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本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粉尘作业过程中的员工健康安全,减少粉尘对员工的危害,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

2. 安全责任与义务2.1 公司领导公司领导对粉尘作业安全负有最终责任,应确保工作场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粉尘防护管理制度,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

2.2 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粉尘作业的监管,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持续改善粉尘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2.3 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建立并维护粉尘防护管理制度,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监督执行情况,并及时处理粉尘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

2.4 员工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应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参加相关培训,报告粉尘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

3. 粉尘作业防护要求3.1 粉尘作业环境要求(1)保持作业场地干燥,防止粉尘积聚;(2)安装并定期检测空气净化设备,确保粉尘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3)设置有效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产生粉尘的设备和工艺的废气。

3.2 个人防护要求(1)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口罩;(2)根据作业性质和个人需求,员工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眼镜、手套、工装等;(3)保持个人卫生,及时更换工作服及个人防护设备;(4)随时注意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不适应立即报告。

3.3 设备防护要求(1)对存在粉尘飞扬的设备安装密封罩或防护罩;(2)定期检查设备密封状态,及时修理或更换不良密封件;(3)设备维护时,必须采取防尘措施,避免粉尘扩散。

4. 培训和管理4.1 新员工培训对新员工进行粉尘防护作业培训,包括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作业场所的环境要求、紧急情况应急措施等。

4.2 定期培训对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更新他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提高防护意识。

4.3 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个人防护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选择、存储、发放和维护;(2)定期开展粉尘作业环境监测,确保粉尘浓度不超过安全标准,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3)加强对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4)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制度,对粉尘作业中的事故隐患进行追责。

粉尘作业和粉尘处理管理制度(3篇)

粉尘作业和粉尘处理管理制度(3篇)

粉尘作业和粉尘处理管理制度一、目的:工业粉尘危及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有重要因素,为加强粉尘作业管理,预防事故,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铝铸件去毛刺产生的粉尘;其他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能产生爆炸、中毒的粉尘。

三、危险因素分析:铝粉尘在高浓度状态,有明火点燃就会生产连续燃烧反应,发生爆炸。

四、粉尘作业区防火、防爆管理规定:(一)动火作业的规定1、粉尘作业区为禁火区,禁火区内生产人员、外来施工单位,都要严格执行本制度。

2、需动火作业时,必须向安全员申请,批准后,方可动火。

3、动火作业的安全要求及措施1、动火前必须经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其动火证的有效期为一天(____小时),出现异常须立即停止并重新办证。

2、动火证应填动火有效期,申请办证单位、动火部位、工作内容、安全防火措施,动火分析,开始动火时间以及各项责任人和审批人的签名。

3、动火作业时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1)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连通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连接管道。

(2)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方可动火。

(3)动火部位应备有适用的消防器材或灭火措施。

5级以上大风,停止室外动火作业。

(二)防尘、去尘的规定一、防护与治理1、要认真做好防尘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消除粉尘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

2、对散发出的粉尘,应加强通排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

铝铸件不得随意在非粉尘砂带机上操作。

3、粉尘的作业机械要设立过滤池或过滤袋,定期及时清理,保持整洁。

4、遵守“粉尘作业操作规程”的规定。

在工作中,要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5、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累积工作一年)要一年一次肺部透视或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身体检查,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

五、粉尘处理:回收的粉尘按“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执行。

六、应急组织与抢救制定“粉尘作业区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按应急预案要求执行。

车间粉尘防冶管理制度

车间粉尘防冶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车间粉尘防治工作,保障员工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仓库等可能产生粉尘的场所。

三、组织机构1.成立车间粉尘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和实施粉尘防治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粉尘防治工作的落实情况。

2.车间主任为粉尘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车间粉尘防治工作的实施。

3.各岗位员工应按照本制度要求,积极参与粉尘防治工作。

四、粉尘防治措施1.源头控制(1)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粉尘产生;(2)选用低尘、无尘或低排放的设备和材料;(3)对产生粉尘的设备进行密闭、抽风、喷淋等处理。

2.过程控制(1)对产生粉尘的作业区域进行分区,设置警示标志;(2)对产生粉尘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3)加强车间通风,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3.个人防护(1)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尘口罩、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2)员工进入粉尘作业区域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3)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更换。

4.粉尘监测(1)对车间粉尘浓度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2)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3)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维护。

五、粉尘防治管理1.建立健全粉尘防治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职责;2.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粉尘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粉尘防治的认识;3.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4.加强粉尘防治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六、附则1.本制度由车间粉尘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篇)

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3篇)

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粉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止粉尘作业产生的危险和事故,并确保操作人员的身体安全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

下面是一个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示例:1. 粉尘作业区域的划定:- 通过对工作现场进行评估,确定粉尘作业区域的边界,并设置明显的标识。

- 粉尘作业区域应与非工作区域分隔开,入口处应设置防护设备,限制无关人员的进入。

2. 作业人员安全培训:- 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粉尘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

-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粉尘防护设备要求:- 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

- 粉尘作业区域应配备足够的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 定期检查和维护防尘设备的功能,确保其正常使用。

4. 粉尘作业排放控制:- 在粉尘作业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粉尘的产生和排放,如湿式处理、局部排风等。

- 定期清理和维护粉尘作业区域,防止粉尘积聚和堆积。

5. 应急措施:-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包括涉及到火灾、爆炸、中毒等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 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消防器材,定期检查和维护其功能,确保能在意外情况下及时应对。

6. 监督和检查:- 设立专门的安全检查组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出具相应的检查报告。

- 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及时整改和处理,确保作业安全。

以上是一个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具体的管理措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制定和执行这些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与员工充分沟通和培训,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粉尘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1、本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____号)以及有关标准、规范、制度为依据,切实履行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防护,做好以下防护措施:①本单位按照《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和国家颁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配备工作服、手套、防毒防尘口罩、防护眼睛及耳塞等级劳动防护用品,并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报废及处罚等级管理制度。

防尘各项管理制度(3篇)

防尘各项管理制度(3篇)

防尘各项管理制度为改善车间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杜绝职业危害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1、要限制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防止粉尘、毒物的泄漏和扩散,保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与尘毒物料的接触。

2、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采用密闭的设备和隔离操作,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3、在生产过程中,对散发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废油等,要采取回收综合利用和净化处理措施,未经处理合格不得随意排放。

4、对于容易泄漏或散发有毒气体、液体的工艺设备,要加强计划检修,提高检修质量,严格控制跑、冒、滴、漏,对防毒、防尘、通、排风装置要加强管理,搞好维护保养,不得擅自移置他用和拆除。

5、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设备、管道、容器等进行检修时,应严格执行《安全检修规程》。

6、有粉尘或毒物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7、在____、验收新、扩、改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时,发现有不符合防尘、防毒要求,要重新返工,否则不予以验收和投产。

8、加强对生产区域尘、毒等污染物的定期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予以整改,对暂时不能整改好的,要采取预防措施。

9、加强防尘、防毒器具的管理和维护保养,并规定配置好防尘、防毒器材,管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巡查。

10、保证防尘、防毒管理制度的执行,教育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防尘、防毒工作有突出贡献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11、重要岗位除配备足够适用的防护用具,还应设有洗眼、喷淋等冲洗设施。

度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

12、所有职工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

防尘各项管理制度(2)1. 员工培训:公司应对员工进行防尘知识的培训,并告知他们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防尘设备。

2. 防尘设备配备:公司应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配备适当的防尘设备,例如口罩、防护眼镜、防尘服等,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适用性。

2024年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单位粉尘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使本单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要保证生产车间粉尘吸收装置的良好运行,督促员工正确佩戴防尘口罩,做好职业健康防护工作。

5、生产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在易扬尘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企业对易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7、对生产过程,应逐步实行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控制,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8、粉尘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9、企业应配备必须的急救器材和药品,编制好《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10、企业应安排接触粉尘作业的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1、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2024年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二)一、背景介绍粉尘作业是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颗粒,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由于长期暴露于粉尘作业环境中,容易引发职业性疾病,如尘肺病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制定2024年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落实防护措施,控制粉尘作业对员工的危害。

二、管理目标1. 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2. 减少粉尘作业对员工健康的危害;3.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尘技能;4. 加强粉尘作业环境的监督和控制。

三、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层负责制定防护管理制度和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2.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监测和控制粉尘作业环境;3.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培训和防护装备的发放;4. 相关部门负责检查和评估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5. 所有员工都有义务遵守公司的防护管理制度,并积极参与培训和交流。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避免粉尘作业对环境的污染,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

二、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倡导预防粉尘危害,减少粉尘作业中产生的粉尘数量。

2.防护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粉尘作业中的危害。

3.教育培训:加强员工的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

三、职责和义务1.雇主责任:提供安全设施、防护装备和健康教育,确保职工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

2.职工责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参加职业健康培训,并积极配合健康监测。

四、粉尘作业防护管理1.预评估:在进行粉尘作业前,进行工作任务的预评估,确定危险因素和风险等级。

2.危险源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危险源的数量和浓度,如合理选择设备、工艺和原材料。

3.防护设备: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尘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4.通风系统:确保粉尘作业区域内的通风设备正常运行,及时清理和更换过滤网。

5.清洁措施:要求粉尘作业区域的定期清洁,包括地面、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减少粉尘积聚。

6.个人卫生:提供洗手设施和饮用水,鼓励员工在作业前后及时进行个人卫生清洁。

7.健康监测:针对粉尘作业的岗位,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定期检查员工的健康状况。

8.应急准备: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五、培训和教育1.入职培训:新员工入职前,进行粉尘作业相关知识和防护方法的培训。

2.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职业健康知识和防护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意识。

3.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员工对粉尘作业危害的认识和了解。

六、监督和纠正措施1.监督检查: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或委员会,定期进行粉尘作业区域的检查和监督。

2.隐患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并留存相关记录。

3.处罚措施:对严重违反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和处理。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4篇)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4篇)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本制度制订。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进行粉尘作业的人员,包括建筑施工、工业生产、装修等工作场所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粉尘作业指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装修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包括有毒有害粉尘、石尘、金属粉尘等。

第四条公司领导对粉尘作业防护工作高度重视,将加强粉尘作业防护工作纳入公司安全生产体系,确保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第二章粉尘作业防护的基本要求第五条粉尘作业防护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护措施齐全”的原则,减少和控制粉尘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危害。

第六条公司应对粉尘作业进行严格管理,明确粉尘作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作业工艺、防护要求等,并向作业人员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实用的防护培训。

第七条员工必须严格遵守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参加防护培训,合理使用防护设备,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第八条公司将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定期对粉尘作业区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标准。

第九条作业人员在发现粉尘作业区域的环境异常时,应立即上报,并停止作业,等待上级处理。

第三章粉尘作业防护管理的具体措施第十条公司将根据粉尘作业的具体特点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工程控制、工艺改造、个体防护等。

第十一条工程控制措施包括:粉尘作业区域的封闭、隔离,粉尘作业设备的密封,工作场所的通风等。

第十二条工艺改造措施包括:优化作业工艺,降低粉尘产生的速度和浓度,替换有害材料等。

第十三条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尘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等,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和粉尘类型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

第十四条公司将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粉尘防护培训,包括粉尘作业的危害性、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急救知识等。

第十五条公司将建立健全的粉尘作业监测机制,对作业区域和作业人员的粉尘暴露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公司粉尘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使本公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公司粉尘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要保证生产车间粉尘吸收装置的良好运行,督促员工正确佩戴防尘口罩,做好职业健康防护工作。

5、生产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在易扬尘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企业对易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7、对生产过程,应逐步实行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控制,以减少粉尘的产生。

8、粉尘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9、企业应配备必须的急救器材和药品,编制好《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10、企业应安排接触粉尘作业的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1、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化学品物料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了防止职业危害中毒事故发生,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公司化学品物料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限制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气体聚集,对可能有毒有害气体挥发的地方,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对各种可能产生低毒物的过程,实行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控制。

以无毒、低毒工艺与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

6、有低毒物产生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7、企业配备必须的急救器材和药品,编制好《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8、企业应安排接触毒物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企业对产生毒物的作业场所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公司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公司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公司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6、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8、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彻底消除噪音的情况下,必须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9、企业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高温作业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公司高温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公司高温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首次参加高温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才能上岗。

4、凡是新、改、扩建工程的防暑降温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5、高温车间应采取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合理安排进风口和排放口。

6、企业对产生高温的作业场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在高温作业场所附近,应设置员工休息室。

8、按规定给高温作业人员提供茶水、淡盐水、人丹、风油精等清凉饮料及防暑药品。

9、给高温作业人员发放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阻燃服、护目镜、面罩等。

10、企业应安排接触高温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1、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标准1总则 1.1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

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范围为100KHz~300GHZ。

防护限值与频率的关系见下图。

1.4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1总则1.1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

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范围为100KHz~300GHZ。

防护限值与频率的关系见下图。

1.4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2电磁辐射防护限值2、1基本限值2、1.1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2、1.2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2导出限值2、2、1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rc="" border=0>注: 1) 系平面波等效值, 供对照参考。

2) 供对照参考, 不作为限值; 表中f是频率, 单位为MHz; 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2、2、2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2要求。

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rc="" border=0>注: 1) 系平面波等效值, 供对照参考。

2) 供对照参考, 不作为限值; 表中f是频率, 单位为MHz; 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2、2、3对于一个辐射体发射几种频率或存在多个辐射体时,其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之和,应满足式(1):式中:第i个辐射体j频段辐射的发射水平;对应于j泼动的电磁辐射所规定的照射限值。

2、2、4对于脉冲电磁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其瞬时峰值不得超过表中1.2所列限值的1000倍。

2、2、5在频率小于100MHZ的工业、科学和医学等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1.6A/M的磁场下8H连续工作。

3对电磁辐射源的管理3、1下列电磁辐射可以免于管理3、1.1输出功率等于和小于15W的移动式无线电通讯设备,如陆上、海上移动通讯设备以及步话机等。

3、1.2向没有屏蔽空间的辐射等效功率小于表3所列数值的辐射体。

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height=202 alt="" src="" width=569 border=0>3、2凡其功率超过3、1所列豁免水平的一切电磁辐射体所有者,必须向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并接受监督。

3、2、1新建或购置豁免水平以上的电磁辐射体单位或个人,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3、2、2新建或新购置的电磁辐射体运行后,必须实地测量电磁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必要时以实测为基础划出防护带,并设立警戒符号。

3、3一切拥有生产电磁辐射体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加强电磁辐射体的固有安全设计。

3、3、1工业、科学和医学中应用的电磁辐射设备,出厂时应定期检查这些设备的漏能水平,不得在高漏能水平下使用,并避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3、3、2长波通讯、中波广播、短波通讯及广播的发射天线,离开人口稠密区的距离,必须满足本规定安全限值的要求。

3、4电磁辐射水平超过2、2、1规定限值的工作场所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防护设备。

3、5对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人员,应施行电磁辐射防护训练。

训练内容应包括:A、电磁辐射的性质及其危害性:B、常用防护措施、用具以及使用方法;C、个人防护用具及使用方法;D、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4电磁辐射监测4、1对超过豁免水平的电磁辐射体,其拥有者必须对辐射体所在的工作场所以及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A、新建、改建、扩建后的辐射体,投入使用后的半年内提交监测报告。

B、现有的辐射体在本规定生效后半年内提交监测报告。

4、2工作场所监测:4、2、1当电磁辐射体的工作频率低于300MHZ时,应对工作场所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分别测量。

当电磁辐射体的工作频率大于300MHZ 时,可以只测电场强度。

4、2、2测量仪器应尽量选用全向性探头的场强仪或漏能仪。

使用非全向性探头时,测量期间必须不断调节探头方向,直至测到最大场强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