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中医内科学-呃逆

• 概述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疗法 • 预防与保健 • 病例分享
01
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与分类
定义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 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 病证。
分类
呃逆可分虚实两类,实证多因寒 邪、热邪、气滞、痰阻所致;虚 证多因中气不足、胃阴亏损、肝 胃不和所致。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寻求心理支持
如呃逆症状持续不减,可寻求专业心 理支持,以帮助调整心态,缓解症状。
05
病例分享
治疗经验分享
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机,缓解呃 逆症状。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选用合适的中药方 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散等,以和胃降 逆。
推拿按摩
食疗调理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呃逆。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胃火上逆
清胃泻火、降逆止 呃,方用竹叶石膏 汤加减。
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降逆止 呃,方用理中丸加 减。
寒邪客胃
温中散寒、降逆止 呃,方用丁香散加 减。
气机郁滞
疏肝理气、降逆止 呃,方用四逆散加 减。
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降逆止 呃,方用益胃汤加 减。
针灸治疗
针刺
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调节气血 、舒缓呃逆。
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 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 消化功能,缓解呃逆。
镇静药
对于情绪紧张、焦虑或 失眠的呃逆患者,可适 当使用镇静药帮助缓解
症状。
其他药物
如巴氯芬、加巴喷丁等, 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
物理治疗
01
02
03
04
呃逆的病因与治疗

呃逆的病因与治疗呃逆的病因与治疗:一、呃逆的临床症状:呃逆俗称(打嗝)。
它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膈肌痉挛所致。
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呃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的呃逆,很快会自行消失。
但也有连续数小时,数星期或更长时间迁延难愈的。
中医认为它常常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以致肝气犯胃引起。
也有少数是胃中阴液损伤,或脾胃气败所造成。
自疗时当有区别。
呃逆是不自主而且强有力的一侧或者两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而且特别的声音.顽固性呃逆以其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常规治疗无效为特点.呃逆由迷奏,膈神经,交感神经,膈肌与呼吸辅助肌等共同参与的的神经肌肉反射动作,与暴饮暴食,酗酒,冷空气刺激,精神神经因素等有关系.病因如下:1、中枢性呃逆:A、神经性如脑炎,脑膜脑炎.脑部肿瘤,脑出血,脑血栓,癫痫早期等;B、中毒性可见于乙醇,环丙烷,铅,巴比妥类中毒,全身感染伴有毒血症者;C、精神性如痍症或者神经过敏者。
2、外周性呃逆:A、胸部疾患如使膈神经受到刺激的疾病:纵隔肿瘤,主动脉瘤,食管肿瘤或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心包炎等;B、膈肌疾患如肺炎合并膈胸膜炎,膈疝等.C、腹腔内疾患:可以使腹压增高或使膈肌受到刺激的任何原因都可以引起呃逆包括胃扩张,饮食过饱,胃肠胀气等。
3、其他如代谢障碍性呃逆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低镁,低钙,代谢性酸中毒等。
二、呃逆治疗:目前呃逆的治疗进展不是很大,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非药物治疗:1.屏气法:病人坐位或立位,闭口深吸气后迅速用力憋气,然后张口缓慢出气即可压迫耳屏:病人坐位,术者立于背后,拇指指腹压迫耳屏直到呃逆停止。
2.此外还有指压膈神经,指压眶上神经,揉压双眼球,棉扦刺激上腭,吞食烟雾以及一些针灸治疗。
二、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甲氧氯普胺,氯丙嗪,苯妥英纳,地西泮,氟派啶醇,利他林,654-2,利多卡因,可待因等。
呃逆

三、分型及临床表现
1、寒积于胃 呃声沉缓有力,得热稍轻,遇寒加重 2、热积于胃 呃声洪亮持续有力,冲逆而出,口烦渴,喜冷饮
3、气郁痰阻
呃逆连声,胸胁胀闷,多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 精神压力缓解而减轻 4、正气亏虚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缓,面色无华,手足不温,
食少倦怠
附:现代医学认识
1、中枢性:大脑皮层疾病、中枢炎症、颅内高压、脑供 血不足、中毒及代谢性疾病。 2、周围性: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明显肿大、纵膈炎症 和肿瘤、胸膜炎症、某些心肺病、膈肌、膈神经病变 3、反射性:腹部炎症、肿瘤胃肠积气、积液、梗阻、穿 孔、腹部手术、腹水、内脏出血等反射剌激 4、一过性:多为饮食不当所致
(2)过食辛热煎炒、温燥药物,热积于胃,胃失和降
2、情志失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肝气犯胃,胃气挟痰上逆 3、正气亏虚 重病久病之后、误用攻下剂,耗伤中气,胃失和降
二、病因病机
(二)病 机: 胃气上逆动膈而致,肺气失于疏通也是发病原
因之一,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
属肺。肺胃之气均以和降为顺,各种病因致其失于 和降,均可致病。
8、经验法:较重手法按揉双侧攒竹穴
呃 逆
一、概 念
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声连连,声短而频,不能自 制的一种症状。偶然发作者大多轻微,可不治自愈,
如发作较重、或持续不断者则非常痛苦,须加以治疗。
本症如果是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每为 病势转为危重的一种预兆。
二、病因病机
(一) 病 因:
1、饮食不节
(1)过食生冷饮食、寒凉药物,寒积于胃,胃失和降
总之:各种原因累及膈肌(神经)运动的神经反
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经膈神经而引起膈肌的痉挛 性收缩。
呃逆的中医疗法

呃逆的中医疗法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呃逆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给人带来不适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呃逆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相应地也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的发生主要与胃气上逆有关。
而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则多种多样,比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等。
饮食不当是引起呃逆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暴饮暴食,或者食用了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就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
这种情况下,常常会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等症状。
情志失调也容易引发呃逆。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
中医讲,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胃,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出现呃逆。
此类呃逆往往在情绪波动时加重,还可能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等表现。
正气亏虚也是呃逆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年老体弱,或者久病之后,导致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也会使得胃气失于和降,从而引发呃逆。
这种呃逆通常声音低微,持续时间较长,还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状。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呃逆,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饮食停滞型呃逆,可以选用保和丸加减,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对于肝气郁结型呃逆,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对于脾胃虚弱型呃逆,多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对于肾阳不足型呃逆,则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降逆止呃。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呃逆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等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降逆止呃的效果。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呃逆起效较快,尤其是对于急性呃逆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调理气机,缓解呃逆症状。
比如,顺时针按摩腹部,重点按摩中脘、天枢等穴位;按摩背部的脾俞、胃俞等穴位,都有助于改善呃逆。
呃逆

呃逆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概述一、定义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俗称“打嗝”。
概述•二、沿革•1、病名•宋以前多称“哕”,朱丹溪称“呃”,•明以后称“呃逆”。
•2、病因病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素问·口问篇》“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
”——阐明了呃逆的病位和病理机制。
•3.治法方面《灵枢·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内经》: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止呃等,至今对呃逆之轻病,仍有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分:•寒呃:“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虚热:“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4、预后方面《济生方·呃逆》“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之人及妇人产后,有此症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景岳全书》“轻易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
唯屡呃为患,乃呃之甚者。
然实逆不难治,而唯无气败绝者,乃最危之候也。
”概述三、范围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所引起的隔肌痉挛。
概述范围导致良性、自限性呃逆的因素包括:胃扩张(如碳酸饮料、进食过多)突然的温度变化(如冷饮或热饮、冷水浴)饮酒和精神因素(如激动、紧张、大笑)概述范围导致反复或持续性呃逆的原因有:反射性呃逆——膈肌或其邻近器官病变,肿瘤浸润、膈胸膜炎、纵膈肿瘤、食管肿瘤、急性心梗、胆囊炎、胃肠肿瘤等;中枢性呃逆——脑出血、脑肿瘤、脑梗塞等; 代谢性呃逆——水电解质紊乱;精神性呃逆——多见于青年女性癔症病人或吸毒成瘾者。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位在哪里?——膈中医认为,为什么会呃逆?——膈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动膈)。
中医关于“呃逆”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呃逆”的证治分类一、胃中寒冷1.临床表现:呃声沉而有力,胃脘部及膈间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迟缓。
2.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4.代表方:丁香散。
5.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理气和胃。
若寒气较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香附、陈皮;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炒莱菔子、半夏、槟榔;有表寒之邪者,加紫苏、荆芥、防风、生姜。
二、胃火上逆1.临床表现: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3.治法:清胃泻热,降逆止呃。
4.代表方:竹叶石膏汤。
5.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降逆止呃。
若呃逆甚,加刀豆子、陈皮,或用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腑气不通,脘腹痞满者,加生大黄、厚朴、枳实通利大便,此为上病下治之法。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用凉膈散。
三、气机郁滞1.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或有吸气纳呆,肠鸣矢气,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3.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4.代表方:五磨饮子。
5.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顺气;积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若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心烦口苦,气郁化火者,加栀子、丹皮;气逆痰阻,心下痞硬,嗳气者,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痰蕴化热者,加黄连、竹茹、瓜蒌;肝气动风者,加芍药甘草汤、钩藤等。
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不止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脾胃阳虚1.临床表现: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暖喜按,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呃逆,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酸和消化液长时间逆流至食管和喉咙的一种症状。
这种病症常常伴有胃酸灼烧感、反流食物或胃酸的感觉,严重时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原因导致食物无法正常下行而引起的。
因此,中药治疗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正常消化和运行,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顽固呃逆。
1.保和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生姜功效:益气健脾,调和胃气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胃气不和引起的胃酸逆流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此方剂。
2.五灵脂组成:竹茹、沉香、乳香、没药、半夏、麦芽功效:行气降逆,调和胃气适应症:呃逆伴有嗳气、腹胀、胸闷等症状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3.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燥湿化痰,和胃止呃,平肝化湿适应症:湿热化痰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4.太和汤组成:白术、党参、茯苓、柴胡、川芎、生姜、甘草、大枣功效:健脾益气,调和胃气,疏肝解郁适应症:肝胃不和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5.逍遥散组成:白芍、蔓荆子、枳实、泽泻、莪术、苏梗、木香、陈皮、厚朴、茯苓、川楝子、远志、牛膝、甘草功效:行气津液,调和胃气,降逆止呃适应症: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以上方剂都是针对呃逆的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调理的,具有调和脾胃、疏肝理气、化痰利水等功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
此外,中药治疗呃逆应与饮食、生活习惯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治疗呃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过冷、过热、过油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定时定量进食。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呃逆是因外邪、饮食、情志和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关于本病证的名称,历代各有所异。
《内经》称为“哕”,元以前医书多称之为“哕逆”、“咳逆”、“吃逆”,《丹溪心法》称为“呃”。
自此之后称之为呃逆。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为本病,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
”阐发了产生呃逆的病位和肺胃有关。
在治疗上,《内经》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至今对呃逆之轻者,仍有治疗价值。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经文曰:“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
”;属于虚热者,如经文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属于实热者,如经文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这种分类和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本病在唐宋,还以呃逆称为“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以呃逆称为“哕”;宋·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咳逆论治》以呃逆称为“咳逆”。
“呃”之病名始见于元代,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逆》指出:“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
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视其有余不足治之。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并进行了类证鉴别,如《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
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西医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或其它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和体虚病后所致。
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
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饮食不当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中寒气凝,胃失和降,胃气动膈,导致呃逆。
或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或暴饮暴食,食滞胃脘,积谷不化,皆可以使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上逆之气动膈而致呃逆。
3.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克脾,脾运失职,痰浊内生,气郁痰阻;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4.体虚病后素体虚弱,年高体虚,或大病久病,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或脾胃阳虚均可导致胃失和降,发生呃逆。
甚则病久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逆。
(二)病机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经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胃气和降有赖于肺气肃降相助,若邪袭脾胃,可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可致胃中虚冷证;燥热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降,胃失和降,可致胃火上逆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可致气郁痰滞。
此外,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疏泄,若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气不足,肾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冲气上乘,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1.基本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2.病位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3.病理性质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虚证多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
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者。
4.病机转化呃逆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胃中寒冷,损伤阳气,日久可致脾胃虚寒之证。
热邪为病者,如胃中积热或肝郁日久化火,易于损阴耗液而转化为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者,可使正气亏虚日渐加重,反过来便易感邪,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5.预后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
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预后不良。
【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和情绪不安等症状。
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不遂等诱发因素,以突然发病为多见,亦可迁延不愈为久病。
或呃逆成年累月不愈者,但临床上较少见。
3.辅助检查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助于导致呃逆原发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1.呃逆与干呕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呃逆与嗳气两者均为胃气上逆之候,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两者不难区分。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生理病理呃逆一证在辨证时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
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生理现象,无需治疗。
若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当辨证论治。
若重病、久病后期或急危患者,其呃逆持续不断,声音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而脉沉细伏者,是胃气将绝,元气衰败之危候,预后多不良。
2.辨虚实寒热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胃脘灼热,口臭烦渴而大便结,多属热证;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大便溏,多属寒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临证时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
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
呃逆日久,久病入络,必有瘀血,其治可从瘀求之,可在辨证的基础上,佐以活血之药,常获良效。
(三)分证论治实证1.胃中寒冷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候分析: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适;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消散,遇寒则更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更甚;食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征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
以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加减。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温中散寒;炙甘草和中。
若寒邪较重,脘腹胀痛者,加吴茱萸、肉桂、干姜温阳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
还可辨证选用丁香柿蒂散等。
2.饮食停滞证候:呃声壮实有力,酸腐之味随呃而出,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进食更甚,吐后则舒。
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脘,食积化腐,胃失和降,故酸腐之味随呃而出,嗳腐吞酸,呃声壮实有力;食积胃脘,胃气壅滞,故脘腹胀满;食积胃脘,进食则胃气壅滞加剧,故进食更甚,吐后则胃气壅滞稍减,故吐后则舒;苔厚腻,脉滑均属饮食停滞之征。
本证主要病机为饮食停滞,胃失和降,上逆动膈。
以呃声壮实有力,进食更甚,吐后则舒为审证要点。
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呃。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中山楂、神曲、炒莱菔子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陈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胃止呃;连翘清积热。
若因肉食而呃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呃者,加谷芽;因面食而呃者,重用莱菔子;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槟榔以通便导滞;食滞化热,苔黄厚腻者,加连翘、黄连、黄芩以清热,且可重用黄连;食积而脾虚者,加白术、党参、鸡内金以健脾等。
3.胃火上逆证候: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
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故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阳明热盛,胃火上冲动膈。
以呃声洪亮有力,口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苔黄为审证要点。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方中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方中人参可易沙参,并与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
方中可加竹茹、柿蒂以增降逆止呃之力;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此乃釜底抽薪,上病下取之法。
4.气机郁滞证候: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则呃逆连声;病由情志而发,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肝居胁下,循两胁上行,气逆于胸,故胸胁满闷;肝郁克脾,脾运失司,则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肝胃不和,故脘腹胀满;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上逆则发嗳气;气多流窜,下趋肠道,则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为气机郁滞之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连声,胸胁脘腹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脉弦为审证要点。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方中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
方中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时有恶心,苔薄腻,脉弦滑,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