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方药理法方药
理法方药四个门

理法⽅药四个门
中医的“理法⽅药”是中医思维的⼀个典型体现。
法因证⽴,⽅随法出,药依⽅遣,⽽中间每个环节都是中医理法的体现。
现在有⼀种⼀贯的认识,觉得理法⽅药四个⽅⾯⾥,理最⾼,法次之,到了⼀⽅⼀药,就是细枝末节了,若果在⽅药上打转转,层次就低了。
以前我也深以为然。
毕竟,理上离道最近,道理道理是也。
在道上贯通了,理上了达了,到了在法、⽅、药上下功夫就简单了,就会畅⾏⽆碍。
不过今天有⼀得。
觉得理法⽅药,本⾃平等,只是四个不同的门。
理法⽅药四个门⾥,理门⾥有法⽅药,法门⾥有理⽅药,⽅门⾥有理法药,药门⾥也有理法⽅。
四个门从哪⾥进去,只看各⼈因缘和⽅便,不存在⾼下。
从理上⼊,理要靠法、⽅、药来配合,道理要落地,就不落空。
其他法门也是⼀样,⼊门以后要有全⾯的修养,最后的状态是不管从哪个门⼊,最后都要达到圆融的状态,并不该有什么偏颇和漏洞。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从理上⼊的执于理,难以落地,不能和临床很好的结合,导致理⾼⽽疗效不好反过来怀疑理的正确性;从法上⼊的执于法,上不接理,不知法之所来,下不知⽅、药,法的变通不够⽽死板;从⽅上⼊的执于⽅,⽤⼏个效⽅验⽅静等对号⼊座的病⼈,不会变通,不愿变通,越来越僵化;从药上⼊的执于药,或是堆砌药物,不讲理法,沦为卖药的。
伤寒论中记载的八种治疗方法

《伤寒论》记载了113方,这些方子用了91味药物(由于统计标准不同,各家稍有差异),比《内经》大大地发展了。
这113个方子概括为八种治法:汗、吐、下、和解、温、清、补、消。
一是汗法,“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有太阳表证的时候,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等方子解决太阳表证。
二是吐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痰实阻滞胸中膈上,有瓜蒂散解决胸膈实证。
三是下法,阳明里实或太阳蓄血,用三承气汤等方子解决胃肠与太阳实证。
四是和解法,用柴胡剂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
五是温法,太阴里虚寒和少阴寒化,用四逆汤类解决三阴虚寒证。
六是清法,用黄芩、黄连等治疗内里有热的热证。
七是补法,气血两虚,用人参、甘草等治疗正气亏虚。
八是消法,用虻虫、水蛭等消磨瘀血。
《伤寒论》中所包括的不仅是八法,还有镇逆之法、收涩之法等等。
在用每一个方法时,尤其是汗法、吐法、下法,都要从药和人体多个方面看问题。
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是群方之首,也有禁忌证:“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并且“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刘渡舟教授总结为,既要了解药的功能作用,又强调不能无视人体的差异。
药为标,人体正气为本。
药必须作用于人体,两者相合才能起到祛邪作用。
不能说桂枝汤就祛了风了,麻黄汤就祛了寒了,那是见药而不见人。
发汗发的太多了,就伤了机体的抗邪能力,不能完全把邪气祛掉,疾病就好不了。
其他方法也是这样。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的,八法来源于辨证。
先有证,如太阳证、中风证,然后有相应的法。
杂学博记,学以归真博学广记,溯本清源,返璞归真,专注健康、科技、职场、手工等领域。
本文由杂家归真原创,转载请注明。
中医学四个字:理、法、方、药(摘)

中医学四个字:理、法、方、药(摘)说起中医学,大家都习用或喜用“博大精深”来表述。
但大道至简,这门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特色鲜明的学科,其实所孜孜不倦、汲汲以求的只有四个字——理、法、方、药。
理中医的生理学与病理学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气血等途径,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由于受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学对脏腑系统的认识并未局限于形体本身上,而是通过感悟、联想,在更广阔的空间赋予其丰富的功能含义,这也就有了“实体脏”与“功能脏”的区别,并因而使脏腑系统具有了三重属性,即生理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在健康情况下,机体呈现的是一种脏腑燮和、藏泻有度、气血盈畅、升降相因、寒温适宜、燥湿相济的“阴平阳秘”状态。
而一旦遇邪气侵扰,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出现了阴阳失去平衡,此即为发病状态。
换言之,疾病是正不胜邪、阴阳失衡的结果,并且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理解,任何局部病变都应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
具体而言,疾病发生的一般模式是:病因作用于病位,导致该病位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如风寒型咳嗽,其发病过程为:风寒袭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
而根据一个病变的相关信息,如主症、体征、病机、病因、特殊表现即可确定相应“病”的诊断;根据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等,则可得出“证”的结论。
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实质的概括,反映的是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
辨证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归纳、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某证。
这是中医学说“理”以揭示疾病本质的特有方式,也是“治病求本”的具体要求。
由于不同类疾病有着各自的发生及演变规律,因而在辨析时又产生了不同的辨证方法,如适用于内伤病的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适用于外感病之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法临床具体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学建立在中医发病学基础上,是中医临床辨治思维的重要体现,具有非常丰富的治疗思想与方法。
理法方药的名词解释

理法方药的名词解释理法方药是指中医药中的一种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来治疗疾病。
它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特点和发病机理,选择合适的药物组方来治疗患者。
理法方药中的“理法”指的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首先需要明确疾病的发生机理,找出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的目的。
“方药”则是指中药方剂,即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考虑到每味药物单独的功效和特点,更重要的是相互配伍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选用理法方药时,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剂。
例如,对于气血虚弱引起的疾病,可以选用补气活血的方剂;对于湿热病邪引起的疾病,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方剂。
此外,还需考虑患者体质、年龄、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还包括调养生活、饮食起居、按摩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某种疾病时,除了选择合适的方药外,还需要结合合理的调理方法,综合施治。
理法方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作为保健药物来调理人体健康。
理法方药的疗效通常较为温和,能够从根本上调理人体,改善身体的内环境,提高机体的自身抵抗力。
总之,理法方药是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对疾病特点和发病机理的认识,选择合适的药物方剂来治疗患者,以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理法方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方大全

中医药方大全颈椎病方[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
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
1日2次。
颈病消晕饮[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
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
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
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
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
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
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
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
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总结

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总结
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是指在中医药领域中,通过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及对方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管理,来确保中药方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一致性。
近年来,我国对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中药方剂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疗效与质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加强对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及对方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国在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及对方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管理,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药方剂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中药方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一致性。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中药方剂制备工艺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了中药方剂的生产工艺水平,进一步保障了中药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最后,未来我国在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需要继续加强对传统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提高对方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中药方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一致性。
同时,我国还需要加强对中药方剂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中药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总之,理法方药一致性工作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中药方剂质量和疗效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理法方药的关系

理法方药的关系
理法方药是中医药的组织学说之一,是一种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认为,中药的性能特点以及临床应用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可以通过“四气五味”、“寒热归经”、“四相归经”、“升降浮沉”和“同异药性”等理法来加以归纳总结。
而方药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将多种不同药物配合使用,经过加工制剂成为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的药剂。
因此,理法方药可以说是根据中药理论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通过方剂的组方和制剂来将具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具体药物。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理法和方药是密切相关的,理法指导方药的选择和应用,而方药则是理法的具体实现和应用方式。
总的来说,理法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而方药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具体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内容。
中医药方大全 PDF

中医药方大全 PDF中医药方大全颈椎病方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
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
1日2次。
颈病消晕饮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
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
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
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
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
共取汁450ml待药经根炎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稍凉后分四次口服。
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
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碱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
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
辨证加减颈椎病之疼痛加桂枝15克葛根10克腰椎部加杜仲15克平时怕着凉有风寒湿症者加萆解加草头20克香附15克狗脊15克偏腰脚痛者加牛膝10克小便不利短涩者加木通15克薏苡仁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深古奥的中医理论具有超稳定的结构,任何微小的变动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扼杀了任何有效的改革试图,多年来,众多的中医理论著作都只能遵循哲学基础、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法各自独立,基础理论与方剂、药物各成专门的一般方式。
在此难以触动的理论框架结构方面,《解读中医》这本小书具有难能可贵的原创性。
原创性之一:创立“辨证层次”观,分层次解读辨证理论体系,大胆摒弃八纲的传统认识,以阴阳盛衰导致的虚实寒热四大类型作为辨证论治总纲,以气血津液证治为第二层次,而脏腑和六淫的证候治疗,包涵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具体辨证方法,成为体系的中心环节。
循序渐进所构成的完整辨证论治体系,结构严谨,主题主线突出,并富于实践应用价值。
原创性之二:基础理论和药物方剂有机结合,以“证”为中心,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所有的理论论述,无论是哲学基础、气血津液,还是脏腑生理、病因病机,都直接落实到“证”上,并由此引出相关的治法、方剂、药物,形成独创的全新的理论框架,成为解读理论体系的关键。
理论紧密联系临床,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符合临床思维径路,易于接受、理解和运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实用性。
时觉按:本书无前言后记,仅一篇导读说明其原创性所在,其实都是《中医学教程》的创新点,本书不过用尽量通俗的笔法表达,以适应并非中医专业人士的需要而已。
其特点是:(1)通俗性、普及性:深入浅出,语言通俗,阐述中医理论,让从未读过中医的普通读者能够读懂,且不感艰涩难读。
(2)理论性、先进性:本人在《中医学教程》中提出辨证层次和理法方药相结合的编排体系,这是独创的。
基本体例参照《中医学教程》的上编《基础理论》部分,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
(3)实用性、实践性:以辨证论治为主线,一应的理论论述,都直接落实到“证”上,并由此引出治法方药,理法方药,以理为主,兼及方、法、药,非常实用,又符合临床思维的基本路径,易于接受、理解和运用。
本书未曾申报各类奖项,但由于其新颖的思路观点和深入浅出的通俗平易写法,两次重印,行销全国,颇受欢迎。
听说刘时觉教授第十部著作《解读中医》出版,我便满怀兴趣地去采访了。
走进刘教授的门诊室,可以看到一个高高的书柜,这可是他的宝贝,里面存放着各种专业书籍,包括他所写的中医书。
从1999年到现在,短短的8年时间,他就出版了10本医书,第11本也刚刚寄交出版社。
写书,可以说是刘教授在看病之外最乐意做的事情了。
谈话从《解读中医》开始。
刘教授说,这本书以中医最重要的概念“证”为中心,把所有的理论论述和治法、方剂、药物,都直接落实到“证”上,形成独创的全新的理论框架。
尽量深入浅出,使幽深古奥的中医理论变得明白易懂,让学生容易接受,有兴趣者也可以读读。
刘教授继续介绍他的著作:这本是西医运用中医的临床思路和方法,这本是温州医学的结晶,这本是中国医学古籍和四库全书的医学古籍研究,这本是教学改革的成果……
1999年,当刘教授写的第一本书《中医学教程》出版后,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医院、学校的首肯,还获得省高教成果二等奖。
于是这一写就不可收,从此成果累累。
光去年就出了4本书,成为硕果最丰的一年。
我奇怪,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怎么能写出数百万字的书来。
刘教段概括了四个字:夜以继日。
为了写书,他每天晚上几乎杜绝了所有的休闲,双休也成了双忙,只是坐在电脑前码字。
“只要肚子里有东西,写书其实不是难事。
”刘时觉笑着说,他从1982年开始当医生,如今巳20多年了,可谓经验丰富,积累自然也多了。
他平时喜欢看书、收集资料,有很多医学古籍书就是他花时间一点一滴收集过来的,甚至从日本、台湾等地收集,比如那本《永嘉医派研究》就足足花了他18年的时间收集、写作。
他说,其实在写一本书时,经常发现有几个问题可以延伸,这几个问题延伸出去还可以再写一本书,就这样有了一本本的医书出版。
“灵感正是从研究、临床和写作中来。
”这不,上个星期才刚刚完成一本书,又有新的灵感了。
每当写书时他都有种兴奋感,促使他不断地写作,而当出版时又有种成就感,更让他觉得写书是对医学、人生的积淀。
“中医有很多古方十分有效,我在收集、写书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将它们运用到平时的看病中,这对我医术的提升很有帮助。
”他总结道。
“哪本书是你最满意的作品?”“都满意,又都有不足。
”想了想,刘教授又说,他最看重的成果是一手创办了温州医学院中医专业,是中医系的创始人和首任系主任。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自是人生至乐之事,教学相长,也从中得到许多许多。
现在中医系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犹如丰收在望的果园。
时觉按:《解读中医》是本人第十部著作,出版之后,《温州都市报》的记者便闻讯前来采访,于是有此专栏文章《看病、教学和写书中解读中医》。
此文对著书写作与当时的临床、教学相长相成,颇多阐述。
事实上,写作促进学术思想的总结、梳理,也促进临床经验整理提高,而临床、教学的实践活动,更是著书立说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