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14.1电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电阻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 电阻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电阻》时,我采取了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电阻的概念,感受电阻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感受电阻的奥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阻器、灯泡、导线、电流表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剪刀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电源、电阻器、灯泡等教具,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教具在电路中的作用。
2. 讲解电阻的概念:简要介绍电阻的定义,让孩子们理解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阻碍。
3. 实验一:电阻器实验。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阻器对电流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二:灯泡亮度实验。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灯泡亮度与电阻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6. 知识应用:让孩子们设计一个电路,使灯泡亮度达到一定程度。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电阻的奥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家中尝试制作简易电阻器,观察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电阻的概念,感受电阻的奥秘,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阻的概念1.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电阻的定义,即电阻是电流流动的阻碍。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用了生动的比喻,比如水流中的礁石,阻碍了水流的速度。
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电阻》word教案

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电阻》word教案第一篇: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电阻》word教案6.3 电阻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2)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电阻的概念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三、教具:教师实验:小灯泡、开关、电源各一、导线若干、电阻丝板一个。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演示实验:课本14页图6.3-1示,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线和镍铬合金分别连入电路中,再观察灯泡的亮度。
(变暗)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使灯泡的亮度不同。
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二)进行新课:1、电阻(1)师: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就算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没有电流通过,它仍有电阻。
(2)让学生阅读课本15页图6.3-3,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划分的。
提问:从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①由下至上,导电能力增强②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③表中,银的导电性能最好,陶瓷的导电性能最弱。
(3)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及单位: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 1MΩ=10Ω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2 MΩ= kΩ= Ω;200Ω= kΩ= MΩ。
(4)教师介绍电阻器(电阻)及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17页“几种导线的电阻值” “小数据”。
(2)教师提问:表中,导体的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而电阻的大小不同。
说明了什么?结论: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的大小一般不同。
(4)教师提问:电阻可能大小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方法?生:用控制变量法。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1电阻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1电阻我的教案:14.1电阻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理解电阻的计算公式,掌握电阻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了解电阻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难点:电阻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阻器、导线、电压表、电流表、实验桌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阻现象,如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电阻的思考。
3. 学习电阻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5. 应用与拓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电路中的电阻值,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活动难点:电阻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电阻在其他因素(如材料、温度等)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运用电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电阻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电阻一、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电阻的符号和单位:介绍电阻的符号为R,单位为欧姆(Ω)。
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讲解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4. 电阻的计算:教授电阻的计算公式,即R=ρL/S,其中ρ为导体的电阻率,L为导体的长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 使学生掌握电阻的符号和单位,能够正确表示电阻。
3. 让学生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电阻的符号、单位和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阻演示器、导线、灯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电阻的思考。
2. 讲解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 介绍电阻的符号和单位:讲解电阻的符号为R,单位为欧姆(Ω)。
4. 讲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分析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5. 电阻的计算:教授电阻的计算公式,即R=ρL/S,并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6.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电阻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和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会发生变化。
(1)一段长度为2m、横截面积为0.5cm²的铜导线的电阻。
(2)一段长度为1m、横截面积为1mm²的铝导线的电阻。
14.1《电阻》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教学软件:物理仿真实验软件
-辅助材料:电路图模板、数据记录表、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4章第1节《电阻》。在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了电流、电压和欧姆定律。
2.非常好!那么,大家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阅读,教师解释伏安法的原理。
2.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测量电阻的实验。请大家按照教材中的图14.1-2连接电路,并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完成后,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并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
五、探究电阻在电路中的应用
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测量电阻。那么,电阻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呢?
题型五:综合题
题目:一个电路由一个电源、一个电阻R1和一个滑动变阻器R2组成。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50Ω时,电路中的电流为2A。如果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100Ω,求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答案:首先,当R2为50Ω时,根据欧姆定律I = V / (R1 + R2),可以计算出电源电压V = I * (R1 + R2)。然后,当R2调至100Ω时,再次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I' = V / (R1 + R2)。由于电压V不变,电流I'会变为原来的一半,即1A。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结束后,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总结出影响电阻大小的规律。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导体的材料不同,电阻也不同。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 电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1 电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阻的概念,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掌握计算电阻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识别不同材料的电阻特性,能够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电阻与电路中其他元件的关系,如电源、电流等。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箱、电源、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不同材料的电阻。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2.引出本节课的新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电阻是什么?电阻对电流有什么影响?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通过示意图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通过实验演示电阻对电流的影响:连接一个电路,分别使用电阻较大和电阻较小的导线进行实验,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询问学生有什么发现?3.引入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描述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重要定律。
通过公式V=IR,解释欧姆定律的含义。
4.讲解计算电阻的方法:根据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R=V/I,说明计算电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三:实验探究(2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实验箱和所需实验材料。
2.实验内容:–实验一:测量不同材料的电阻a.将不同材料的电阻连接到电路中,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b.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电阻的数值。
–实验二:比较不同材料的电阻a.结合实验一的结果,对比不同材料的电阻大小,进行讨论和总结。
3.实验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哪种材料的电阻较大?哪种材料的电阻较小?为什么?步骤四:知识梳理(10分钟)1.回顾欧姆定律:提问学生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同学们回答并解释。
14.1电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文档14.1 电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第1节“电阻”。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电阻的测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 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能够进行电阻的测量;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测量方法。
难点:电阻的微观解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测量工具,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调节,引出电阻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阻的定义,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
3. 演示实验:进行电阻测量实验,展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值,并记录数据。
5. 讲解:讲解电阻的微观解释,如自由电子的碰撞等。
6. 练习: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电阻的计算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概念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 电阻的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
答案: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遇到的阻碍作用,单位是欧姆(Ω)。
2. 请列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主要因素。
答案: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请说明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电阻的测量。
答案:连接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电流表和电压表显示适当的数值,通过公式R=U/I计算电阻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研究电阻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导材料的电阻接近于零的特性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阻的微观解释电阻的微观解释涉及到电流流动的微观过程,即自由电子在导体中的运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14.1电阻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 14.1 电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电阻的概念及其符号表示;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3. 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公式为I=U/R;4. 电阻的单位:欧姆(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电阻的符号表示;2. 让学生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的应用。
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电阻器、电压源、电流表、导线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导线、电阻器、电压源、电流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电阻器、电压源、电流表等仪器,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电阻的概念及符号表示:讲解电阻的定义,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用R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
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讲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电阻的大小。
4. 欧姆定律: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为I=U/R。
让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5. 电阻的单位:介绍电阻的单位欧姆(Ω),让学生了解电阻的计量单位。
6.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一个电阻器在电压为10V时通过的电流为2A,求该电阻器的电阻。
”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电阻的概念、符号表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欧姆定律:I=U/R;电阻的单位:欧姆(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习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电阻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3.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重难点
重点
电阻概念的建立。
难点
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预先准备的各式各样的电线:这是什么东西?
生:电线、导线、电缆线、电话线、闭路线。
师:请大家从导线的截面观察,这些导线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
生:电线芯是金属,外面都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
师:电线芯是用容易导电的金属来做的,容易导电,是导体,电线芯的外面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师:现在剥开导线的绝缘外皮,看一下导线的芯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是用铜做的。
师:大家见过用钢、铁做芯的导线吗?
生:好像没有。
师: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
我们已经知道,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二、新课教学
1.电阻
师:我们可以把镍铬合金丝和铜丝分别接入电路,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想想做做]请同学按下图连接电路。
[演示]
(1)先将铜丝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2)将铜丝换成长短、粗细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生:接入铜丝比接入镍铬合金丝时灯泡亮。
(3)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重复上述的实验,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生:接镍铬合金丝时的电流比接铜丝时的电流小。
师:比较两次电流的示数,实验中用的是相同的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为什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不同呢?
原来,导体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相同电压下,导线中电流不同,说明两条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板书]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师:比较实验现象:相同电压下,接入铜丝的电流大。
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即电阻小。
师:相同电压下,接入等长、等粗的镍铬合金丝电流小,又说明了什么?
生:等长、等粗的镍铬合金丝比铜丝的电阻大。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下述内容:
[板书]电阻的符号:R
电阻的单位:欧姆(Ohm)简称欧符号Ω
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 kΩ=103Ω
1 MΩ=106Ω
师:同学们对于电阻这个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
注意:这些电阻器,无论它们是否被连入电路通过它们电流是多少,其阻值一般是不变的,即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电阻器也叫定值电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一般不同,它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
(教师以“道路”类比引导,根据电流电阻的定义引导学生猜测)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对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归纳。
师生一起得出:电阻可能跟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设计几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电路、数据记录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
方案:如图,分别接入长度、粗细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铜丝,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或者接入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是否有关
方案:如图,分别接入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铜丝,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或者接入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
方案:如图,分别接入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铜丝,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或者接入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分析论证:
教师总结: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
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
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
师生共同总结: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导体的电阻由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简介:控制变量法。
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半导体和超导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半导体和超导现象。
三、典型例题
例1关于电阻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温度变化的影响忽略不计)()
A.导线较长的,电阻较大
B.导线较粗的,电阻较小
C.铁导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
D.同种材料、粗细相同的导线越短,电阻越小
[解析]本题考查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必须明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哪些,在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时,导体电阻的大小由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必须考虑这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不可只考虑一种因素,只有当其中的两个因素确定时,才可由另一个因素决定。
本题易错点是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没有真正理解,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片面性,只考虑诸多因素中的个别因素,从而出现错选。
导线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等因素决定的。
A只比较了导线的长度;B只比较了导线的横截面积;C只比较了导线的材料;它们都不完整,都是错误的。
[答案]D
例2下列关于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
B.导体中的电流越小,电阻越大
C.导体不接入电路中时,电阻为零
D.导体的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无关,一个导体的电阻若是10 Ω,那么当它没接入电路时,阻值仍然是10 Ω
[解析]本题用于考查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知识点。
对导体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存在模糊认识,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的情况,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大小,与导体中电流强度的大小均无关。
对于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来说,它接入与不接入电路,阻值是一样的。
[答案]D
例3有甲、乙两导体用同种合金制成,且长度也相等,而甲导体的横截面积是乙导体的2倍,哪个的电阻大?若将甲导体的长度均匀地拉长为原来的2倍,甲、乙两导体的电阻哪个大?
[解析]本题用于考查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理解。
明确导体的电阻是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因素决定的,所以要比较两导体电阻的大小,这些因素必须共同考
虑。
本题易错点是不能理解题目的“均匀拉长”的真正含义,对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没有真正理解,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片面性,只考虑诸多因素中的个别因素,从而出现错选。
根据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可知乙导体的电阻大,若将甲导体的长度拉长为原来的2倍,当导体的体积不变时,甲导体的横截面积将减小为原来的1/2,即与乙导体的横截面积相等。
根据导体的长度与电阻的关系,可判断甲导体的电阻大于乙导体的电阻。
[答案]乙导体的电阻大,甲导体的电阻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1.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Ω),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3.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导体的材料、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
五、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48页课内精练
板书设计
第3节电阻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电阻的符号“R”
电阻的单位“Ω”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2.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反思
电阻概念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直接用教材知识下定义学生很难明白,不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
可以引用生活中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导致速度不同来作类比来说明。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象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也可以拿车辆在不同的路面遇到的阻碍例子来作类比。
利用这种就生活情景来作教学内容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