋。
面对对手围追堵截的爱情围剿,你要学会闪转腾挪的诸多反围剿手段。
实在不行了,再三十六计走为上:对不起,不陪你“玩”了!几乎所有的博弈论书籍,都从经典的囚徒困境说起。
虽然那是说一对纵火犯的,但其原理也照样适用于“纵爱犯”。
爱,本来也就是一场火嘛,所以爱情的囚徒也都可以看成是纵火犯。
还是让我们看看纵火的囚徒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吧!所谓“囚徒困境”,说的是这样一个事例,此例版本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
一场火灾之后,两个嫌疑人被囚禁,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间里。
这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纯粹的试验,没有任何社会意义或政治意义。
实验的前提是,如果两人都承认,则各被扣留8年,如果一人承认另一人不承认,承认的放走,并且得到奖赏,不承认的被扣留10年,并且被罚款,如果都不承认则因证据不足各被扣留1年。
我们看到,假定A选择承认的话,B最好是选择承认,否则就要被处罚;假定A选择否认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承认,因为这样可以被放走,还可以得到奖金。
即是说,不管A承认与否,B的最佳选择都是承认。
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承认与否,A的最佳选择也是承认。
爱情中的博弈

爱情中的博弈——“鲜花”为何要插在“牛粪”上一、引言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到今,从内到外,从《关雎》到《围城》;从《再别康桥》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魂断蓝桥》到《挪威的森林》……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爱情故事。
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向往,每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帅气的男一号和美丽的女一号在一起时,我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陷入那美好的结局中,并得出结论,那就是果然帅哥和美女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渐渐发现漂亮女孩身边的男孩总是貌不出众,能力平平,而那些普通女孩倒是不乏优秀男生与之相伴。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济学是理性的,爱情是感性的,在本文中我们将用理性的经济学原理去分析的感性的爱情观,从博弈论的角度给上述问题一个更加客观的解释。
因为理性的经济学中有着感性;感性的爱情中有着理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经济学才如此迷人;爱情才变得那么感人。
二、理论基础在著名的《ABCD男女理论》中,我们把男女按照世俗的优秀标准分成ABCD四等。
从资源配置最优化来看,当然是A男配A女,B男配B女,C男配C女,D男配D女。
这样供需平衡,且强强联合,优生优育,可以达到社会总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现实社会中的典型配对是: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配D女。
这个时候产生了两个确定性,A女确定D男是没人要的,而D男确定A女是追不到的。
这种确定导致了两个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A女如果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了D男,则D男一定会接受,而D男去追A女则肯定不会有结果,但反正D男也没人要则追A与不追A 都一样不会有损失,所以D男出于无聊或其他动机仍非常有可能追A女。
三、模型构建与纳什均衡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模型来简单说明这个问题人物:帅哥先生和牛粪先生,鲜花小姐和芳草姑娘。
牛粪先生特点:外形普通,但善良勇敢,勤奋细心。
帅哥先生特点:帅气潇洒多金,传说中的白马王子形象。
鲜花小姐特点:美丽温柔,举止间都透露出芬芳的气息。
帅哥先生和牛粪先生都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经济学的爱情攻略浅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认知态度的变化,经济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的行事原则越来越趋向于经济学上的“理性”。
就现状而言,经济学的分析不仅局限于某些领域,只要存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就存在经济,就存在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也就有经济分析的必要。
谈恋爱是校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从经济学的视野中透视,爱情中的微观经济学问题,包括从预算线角度分析择偶以及爱情中的博弈关系,并试图以经济学的理论提出缓解和解决有关爱情现象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爱情;预算线;博弈论Analysis based on the economics of love Raiders【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people's attitudes change perception of things, to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economics. More and more people tend to act on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 econom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analysis is not limited to certain areas of economics. As long a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there is the economy. There is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re is need for economic analysis. Lov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campus. This paper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y. The love of microeconomics issues, including the budget 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 and love the game, and tried to ease the economic theory proposed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the phenomenon of love.【Key words】:Game theory; microeconomics; love; budget line1 问题的提出近来看了部电影《前任攻略》,感兴趣的并不是电影本身,而让我真正感慨的是原来爱情的世界是如此复杂,也需要斗智斗勇方可不受伤害。
鉴于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我试着做了如下的分析。
假设爱情是一种资源,但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一个人用于爱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以有限的爱情面对预期中无数可选择的对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在面对稀缺性资源时,应该做怎样的选择,才能达到一定资源利用情况下的效用最大化,比如爱情。
用经济学来分析人类行为的首要假设是:人是理性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对于某个体而言,虽然不能证明理性的恋爱一定会成功,感性的恋爱一定会失败,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对于大样本而言,理性恋爱的失败率要小于感性恋爱;而理性恋爱的成功率也要大于感感性恋爱。
既然爱情是有限的资源,而又是理性的选择,就存在一个严格的爱情预算约束。
定量的爱不可以无限支配。
将这些爱情进行如何配置才更益人生,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个无形的配置问题。
也是我们要首先考虑的:如何在自身条件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找到最满意的爱人。
根据预算线理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之组合。
这是一种标准,一种限制条件。
而男女双方在婚恋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由于过度挑剔,导致低不成高不就,女方只向房子车子货币看齐,然而她们自身条件未够优越,超了自己所能付款的预算,男女就结合不成。
2 原理分析经济人理性假说的范式是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其主要内容主要是以下三点:其一,人是自利的,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其二,人是最大化取向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三,最大化的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总体福利的增加,个人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而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因此主张国家的职责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个人经济自由,而非干预市场。
而后西蒙对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进行了修正,该理论认为,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毕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维能力的客观限制,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理性,人们决策的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策。
3 模型假设和分析(1)爱情中的预算线理论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模型的假设:假设女方在对待男方的要求上只考虑两点,一是长相,一是财富。
我们可以假设预算线方程为P1X1+P2X2=I 。
X1为长相,X2为财富。
下图是她的爱情预算约束。
图3-1 爱情预算约束而就女方而言,自身的条件是一定的,所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假设与他所合适的男方的条件,由此我们就可以画出预算线。
而当女方的需求位于预算线之下时就可以获得爱情,而现实情况下这是不存在的,当女方的要求位于预算线之上时,也就是说,超过了自身可以支付的条件,就不会获得合适的爱情。
X1 (长相)I/P1 0图3-2 低于预算的情况图3-3 高于预算的情况X1 (长相)I/P1X1 (长相)I/P1(2)爱情中的博弈论爱情可以是一次合作竞争,也可以是一次勾心斗角的情感或身体游戏。
在爱情的进行过程中,适当的“动心眼”是必须的,这有利于爱的涵养和发展。
一味地任性和听之任之、“暴饮暴食”是不利于养护爱情的。
最不可确定因素就是对方的思想。
经济学是关于最优选择的科学,凡是涉及选择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模型来解释。
大家通过恋爱,寻找那个“对的人”其实也是一个最优选择的过程。
那么面对一段感情,我们该如何抉择:坚守还是背叛。
首先我们需要做一个模型假设:1、恋爱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我们无法知道对方如何进行选择。
如果双方不存在沟通障碍,那么恋爱将永久的运动下去,直到白头偕老。
但现实中,“其实他并不是那么爱你,你也不是那么了解她”,存在诸多信息不对称因素,所以我们会开始猜测对方是否还爱你。
2、假设拥有爱情是幸福的,幸福的程度用5来表示;假设失去爱情是痛苦的,痛苦的程度用-5来表示。
万物相生相克,有得必有失,要幸福重要付出同样的代价,爱情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3、假设恋爱中的人符合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
在上面的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容易的得出下面的模型:表3-1 爱情博弈模型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这么四种选择组合:(1)男方和女方都选择背叛时,双方都找到了更好的归宿,更幸福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得到5分。
其实男方和女方都选择背叛,说明这段感情糟糕透了,没有存在的必要,分开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得到的效用就是10。
(2)女方选择背叛,而男方选择坚守。
女方另寻新欢,可能是找到更加爱她的人,反正就是开始幸福的生活了,因此她也得到5分。
因为她选择背叛,不会对这段感情有过多的眷恋,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可男就比较惨了,要饱尝被抛弃的痛苦,男方就得到-5分,所以总的效用就是0。
(3)女方选择坚守,男方选择背叛,同理可得,男方会比较幸福,女方会比较痛苦,所以总的效用为0。
(4)女方和女方都选择坚守这段感情,这是最好的结果,大家都相信爱情,至死不渝,白头到老,所以效用也可以得到10。
接下来作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背叛是恋爱中的最优选择。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无论女方如何选择,男方选择背叛的收益是:5+5=10,而选择坚守的收益是5-5=0。
同理无论男方如何选择,女方选择背叛的收益是:5+5=10,而选择坚守的收益是5-5=0。
所以理性人在恋爱中应该选择背叛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现在假设我们考虑选择背叛和选择坚守的概率,用数学期望来表达收益。
如果每个人平均要谈3次恋爱的,那么就意味有2次要选择背叛或者被背叛,这样背叛/坚守=2/1,背叛还是大于坚守的概率。
更一般的来看,人们在多次恋爱中,多次选择背叛,也定性的说明了选择背叛比选择坚守的收益更高。
我们最期望的结果自然是第四种,为了增大它的可能性,我们在恋爱中应尽可能的选择坚守。
但前面论述过“坚守”并不是最优选择,现实中很多被爱情欺骗而痛苦的人可以印证这点。
因为人们选择坚守的概率较低,而且两个人同时选择坚守的概率更低,所以人们一直在抱怨找到那个“对的人”很不容易,以至于很多人单身。
4 结论和分析首先就择偶标准而言,一定要适当的放宽择偶的要求,建立新的择偶观念,降低择偶的标准,一般的男生,要想达到有车有房等等如此的高要求,至少还要奋斗十几年。
他们有学历,但是没有财富。
他们的条件与女方的标准相去甚远,几乎没有交集。
要想有交集,女方就必须降低要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女方的要求从表面看也只是一个初始条件。
经济学认为初始条件对以后的经济绩效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提高经济绩效的必要条件。
同样,婚姻也是如此,要想以后有幸福的生活,对方的初始条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在于婚后的共同奋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方也需要适当调节自己对于爱情的条件。
其次,考虑到当爱情遭遇非对称信息博弈时,首先背叛的一方将是赢家,坚守的一方将承担所有的痛。
如果一段感情注定结束,那么总是首先选择背叛的一方获得全部收益,而缺乏信息的一方承担全部损失,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失。
这里出现了一个谬论,就是那些不坚守爱情誓言的人往往获得爱情的最大收益,而对爱执着追求的人反而要承担所有的损失。
显然,这与我们的传统恋爱观是相悖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背叛还是坚守?这里我把它叫做“恋爱困境”,那么能否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走出“恋爱困境”?正由于“恋爱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所以要走出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就涉及到了恋人如何相处的问题了。
恋爱中人,如果双方都不变心,那是最好的局;如果都变了心,效果也不坏,你走你的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如果一方变了心,另外找到了更好的情侣,一方却还忠贞不二,那么,另觅新欢的一方是最幸福的,比两人都不变心的结果还幸福,因为他找见了更好的情人,而被抛弃的一方是最不幸的,比两人都变心的结果更不幸,因为他承担的压力既来自于对方的太幸福,也来自于自己的太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