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北京中医医院刘汶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病理表现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脾胃与它脏关系脾脏疾病辨证论治要点虚证(1)脾阳虚衰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脾阳不振过用寒凉药物运化无权久病失养主要脉证:面黄少华,中脘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疗法则:温运中阳。
方药举例:理中丸之类。
(2)中气不足病机概要:素体气虚劳倦过度升清无权病久耗伤脾气主要脉证: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疗法则: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1)寒湿困脾病机概要:涉水淋雨坐卧湿地中阳被困,脾失运化过食生冷内湿素盛主要脉证: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法则:运脾化湿。
方药举例:胃苓汤之类。
(2)湿热内蕴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证:胁胀脘闷,不思饮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
苔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兼证(1)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脾肾阳虚: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肾。
方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之类。
(3)脾失犯肺: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
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
(4)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苔白舌淡。
治宜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之类。
证治要点1.脾病的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
大多数脾胃病属本虚标实。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寒多虚,胃病多热多实。
治法应遵循”脾宜升宜降,胃宜降宜和“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一、痞满辨证要点实痞为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热证: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加减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A、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B、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C、还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丸等。
(2)痰湿中阻证---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1)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常用药:制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藿香、甘草。
3)加减:A、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B、痰湿郁久化热而见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C、若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D、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1)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3)加减:A、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B、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1)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枳实、厚朴、木香。
(5)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脾胃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脏腑,它们的调养和治疗在中医药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药物是常用的调治方式之一、下面将对脾胃疾病的用药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脾胃疾病的常用药物分类中医药学中,治疗脾胃疾病的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健脾药、健胃药、消食药和和胃药等。
(1)健脾药:健脾药主要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纳差、腹胀等症状。
常用的健脾药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2)健胃药:健胃药用于治疗胃功能低下、食欲不振、饱胀等症状。
常用的健胃药有生姜、香附、砂仁、香蜂草等。
(3)消食药:消食药主要用于治疗食积、消化不良等症状。
常用的消食药有山楂、陈皮、半夏、鸡内金等。
(4)和胃药:和胃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胃痛和胃炎等胃病。
常用的和胃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秦艽等。
2.脾胃疾病的用药特点脾胃疾病的用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性温和:脾胃病属于虚证类型疾病,因此用药时需要选择药性温和的药物,以免刺激脾胃,加重病情。
常用的温和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
(2)味甘偏好:脾胃虚弱的人常有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等症状,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选择味甘的药物,以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常用的甘草、砂仁等。
(3)配伍运用: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比如,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的人可配伍党参和砂仁;饮食积滞引起的胃胀腹痛可配伍山楂和陈皮等。
(4)注重调理:治疗脾胃疾病时,不仅要注意药物的治疗作用,还要注重脾胃的调理,包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调整。
药物只是辅助作用,调理脾胃是治愈脾胃疾病的根本。
3.常见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对常见的脾胃疾病(1)消化不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食物和过多刺激性食品;可服用一些消食药,如山楂和陈皮;餐后适当运动促进消化。
(2)胃炎: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吃软和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可服用一些和胃药,如黄连和秦艽;避免吃饱饭前和饭后马上喝水。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中篇脾胃病病理学第一章脾胃病病因学一、感受外邪1.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之邪,皆可损伤脾胃。
风寒湿三邪为阴邪,为病每合太阴脾家,多《伤寒论》直中太阴之证。
暑燥火三邪为阳邪,为病每合阳明胃家,多《伤寒论》之阳明病。
由于暑邪兼有湿热二性,为病每多两伤脾胃。
同时,六气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化。
故脾虚感邪则易寒化而归太阴,胃实感邪则易热化而合阳明,故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2.外感疫疠:疫疠之邪,每从口鼻而入,内归脾胃,发为憎寒壮热,身痛如被杖,苔白厚如积粉,或暴痢下血,或挥霍撩乱。
二、内伤七情内伤七情,资助心火,火旺则乘于土位,脾胃乃伤。
或因七情伤心,扰胃神,胃神浮越,脾胃阴阳失衡而病。
或七情伤肝,肝气郁结则木不疏土,肝升太过则木来克土。
七情之中,尤以忧思怒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忧伤肺,肺无宣发之机则清阳不升;肃降不行则浊明不降,大肠腑气不通。
怒伤肝,木旺克土则升降逆乱;木旺生火则土燥水枯,脾阴胃液不足。
思则气结,废寝而忘食,多痞满纳呆,不思饮食。
另外恐伤肾,则二便不收。
三、饮食劳逸1.伤于饮食饮食所伤,有伤饮伤食不同。
(1)伤饮:伤饮则三焦水道不利而心下痞满、肠中水鸣、呕吐清涎,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2)伤食:伤食有三。
①饥饱失宜而纳运失司。
②饮食不洁而外邪入中,或诸虫内生。
③饮食偏嗜,如嗜辛、甘、咸,或喜肥甘厚味酒酪,均助生湿热,耗伤气阴而脾胃乃伤。
2.劳逸过度劳逸过度有过劳、过逸不同。
(1)过劳:有劳力、劳心、劳房之分。
①劳力:劳力伤气,脾胃乃诸气之根,气耗则脾胃乃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
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
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
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
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
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
.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
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
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其病理改变皆属于脾胃系的范畴,而生理上又与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排泄等,故将脾胃肠合并讨论。
临床常见主要证型
临床常见主要实证多因外邪或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寒邪犯胃、胃热炽盛、肠道湿热、食滞胃肠、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瘀阻胃络;虚证多由脾胃运纳失职,导致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胃阴亏虚、瘀阻胃络。
因脾胃及其与肝关系,常
兼肝脾不调、脾胃不和。
.
●主要证型
一、虚证
(一)脾气不足
主要证候:纳食减少,大便溏薄,食后脘腹作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声低气短,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以食少、便溏、腹胀与气虚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脾气不足,运化失职。
多由素体脾虚或饮食、思虑、劳神伤脾,或因久病体虚造成。
治疗:补中益气。
四君子汤之类加减。
(二)脾阳虚衰
主要证候: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怯冷,面白无华,喜热饮,泛吐清水,溲清便溏,四肢不温,或少气懒言,肌肉消瘦,舌淡苔薄白,脉濡弱。
以气虚证与虚寒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中阳虚衰,脾之温煦及运化失职。
多由胃病脾气虚证日久伤阳,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及年高体弱或病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治疗:温中健脾。
理中丸之类加减。
(三)胃阴亏虚
主要证候:胃脘灼痛隐隐,不思饮食,或嘈杂似饥,或饮而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形体消瘦,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以胃失和降、津亏液耗与虚热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和降。
多因温热病后期,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耗伤胃阴造成。
治疗:滋养胃阴。
益胃汤之类加减。
二、实证
(一)寒邪犯胃
主要证候: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遇寒加剧,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
以胃脘冷痛甚和实寒证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寒邪犯胃,气机不通。
多因胃阳素虚,过食生冷,寒邪直中造成。
治疗:温胃散寒。
良附丸之类加减。
(二)胃热炽盛
主要证候: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嘈杂吞酸,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或出血,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表现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多因胃热偏盛或情志郁火犯胃,或热邪犯胃,或过食辛热造成。
治疗:清胃泻火。
清胃散之类加减。
(三)肠道湿热
主要证候:腹痛,腹泻,大便溏黏,有热臭气味,或下痢赤
白脓血,里急后重,暴注下泻,肛门灼热,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以腹泻或下痢及湿热征象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肠腑湿热阻滞,传导失常。
多因外感暑湿或热邪,或饮食不洁造成。
治疗:清化湿热。
葛根芩连汤之类加减。
(四)食滞胃肠
主要证候: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呕吐酸腐食物,或肠鸣腹痛,泻下不爽,泻下物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以伤食史、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便臭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食积不化。
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造成。
治疗:消导化滞。
保和丸之类加减。
(五)寒湿困脾
主要证候:胃脘痞满,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腹痛便溏,或肢体浮肿,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沉细。
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寒湿内盛,中阳被困。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因涉水淋雨,坐卧湿地,寒湿伤中;或过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造成。
治疗:温中化湿。
胃苓汤之类加减。
.
(六)湿热蕴脾
主要证候:脘腹痞闷,纳呆恶心,甚则呕吐,身重体困,或
见面目身黄,皮肤发痒,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小便色赤不利,或口苦口腻、大便溏泄不爽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以湿热内蕴与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表现共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湿热蕴阻中焦,脾失健运。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酿成湿热造成。
治疗:清利湿热,理气和中。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之类加减。
(七)瘀阻胃络
主要证候: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伴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以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伴舌脉瘀血征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瘀血内停,阻遏胃络。
多因气滞日久或其它久病造成。
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失笑散之类加减。
三、兼证
(一)肝脾不调
主要证候:胸胁胀满窜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缓弱。
.
以胸胁胀满,腹痛肠鸣,纳呆便溏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肝气郁滞,脾虚失运。
多因肝失疏泄,横逆克脾,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反侮于肝,肝失疏泄所致。
治疗:疏肝健脾。
逍遥散合痛泻要方之类加减。
(二)脾胃不和
主要证候:胃脘部饱闷而胀,隐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嗳气,甚则呕吐,腹胀,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以胃脘饱胀,嗳气,甚则呕吐为审证要点。
病机概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和造成。
治疗:健脾和胃。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治疗要点
1.一般而言,脾胃病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胃阴不足等;实证主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胃寒证、胃热证、食滞胃肠证等。
脾与胃的病变关系。
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中焦之虚常用健脾、补气、温中之品,中焦之实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在治疗上应注意“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原则。
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所以在辨治脾病时,应注意湿易伤脾,故宜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以免助湿;治胃病时,当注意燥热易伤胃阴,应常用甘凉滋润之剂,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在治脾病时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在治胃病时,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故治疗胃、肠病证时,常以通为主法。
3.脾虚可以生湿,湿邪可以困脾,往往互为因果。
脾虚湿聚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主者,治宜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之证则应祛湿为主,佐以健脾。
脾病常以湿为主要病理因素,因此燥湿、利湿、化湿为健脾常用之法,湿去则脾运自复。
4.脾胃肠病证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郁克脾致肝郁脾虚,肝气犯胃;肾阳虚衰,命火不温土致脾阳虚;胆火犯胃致胃失和降;肾水反侮,脾不制水等。
治脾可使其它脏腑疾病转归良好,治疗其它脏腑也有助于脾病的恢复。
所以临证时应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