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法方药

合集下载

中医的理法方药

中医的理法方药

中医的理法方药:删繁就简,执一御万人身如器,气之所居,精气魂魄,升降出入。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老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辛甘化阳,苦甘化阴辛开苦降,升为阳,降为阴治疗之法,不过恢复气机升降而已。

中医药方有数万个之多,但常用的不过百十来个。

中药在名录的有几百种之多,不在名录的不只有几万种也。

大凡每个地方的中医都有就地取材的习惯。

而常用之药,不过几十种罢了。

所以,善用者,执一方而走天下,不善用者,千方万方,还是抓瞎。

个人曾有个想法:既然六气实乃一气,千方万方,难到不是一方吗?不少中医,以一方为主,加减使用,随证变通,无所不应。

考察中医史上以一方为主打天下的方子,竟然也不止一个。

1 小柴胡汤如著名的“小柴胡汤派”。

2 麻瑞亭的下气汤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后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

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

(麻瑞亭治验集)随证灵活去加减,内伤杂病多可除。

3 砂仁半夏理中汤砂半理中,可以守,可以走,可以化,可以降,可以升。

这要取决于各个药物用多少量,用谁为主。

比如,用参多,用半夏和附少,会浮;而用半夏多,白术少,砂仁少,甘草少,参也少,它会降。

所以在操纵的时候,要降几分,升几分,守还是走,是取决于各个药之间的精密控制和协调。

假若用一个药特重,整个方子会以它的走向为主导。

比如最经典的故事,学生用麻附辛,自觉辩证对,但是不效,疑惑之际,请教老师。

老师微笑,提起笔来,把麻黄6,改成了9,甘草9,改成6。

陈为章意气针法

陈为章意气针法

泻行间,补曲泉(或阴谷, 或复溜)
眼干涩泻行间,补复溜;吃 饭多泻内庭,泻行间
可以加百会(醒头目),加曲池 脾热泻商丘
五、一招鲜
病症:咳嗽
左升右降示意图
一招鲜:左升右降
尺泽
大椎
尺泽
热咳有黄痰:
经渠
在鱼际上留针一小会儿,做泻针;

或者直接在鱼际出(泻)?
太渊 手
寒咳:Biblioteka 升 鱼际经渠右 手 太渊
降 鱼际
合(水) 尺泽 (子) 曲泽
少海
阴陵泉 曲泉 (母) 阴谷 (本)
B、异经补泻配穴法:阳经五腧穴表
经脉
五行 井(金) 荧(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所属
手阳明大肠经 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少海
足阳明胃经 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3、五脏有病取其原(穴), 下合(穴)治内腑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与流止之处。 它反应脏腑原气之虚实情况。 常用来诊断和治疗相应脏腑病和经络病。
3、五脏有病取其原(穴), 下合(穴)治内腑
五脏
经脉
肺 手太阴肺经
心 手少阴心经
脾 足太阴脾经
肝 足阙阴肝经
肾 足少阴肾经
心包
原穴 太渊 神门 太白 太冲 太溪 大陵
同时活动肩膀。
病症:痰迷心窍 一招鲜:丰隆+中脘(也可用蒙石滚痰丸)
五、一招鲜
病症:腰脊突痛 一招鲜:额中下针,针尖朝上进一针,捻针活动腰 病症:腰两侧肩胛骨下脊柱两侧痛 一招鲜:在委中穴旁边找黑点放血,然后活动腰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附件1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1. 定义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 诊断2.1诊断依据:2.1.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1.2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甑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潸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骨氐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血沉增快;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血清CA l25可增局;C反应蛋白可增局;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2.2.1.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白如。

2.2.3. 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理法方药四个门

理法方药四个门

理法⽅药四个门
中医的“理法⽅药”是中医思维的⼀个典型体现。

法因证⽴,⽅随法出,药依⽅遣,⽽中间每个环节都是中医理法的体现。

现在有⼀种⼀贯的认识,觉得理法⽅药四个⽅⾯⾥,理最⾼,法次之,到了⼀⽅⼀药,就是细枝末节了,若果在⽅药上打转转,层次就低了。

以前我也深以为然。

毕竟,理上离道最近,道理道理是也。

在道上贯通了,理上了达了,到了在法、⽅、药上下功夫就简单了,就会畅⾏⽆碍。

不过今天有⼀得。

觉得理法⽅药,本⾃平等,只是四个不同的门。

理法⽅药四个门⾥,理门⾥有法⽅药,法门⾥有理⽅药,⽅门⾥有理法药,药门⾥也有理法⽅。

四个门从哪⾥进去,只看各⼈因缘和⽅便,不存在⾼下。

从理上⼊,理要靠法、⽅、药来配合,道理要落地,就不落空。

其他法门也是⼀样,⼊门以后要有全⾯的修养,最后的状态是不管从哪个门⼊,最后都要达到圆融的状态,并不该有什么偏颇和漏洞。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从理上⼊的执于理,难以落地,不能和临床很好的结合,导致理⾼⽽疗效不好反过来怀疑理的正确性;从法上⼊的执于法,上不接理,不知法之所来,下不知⽅、药,法的变通不够⽽死板;从⽅上⼊的执于⽅,⽤⼏个效⽅验⽅静等对号⼊座的病⼈,不会变通,不愿变通,越来越僵化;从药上⼊的执于药,或是堆砌药物,不讲理法,沦为卖药的。

【理法方药】肺癌妙方三生饮徐书临证经验

【理法方药】肺癌妙方三生饮徐书临证经验

【理法方药】肺癌妙方三生饮——徐书临证经验导读三生饮原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猝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痰气上壅,咽喉作声,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等证。

三生饮组成:生南星10g,木香7.5g,生川乌5g,生附子10g。

功效:化痰散结,消肿止痛。

余在临床中应用本方常加生半夏、人参,桃仁治疗肺腺癌等疑难重证,颇为应手。

现介绍如下:案1许某,男,48岁。

2014-08-17,初诊。

主诉:肺部肿瘤术后。

病理:肺腺癌。

经过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中药治疗半年。

CT检查右上肺MT伴两肺M治疗后改变,右上肺病灶(1.8X1.2cm)较前稍增大,脂肪肝。

患者心里恐惧,经过朋友介绍来门诊治疗。

刻诊:口干,大便稀,舌淡苔白腻。

脉:右寸关弱。

辩证:太阴病,虚阳外浮。

治疗:温阳祛寒,潜阳归位。

方:附子理中汤合潜阳丹。

药:砂仁10g,龟板10g,黄柏6g,甘草10g,制附子10g,干姜3g,人参10g,白术10g,仙鹤草100g(单煎),生姜5片,红枣10粒,10副,同时合用余自制的肿瘤胶囊。

二诊:药后口干明显好转,大便正常,脉较前有力。

改用阳和汤合三生饮化瘤消积。

方药:熟地10g,鹿角胶10g,炮姜5g,肉桂3g,麻黄3g,白芥子20g,甘草20g,生半夏10g,海藻20g,全蝎10g,桃仁10g,徐长卿10g,地鳖虫10g ,生南星10g,木香7.5g,附子10g,生姜5片,红枣10粒。

连用本方120副后,复查,右上肺病灶(0.6X0.8cm)。

继续以原方巩固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案2周某男51岁,2017.6.28,初诊。

病史:7个月前体检发现肺部肿块。

经病理切片诊断:肺腺癌,经过化疗后肿瘤有缩小。

刻诊:胸膜已转移,无胸水,盗汗,大便稀,无口干,眠可,舌胖大有齿印,脉沉弱。

辨证:阳虚寒凝。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消肿。

方:麻附细合三生饮加味。

药:黑顺片10,生麻黄3,细辛5,龙骨30,牡蛎30,红参10,生半夏10,胆南星10,炮姜10,制川乌3,防风10,黑豆10,壁虎20,乌梢蛇10,炙甘草10。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

《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与历史地位
成书背景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反 映了汉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最高成 就。
历史地位
《金匮要略》被尊为中医四大经 典之一,与《伤寒论》、《黄帝 内经》、《神农本草经》并列, 为医学生必修之课程。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
理论贡献
书中阐述了多种杂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治疗及用药规律,为中医外科 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03
跨学科交流
未来《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
科交流,与现代医学和其他传统医学展开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学的发
展。
未来发展目标设定
完善理论体系
进一步深入研究《金匮要略》的理法 方药,完善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 。
创新治疗方法
培养人才梯队
推动产学研结合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金匮要 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产 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与 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推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 中医外科学的国际化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 体系,为《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 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运用《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研发 更多创新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外科学 的临床疗效。
未来发展策略制定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对《金匮要略》理法方药的 基础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内涵 和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充 分的科学依据。
传承成果的展示与推广
展示
通过学术会议、期刊论文、专著等形 式展示《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 外科学中的传承成果。同时,还可以 通过临床实践、教学培训等方式将成 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理法方药的名词解释

理法方药的名词解释

理法方药的名词解释理法方药是指中医药中的一种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来治疗疾病。

它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特点和发病机理,选择合适的药物组方来治疗患者。

理法方药中的“理法”指的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首先需要明确疾病的发生机理,找出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的目的。

“方药”则是指中药方剂,即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考虑到每味药物单独的功效和特点,更重要的是相互配伍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选用理法方药时,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剂。

例如,对于气血虚弱引起的疾病,可以选用补气活血的方剂;对于湿热病邪引起的疾病,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方剂。

此外,还需考虑患者体质、年龄、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还包括调养生活、饮食起居、按摩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某种疾病时,除了选择合适的方药外,还需要结合合理的调理方法,综合施治。

理法方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作为保健药物来调理人体健康。

理法方药的疗效通常较为温和,能够从根本上调理人体,改善身体的内环境,提高机体的自身抵抗力。

总之,理法方药是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对疾病特点和发病机理的认识,选择合适的药物方剂来治疗患者,以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理法方药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健脾通络系列方五味温通除痹胶囊“理法方药”体系刍析

健脾通络系列方五味温通除痹胶囊“理法方药”体系刍析

健脾通络系列方五味温通除痹胶囊“理法方药”体系刍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健脾通络系列方五味温通除痹胶囊是一种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温通、活血、祛痹、利湿的功效。

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川芍、桃仁、甘草等,每味药物均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这一药物在中医药理论中有着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治疗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当前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对于健脾通络系列方五味温通除痹胶囊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等方面对这一药物进行深入剖析,旨在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为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健脾通络系列方五味温通除痹胶囊的理法方药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临床应用的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探讨该系列方在治疗各种病症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该系列方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最终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推动中医药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健脾通络系列方的特点健脾通络系列方作为中医药经典方剂中的一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通用性强:健脾通络系列方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病证,如脾虚、湿热等,具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

2. 调和药性:该系列方中药材的药性搭配合理,能够起到互补和协同作用,使药效更加全面、均衡。

3. 确实疗效:经过临床验证,健脾通络系列方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症和复杂病证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4. 延续传统:这些方剂的配方和疗效经过长期的世代传承和实践验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健脾通络系列方不仅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疗效,而且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念和标准化治疗的特点,是中医药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资源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温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寒证
3.使用注意: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六)清法 1.定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
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3.使用注意
3.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四)和法 1.定义: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
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

(和解少阳)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
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二、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法统方”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四、八法 (一)汗法
1.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
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谢谢观看
2.适应病证:表证;麻疹初起,疹发不畅;风湿在表和风
水证;疮疡、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二)吐法 1.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
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王义祁 赵宝林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一、方证相关
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 性,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方证之间的这种类似 锁钥对应的关系称为“方证相关”。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
(八)补法 1.定义: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
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虚证。
3.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五、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第三节 方剂与中药
方以药成,但方剂并非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 而是通过配伍组方,“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 药各失其性。”
2.适应病证: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3.使用注意:吐后调养脾胃。
(三)下法 1.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
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
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
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七)消 法 1.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
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
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
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3.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