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鼻炎的理法方药
伤寒论治鼻炎的理法方药

伤寒论治鼻炎的理法方药蒙山居士我们已经清楚,鼻炎是外邪内伏为因,而正气不足为本。
所以其治疗思路非常简单,就用六经辨证.扶三阴之阳气,祛内伏之邪气。
急性鼻炎其实就伴随在感冒症状里,因此,就当成感冒来治即可。
我已经写过数篇相关的文章,其所用之方多属经方,疗效确切,一两剂即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细地参看一下.大凡久患鼻炎,必是三阴体质.阳气素虚,无力祛邪.所以,治本之道在于要先扶三阴之阳气。
在扶阳的基础上,配合开表、通窍、温通诸药即可。
太阴体质者,中焦阳气不运,清阳不升,其表现为面色青白,腹胖易泻,消化不良,体质比较弱。
其舌质多淡胖而大,见齿印,其脉右关无力。
当温补脾土以养肺,临床我习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补中益气汤等等。
这种体质的人往往吃寒凉的食物即容易发作鼻炎,这时可以用麻黄理中汤,开太阳扶太阴,标本皆治.《黄帝内经》有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说的就是太阴之证。
这时可以用小青龙汤来开太阳,去形之寒;用附子理中汤以扶太阴,解饮之冷,则数剂必效。
少阴体质者,肾阳不足,其表现为面暗色萎,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困倦无神.其舌质淡而润,其脉右尺沉软无力。
当温补少阴以扶肾阳,我经常以真武汤、附子汤,或者四逆汤加味治之.这种体质的人每每一遇冷空气,或者一受寒即易诱发鼻炎,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少阴之阳,开太阳之表。
厥阴体质者,其阴阳之气不能平衡,或易阳亢,表现为性急易怒,情绪自我控制力差,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热汗出,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或胃脘灼热疼痛,自觉气上撞心等证。
或者易转寒证,表现为身冷而畏寒,体质虚弱,体力严重不足。
或者易于忽寒忽热,忽躁忽静。
此证我常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加减进退。
此类体质的人每每于寒热交作时节发作鼻炎,或者情绪激动亦能引起鼻炎发作,在上方基础上加通窍解表开太阳之麻黄即可。
再者,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都通鼻,所以用药亦当重视肺经与大肠经。
可以常服玉屏风散,这是一个扶正固表的方子。
经方治愈二十顽固鼻炎 ()

[转载]经方治愈二十年顽固鼻炎原文地址:经方治愈二十年顽固鼻炎男,农民,40岁,上初中时患上鼻炎,反复发作,发作时流眼泪打喷嚏,开始时流清鼻涕,之后流黄鼻涕、绿鼻涕、粉鼻涕,每次都要靠抗生素才能结束。
几十年来鼻子总是有一个孔不通气,睡觉时侧身下面的鼻孔不通气,翻过身来还是下面的鼻孔不通气。
治鼻炎的药吃了无数,千百鼻炎片守方10瓶也没管用。
2004年接诊,当时没有大发作,与麻黄9,杏仁12,桂枝6,炙甘草3,黄芩9,6剂。
服一剂鼻孔即全通气,自诉感觉头目清爽,呼吸特别顺畅,6剂服完,观察至今没有复发。
经方治疗鼻炎一例谭姓同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男,诉说每天早晨起床后必频喷嚏,并流清涕,但至上午9时半左右症状消失,日复一日,历时年左右,其间西医以慢性鼻炎治之而不得根治.其症只在早上发生,且偶有头痛,其人较常人穿衣多一件,流清涕并频打喷嚏,脉细无力,辨为太少两感,表里两虚之症.桂枝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主之,桂枝15白芍15生姜15炙甘草10大枣15麻黄10细辛10炮附10,日服三剂,三天后来诊,流清涕症状消失,打喷嚏减少很多,方改桂枝汤加玉屏风,桂枝15白芍15生姜15炙甘草10黄芪15防风15苍术15,每天三剂,连服一周,全愈.随访一年未发.按:小小经方,短时间解西药难治之症,神也.西医老是消炎杀菌,看来有时是行不通的.常某,女,39岁.辽宁人,幕名来诊.2007年12月3日诊,主诉鼻塞,流清涕.询问得知此人经营汽车配件兼修理,昼夜不缀,时常夜间工作,并见脉沉细尺更甚,口不干,腰酸腹胀,颇合经文'脏寒生腹满'之旨.从六经来辩显然不是阳证(虽晨起鼻涕略黄,但其他时并不黄),那三阴来讲更符合太阴少阴范畴,暂与肾着汤一试:茯苓30克,白术15克,苍术10克,甘草10克,干姜20克,代煎,今日先针灸,取双迎香,印堂,双合谷,用平补平泻法(脉细而虚).第二日来针灸,言昨夜仍鼻塞,只是刚针灸完时通了气,其孩子称母亲睡觉和小猫似的.呵呵!针灸用上法,加左列缺.药已煮好(我们代煎中药都需要先浸泡两个小时以外,如果病人多则一般当天去不了),嘱咐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日来,称好一大半了,即不鼻塞了,呼吸通畅,感觉没来没有的舒服.并积极介绍自己的感受.大夫此时真的心情不亚患者,如果治疗比较顺利,我想医患关系多能大大改善.第四日没来,我想乡下人可能好一些就见好就收了呢!此事在此地也不足为奇.今天,患者带着一个亲属来诊,其人也是鼻炎,可这个就要重新再辨证了,并不可能向患者所想的那样,我有什么秘诀妙药!按:本病能从太阴辨证,得力于六经和方证的辩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老想着什么病,什么药?其实中医真的很简单,经方更是如此,希望大家多多用心于,用心于经方的使用与探索.【中医】经方治疗顽固性鼻病效无双经方治疗鼻炎、鼻窦炎有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药简力宏,价格便宜等特点。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鼻炎–经方派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鼻炎–经方派作者/黄晓明谢佳谕我们是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从大三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伤寒杂病论》,从中受益匪浅,大家相互交流探讨、互相督促,一年下来逐渐有些许收获,现各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一则,一求各位老师前辈指正,二来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印迹。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的147条(宋本),此条条文较难理解,历代医家对其解释较为分歧,在此仅举刘渡舟先生与胡希恕先生的注解作为说明。
刘老认为病机当为胆热脾寒,是少阳病兼里虚寒之证(少阳病有陷入阴证之转机),与大柴胡汤遥相对应,辨证要点当为口苦与大便溏;胡老认为此方是厥阴病的典型用方,治疗少阳病兼有津液亏虚、里虚寒的大便干结(阳微结)。
两者在病机上的认识是比较相近的,皆为上热下寒,不同点为刘老认为大便溏,胡老认为大便硬,看似相反,实则也不难理解。
我认为仲景对于大便情况并未提及,可能因为大便并不是主要的矛盾。
脾寒自然有可能造成大便溏,但脾寒津液不化、津液不下也有可能造成大便干。
另外在用药上,对于脾寒严重者,仅仅用干姜2钱似乎稍显不足,刘老对于大便溏者多加重干姜用量,而看胡老医案中的牡蛎用量多为3-5钱(原方仅用2钱),软坚润下力较佳,可能也是造成他俩认识上不同的原因。
虽然认识不同,但却都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两人的弟子不约而同的说此方是他们老师最常使用的方剂,亦可见此方适应症的广泛。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毫升,温服一毫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注:现代剂量多以一钱(3g)代一两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鼻炎确实是偶然发现,索之文献也有用其治疗鼻窦炎头痛记载。
我们一开始曾不详加辨证,皆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好坏各半。
【黄元御:鼻炎特效二方】

【黄元御:鼻炎特效二方】
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鼻炎程度的不同,疗方亦不同。
其治法如下:
一、鼻塞流清涕(寒)
此证用的是“桔梗元参汤”,其方如下:
桔梗9g 元参9g 茯苓9g 生姜9g
杏仁9g 半夏9g 橘皮9g 甘草6g
此方黄元御说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适用于鼻炎初期清涕和鼻炎后遗症,也就是说,只要不是流黄涕,效果都是不错的。
二、鼻塞流黄涕(热)
此证用的是“五味石膏汤”,其方如下:
五味子3g 桔梗9g 石膏9g 元参9g
茯苓9g 生姜9g 杏仁9g 半夏9g
此方适用于鼻炎发展到有热,也就是流黄涕的时候。
这两个方都是古代名医黄元御留下的,如今这看似棘手的鼻炎,古代的中医早就告诉我们该如何治疗,希望各位不要认为只有几部经典是精华,能流传至今的,无一不是经历历史考验的,多看书,多思考,真正做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元参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石膏三钱杏仁三钱半夏三钱元参三钱茯苓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
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五味一钱贝母三钱,去心
煎半杯,热服。
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生姜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橘皮三钱紫苏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针对鼻炎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医案:
医案一:清热解毒法
方药: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生甘草、黄芩、苍耳子。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取药汁口服,每日3次。
医案二:理气化痰法
方药:佩兰、陈皮、木香、枳壳、千日红、紫苏叶、薄荷。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早晚服用。
医案三:温通经络法
方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葛根、柴胡、黄连。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开水冲泡,每日早晚饮用。
医案四:补肺生津法
方药:麦冬、百合、鸡内金、太子参、桑白皮、玉竹、川贝母。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成药汁,每日分数次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治疗,请在就医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鼻炎,中医论治,喷嚏、流清涕,温肺散寒,化饮止嚏,小青龙汤

鼻炎,中医论治,喷嚏、流清涕,温肺散寒,化饮止嚏,小青龙汤【辨证论治】一、肺经寒实证主证:多伴哮喘宿疾,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冷则喷嚏频作不已。
检查见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
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
病机分析:肺主宣降,肺经寒实,宣降失调,营卫不和,故鼻嚏阵作,遇风冷而诱发;寒主收引,肺津敷布失调,故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哮喘宿疾多属虚,肺虚而寒,故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而脉细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嚏。
方剂: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9g,白芍药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9g,桂枝6g。
加减:酌加黄芪、党参;痒重者银柴胡、蝉蜕、全蝎祛风止嚏;清涕多加煅牡蛎涩涕止津。
本证亦可用温止流丹(《辨证录》: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减。
二、肺气亏虚证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检查见鼻粘膜色淡、水肿。
伴恶风,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病机分析:肺主卫外。
肺气虚则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且早晚自然界阳气不足,肺虚之体此时亦阳气不足,故鼽嚏发作以早晚多见;肺虚寒滞,津液敷布失调,故鼻粘膜色淡、水肿;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益气固表,摄津止涕。
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炙甘草9g,防风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
加减:位鼻痒重者,酌加银柴胡、蝉蜕、全蝎之类祛风止嚏;伴经常性鼻塞者,加白芷、川芎、石菖蒲之类散寒通窍;伴夜尿或小便清长,或脉沉者,加巴戟天、锁阳之类温壮肾阳;涕多者酌加乌梅涩津止涕;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者,酌加茯苓、党参、陈皮健脾化湿;若兼见舌质偏红胖,或有苔黄,乃肺气不足而兼肺经郁热,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牡丹皮、葛根之类以清郁热。
三、脾气亏虚证主证:本证多见于小儿。
鼻炎难治?运用《伤寒论》的经典方,让患者喜上眉梢。

鼻炎难治?运用《伤寒论》的经典方,让患者喜上眉梢。
寒化性鼻炎按照六经辨证太阳病表证来说,寒化性鼻炎有两种,一个中风,一个伤寒:(一)桂枝汤加葛根证中风鼻炎,这种小孩容易出汗,动一下就出汗,玩一下背心都湿了。
不容易发烧,见风就打喷嚏,遇冷就淌鼻涕,淌眼泪,有时鼻鸣,有时干呕,鼻子淌清水不断。
鼻子总是半边通,半边不通,走路的时候通,一平躺的时候鼻子就塞住了。
太阳病第一篇,第一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怕冷”这些鼻炎的症状在条文中已经提到了。
鼻鸣者不容易发烧,因为小孩的体质较弱,脾虚脾寒脾胃的功能达不到,常常太阳风带在身上,太阳寒水气化动力不足,寒水无出路,那就只能从鼻子出去了,这就是所谓的鼻炎。
这种鼻炎的患者吃碗热汤,盖上被子,鼻子就能通。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体质虚,那仅仅是桂枝汤一料就能病好的,若要好出汗加上葛根,若要不能吃凉的加上干姜、白术,药到病除。
治疗太阳风的鼻炎,我们用桂枝汤驱寒,用干姜、白术健脾胃,寒去脾健,这种鼻炎自愈。
这是脾虚太阳风的鼻炎,不能吃消炎药,越吃越狠,脾胃越虚弱,这种治法永远治不掉鼻炎。
为什么?消炎是苦寒药,伤脾胃,脾伤者,百病难愈。
(二)葛根汤证什么叫伤寒鼻炎?这种病人出汗少,夏天别人都是大汗淋漓,他身上却只是略微湿润。
有些病人夏天出汗少,冬天手心脚心出汗,腋下出汗,这是伤寒鼻炎化内热了。
这种病人体型瘦高,吃不胖,长骨头不长肌肉,脾胃虚弱。
胃里阳气不足,所以汗少,这种孩子容易感冒,容易受凉。
汗少者,营卫不足,营卫就是脾胃的能量。
这种病人,两个鼻孔长期不通气,睡觉的时候只能张大嘴巴呼吸,经常感觉头疼,头胀,眼睛胀痛。
当务之急,健脾解表,扶正驱邪。
这种鼻炎,有风有寒,寒热错杂,一个症状两经病。
它是太阳虚,阳明实,阳虚者不能抗寒,阳明虚者没有汗源。
这是太阳风病未罢转属阳明,一个症状两经病,这也为两感病。
按照仲景的太阳篇,“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桂枝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鼻炎

桂枝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鼻炎
1.桂枝汤:凡过敏性鼻炎,狂涕连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清涕滂沱,日必数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镜检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舌苔薄,脉浮者,用此方。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严重的肺寒导致的多涕证、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盖其虽曰肺寒,实则元阳首先无火,使鼻窍无温煦之气以养。所以用此方一面调和肺气,一面重振元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治鼻炎的理法方药蒙山居士我们已经清楚,鼻炎是外邪内伏为因,而正气不足为本。
所以其治疗思路非常简单,就用六经辨证。
扶三阴之阳气,祛内伏之邪气。
急性鼻炎其实就伴随在感冒症状里,因此,就当成感冒来治即可。
我已经写过数篇相关的文章,其所用之方多属经方,疗效确切,一两剂即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细地参看一下。
大凡久患鼻炎,必是三阴体质。
阳气素虚,无力祛邪。
所以,治本之道在于要先扶三阴之阳气。
在扶阳的基础上,配合开表、通窍、温通诸药即可。
太阴体质者,中焦阳气不运,清阳不升,其表现为面色青白,腹胖易泻,消化不良,体质比较弱。
其舌质多淡胖而大,见齿印,其脉右关无力。
当温补脾土以养肺,临床我习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补中益气汤等等。
这种体质的人往往吃寒凉的食物即容易发作鼻炎,这时可以用麻黄理中汤,开太阳扶太阴,标本皆治。
《黄帝内经》有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说的就是太阴之证。
这时可以用小青龙汤来开太阳,去形之寒;用附子理中汤以扶太阴,解饮之冷,则数剂必效。
少阴体质者,肾阳不足,其表现为面暗色萎,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困倦无神。
其舌质淡而润,其脉右尺沉软无力。
当温补少阴以扶肾阳,我经常以真武汤、附子汤,或者四逆汤加味治之。
这种体质的人每每一遇冷空气,或者一受寒即易诱发鼻炎,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少阴之阳,开太阳之表。
厥阴体质者,其阴阳之气不能平衡,或易阳亢,表现为性急易怒,情绪自我控制力差,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热汗出,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或胃脘灼热疼痛,自觉气上撞心等证。
或者易转寒证,表现为身冷而畏寒,体质虚弱,体力严重不足。
或者易于忽寒忽热,忽躁忽静。
此证我常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加减进退。
此类体质的人每每于寒热交作时节发作鼻炎,或者情绪激动亦能引起鼻炎发作,在上方基础上加通窍解表开太阳之麻黄即可。
再者,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都通鼻,所以用药亦当重视肺经与大肠经。
可以常服玉屏风散,这是一个扶正固表的方子。
我喜欢在其方中加白芷以通鼻窍,兼以为入阳明的使药。
临床试用,效果不错。
鼻炎亦不能只是扶正,虽然正足邪自退,但仍要在扶正的基础上开表祛邪。
风寒邪气自太阳而入,亦必自太阳而出。
所以,开表之法,首在开太阳。
而开太阳之药,首用麻黄。
治鼻炎之法,就在于扶助中阳,其法极为简单。
可以用桂枝甘草汤,或者甘草干姜汤,都极有效果。
有鼻炎的病人要马上停止再用各种抗生素,多护阳,多养阳,平时可以用用这两个方子,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是少阴体质的人久患鼻炎,那就一定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就我临床经验,如果辨证准确,此方对鼻炎可以说是特效之方。
即使不是精确的少阴证,此方亦颇能收到效果。
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扶助少阴层次的阳气,最能助太阳层次以祛邪之力。
而太阳一开,则风寒邪气自然自内而出。
此方极具治本治标之用,所以能收到极好的疗效。
之所以现在极少有人用此方,无非是因为这三味药都有些毒性。
但现在的中医也并非不敢用毒药,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则是温病理论重视滋阴,于辛温扶阳颇有顾虑。
二则,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麻黄含麻黄碱,附子含乌头碱,都会强心和升压,细辛能抑制中枢神经等等,开方的中医怕其副作用。
其实,既然是对证之方,当放心应用。
方证相当,一般可收覆杯之效。
而且,无毒以养生,小毒治小病,毒药治大病,庸医所担心的毒性,其实正好是治病的仙丹。
初患鼻炎本来不难治,就看成是感冒即可,一两付药即愈。
但因为怕用毒药,所以渐而治成慢性的了。
然后再治来治去,最终治成顽固性疾病了。
谁之错?医生还是患者?庸医不通鼻炎之理,滥用寒凉,耗伤病人正气,其良心何在?!l 鼻炎标症的有效药方和药味鼻炎发作时出现鼻塞、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时,需要先缓解其不适,此时当先治其标。
当症状缓解后再徐徐扶助三阴阳气,以图治其本。
以下数方皆是治鼻炎标症所设,虽然能有效缓解不适,但非根治之法。
各位病人用之有效当见好就收,然后仍需要回到改善三阴体质的根本治疗上。
传统以来,大家都喜欢用苍耳子散加减方来治疗鼻炎,其有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的作用,对于缓解鼻流浊涕、鼻塞等症状颇有好处。
其方:辛夷花15克,苍耳子10克,白芷30克,薄荷3克。
上药共研为极细末。
每服5克,于饭后用一根大葱白和6克绿茶煮汤调服,日三次。
如果不喜欢内服,还可以用苍耳子散吹鼻,亦可马上通理鼻窍,其效果不差于西药的激素喷雾剂,且久用亦没有副作用。
其方: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各等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加冰片少许和匀,每次取少取吹鼻,每日4次。
其效果极为明显,凡慢性鼻炎鼻塞明显,影响呼吸、头晕头胀、精神不振者都可试用。
还有一个吹鼻的外用方,亦用于各型鼻炎发作期。
其方:鹅不食草5克,细辛5克,川芎5克,辛夷花5克,青黛5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少许吸鼻,日2次。
苍耳子散亦可变方为煎剂,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证属风邪所致者均可本方加减,有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
其方:苍耳子10克,白芷3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川贝母10克,淡豆豉3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
使用本方虽变散为汤,但诀窍是煎煮时宜少加水,武火短煎即可,以使药性上攻鼻窍,而不沉于中焦。
我自己的经验,治慢性鼻炎时喜欢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为基本方,再据症化裁。
寒象明显则加桂枝、麻黄、细辛等辛温之药,若见热象则加黄芩、鱼腥草、川贝之品以清化伏热,临床效果尚属满意。
对于各型鼻窦炎,《十一师秘要方》书上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子。
我临床试用,效果极好。
其方:辛荑10克(烘干),桔梗10克,柴胡10克,葶苈子3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3克,温水冲服,日2次。
季节交替是过敏性鼻炎的好发时期。
西医认为这是过敏反应所致,因此,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脱敏治疗,但该疗法需持续数年之久,且极易复发。
在中医看来,这是不懂治本之法。
此类病患可以下方:紫草15克,茜草10克,旱莲草10克,白花蛇舌草3克,地龙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荆芥10克,炙甘草6 克。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如果由于肺气不足,每每感受寒冷邪气而发用鼻塞流涕的患者,可用此方。
辛夷花30克,川芎10克,川木通10克,细辛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蒿本10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6克,淡茶水送服,日服2次,饭后半小时许服。
我曾用之于高年男性久患鼻炎,服药一次而鼻即通畅。
如果病人出现鼻流黄涕,那是邪郁化火之象,要清其邪热。
可暂用此方。
辛夷12克,当归10克,栀子10克,柴胡6克,川贝母6克,玄参30克。
水煎服,日一剂。
此方服后,浊涕消失即可停药,后当以扶正为法。
或者亦可用此方止涕:防风10克,荆芥10克,独活10克,藁本10克,辛夷10克,生甘草6克,细辛10克,牙皂3克,石菖蒲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未效可将细辛5克,牙皂2.5克,石菖蒲5克,共研极细末,棉花裹塞鼻内即效。
若鼻流浊涕,久久不止,则治疗时当清解内郁之火。
用下方:苍耳子9克,辛夷6克,白芷6克,细辛2.1克,川芎3克,藁本3克,桔梗3克,枯黄芩3克,连翘3克,藿香6克,生石膏12克,淡竹叶6克,甘草1.5克,水煎服。
这是已故名医蒲辅周的经验。
治疗鼻炎的鼻塞流涕症状,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就是辛夷花。
但此药入煎效差,当作散服效果始好。
比如,我治疗长期以鼻塞为主症的鼻炎,或者久年鼻炎而嗅觉丧失,就用单味辛夷花200克,微火烘脆,研为极细末。
每次温水冲服4克,日三次,可取通鼻窍的速效。
但久服亦不可,因过于通散,恐耗肺气,于康复无益。
对于花粉过敏而引起鼻炎者,我喜欢用桂枝汤加玉屏风散,再配合疏表祛邪之剂,效果不错,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且有治本之功。
我认为,抗过敏一定要扶正,永远勿拘泥于过敏所产生的诸多症状。
治慢性鼻炎要祛伏邪外透太阳,其最有效的药物就是麻黄。
不少中医不敢用此药,怕开表太过,汗出亡阳。
其实,可以诊病人之脉,有一分浮紧即用一分麻黄。
邪气深伏时往往脉象并非伏紧之象,亦需辨清证候,当用即用,怎可缩手缩脚,怠误治疗,让病人继续忍受长期鼻炎的折磨。
我临床经常用麻黄数十克,颇有透邪之功,而不虑其能伤阳。
如果病人属三阴体质,阳气素虚,医生怕过用麻黄,可以加白术以扶脾阴,加熟地以滋肾阴,加山茱萸以补肝阴,然后用等量麻黄开太阳,则麻黄开表之力即深入三阴之中,而根本不会过汗。
再补充几句针灸之道。
针刺治疗鼻炎效果极好。
一般来说,治标可取迎香,鱼际,通天诸穴,往往针入而鼻塞消失。
治本当扶正,我喜用尺泽穴,是肺经水穴,可取金水互生之功。
足三里,培土扶正,又是可补肺之不足。
另外,需要辨证取穴,如若因肝胆火热而眼痒或者黄涕,当取行间、合谷、侠溪诸穴以清泻木火,加鼻尖点刺出血效果更好;若木郁而鼻塞头痛、精神不振,则需用四关穴以左右升降,此为治本之道;若三阴虚寒,则当温补元气,灸中脘、关元以及肺俞颇有扶正之功;若花粉过敏,当鼓舞督脉阳气,配合宣降肺气,用肺俞、大椎、太渊即可。
针灸治疗鼻炎,勿拘于症状,当认清疾病本质,尽量标本兼治,则其效甚至快于中药。
l 慢性鼻炎的配合治疗慢性鼻炎不仅仅是鼻子生病了,其实是全身多个系统出了问题。
因此,不能见鼻而治鼻,当重视整体调整。
所以,鼻炎患者一定要重视整体辨证,勿拘泥于肺之一脏,当协调周身阴阳、扶助三阴阳气,以为治疗之根本。
慢性鼻炎患者平时可常服四逆汤,这是扶助正气的最简单用效的办法。
此方能鼓舞少阴的阳气,于促进康复能力,提高免疫力极有好处。
平时三阴体质的人亦可常服此方,渐而可以改变体质,增加抵抗力。
出汗是开太阳的方法,可以祛邪。
因此慢性鼻炎患者可常服生姜红糖汤,或者神仙粥,能温运中焦,扶助脾阳,且能打开太阳,祛邪外出。
此方对于平时胃寒怕冷,面色青白之人极有好处。
四肢经常发冷的人,可以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
特别是在容易鼻炎发作的冬季,服此方可以温通厥阴的阳气,以促进排邪之功。
人受寒,足先寒。
所以,要扶阳就要让脚温暖起来。
每天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半小时许,一直泡至后背出汗,对鼻炎也很有效果。
如果不愿吃药,也可用针灸的办法。
可以灸足三里、肺俞、关元以及中脘等穴位。
可以用艾柱直接灸,也可以用艾条悬灸,同样都有扶阳的效果。
另外,适当多锻炼身体。
推荐慢跑、长距离散步和太极拳。
永远不要用冷水洗澡,也不要冬泳,特别是三阴体质的人,切记切记。
这些都是伤阳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之所以有人坚持冬泳而不生病,是因为体内的阳气被冷水调动了起来,护于体表之故。
但阳气外浮,体内的阳气因而也就变虚了。
冬天不怕冷也不是什么好事,阳气外布,内阳不足,于健康无益。
健康是要内阳充足,而不是外阳充足的表象。
l 偏方治鼻炎社会上流传有不少治疗鼻炎的偏方。
我精选数个实用之方,略作调整,以作为以上治疗的补充,兼以方便病人更快地治愈此症。
各位病友可以根据自己的不适找到合适之方,按法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