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合集下载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于该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中的发现与进展。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主要从认知因素、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认知因素方面,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对于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注意力和分析能力等都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词汇学习历史也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在语言输入方面,语言输入的多样性、频率和可理解性都被认为是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词汇越多,其词汇习得的效果就越好。

在学习策略方面,研究表明,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对于二语词汇习得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词汇记忆技巧、词汇拓展策略和词汇运用等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大量的词汇输入和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积累和巩固词汇。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词汇SRS(Spaced Repetition System)技术等电子技术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这些电子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记忆曲线和遗忘曲线,自动调整词汇的复习间隔,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评估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

研究者采用词汇测试、语篇理解和语言产出等方式来评估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情况。

还有研究者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对于教师的词汇教学策略和词汇教材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几年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

近几年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

近几年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作者:宋云凤宫永利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联,人们在关注语言本体的同时,注意到了社会对语言的强大影响,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将语言本身的结构变化、功能等与社会结合起来。

本文通过对近些年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发现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语言调查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人们在关注语言本体的同时,注意到了社会对语言的强大影响,于是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将语言本身的结构变化、功能等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我国汉语本体研究一直备受重视,无论是历时还是共时,或者各个语言内部子系统,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

通过对近些年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发现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虽然不像汉语本体研究那样全面深入,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特点。

近些年,国内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研究热点分布于语言文字的方方面面。

研究者们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并结合相关理论将研究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基本理论研究社会语言学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理论方法大多来自于国外欧美地区,我国本土理论比较匮乏。

不过在陈章太、郭熙、祝畹瑾、徐大明、李宇明等有志学者的带领下,几十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几年来涉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著作除了一系列精品社会语言学概论教材外,还有一些专著进行再版发行,如: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2016),赵蔚青《社会语言学》(2016),王娟《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及应用》(2018),张廷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2018)等。

这些学者们从基本概念到研究方法,从理论发展到前景展望,比较全面地进行论述说明,在学习和研究方面为我们理清了思路、指明了道路,还提供了方法,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出现以来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

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们对1994—2003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阶段,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在于引介国外相关理论,而最近十年里的成果则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

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语言变异研究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经典和核心,也是国内介绍得最早、最完整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我们的调查表明,最近十年来,国内的变异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在成果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语言学其他方向的研究,但特别具有理论深度和个性的成果还比较缺乏。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

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方言语言学是中国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方言资源。

研究方言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中国方言的区域差异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这对于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变异与变体是社会语言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语言的变异和变体是社会变迁和交流影响下的产物。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语言变异较为普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和发音上,还存在于语法和句法结构中。

研究语言变异与变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语言规范化与规范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言规范化是指对语言进行修正和标准化,以使其符合社会规范。

中国的语言规范化工作主要由国家语言文字学会和其他有关部门来完成。

研究发现,语言规范化工作对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地位有重要影响。

同时,语言规范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阶层和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了语言规范化的问题。

语言政策与规划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

中国拥有众多的民族和语言群体,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国家的语言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政策对语言社会化和教育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社会化与教育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发现,语言在社会化和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语言社会化和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阶层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习惯,进而对语言教育进行和创新。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非常丰富多样。

从方言语言学到语言政策与规划,从语言规范化到语言社会化与教育,各个方面研究都在不断推进。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语言变异和语言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语言学研究旨在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异、演化和使用规则等,揭示社会背景对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述略,介绍其发展历程、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发展历程中国社会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受到国际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探索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在国内,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方言、语言变异、语言政策等问题。

在国际上,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交流,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领域1.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中国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各地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采样、语音学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对方言变异的影响。

2. 社会语言学与教育:社会语言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

研究者们探讨教育背景对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影响,以及学习者对教师语言使用的认知和感知。

3. 语言政策与规划: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者们关注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不同语言社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4. 语言与社会身份认同:语言是社会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人们使用的语言往往与其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有关。

研究者们探讨语言与社会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三、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方言减少、标准语增加的趋势。

同时,一些研究关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此外,社会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网络语言、移动通信等新兴语言形式。

国内语言学近十年研究热点识别

国内语言学近十年研究热点识别

国内语言学近十年研究热点识别杨书霞【摘要】本文以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R语言和Gephi 等开源工具,对2007-2016年的语言学课题进行了内部文献特征分析,并将结果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通过对课题的年度分布、热点语种和研究领域进行考查,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共现图谱绘制,发现当前我国语言学研究正在经历实证转向,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三个学科发展势头强劲.此外,汉语和英语是课题的重点关注语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日俄等小语种在立项数量和分析角度上均明显落后.【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8页(P87-94)【关键词】语言学课题;实证转向;强劲学科;重点语种【作者】杨书霞【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6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自1991年设立以来,已对包括语言学在内的26个学科进行资助。

立项种类包括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以及中华外译项目八个类别。

作为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一向被视为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周丽琴,2015:48)。

研究表明,针对基金立项课题进行探讨,有助于识别研究热点和重点,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指引和启示作用(文秋芳等,2017:23)。

因此,本文拟借助开源工具,对2007—2016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项目(以下简称语言学项目/语言学课题)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全面呈现国内语言学研究现状和热点,以期为今后课题的选择和申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文献回顾针对语言学项目的研究可以从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进行回顾。

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文献集中在整体考察和专项分析两个方面。

整体考察主要从宏观角度对立项课题进行分析。

例如,贾蕃(2016)从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赢的视角,对语言学项目进行了量化分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语言学课题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历时统计分析(苏新春等,2015;蒋跃等,2016)。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因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中的社会语言学更是备受重视。

本文旨在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会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和功能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语言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语言政策、语言规范、语言教育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地域分布和方言研究。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学的兴起,社会语言学开始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

7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二、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1.语言变异和方言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因此,语言变异和方言研究一直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中国方言地图的制作和研究。

此外,还有大量的方言调查和方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中国,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普通话推广和规范化展开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话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普通话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3.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中国,语言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外语教学和中文教学展开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外语教学和中文教学的方法、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教学评价等方面。

4.语言变化语言变化是社会语言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在中国,语言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汉语的变化展开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汉语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汉语的演变,以及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变化等方面。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而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正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的规律、方式和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社会语言学是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的规律、方式和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系,旨在揭示语言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变化和演变规律。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语言变迁、语言社会化等方面,它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社会学、人类学、语言教育等多个学科的重要交叉点。

二、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言和语言变异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方言之间的差异和语言变异现象十分明显。

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方言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方言的产生和演变规律,探究方言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从而揭示方言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语言变化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变化和演变的研究,可以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语言变化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揭示语言变化和演变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3.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社会化的研究,可以了解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规律,探究语言社会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为语言教育和语言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编制问卷,对一定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和态度。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通过问卷调查法,可以获取大量的语言数据,从而了解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为语言规范化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出现以来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

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们对1994—2003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阶段,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在于引介国外相关理论,而最近十年里的成果则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

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经典和核心,也是国内介绍得最早、最完整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我们的调查表明,最近十年来,国内的变异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在成果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语言学其他方向的研究,但特别具有理论深度和个性的成果还比较缺乏。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

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

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

双语(包括双方言)研究是我国社会语言学内部发展较快的领域,最近十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多达1400余项,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我国的双语研究涉及面很广,其中包括双语的一般问题、国家双语状况、双语制度、辞书编撰、双语心理、双语失语恢复、网络双语、语码转换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

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
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在语言状况的研究方面,近年来人们非常重视濒危语言问题,有关濒危语言的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宏观社会语言学领域内的新热点。

最近十年中,国内的语言规划研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对国外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介绍;
(2)对国内多年来语言规划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3)对语言规划的理论思考,有人已经提出,语言规划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
(4)具体领域的语言规划,它和语言变异研究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相信,随着变异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这种微观化的语言规划研究将成为迅速发
展的一个领域。

为把握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我们特地将最近十年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文献进行了主题分类,并将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进行了对比(见下图),结果发现: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是最活跃的两个领域。

这一结论多少改变了过去认为变异研究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弱项的看法。

至于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变异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方面成果显著,正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语言接触中的双语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应用性成果比较多;语言规划和学科理论研究发展得比较平稳,不断深化是共同的趋势。

从学科整体来看,重视理论探讨和实际材料的开发是大趋势,结合不同学科所进行的多元化研究越来越多。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