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案例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_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二、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通过第三单元辩证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知识点,初步领会了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为本框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

而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些自然现象、手机的发展等有一定的了解,这又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基础,可以成为本课生动的教学活性资源。

2、认知障碍:本课中的知识点“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障碍,应通过名言和具体材料等,实现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化解认知障碍。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要突破难点和重点,必须是以生活中的事例来阐释坚持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节课为此设置了三个探究,一个是走进自然,一个是走进社会,另一个是感悟生活,学生能够自己探究出辩证的否定观的相关知识,以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变抽象为具体;然后通过背诵相关理论,由具体再到抽象;通过对本框的总结,能够总体上把握本课结构;通过针对训练,提高了对本课抽象理论的运用能力通过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课下准备很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熟练的说出情景材料里蕴含的观点,并且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说明这群起点较低的孩子们还是很踏实勤奋的,这也激励着老师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材分析:本框题包括“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两个目题。

本框题知识内容抽象,难度较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对本框内容进行了整合,把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即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第二,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针对第一部分,首先,从自然界入手通过视频和文字资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实质。

然后,从人类社会切入,通过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认识的变化,理解辩证法的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举例课件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举例课件

角度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把“垃圾” 变废
为宝。
Page 21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应用举例】材料: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 层出不穷。一方面,它揭露假恶丑等现象,起到 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弘扬了真善美、公平正义等; 另一方面,它如果被滥用,也可能成为任意挖掘、 散布他人隐私、肆意攻击他人的舆论暴力工具, 演变为违法行为。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观点对“人肉搜索”现 象进行分析。
Page 23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应用举例】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 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法国 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 你会抢救哪一幅 ?”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 最佳答案得了金奖。他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 最近的。”因为,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 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请你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贝尔的 答案好在哪儿 ?
Page 18
例2、(2008 宁夏卷 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 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1860 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 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 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 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 重建等观点。
请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解释这段话所蕴涵的哲 学道理。( 4分)
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我们把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 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 状况,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Page 2
2、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应用举例】例、( 2009广东卷40)根据下述材 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 21世纪 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 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 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 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本(二篇)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本(二篇)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总结范本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也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具有一套独特的原理和方法论,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唯物辩证法的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这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原理,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这一原理强调物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地位,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普遍规律,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即在不同的事物发展阶段、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3.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事物的发展正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过程进行的。

对立是事物内部不同的矛盾因素,统一则是这些矛盾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4.质量互变原理:这是唯物辩证法特有的原理,它认为质量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质量的增长和减少会引起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变化。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只有了解事物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3.辩证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强调从事物的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通过辩证分析,可以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4.综合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多元、复杂的,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5.实证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证研究,即通过实践和实证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实证分析。

只有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理论才是有力的和可靠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价值和意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高中政治教学课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课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构建快乐高效课堂,促进快乐
校园建设,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 来,效果好起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课改给了我一个深 刻的启示,解放学生,开放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来的,唯有学生才 能创造奇迹。
快乐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 展示与互评代替了老师的例题讲评,更有助于学生的发 展。它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了共同发 展、整体提高的最终目标。
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有认知障
碍,特别是对系统和要素的知识认识有误区。
根据本人的教学思路以及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在教
学中我打算用讲述法、故事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
法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公共
教学策略选 参与意识,打造高效课堂。
择与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3.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①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唇亡齿寒。 ④时势造英雄,无风不起浪。 ⑤虚心使人进步。 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⑦牵一发而动全身。 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 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 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 一样吗? 实例探究 1: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 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D)。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三)课后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事物之间的联系 是客观的、多样的。

观察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高中政治案例教案

观察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高中政治案例教案

观察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高中政治案例教案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各个领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都可以应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以高中政治案例教案为例来展示观察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案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该教学内容讲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特色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理论课程中,我们所讲授的知识往往是抽象和概念性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或者缺乏实践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特色经济学等概念性知识,我们需要借助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思想方法,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观察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现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特色经济学等理论知识时,比如学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三个代表”的理论、以及特色经济学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思想。

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1. 三个代表理论是什么?具体是如何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思想是怎样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当中的?3.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观察唯物辩证法联系观这种思路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现实、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发现问题,并且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唯物辩证法联系观解决问题问题定位:综合三个代表理论和特色经济学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包含着多元化、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如:发展不均衡、绿色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交流不平衡等问题。

问题解决:1、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结构性、区域性、行业性的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 离不开现实性, 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 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 现实性 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一方面, 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变成现实, 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 化;另一方面, 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 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A、因果联系往往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前因 后果”。 但并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虽然时间上前后 相继,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因为一年四季的更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 者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产的发展, 孕育并推动了科学技 术的发展;而科学技 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 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 展。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因果联系为客观事物所固有, 它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人们的因果观念不过是客观因果关 系的反映。 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 唯心主义非 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目的论则把因果联系神 秘化,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某种目的的结 果。 ②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因果联系普遍地存在于 自然领域、 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之中。世界 上既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无果之因。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 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 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 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 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 融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 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 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 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 然。 恩格斯

: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问题ppt课件

: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问题ppt课件

2.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第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们的客观生活。
第二,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条件,使人 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认知也不相同。
2.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第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们的客观生活。
•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 (4)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No Image
No No Image Image
克利特哲学家艾皮米尼弟斯说了一句很 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
2.关于矛盾观点的几个原理
•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 (4)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课件:用辩证 唯物主义分析 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观点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二)联系的观点 (三)发展的观点 (四)矛盾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成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理 论 体 系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 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
德国人卡尔· 佛里特立 奇· 奔驰。他在1885年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 马车式三轮汽车,并 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 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 专利,奔驰也被后人 誉为“汽车之父”。 世界第一辆汽车
福特T型车1914年产品
“无马马车”
箱形汽车

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案例教学内容

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案例教学内容

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案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医疗保险诈欺现象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是反映客观因果联系的范畴,也是哲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对范畴。

在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过程中,处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中的任何一种现象,都必然是由某种或某些现象所引起,而这种或这些现象的出现,又必然会进一步引起另外一种或一些现象的产生。

在这里,那种能够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就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叫结果。

客观现象之间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

在分析具体事物之前,我们必须搞清原因与结果的一系列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两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

如果倒因成果,或倒果成因,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是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而言的。

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成为结果。

第二,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是结果。

反过来也是一样。

第三,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作用的。

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中,不仅原因引起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自己的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自从《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目前,参保职工人数已达 1.3亿多人。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基本上遏制住了原体制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保障了大多数人参保就医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
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运用唯物辩证法诸范畴之原因与结果分析医疗保险诈欺现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一对范畴,是反映客观因果联系的范畴,也是哲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对范畴。

在事物的发展、运动、变化过程中,处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中的任何一种现象,都必然是由某种或某些现象所引起,而这种或这些现象的出现,又必然会进一步引起另外一种或一些现象的产生。

在这里,那种能够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就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叫结果。

客观现象之间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

在分析具体事物之前,我们必须搞清原因与结果的一系列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两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

如果倒因成果,或倒果成因,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是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结果而言的。

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成为结果。

第二,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
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是结果。

反过来也是一样。

第三,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作用的。

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中,不仅原因引起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自己的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自从《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出台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目前,参保职工人数已达 1.3亿多人。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基本上遏制住了原体制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保障了大多数人参保就医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欺诈案件在全国各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医疗保险欺诈侵吞了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直接影响到改革的健康发展,这一恶劣结果的造成必有其根源,这些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认识这个社会问题,多角度分析医保险欺诈成因:
一是利益驱动。

医疗保险欺诈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利益的驱动。

参保单位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运营成本,不惜以牺牲职工的利益为代价,不缴或少缴医疗保险费。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则希望能够在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偿,以弥补政府财政和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的不足。

二是少数人群的道德的缺失。

我个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制度,人们对社会诚信还缺乏认识,一些人甚至还存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错误引导下,少数损害集体利益而非法获得个人利益。

少数医生为了能从药品和检查中获得提成和回扣而置患者的利益于不顾,滥检查、滥用药,没有了最起码的医德。

三是相关法律不健全。

一些具有刑事违法性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由于没有没去的法律支持而难以对其进行处罚。

从刑事处罚方面来看,《刑法》虽然对保险诈骗作了界定,但没有明确社会保险诈骗罪,按我国“罪刑法定”的原则,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其他相关法律,如《劳动法》对社会保险的欺诈行为没有涉及,而《保险法》中对保险欺诈的有关规定也仅用于商业保险。

从行政处罚方面来看,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征缴暂行规定》,对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如何适用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

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的现状也是骗保者屡屡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针对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后果,相关地方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应对,像同步推进“三医改革”,解决好体制上问题。

完善公共卫生财政补偿机制,使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同药品收入脱钩,杜绝由此而导致的不规范的医疗行为。

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参保职工到服务质量好,收费价格合理的定点机构就医购药。

提高立法层次,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司法机关介入打击医疗保险欺诈行为的力
度。

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和加强宣传教育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措施于引起医疗诈欺的原因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从这一社会现象中我们看出,由于一系列原因的出现(上已述),引发医疗诈欺现象,使得相关人员合法权益丧失,这些原因必然引发此类后果,体现的原因与结果的相互依存性。

这种引起与被引起,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的多样的存在的,而后的措施又逐个去侦破原因,进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结果也反过来作用于自己的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很好的体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作用性。

坚持因果关系的辨证性质,全面把握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的发展链条,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因果联系的辩证法要求人们在从事当前活动时,一定要估计到它可能引起的长远后果,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预先做好计划、措施等项工作,避免顾此失彼或不好的后果发生;因果联系的辩证法要求人们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是不断提高科学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条件,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皆属于此;坚持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前提下,要善于对原因、结果及其关系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增长才能,搞好工作。

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