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2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2方

伤寒论112方

伤寒论112 方、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4、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鸡子大桂枝二两(去皮)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擘)3、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论112方之欧阳术创编

伤寒论112方之欧阳术创编

伤寒论112方一、太阳篇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3、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4、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收藏】《伤寒论》之112经方

【收藏】《伤寒论》之112经方

【收藏】《伤寒论》之112经方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

”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

1.桂枝汤(12条)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2.桂枝加葛根汤(14条)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 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3.桂枝加附子汤(20条)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4.桂枝去芍药汤(21条)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治法:扶阳解表.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条)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条)病机:表邪未尽,水气内停.脉症: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化饮.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条)病机:太阳病未解,风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脉症:发热,恶寒,自汗,微喘,可见痰多而稀,但无烦躁口渴,苔白滑腻,脉浮滑.治法:疏风祛邪,降逆平喘.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杏仁9g 厚朴4.5g应用: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8.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62条)病机: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脉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治法:补气生津,扶正祛邪.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生姜9g应用: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注:本方为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或党参)而成.9.小建中汤(102条)病机: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脉症: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芍药15g 生姜9g 胶饴30g应用:1.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脉弦涩.2.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6g.3.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1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条)病机:火邪内迫,阳气浮越不能潜藏,神不内守,可因误用温灸而致.脉症:惊狂,起卧不安,可见胸满痰多,胸腹悸动,烦躁,苔腻,脉浮滑.治法: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煅牡蛎12g 煅龙骨12g 大枣4枚蜀漆6g应用: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11.桂枝加桂汤(117条)病机:寒邪引发之奔豚气.脉症: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治法:散寒降逆.处方: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12.桂枝附子汤(174条)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脉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治法:温经散寒,祛风胜湿.处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应用: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1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74条)病机:风湿相搏,湿在肉腠.脉症: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沉细而涩.治法:健脾祛寒逐湿.处方:炮附子9g 白术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应用:本方较桂枝附子汤化湿力强,故对于湿邪偏重者为宜.14.桂枝加芍药汤(279条)病机: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脉症: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治法: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处方: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大枣4枚生姜6g应用: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15.桂枝加大黄汤(279条)病机:太阳病,邪陷阳明,营卫不和,脾胃失调.脉症:发热恶寒,腹满实痛(有燥屎留滞),脉浮弦或沉弦有力.治法:解肌通结,表里双解.处方:桂枝6g 大黄4.5g 芍药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可用于肠痉挛,肠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适用于消除痢疾,肠炎里急后重的症状.16.当归四逆汤(351条)病机:外来寒邪凝滞血脉.脉症:手足厥寒,或见麻木,青紫,恶寒,腰中冷痛,拘挛痛,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欲绝.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枣6枚应用:用于早期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手足皲裂,苯胺中毒,精索静脉曲张,以及头痛,胃痛,痛经等.1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条)病机:素体胃阳虚寒,又感外寒,凝滞血脉.脉症:当归四逆汤证兼见胃痛,呕吐,脉细欲绝.治法:温中降逆.处方:当归9g 芍药9g 桂枝9g 通草6g 细辛3g 吴茱萸6g 生姜15g 大枣6枚炙甘草4.5g应用:本方与当归四逆汤大致相同,但有更强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虚寒腹痛,及妇女经前腹痛.18.麻黄汤(35条)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舒之表实证.脉症: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肌肤起粟,无汗而喘,脉浮紧.治法:解表发汗,平喘利水.处方: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应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寒证,哮喘急性发作,肾炎水肿(属阳水),以及麻疹初期.19.桂枝麻黄各半汤(23条)病机:太阳病表证迁延,仍有微邪留滞,邪气已衰,正气渐复.脉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有热色,身痒,脉浮而不甚紧.治法:疏达肌腠,调和营卫.处方: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20.桂枝二麻黄一汤(25条)病机:证候介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汗出不彻,邪气欲退,非桂枝汤之可解,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汗.脉症: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治法:调和营卫,微发其汗.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应用: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21.桂枝二越婢一汤(27条)病机:太阳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热.脉症:寒热如疟,热多寒少,或见烦渴而喘,汗出不畅,脉浮滑而数.治法:解表清里,表里双解.处方: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应用:本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用于表寒里热之轻证.感冒,流感及热病初起见该方证者可用此方治疗.22.大青龙汤(38条)病机: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脉症:发热恶寒,身痛,肌肤粟起,无汗,烦躁,脉浮紧.治法:解表清里,退热除烦.处方: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应用:本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乃麻黄汤证加见内热烦躁,临床上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等病可见此方证.23.小青龙汤(40条)病机:表有寒邪,里有水饮.脉症: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里双解.处方: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应用:本方对于外寒内饮表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肾炎,眼科疾病等.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条)病机:风热或风寒化热,邪热迫肺,肺气壅遏.脉症: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脉浮数或洪大滑数.治法:疏表宣肺,平喘散热.处方: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应用:本方是治疗肺系热证的辛凉重剂,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荨麻疹等.此外,有人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本方治疗痔疮取得疗效.2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条)病机:寒邪外束,湿热内蕴,表实发黄.脉症:发热,恶寒,无汗,心烦,身目俱黄,脉浮弦或浮数,弦数.治法: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处方:麻黄2g 连翘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枣4枚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应用:本方用于湿热发黄兼表实证者.于临床凡内有湿热外有表证,皆可化裁应用,如疮毒内攻,肝炎初起,急性肾炎,荨麻疹等.26.麻黄附子细辛汤(301条)病机: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脉症: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身疼,脉沉或沉细.治法:扶阳解表.处方:麻黄3g 细辛3g 炮附子4.5g应用:本方又治风冷头痛,寒痰.27.麻黄附子甘草汤(302条)病机:素体阳虚,复感外邪.脉症: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或沉细.治法:温经解表,表里兼顾.处方:麻黄3g 炙甘草3g 炮附子4.5g应用:用于皮水,身体面目肿而兼阳气不足者.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相似但较之为轻.28.麻黄升麻汤(357条)病机:表邪内郁,气机不伸,表里混淆,上热下寒,阴阳不和.脉症: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治法:解表和里,清上温下.处方: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应用:前人多疑此非仲景方,姑且从之.29.葛根汤(31条)病机:太阳表实证,津液不能上润,筋脉失养.脉症: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治法:解表发汗,升津舒筋.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芍药6g应用:本方用于伤寒表实而以项背强急为特点之证候,也可用于痢疾,麻疹初期,胃肠型感冒,肩背痛等.30.葛根加半夏汤(33条)病机:寒邪外盛,里气不和而上逆.脉症:发热恶寒,呕吐,脉浮大而数.治法:解表发汗,降逆止呕.处方:葛根9g 麻黄4.5g 炙甘草3g 芍药6g 桂枝4.5g 大枣4枚半夏9g 生姜6g应用:葛根汤证兼见呕吐者.31.葛根黄芩黄连汤(34条)病机:表证不解,热陷阳明,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脉症:发热恶寒,自汗而喘,下利不止,或见口于而渴,发热不恶寒,脉滑数.治法:解表清热止利.处方: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应用:本方以清热为主,用于热入阳明发热下利,喘而汗出,表证解与未解不是关键.32.大承气汤(208条)病机: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肠中,热伤津液,气机痞塞,大便燥结.脉症:痞,满,燥,实,坚俱在,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气秽臭,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脉沉实或沉迟,迟滑,数滑.治法:峻下热积,消痞除满.处方:大黄12g(酒洗) 炙厚朴12g 炙枳实12g 元明粉9g(冲服条)应用:本方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性痢疾,以及精神病等.33.小承气汤(208条)病机:肠中宿食积滞与热邪相搏,不得排出,气机痞塞,但大便燥坚未甚.脉症:潮热,汗出,胸腹胀满而痛,烦躁谵语,便秘或下利,尿黄面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或沉而有力.治法:攻积泻热,下气消痞.处方:大黄9g(酒洗) 炙厚朴4.5g 炙枳实6g应用:痞满便秘,但大便尚未至燥坚程度,或下利热甚,心下痞塞坚硬.34.麻子仁丸(247条)病机:胃强热结,脾弱阴亏.脉症:大便秘结,小便多,可见脘腹胀满,苔厚而干,脉细涩或浮涩.治法:滋液润燥,泄热通便.处方:麻子仁15g 芍药9g 炙枳实9g 大黄6g 炙厚朴9g 杏仁9g应用:本方有成药,可用于习惯性便秘.35.调胃承气汤(207,248,249条)病机:积热在肠,胃气不和,或积热与宿食结于大肠.脉症:大便秘结,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少腹胀满,苔黄而干,脉滑数.治法:泄热和胃.处方: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条)应用:热结便秘或大便溏,但身热腹满脉实.还可用于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36.桃核承气汤(106条)病机:太阳表邪入腑,热与血相搏而成蓄血证.脉症: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或有身热夜甚,头胀且痛,目赤,烦躁等症,脉沉涩或沉紧.治法:活血化瘀泻热.处方: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应用:本方可用于瘀热在上的头痛,脑胀,目赤,齿龈肿痛,鼻衄,也可用于月经困难,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它如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症有瘀热在下焦者,均可选用此方.37.大陷胸丸(131条)病机:大结胸,水热互结,病位在膈上.脉症: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治法:泻热破结,下气逐饮.处方:大黄9g 葶苈子9g 元明粉9g(冲服) 杏仁9g应用:本方治喘咳引肩背痛,胸痛痞闷结痛,胸胁以上有支撑感,又治胸中积水,癫狂等.38.大陷胸汤(134条)病机:大结胸,水热互结,病位在膈下.脉症:心下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治法:泻热,逐水,破结.处方: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条)应用:本方证较大陷胸丸证病位靠下,由胸胁下迫少腹满痛.临床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可见本方证.但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唯体格壮实者方可应用.39.十枣汤(152条)病机:水饮停聚于胸胁脘腹.脉症:悬饮,胸胁支满,呼吸困难,咳嗽时胁下掣痛,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汗出,不恶寒,脉沉弦.治法:攻逐水饮.处方:大枣10枚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应用:本方可治症坚积聚,大腹水肿而体格尚壮实者.40.三物白散(141条)病机:表寒失解而内陷,水寒互结内实.脉症:寒实结胸,无热证,口不渴,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治法:峻下通闭.处方:桔梗9g 巴豆1g(去皮心,炒黑,去油) 贝母9g 研末,合匀,每服3g,体弱者减半.应用:本方可治痰涎壅盛,咽喉不利,胸膈满闷,呼吸困难,手足逆冷,面青,又可治肺痈初期,痰多腥臭及喉痹.41.抵当汤(丸)(124,126条)病机:太阳之邪随经入腑,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脉症:少腹硬结,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其人或躁狂,或喜忘,或默默不语若痴者,脉沉结,弦涩或沉弦有力.治法:清热化瘀.处方: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应用:本方为破血逐瘀之峻剂,可冶瘀血经闭,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病症而见此方证者.42.大黄黄连泻心汤(154条)病机:邪热内陷,壅滞中焦而作痞,可由误下而致.脉症:心下痞,按之濡,可见心烦,舌红,脉关上浮或滑数.治法:泻热消痞.处方: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应用: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便秘,发斑,发黄.43.附子泻心汤(155条)病机: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阳不固.脉症:心下痞,恶寒,自汗出,四肢冷,脉沉细无力或细微,沉微.治法:扶阳固表,清热消痞.处方: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应用: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基础上出现汗出恶寒,四肢厥冷,又治老人食厥.44.茵陈蒿汤(236条)病机:阳明郁热在里之阳黄.脉症:身黄如橘子色,身无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难,腹满,目弦,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退黄.处方:茵陈蒿15g 栀子9g 大黄6~9g应用:本方用于湿热里实之病证,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缩等出现本方证者.45.小柴胡汤(96条)病机: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证.脉症: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或有耳鸣,头痛,目眩,口苦,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弦数或沉紧.治法:和解表里.处方:柴胡9g 黄芩6g 党参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对邪陷半表半里之证疗效颇佳.临床可治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附睾炎等.46.大柴胡汤(103条)病机:少阳阳明并病,少阳失和,阳明热结,中气未虚.脉症: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痞硬,郁郁微烦,腹中实痛,大便不通,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和解少阳,缓下热结.处方:柴胡9g 黄芩6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实6g 大枣4枚大黄6g应用:临床广泛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急慢性胰腺炎等.47.柴胡加芒硝汤(104条)病机:少阳未解,兼阳明实热,但中气已虚,可由少阳证误下而致.脉症: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热臭稀水,可见腹部痛,按之有硬块,舌干苔黄,脉沉弦有力.治法:和解少阳,兼轻下里实.处方:柴胡4.5g 黄芩3g 党参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枣2枚元明粉6g(冲服条)应用:凡小柴胡汤证兼有大便燥结,腹中坚,潮热者即可选用此方.48.柴胡桂枝汤(146条)病机:太阳未解,邪及少阳,太阳少阳合病.脉症:往来寒热,或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口苦,苔薄,脉弦而浮数.治法:和解少阳,发散太阳.处方:桂枝4.5g 芍药4.5g 柴胡6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枣2枚生姜4.5g应用:外感缠绵不愈,胃肠病,肝胆病,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见此方证者均可选用.49.柴胡桂枝干姜汤(147条)病机:少阳受邪,冲气上逆,水气不化,内停为饮.脉症: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间有咳嗽,咳时胁痛加剧,苔白滑,脉浮数,重按弦紧.治法:和解散结,宣化停饮.处方: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蒌根9g 黄芩4.5g 牡蛎9g 炙甘草3g应用: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胁(胸膜炎)的初期.5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条)病机:邪气散漫于表里上下,扰乱神明,可由误下而致.脉症:胸满烦惊,狂躁谵语,二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或见脐腹动悸,往来寒热,舌苔黄厚粘腻,脉弦细而数.治法:和解少阳,化饮安神.处方:柴胡6g 黄芩3g 生姜3g 党参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黄4.5g 煅龙骨9g 煅牡蛎9g 铅丹4.5g(先煎) 大枣2枚应用:用治癫痫,亦治小儿内伤食滞,外感风寒,痰热搏结中脘以致发生惊痈,食厥,热厥.51.四逆散(318条)病机:伤寒邪热内陷,阳气郁结,不能散发于四末.脉症: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下利后重,脉弦或沉滑而弦.治法:解郁泄热,调和肝脾.处方:柴胡9g 芍药9g 枳实9g 炙甘草9g应用: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调的腹胀腹痛及泄利下重,亦治月经不调,微有寒热.52.半夏泻心汤(149条)病机: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脉症:心下痞满,呕而腹中肠鸣或下利,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带数.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处方:半夏9g 黄芩6g 黄连3g 干姜4.5g 党参6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应用:临床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如口腔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食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53.生姜泻心汤(157条)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胃有停饮.脉症:心下痞硬,呕吐,干哕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脉弦细而软.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处方: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应用: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呕吐较为突出.54.甘草泻心汤(158条)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中焦虚弱更甚.脉症: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安,脉弦细无力.治法:和胃降逆,缓中消痞.处方: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应用: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有少气,多涎,恶闻食臭等症状.55.旋覆代赭汤(161条)病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脉症:心下痞满硬,噫气不除,或见呕吐咽干,痰粘如胶,脉弦或滑.治法:镇肝和胃,消痞涤饮.处方:旋覆花9g(包煎) 代赭石15g 党参9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炙甘草6g应用:本方用治慢性胃肠病,胃气上逆,呕吐食不下,痰多而粘及噎嗝反胃之初期.5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条)病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寒热格拒.脉症:食入即吐,下利,脉虚数.治法: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处方:干姜6g 黄芩6g 黄连3g 党参9g应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的胃肠病.57.黄连汤(173条)病机:寒热相搏于胃肠,冲气上逆(旧说上热下寒).脉症: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治法:寒热并用,调和胃肠,降逆止呕.处方:黄连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人参9g 半夏9g 大枣4枚桂枝4.5g应用: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肠炎之见上热下寒,虚实错杂者.注: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58.小陷胸汤(138条)病机:痰热互结心下之小结胸证,可由伤寒误下而致.脉症: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脉浮滑.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处方: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应用:本方治急慢性胃病有是方证者,又治痰热在膈上,痰涎多,咳嗽面赤,气喘而闷.59.白虎汤(176,219,350条)病机:伤寒,邪及阳明,从热而化;或温病邪在气分之证.脉症:壮热,汗出,不恶寒,但发热,烦躁不安,渴欲饮冷或身热手足厥冷(热厥),脉洪大或滑数.治法:清热,生津,除烦.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应用:还可用于时气瘟疫杂病,中暑,或胃热发斑而见阳明经证者.60.白虎加人参汤(168条)病机:阳明经热炽盛,气津两伤或中暑,伤气耗阴.脉症:白虎汤证而又见口干舌燥,渴饮不止,倦怠,心烦,背微恶寒,脉洪大或大而无力.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条)应用:用于白虎汤证见气津伤耗者.61.竹叶石膏汤(397条)病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脉症:汗多,心烦,气短,口干喜饮,气逆欲吐,呛咳,舌干少津,脉虚数,或脉大而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2】【113】【114】【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方六十。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陈修园:伤寒脉浮,为太阳之病,当以麻黄汤化膀胱津液,出诸皮毛而为汗则愈,太阳与君火相合而主神,心为阳中之太阳,医以火迫劫之,遂致亡其上焦君火之阳,神气浮越必惊狂,卧起不安者,以桂枝去芍药,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前条中风火劫其汗,证见亡阴,故小便利为可治。

此条伤寒火劫其汗,证见亡阳,难俟阳之自复,故以此汤从手厥阴以复之。

凡亡阴中之阳,必用附子以救之;此亡阳中之阳,因火迫劫,又非附子之所宜。

此一节为火逆出其方也。

当知手厥阴证之专方,非逆通用之方也。

但汪苓友疑亡阳证恐不能胜蜀漆之暴悍,柯韵伯疑当时另有蜀漆,非常山苗也。

愚每以茯苓代之,热盛者以百微代之。

黄元御: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

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刘世祯:上举二例,虽有津液气血之分,皆由形质受病,以渐及于神藏,本条所举,乃直伤荣气,迫乱心神之候,亦其人心气素虚故也。

曰「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明伤寒为寒邪在表,荣郁卫闭,法当脉象浮紧者为常,今脉浮不言紧,知卫虽外浮,荣已内弱,加火热迫劫,乘虚陷脉,必致心气流溢,失其常度。

但病机转坏,证由体异,若荣阴偏虚者,当烦惊呓语,昼缓夜加(热陷入阴,故夜则病剧);若心阳偏虚者,得火劫迫心气浮越,则转令亡阳,成本条惊狂、卧起不安之变。

盖阳亡而神乱无主。

与胃实谵狂之证相隔霄壤,必舌润口和,脉浮而散,按之涩,或大而空,久按时涩时急。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12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12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12
【每日经典】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这一条的字面意思挺简单的,但背后的机理以及病家详细的病证表现不好描述。

病家是太阳伤寒证,应该用麻黄汤、大青龙汤一类的方剂治疗,但是医家选择了火热迫汗的方法,这样就导致病家大量出汗,汗就是津液,也就是阳气,所以病家会有“亡阳”,因此出现了精神异常的表现——容易惊吓发狂,不管是躺下睡觉还是白天都精神不安,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治疗,蜀漆就是常山的幼苗,临床上现在就以常山代替。

这里仲师只是描述了惊狂、卧起不安的病证,这就跟69条的茯苓四逆汤似的,正面的脉象、症状都没有涉及,只能通过临床案例来理解,但是桂枝救逆汤我只应用过寥寥数次,还没有确切的使用心得,等以后使用的多了再跟大家分享。

胡老分享这首处方时,说是在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基础上,病家出现了胸满动悸而惊狂、卧起不安。

这种说法我不太赞成,因为药物组合成完整的处方后就是以一个全新的状态出现的,就像是后面279条的桂枝加芍药汤,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芍药的剂量,针对的就是太阴病了,跟桂枝汤针对太阳病是完全不同的。

药物组合成完整的处方后,就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功效的叠加,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整体看待。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

伤寒论需要背诵的112条文《伤寒论需要背诵的 112 条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背诵其中的一些关键条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为您介绍112 条需要背诵的条文以及其重要意义。

太阳病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明确指出了太阳病的主要症状。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两条文清晰地区分了太阳病中的中风与伤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则是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代表方剂。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文提示了太阳病误治后可能出现的变证及治法。

阳明病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明确了阳明病的主要病机。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对于阳明病发黄的机理和治疗给出了指导。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承气汤是阳明腑实证的常用方剂。

少阳病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

太阴病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阐述了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禁忌。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桂枝去芍药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3、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四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
分。

8、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9、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10、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茯苓白朮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