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外治方药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论》深刻地揭示了五行之说,把外治和内治有机结合起来,凭借其引人注目的治疗理法,深受病人的青睐。
《伤寒论》指出,“气虚则补,气实则抑”,所谓补能补气、活血宁心;抑则清肺热、除湿清肝,以达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作用。
以此为指导,《伤寒论》的方药运用有着非常深的医疗体会。
一是治疗失眠多梦。
《伤寒论》建议采用清热泻火的药物,如黄芩、陈皮、半夏等,其中,黄芩有“安神宁心”的功效,陈皮有“清热解表”的疗效,半夏可以起到“清肺利咽”的作用。
这三味药物可以结合使用,起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配合其他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药物,如杏仁、芍药、附子等,可以有效治疗失眠多梦的症状。
二是治疗发热咳嗽。
《伤寒论》指出,发热咳嗽多发生在气虚之中,因此需要补充气血,补益气机。
以气补为主,适当使用清热解表的药物,如黄芩、木香、当归、生姜、半夏等,其中黄芩可以安神宁心,木香可以清热解表,当归可以补气养血,生姜可以温中除湿,半夏可以清肺利咽。
这五味药物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疗发热咳嗽。
三是治疗热毒感染。
《伤寒论》建议采用疏肝活血的药物,如当归、附子、枸杞子等,其中,当归能补充气血,补益气机;附子具有活血理气的效果;枸杞子可以疏肝理肠。
这三味药物可以配合使用,有助于清热解毒,改善病人的肝热、肠热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热毒感染的目的。
《伤寒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理法,结合方药运用,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被许多病人所信赖,也深受病人的青睐。
运用《伤寒论》的治疗理法,可以清热解表、安神定惊,治愈各种疾病,令病人痊愈出院。
以上就是我对《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的一种总结和认识。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枸杞 川楝子当归身 枸杞(原川楝子 (原北沙参 麦冬【 组 成 】生地黄 北沙参麦冬 当归身书无剂量)【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方 歌 】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茯苓三两 甘草甘草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组 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炙)一两半【 功 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燥湿化痰兼理【 方 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3.二妙丸(《丹溪心法》)【 组 成 】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功 效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方 歌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4.二至丸(《证治准绳》)【 组 成 】女贞子 旱莲草 (原书无剂量)【 功 效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 主 治 】肝肾阴虚证。
【 方 歌 】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
5.二仙汤(经验方)【 组 成 】仙茅三钱 仙灵脾三钱 当归三钱 巴戟天三钱 黄柏一钱半 知母一钱半【 功 效 】补肾泻火,调理冲任。
【 主 治 】肾阴阳两虚证。
【 方 歌 】二仙汤将瘾证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6.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 成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炙)各一两【 功 效 】益气补血。
【 主 治 】气血两虚证。
【 方 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再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1一味药方剂

一味药方剂
文蛤散《伤寒论》
组成:文蛤
功效:清热利湿
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蒂
功效:祛湿散水
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
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
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冲心
皂荚散《金匮要略》
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
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独参汤《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
甘草汤《肘后备急方》
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肺痿轻症。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方 歌 (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伤寒论》113方

39十枣汤方: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桅子鼓汤方:221 76
肥桅子十四枚擘 香鼓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桅子取二升半,去滓;内鼓,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四兩,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8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方: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2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加白术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芍药甘草汤(去杖汤)—小方治大病

芍药甘草汤(去杖汤)—小方治大病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请看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伤寒,脉浮起来,代表病在表,自己会流汗,就是太阳中风的现象,如果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照说流汗流多了,小便应该不多,只是中风证,不会有心烦,但是现在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此条在说给病人桂枝汤时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经阴虚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丧失掉,代表里虚已经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虚很甚,第一心烦,第二恶寒,体能一直在丧失,体温跟着在下降,病人会感觉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样,血水同源。
实际上这个冷是里虚引起的,所以这微恶寒,病人感觉从里面冷出来的,这时候再用桂枝汤攻表,再发汗,津液会伤得更多,病人会更虚,如果这样,得之便厥,病人手脚冰冷,所以如果给病人喝桂枝汤,会手脚冰冷的,原来这病人本来就是阴虚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够的人,桂枝汤一发表,津液更不够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没了,当然咽中干了,烦躁,胸阳也没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会有反胃的现象,谵语,脚挛急,这时候知道里阳不够了,就以「甘草干姜汤」与之(复阴汤)。
小思邈注:这里“阴”“阳”很容易把初学者搞混。
汗血同源,汗出了,手脚更冷。
其实这个病人身体里面的血不是不足,而是里寒不能把血液送到达体表而已。
用甘草、干姜把里寒化掉了,阳气又振奋起来,气能化阴,把血液送到体表。
如果真的阴血不足,舌头细小,淡白,用这个补血就不合适了。
「甘草干姜汤」,就是误饮桂枝汤的时候,救急的处方,甘草、干姜这两味药专门是健脾阳的,马上让脾脏恢复功能,脾脏的阴虚掉了,阴就是脏,虚掉就是没有力了,无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脏蠕动变缓,因为脾主四肢,这时候会手脚冰冷。
肠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过以后,就变成厚味带着苦味,除了会把肠的津液补足以外,也能够入心,甘草、干姜这两味药非常的阳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样的东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开二钱就已经很重了,严重的时候,用到四五钱都可以,干姜很热是温中的药,可以强化肺阳,炙甘草用两倍,是为了把肠的津液补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会把津液补足,肺就不会那么燥热,因此这两味药可以强心、强肺、健脾阳。
《伤寒论》113方——大柴胡汤

《伤寒论》113⽅——⼤柴胡汤第七⼗⼀⽅——⼤柴胡汤少阳⼗三1 ⼊阳明去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下痞硬,呕吐⽽下利者,⼤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枣⼗⼆枚,擘⼤黄⼆两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升,⽇三服。
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证。
热⾃内发,⾮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下利者,是戊⼟迫于甲⽊,上下⼆脘不能容纳⽔⾕也。
吐利⼼痞,⾃是太阴证,⽽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太阴⽽阳明也。
⼤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枳实、⼤黄,泻阳明之热,⽣姜、半夏,降胃逆⽽⽌呕吐也。
1 本条提纲,呕吐与下利者,胆⽊克胃也。
即是上条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汤证。
⽽治辨的重点,在前⾯⼀句。
伤寒发热,汗出当解,⽽反不解,此是阳明胃腑,外蒸之热,所以汗出热不解。
⼼下痞硬,呕吐加下利者,此少阳经病,贼克阳明也。
⼤柴胡汤,解少阳之经与阳明胃腑,双解⼆阳也。
2 附两条提纲,此是少阳⼊阳明去路之变证。
本来也是⼤柴胡汤证的。
少阳⼗四 ⼊阳明去路伤寒五六⽇,头汗出,微恶寒,⼿⾜冷,⼼下满,⼝不欲⾷,⼤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也。
脉沉,亦在⾥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在⾥,此为半在表半在⾥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少阴也,可与⼩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解。
少阳三⼗⼊阳明去路太阳病,过经⼗余⽇,反⼆三下之,后四五⽇,柴胡证仍在者,先与⼩柴胡汤。
呕不⽌,⼼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柴胡汤下之则愈。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个想学习《伤寒论+⾦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3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腹满⼗七2按之⼼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柴胡汤。
⼼下满痛者,少阳之经郁迫阳明之腑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的外治方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是理、法、方、药齐备的专著,不仅在内服药方面辨证准确,选药精当,剂型灵活,在外用药方面,辨证施治也独具匠心,本文将外治法及外用药以剂型归纳浅析如下。
1 坐药
仲景开创坐药治病的先例,使药能直达病所。
《伤寒论》233条:“阴阳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提出非燥热结实,不可用苦寒攻下更伤其阴;津枯便秘宜用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以蜜栓塞入肛内润肠通便,或用猪胆汁与醋灌入肛内清热润燥因势利导而通便。
前方用于津液干枯而便意频繁、欲排不能者,后方用于津亏有热而大便硬结者。
《妇人杂病篇》22条:“胃气下泄,阴吹而下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
本条指出胃肠燥结腑气不畅,以致浊气下泄干及前阴,而发生阴吹,故用猪膏发煎纳肛内以治之,方中猪膏润燥结,乱发消瘀通便,两药共奏化瘀润肠通便,使浊气下泄归于肠道,其病自愈。
《妇人杂病篇》15条:“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本条提出内有干血郁为湿热而成带下,阴中无糜烂之症,矾石蜜炼为丸,纳入阴道内,除湿热止白带以治其标。
《妇人杂病篇》20条:“蛇床子敷方,温阴中坐药”。
提出阴冷寒湿带下,阴中无糜烂者,宜温阴中的治法。
方用蛇床子与白粉和成栓剂纳于阴中,直温受邪之处,以暖宫除湿杀虫止痒。
《妇人杂病篇》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提出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伴带下淋漓,用狼牙煎水浸洗阴中以清热杀虫排毒。
2 熏洗剂
熏洗能通过皮肤黏膜较迅速吸入,达到内外结合,内病外治。
《百合狐惑病篇》3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提出百合病阴虚内热较甚仅内服难以收效,应配以百合煎水洗身,洗其外亦可通其内,收到清热养阴润燥的效果。
《百合狐惑病篇》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提出狐惑病前阴蚀烂用苦参煎汤熏洗患处杀虫解毒化湿以治其本,则咽干自愈。
《百合狐惑病篇》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提出狐惑病肛门蚀烂用雄黄熏患处,取其较强杀虫解毒燥湿作用,就近治之。
《中风病篇》10条:“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提出湿气上冲心肺治以矾石煎水浸泡脚,导湿下行,收敛心气。
3 外敷散
本型可使药直达病所而药力保持时间长。
《疮痈病篇》6条:“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提出刀斧等金属器械所伤,小创以王不留行散方外敷,取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蒴细叶利气血,桑东南根主伤中脉绝,三味烧灰存性,取黑能止血,黄芩、芍药清热利阴,川椒、干姜和阳行瘀,少佐厚朴行滞利气,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共奏消瘀止血镇痛之效。
《疮痈病篇》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提出湿热火毒所致浸淫疮治法,沿于《内经》“诸病痒疮皆属于心”之意,故用黄连粉外敷,以泻心火,清热燥湿解毒。
4 塞鼻散
《痉湿日曷篇》19条:“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然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本条提出寒湿在上的头痛鼻塞,因湿邪未传里,只须纳药鼻中,宣泄上焦使肺气通利、寒湿散而病愈,未见仲景方,后世多主张用瓜蒂散或辛夷散,亦多有效。
另外,《伤寒论》312条、313条,用汤药含噙少服,也有局部外用之意。
综上所述,仲景外用药有以下特点:①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外用药始终是在求因辨证指导原则下使用;②内病外治,内外结合:外用药能局部给药直达病所,亦可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减少经过肝脏的破坏而使有效成份充分发挥作用;③剂型灵活:仲景根据病情或病位,制成膏、丸、栓、散及洗液等药剂,并且首创肛栓、阴道栓及灌肠法,至今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得到拓展,如肛栓,不仅通便,更多用于治疗痔疮、小儿退热等,灌肠法不仅用于便秘,更扩展到检查领域,作为通道必不可少的手段。
总之仲景外用法及外用药剂,为后世外治领域或其他领域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对后世医学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