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顶为级别最⾼,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顶。
1,庑殿顶四⾯斜坡,有⼀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稍有弧度,⼜称四阿顶。
2,歇⼭顶是庑殿顶和硬⼭顶的结合,即四⾯斜坡的屋⾯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形墙⾯。
有⼀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称九脊顶。
3,悬⼭顶屋⾯双坡,两侧伸出⼭墙之外。
屋⾯上有⼀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称挑⼭顶。
4,硬⼭顶屋⾯双坡,两侧⼭墙同屋⾯齐平,或略⾼于屋⾯。
5,攒尖顶平⾯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屋脊交于上端。
⼀般亭、阁、塔常⽤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脊⽽砌成弧形曲⾯。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此为⾻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柱传递⾄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栱结构形式。
⽤纵横相叠的短⽊和⽃形⽅⽊相叠⽽成的向外挑悬的⽃栱,本是⽴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之间或柱⽹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论单体建筑规模⼤⼩,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屋顶3部分组成:下⾯是由砖⽯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在阶基上的是屋⾝,由⽊制柱额作⾻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是⽤⽊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以外,上⾯覆盖着青灰⽡或琉璃⽡。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特色,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跨度,能够满足古代建筑对空间的需求。
2.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柱上架设大梁,再在大梁上架设较小的梁,以此类推,将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
3. 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似,但其柱子直接穿过枋,不需要大梁。
这种结构常用于民居、楼阁等小型建筑。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由斗、拱、昂等组成,通过榫卯连接,具有装饰性和结构功能。
5. 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坡度和曲线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排水和遮阳。
6.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用于抬高建筑,防止水淹和
潮湿。
台基通常由砖石制成,表面铺设石板或砖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有三种基本构造形式,即框架结构、墙体结构和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是以柱、梁、构件为支撑,将框框体里填充细节,以土木建筑结构。
它有大量的
柱和梁,外观凌乱,但建筑强度高,建筑物可以达到2-3层,多用于官府机关和皇家园林,代表作品有明代五代以来的爱新觉罗宫殿,清朝的圆明园等。
墙体结构是把墙体看作是支撑的主要结构,其辅以一些檩柱及构件,以建筑物的矮墙和泥墙、混凝土墙组合而成。
它具有较少的构件,外观简约,造型协调,强度也不错,建筑物
可以达到4层。
代表作品有桂林古城、承德避暑游乐园等。
混合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墙体结构的结合,具有框架结构的柱、梁或框架,又具有墙体结构
的墙体,这种结构拥有优良的外观和良好的强度,适用于在强风或大雨的环境中的建筑结构。
代表作品有明清时期的山寨、延庆钟表台等。
这三种古代建筑构造形式,虽各具特点,但都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下的设计理念,即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使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形式,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保护人民生活安居安宁。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如下:
1.构架制: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
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2.屋顶的制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
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3.屋脊:屋脊两端的小尖顶称为“鸱尾”,其作用是吞住瓦钉,使
屋面雨水顺势流下,避免渗入屋顶缝隙内。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 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 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 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
长一椽的(一步架)称劄牵(单步梁),长两椽 的称乳栿(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栿(五 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栿(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 瓜柱)承脊(脊桁)。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 以下的梁,称为明栿。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 月梁。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 弯如弓。隐蔽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 称为草栿。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 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梁 或扒梁)。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 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
Hale Waihona Puke 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
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
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
(见大木作)。
•
《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
栱的绰幕枋承托。这种做法在相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
车图》中可以见到。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四)大梁,即横梁
•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 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 架的主件之一。
•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五)斗拱
•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 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 (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 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 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 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台基、木头圆桩、开间、大梁、斗拱(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端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屋顶(庑殿顶、歇山顶、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八角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风火山墙、卷棚顶);山墙;藻井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木结构为的结构方式;平面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宫殿,坛庙,陵墓,楼阁,佛塔,古桥等。
其中宫殿的代表就是北京的故宫和沈阳故宫(于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坛庙主要的代表有天坛,曲阜的孔庙及孔府(文化遗产);陵墓主要的有秦始皇陵墓(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唐乾陵等;著名的楼阁有江南三大名楼之称的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佛塔主要代表的有:西安大雁塔——楼阁式的塔;云南大理的千寻塔——密檐式塔;妙应寺白塔——覆钵式;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古桥著名的有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宝带桥、泉州洛阳桥等。
中国古代园林:特色主要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运用各种造园艺术,园林建筑分割空间,同时还多借用树木花卉来表现自然。
园林的分类主要有: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扬州的个园和何园)。
根据地域分还可以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和岭南型。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要素中,主要构件有十个。
(1)台基:又称基座,高级台基又称须弥座、金刚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用来突出中国古建筑单体的高大雄伟。
(2)柱:单体建筑最重要的承重构件,是建筑的“腿”。
(3)开间:四根木头柱子围成的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4)大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5)枋: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椽、垫、枋三者形成一种固定的构建组合方式。
(6)檩: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
(7)斗拱: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
斗,合称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8)屋顶(屋盖):房屋或构筑物外部的顶盖,包括屋面以及在墙或其他支撑物以上用以支撑屋面的一切必要材料
和构造,其内部有一个漂亮的五彩装饰的露木屋顶,中国传统屋顶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9)山墙:房子两侧上部呈尖形的墙面,俗称外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10)藻井: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称为“藻井”取井与水相关,有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古建筑构件名称

一、通则名词1、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2、次间:建筑物明间和梢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3、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4、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5、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6、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7、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8、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10、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11、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12、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向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13、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14、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15、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16、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17、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18、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19、硬山: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0、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21、庑殿: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22、歇山: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 பைடு நூலகம் 彩 画(一整二破加一路)
旋子彩画(上:一整二破 下:一整二破加两路)
旋 子 彩 画(勾 丝 咬)
(3)苏式彩画
是装饰园林和住宅建筑的一种彩画,它源出于江 南水乡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廷即成为官式彩画 中的一个重要品种。
苏式彩画的等级主要分为下面几种:
①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画中最为富丽华贵的一种。
(7)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画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由三层 或两层漩涡状几何图案组成的大花团。因最外一层花瓣呈漩 涡状,故名旋花。
(8)旋眼:旋花的中心。
(9)旋瓣:旋子花图案由三层或两层漩涡状几何图案组成 的大花团,最外一层为一路花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花瓣。
(10)一整二破:旋子彩画的一种基本构图形式。即由 一个整圆旋子花、两个半圆旋子花组成,所以叫“一 整二破”。
2. 彩画的等级
清代官式彩画主要有三种,分别表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清代古建筑中最高等级彩画。和玺彩画也分为数级,重 点有以下几种 : ① 金龙和玺:梁枋大木上整组图案全部绘以各种姿态的龙纹。
②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 要部位有龙凤两种图案组成。 ③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
(二)台基
台基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台子,作为建筑物的 底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台基根据建 筑物的级别而有不同,一般可分为下面几种:
1.最高级台基 太和殿
2. 高级台基 乾清宫
3. 一 般 台 基 中山堂
隆兴寺摩尼殿斗拱
北海如意斗拱牌楼
北京中山堂斗拱
面阔间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以“间”作为计数单位。在建 筑物的平面上,就是由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 一间的宽度,叫面阔。而整个建筑物正面若干间加起来的 宽度,叫通面阔,一般简称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面阔9间, 6根柱子就是面阔5间。建筑物侧面间的深度叫进深。若干 间合起来的深度叫通进深,简称进深。
金龙和玺彩画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等级次于和玺彩画,清代旋子彩画是在明 代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类彩画品种繁多, 使用广泛,是清代彩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
旋子彩画中的等级,基本上是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 其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浑金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 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 金、雅五墨、雄黄玉等。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中 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中,往 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孔庙大成殿
太和殿
保和殿
(一)屋顶 1.屋顶形式
重 檐 歇 山
3.琉璃瓦的颜色
在五行中,黄色居中,故黄色在我国是最尊 贵的色彩。自唐代始,黄色被定为皇室特用的色 彩。因此,黄色级别高于绿色,绿色又高于其他 颜色。
(11)“勾丝咬”: 旋子彩画的布局方法之一,当找 头部分的长度小于一整二破的旋花长度时,即只用一 路互相勾连的旋花瓣组成的图案。也称“狗死咬”。
(12)“喜相逢”,旋子彩画的布局方法之一,当找 头部分的长度小于一整二破的旋花长度而又大于“狗 死咬”图案的长度时,即由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 旋花瓣儿组成的图案。
黄色
绿色
其他颜色
(四)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色。
天坛祈年殿内
(五)门色及门钉
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红色。 一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
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
至清朝时,门钉根据建筑物的等级也有了具体规定: 皇宫大门纵横各九路(即9×9); 亲王府大门纵九横七(即9×7); 一至三品官府大门纵横各七路(即7×7); 四至五品官府大门纵横各五路(即5×5); 五品以下官府大门不准设门钉。
②金线苏画: 主要线路为箍头线、包袱线、聚锦线均沥 粉贴金,活箍头与卡子亦多沥粉贴金。这是最常见的 苏式彩画。
③海曼苏画:这种彩画多用于次要部位,无枋心、包 袱,梁枋的箍头或卡子之间通画一些简单的花纹。
包袱式苏画
枋心式苏画
中:枋心式苏画 左右:包袱式苏画
垂花门
斗拱的构造
(七)彩画
彩画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明代规定,庶民 居舍不许饰彩画。清代官式彩画是我国建筑彩画 发展最活跃、硕果最丰富的全盛时期。
1.有关术语
(1)枋心: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叫枋心,占整个梁枋 的三分之一。
(2)箍头:梁枋彩画的左右两段的外端,叫箍头,箍 在枋的两头的意思。
(3)藻头:梁枋彩画的枋心与箍头之间的部分叫藻头, 俗称找头。
(4)盒子:彩画箍头内,略似方形的部分,叫盒子。其 边线,可用金线或墨线。若枋木太长,则在箍头和藻头 之间做盒子,内画龙、凤、麒麟等。盒子也有菱形和其 他形状。
(5)包袱:苏式彩画枋心的一种形式。它从梁底沿梁的两 侧向上裹起,有如包袱,故名。包袱的形状有菱形和圆弧形 两种,轮廓框线青、绿色退晕。
(6)退晕:彩画内同颜色逐渐由深变浅地晕出的画法,谓 之退晕。
斗拱在结构上主要有四种部件。略似弓形,位置与 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叫拱;形式与拱相同,而方向与拱 垂直的叫翘;翘之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叫 做昂;在拱与翘的相交处,在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 层的拱间,有斗形立方块叫做升;在翘的两端,介于 上下两层的翘间的斗形方块叫做斗。升与斗的形状基 本相同,区别在于他们的位置不同。
天坛长廊大门
故宫角楼
想一想:角楼是由哪几种基本屋顶形式组成的?
隆兴寺摩尼殿鸱吻
戗脊吻兽
戗(垂)脊 兽 数 目 实 例
(六)斗拱 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有的构件,它
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我们从约3000年前的周 代青铜器图案中就可看到它的形象。
在建筑物的部位关系上,斗拱共有三种不同 的位置:一种在柱之上;一种在柱间额枋之上; 另一种在屋角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