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操作技巧心得

合集下载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体会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体会

结肠镜单人操作的体会作者:汤毅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2期【关键词】结肠镜检查;单人操作法文章编号: 1003-1383(2013)02-0259-03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49结肠镜是诊断大肠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已广泛运用于临床。

单人肠镜已成为国际上结肠镜插入新方法,已在国内推广[1]。

而双人操作曾是我们国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因其操作安全、简便、低痛、成功率高、节省人力资源及有利于开展内镜新技术等优点[2]而得到我国内镜医师一致认可。

我院自2009年开始尝试改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对其优越性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现将操作体会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进行全结肠检查患者共2308例。

其中男1002例,女性1306例。

年龄12~94岁,平均年龄43.2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便秘、血便、里急后重、腹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

2.肠道准备术前一日低渣饮食,检查当天早上禁食,早上8点口服甘露醇500 ml,温水1500 ml或老年患者饮糖盐水1500 ml,1小时内喝完;或口服磷酸钠盐90 ml+温水1500 ml,50分钟内喝完;不能耐受饮水或肠梗阻者则清洁灌肠2~3天,检查当天早上再次行清洁灌肠。

术前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

3.操作方法采用Fujinon EC590WM电子结肠镜操作。

内镜主机及监视器位于操作者对侧的床尾;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

左手握镜身控制部,右手握镜身20~30 cm刻度处。

检查前予适量耦合剂涂镜身前段增加润滑作用。

按循腔进镜原则,采用短缩法检查;根据大肠走向不断调整镜头方向,右手适当旋转镜身,配合拉、勾尽可能拉直肠道,只要能判断肠腔方向,就尽可能少充气,多吸引;进镜至距肛门15~20 cm处适当让患者改为平卧位;在进入乙状结肠后反复多次快速进退以拉直镜身,大部分以右旋镜身为主,并适当按压腹部,基本上都能顺利通过;只要能顺利通过乙状结肠,并保持肠管缩短状态,通过其它肠管也可以适当按压腹部或变换患者体位,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整条大肠检查。

肠镜检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肠镜检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肠镜检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肠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体检方法,通过使用肠镜在肠道内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肠道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但是,肠镜检查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注意事项,需要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做好准备,遵守医生的指导,在检查过程中注意安全,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1.准备工作
在进行肠镜检查前,需要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进行。

通常推荐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食,并进行肠道准备工作,以便于医生在检查时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肠道情况。

肠道准备工作包括口服泻药或者灌肠清洁,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使用哪种方法。

2.检查过程
在进行肠镜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并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医生会将肠镜通过肛门缓慢地插入肠道,并通过肠镜上的摄像机观察肠道的情况。

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取一些肠道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这对于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3.检查结束
检查完成后,医生会将肠镜缓慢地退出患者的肛门。

由于肠镜检查是一种有些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轻微的不适感,但这种不适感通常可以通过轻轻按摩腹部进行缓解。

2.遵守医生的指导
在进行肠镜检查时,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配合医生合理完成检查过程。

如果出现不适感,可以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注意安全
肠镜检查过程中,要注重安全,特别是在检查床上必须保持平稳,避免突然移动。

如果患者有肠道疾病或者胃肠道出血的情况,需要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能够提供更加安全的检查环境。

消化内科实习护士在胃肠内镜检查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消化内科实习护士在胃肠内镜检查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消化内科实习护士在胃肠内镜检查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一、背景介绍胃肠内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消化内科实习护士来说,能够参与并积极学习这项技术是一种宝贵的机会。

在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胃肠内镜检查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二、准备工作1. 仔细阅读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 确保内镜设备及其配件的完好无损,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和准备工作。

3. 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病情和内镜检查的目的,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以及可能的不适感和并发症,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操作技巧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2. 细心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做好镇静剂的使用,保证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检查。

3. 对内镜仪器的握持和灵活运用有一定的技巧要求,通过多次实践能够逐步掌握。

4. 检查过程中,应注重与医生沟通协作,及时提供所需的器械和配合医生的操作。

5. 检查结束后,对内镜仪器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安全。

四、与患者交流与安抚1. 内镜检查对患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担心和恐惧,我们需要耐心和温柔地与患者沟通,解答其疑虑和恐惧。

2. 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向患者解释检查的进展和可能的不适感,让患者感到被关注和理解。

3.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疼痛,要及时停止检查并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五、注意事项1. 在整个内镜检查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专注和细心,不偏离医生的操作要求,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对于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要保密,避免不必要的泄露。

3. 注意术后观察,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或不适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处理。

六、心得体会通过参与胃肠内镜检查的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临床操作的重要性,也更加了解了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和紧密合作,这对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进修心得:肠镜诊疗应知的那些事儿

进修心得:肠镜诊疗应知的那些事儿

进修心得:肠镜诊疗应知的那些事儿大学肿瘤医院是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其镜科各种镜设备及配件齐全,布局合理、日常开展消化镜诊疗病例数多,更重要的是在徐国良主任带领下的镜团队技术精湛,对肿瘤的镜诊断、评估,良性肿瘤以及早期癌的镜治疗,尤其是对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镜处理,都具有独到的水平。

很荣幸,在医院及科室领导的支持和大力鼓励下,本人于2015年8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在大学肿瘤医院镜科顺利完成为期三个月进修学习,进修的科目为消化镜(胃、肠镜),在学习过程中,本人很快融入镜科这个大家庭中,开展日常消化镜操作学习,但由于本人为胃肠外科医生,无镜操作基础,学习一度遇到较大困难,高晓燕、罗广裕教授,林世永医生等带教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不厌其烦的向我讲解消化镜操作各项要点,并针对我个人具体情况,建议我从相对容易的胃镜操作入手,再学习肠镜操作,不能操之过急。

果然,在学习胃镜过程中,逐渐熟练镜的操控,融会贯通,使得之后学习肠镜操作时,难度大大降低,学习进度得到带教老师及一起进修的同行高度认可。

为期3个月的进修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收获颇多,故而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期间掌握了胃、肠镜的基本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熟悉了解胃、肠镜相关的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较好地完成了进修的学习任务,未发生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收获令我受益匪浅并将受益终身。

在多数医院胃肠镜操作为消化科医生执行的今天,本人以一个胃肠外科医生的身份参与到胃肠镜操作诊疗活动中去,换了个角度了解胃肠镜诊疗,顿觉耳目一新,往常的一些想法,现在想来甚是幼稚,起码缺乏全面了解,想必早已给人留下无知印象。

通过初步的进修学习,感觉关于肠镜诊疗,以下事儿虽小,但不一定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甚至胃肠外科医生所熟知,有必要将自己的粗浅认知及感受说说。

一、肠镜为什么只有130cm长?是不是越长越好?大肠是指从盲肠到肛门之间的肠管,如果伸展开大约有1.5~1.8m 长,收缩状态下大约长70~80cm。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插入技术与技巧姜泊周殿元结肠镜插入技术分为两种, 一是在我国广泛采用的双人操作法(two men method);另一方法为单人操作法(one man method);是由美国学者Waye [1] ,Shinya[2]于七十年代后期先后创立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在国外被广泛采用的结肠镜检查技术。

这一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检查者为一个人,用其左手控制角度、送气/水、吸引,同时用右手插入及旋转内镜,遵照不使肠管过度伸展的原则,通常是一边进行肠管的短缩化一边进行插入。

单人操作法历经20余年的实践,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了操作理论及技巧,操作方法已臻成熟。

随着结肠镜的结构、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单人操作法的推广应用日显重要,其主要原因有二:(1)放大内镜的应用要求操作更为精细,尤其是对微小病变的观察,要求术者具备高超的操作准确性,使镜头尽可能贴近病变,以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

在这种技术的要求下,只有单人操作才有可能达到。

而双人操作则由于两人的配合难以十分准确, 所以很难达到精细观察的目的;(2)单人操作由于操作手感明确,可以避免粗暴动作,病人痛苦小,安全程度高。

由于上述原因,欧美国家早已全面推广;在日本,80年代初在几位热心单人操作法先驱者的推广下,克服各种阻力[3],目前近95%的内镜医师采用单人操作法。

在我国,尽管1982年美国学者Waye和日本学者冈本平次(Shinya式单人操作法)先后来我国表演单人操作法;后来,迄今远未推广,仅有少数医院在应用。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及国内内镜会议上不断安排单人操作法示范表演, 工藤進英又多次来华推广,广大内镜医师已认识到单人操作法的优越性,推广单人操作法势在必行。

纵览Waye ,Shinya以及日本学者的单人操作法,我们认为“轴保持短缩法”(改良Shinya操作法),易懂易学,因此,本章以工藤進英的《结肠镜插入法—从初学者到熟练者》[4]一书为蓝本,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5],介绍如下。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

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单人肠镜操作技巧(四)17.压腹是一个值得好好探讨的课题,实践中,有效的压腹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1)你自己心中是否有数内镜的弯曲或N袢是在哪个位置?准确判断是基础,比如横结肠下挂,你从脐下向心轻轻推压腹部;脾区弯曲后对乙降交界形成压力,N袢容易产生,增对这个结点可以在左下腹压腹以减小内镜弯曲空间,避免其产生;阑尾炎、子宫肌瘤手术造成乙状结肠向右下腹过度弯曲,在右下腹或中下腹限制其弯曲的幅度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和提高进镜的效果。

2)压腹需要起效!并不是说你压了就行了,而需要通过判断压腹对你进镜的影响而灵活调整压腹的角度、力度。

失败的压腹有时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证实你的判断是对是错,如果是错了,那袢又会在什么地方等等。

3)压腹是肠镜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能抱有单靠压腹来处理困难的幻想。

别觉得压腹说明技术不行,相反,压腹体现了一个肠镜医师对肠镜、肠道的理解,不断的琢磨、体会才能了解你的操作其到了什么反应,你的镜子是否如你所愿等。

但若单手肠镜基本技巧尚不熟练,压腹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技术为上!其中压腹也是一门技术。

18.肠蠕动频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结肠炎症;②患者紧张;③注水温度偏低;④注气注水过多物理刺激。

而以第④点最为重要!从楼主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向里充了不少气,而且你越充气,它蠕动越频繁,越频繁你越注气,它就更胀,本该张开的肠腔,会由于部分肠腔的过度充气而在局部难以扩开。

你所描述的情况,大多是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少数病例则分布于其他原因中)。

麻烦来的时候,别着急,仔细分析矛盾的成因,也是肠镜提高的重要方面。

我的体会是,安抚患者,暂停肠镜嘱其休息片刻,在其休息过程中不断抽气,其实单手技巧的精妙在于肠腔不充气甚至是抽气的过程中进镜!所以碰到这种病人更加需要反其道而行,多能解决。

遵循“吸气-进镜-拉镜”这一根本要义,有时候比旋镜更有意义,练就一付鹰眼,才是真功夫。

我的肠镜操作心得【范本模板】

我的肠镜操作心得【范本模板】

我的肠镜操作心得苏州大学附二院祝建红一直想把自己对肠镜的理解写下来,但碍于文笔有限,一直没有勇气,最近在长海进修ERCP,空闲时去看符老师做肠镜,和他一交流,发现很多观点不谋而合,而我的内镜水平,从胃镜受到天狼星胃镜操作心得的影响很大,也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共享,中间可能引用部分工藤的结肠镜插入法的内容(我差不多看了十遍),但决对不是抄袭。

第一部分:肠镜为什么难学很多人在学习肠镜,但肠镜确实很难学,能做了但要做到病人不痛而且很快到回盲部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这是很多人问我的问题,也是我刚学肠镜时困惑的问题,其实主要是:肠镜没有固定的招式,不象胃镜,路是固定的,到贲门口肯定是左转后右转,大钮up,一招一式很清楚,但肠镜则不是,肠子的走向千变万化,不可能谁会告诉你到哪应该怎么走,怎么动纽,所以肠镜只有原则,套用武侠的一句话:只有心法,没有固定招式,修行在自身。

第二部分:那些肠镜的基础1操作肠镜时的姿势,个人很强调操作肠镜时的姿势,因为那是练武时的马步,我当初初学肠镜时就是没注意这一点,现在想改有点改不掉,基本姿势如图图中的重点是:a右手不能离开镜子,b:右手距离肛门口30cm左右(我当年就是没注意这一点,现在在努力改正中),大家初学时一定要坚持这样的姿势,对于你以后的肠镜高度有很主要的作用,相当于练武时的马步。

2关于肠镜本身,我们一直在操作肠镜,但你了解你使用的武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吗,当然,我不是指它的钮什么的,我是指镜身,下图可帮助你们理解,肠镜是竹节样结构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镜子不能推,要旋和拉的基础.上图工藤的书里用来解释为什么要保持镜身的直,也就是保守镜身的自由度,但为说明如何保持,却写得很含糊,我自己总结出两个字,旋和拉,其实镜身的结构和玩具蛇是一样的,你拉,它会变直,你旋,它也是直的,而且,你把蛇扭出个圈,你转它尾巴,它不但会变直,蛇头还会往前走(你们能理解我这句话吗,如果理解就往下看,如果不理解去买个玩具蛇玩玩。

我的肠镜操作心得

我的肠镜操作心得

我的肠镜操作心得肠镜操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窥镜技术,用于检查和诊断消化道疾病。

在我从事肠镜操作的多年经验中,我发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1.准备工作:在进行肠镜操作之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了解,了解其病史以及过去的手术史等。

其次,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消毒,确保仪器的安全和卫生。

最后,进行麻醉,使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安全。

4.注意术后护理:肠镜操作之后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特别是是否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其次,要给予患者适当的疼痛缓解和护理,帮助患者恢复。

最后,及时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治疗调整。

在我进行肠镜操作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操作技巧,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心得:1.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进行肠道检查时,要对肠道内的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特别是对于微小的病变,要注意仔细观察和记录。

同时,要注重观察肠道壁的颜色、纹理和血管分布等,以及有无其他异常的器官或结构。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灵活掌握肠镜:正确握持肠镜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操作肠道和获取更好的视野。

在握持肠镜时,要灵活运用手和手腕的力量,控制肠镜的方向和深度。

同时,还要注意调整镜头的角度和放大倍数,以便更好地观察病变和获取图像。

3.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在进行肠镜操作之前,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操作的过程和风险,并回答患者的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病变的情况和治疗的效果,以及后续的护理和随访。

4.持续学习和改进:肠镜操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和专业的技术,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改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不断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镜操作心得脾曲通过方法:1.在紧挨脾曲部确位,使内镜直线化,镜身的自由感和肠缩短后内镜插入的长度(40cm)之后,充分抽吸空气,调角度向上并右旋内镜后,立即向左反旋转内镜。

2.穿过第一个皱褶后,一边抽吸空气一边左旋内镜,便进入横结肠(其内腔呈三角形)。

3.为使脾曲部的弯曲钝角化,应稍稍回收角度,并使肠管与内镜镜身保持一致的同时,向内插入。

如果由于脾曲的角度过大,无法顺利进入横结肠,接着可以采用以下4个不同的方法尝试通过脾曲。

首先采用吸气的方法,通过吸气使由于过度充气造成的角度过大得以缓和,容易通过一些。

如果依旧无法通过,那么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就是让助手用右手压迫B点,使脾曲的角度变成钝角,以便容易进入横结肠的肠段内。

如果不行则不妨尝试第三种方法,改变体位,此时可以让病人采用右侧卧位,因为这样的体位改变,会使肠腔内原有的气体到达脾曲,肠段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得脾曲的角度变得柔和,肠镜通过自然也变的容易许多了。

一般大多数病例通过以上操作都可以顺利通过脾曲,进入横结肠。

如果操作失败,那么上级医生同样可以重复以上的操作;如果再失败,那么就尝试第四种方法,即逆时针旋转镜身,把下一肠腔的走向放到监视器的正上方,然后把向上的旋钮逐渐调大,并且向内进镜小于10cm,如果幸运通过此“滑进”技术。

发现横结肠的入口,那么结果也是不错的。

事先说明一下,我是一个单人肠镜的初学者,原来在单位做过一些双人肠镜,但没有人指点,技术很差,提高也很慢。

今年1、2月我到南方医院学习单人肠镜,在其内镜中心潘德寿主任等老师的指点下,感觉提高很快。

到今天我完成了30例病人(在南方医院做了20例,后来休息了一段时间,再加上我们医院肠镜病人比较少,所以动手机会不是特别多,但我一直在努力),所以还只能算初学者。

头10例我一例也没有完成,但从第11例到现在,只有2例没有做完,其中还有一例是因为病人有肛裂,疼痛难忍。

所完成的病人基本没什么痛苦。

今天写这些是为了把每一例病人的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和所有单人肠镜的初学者交流心得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一定会对我们技术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也希望单人肠镜的高手能多多指点。

下面我从今天的病人谈起。

今天是我做的第30例单人肠镜。

是一个34岁的男性,从症状上看像一个肠激惹。

这个病人我做了45分钟(比较慢,不好意思),到达回肠末端,病人没有太大痛苦。

这个病人虽然不太顺利,但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情况让我还是有很深的体会,当然是作为一个初学者了。

1.降乙部通过的很顺利。

这个病人的乙状结肠不算长,走行也基本正常。

通过降乙的手法和我在模型上演练的一模一样。

先是用快速往返进退内镜的手法迅速通过直乙,到达降乙后尽力将镜头贴近降乙弯曲部,打大钮,钩住弯曲的肠袢,右旋拉镜,然后去直镜身,调节方向钮,调出肠腔,然后顺势送镜,镜身即进入降结肠。

通常我在模型上演练时,一般要拉3、4次,才能拉直乙状结肠,暴露出降结肠。

今天拉一次,肠腔就出来了,所以开始特别兴奋。

但没想到后面的困难接着就来了。

2.过了降乙,下一个关卡就是脾曲了。

到达脾曲时,镜身只进了40cm,应该说前面的肠段拉得还是比较直。

但绕过脾曲的一个肠袢,肠腔暴露的很好,就是送镜,镜头不走。

我怀疑,进镜是乙状结肠可能还有袢曲。

这个时候如果有助手,帮我扣住镜身,应该能顺利通过,但可惜只有我一个人操作。

所以只能反复进镜,退镜,变换体位。

最终还是通过了。

3.这个病人横结肠比较长,可能还有些下垂。

所以最大的困难出现在了横结肠中段,由于前面过脾曲时受了点阻碍,结果气可能打多了。

镜身见到一个弯曲时,看得到弯曲的方向,却看不到肠腔。

我开始以为是病人肠腔痉挛,就送气,送镜,想探出腔隙,钩住肠袢再拉镜。

但反复进镜,依然看不到腔隙,这个时候当然不敢送镜了。

反复折腾了好一会,看到肛侧的肠腔有些充盈,才想到也许是充气过度,肠道弯曲部形成了锐角,肠壁叠在一起,自然无法暴露。

于是开始吸气,终于在弯曲的方向漏出一点腔隙,我赶快接着吸气,然后送镜,钩住暴露出来的肠腔弯袢,再拉镜,终于将横结肠拉直,然后送镜就到了肝曲。

在这里我估计耽搁了有10来分钟。

4.这个病人的肝区不难过,轻微吸引,然后打大钮,钩住弯曲部,轻微拉镜,就暴露出升结肠上段。

这个时候病人是左侧卧位,过肝区的习惯姿势。

但这个病人升结肠上段暴露的并不好,肠腔显得弯弯曲曲,我再送镜,镜头反向后退,这个时候镜身大概进入了60-70cm左右。

我再反复的进镜,退镜。

效果并不好,有时还会退出肝曲,一直没办法把升结肠拉直。

最后我想不行就换个姿势吧,让病人改成仰卧位,没想到升结肠一下子就完全直挺挺地暴露出来。

顺势一送镜子,很快就到了回盲部。

通过这个病人给我几点提示:1.过乙状结肠要快,但不要着急。

在乙状结肠就要开始拉镜,只有将乙状结肠取直,后面的肠段才能顺利通过。

2.就是一定要注意注气和吸气的调配,不要过度注气,一旦肠腔形成锐角,进镜就比较困难,而且病人痛苦也大。

3.助手的配合相当重要,这个病人如果有助手适当的协助,应该会很顺利完成。

另外变换体位,对进镜的帮助也很大,要学会应用。

以上是我这例病人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也希望高手能多多指点。

我过脾曲出现的问题,工藤同样有讲到:虽然横结肠的内腔清晰可见,但无论怎样推进内镜也不能使其接近横结肠,或退回很远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答:可以试行以下4 种方法。

(1) 充分向后拉内镜以免乙状结肠打弯或形成袢曲,使肠管伸直,短缩。

(2) 请助手协助按压患者腹部,这是为了防止乙状结肠打弯,通常从患者右下腹部向脐下部按压。

(3) 让患者变换体位,仰卧较之左侧卧、右侧卧较之仰卧更易插入。

(4) 质地较软的内镜下半段较软,向其前端加力常较困难。

若此类情况经常发生,可以加用滑管(sliding tube)或更换质地较硬的内镜具体见下图的解析。

1.确认紧挨脾曲部直线化内镜,肠管短缩后内镜前端即有自由感,此时插入内镜约40cm,然后充分抽吸空气调节角度向上并右旋内镜,再立即向左反向旋转内镜。

2.穿过第一个皱褶后,一边抽吸空气一边左旋内镜,便进入横结肠(其内腔呈三角形)。

3.为使脾曲部的弯曲钝角化,应稍稍回收角度,并使肠管与内镜轴保持一致的同时向内插入。

横结肠的通过方法:“通过横结肠的中央部后,边左旋内镜边向后退镜,内镜的前端就会从患者的肛侧向头侧移动,同时从腹侧向背侧移动。

其结果就是横结肠短缩直线化,内镜的前端从横结肠中央部向肝曲部前进。

”肝曲的通过方法:“完全到达肝曲后,最重要的就是抽气和充分地退镜操作。

通过抽气将肠管壁充分吸到眼前并退镜,在肠管发生短缩后,要调角度和旋转操作。

多数情况下,调角度向上并右旋镜身,就可以插入升结肠。

”在肝曲部充分抽气之后,采用向后退镜的方法短缩肠管。

通过内镜前端向上弯角和右旋镜身便可进入升结肠。

根据工藤介绍的方法,我分析我上例病人的操作存在以下问题:1.因为我们镜身偏软,旋镜和送镜不够自如。

2.注气过多,使横结肠中段形成锐角夹角。

在抽气后见到腔隙就迫不及待的进镜,这个习惯不好。

应先拉镜取直镜身,缩短肠腔,充分暴露肠腔再送镜。

3.作过程要注意拉镜的技巧,正如2楼的战友指点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合理的拉镜让插入变得更加轻松。

今天先谈这些,明天还有肠镜,明天再和大家一起交流过乙状结肠的体会。

套用工藤的一席话开始今天的话题:“大肠走行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初学者和中级者一旦掌握了自己的一套顺利插入的方法就会被“我终于发现了结肠镜插入法的真理!”、“结肠镜之神终于向我微笑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成就感所包围。

但是这种感觉通常都不会持续很久。

很快又会觉得结肠镜之神在作弄人!然而这正是由于自己的插镜技术尚未臻熟练的缘故。

内镜医生正是在理论和实践,假设和验证,荣耀和挫折的反反复复中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

”先向大家解释一下,我所在的医院是一个部队的二甲医院虽然,很早就开展胃肠镜了,但技术水平一直不高,设备也很老久,肠镜还是用了十几年的纤维镜,镜身偏软,即便在体外旋镜都十分吃力。

肠镜病人也很少,一周能做3例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每一例病人对我都十分重要。

也许正应了工藤所说的:内镜医生是在荣耀和挫折的反复中前进。

节前刚做了两例成功的肠镜,自以为有了些心得,但节后的3例又让我跌了大跟头,今天的问题和昨天一样都出在横结肠中段,过度的充气使肠腔充盈,结果肠段之间形成锐角,而今天角度更小,通过难度更大。

由于没有照片,我只能简单画了一个图,见下图,3条曲线交汇的地方就是肠腔的走行,圆圈是充盈的肠腔,由于肠壁折叠在一起,这时根本没有腔隙可以通过,初学者通常会习惯吹气想冲开皱襞,但适得其反,更加充盈的肠腔只能是肠壁紧紧的贴在一起。

如果用力推镜,想挤开皱襞,又容易出现撕裂穿孔。

对初学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考验。

llr7627 你好!原来我们是师兄弟啊!我是04年到南方医院进候肠镜的单人操作的。

从学习回院到现在单人我是做了一些病人,体会如下。

第一、做肠镜不要急,特别是刚学习的时候。

急了不行的,越急越做不成攻。

第二、要会拉镜,这个是要有手感的。

肠镜说白就是要会拉。

特别是在降乙、横结肠、肝曲那些地方要会拉。

第三、控制注气,太多不行、太少了也不好,要注的刚好看清楚肠腔就行了。

第四、要有高手在旁边指导,在你做不进的时候帮你做,还有你做的不行的时候指点一下。

减少病人的痛苦,我非常反感一些医生,一个肠镜做一个小时都做不了,还不请高手做,把病人当猪玩。

我现在做了这么多病人,小孩子也做了一些。

我总体的感觉还是一个字,要会拉镜,特别是病人叫痛的时候。

其实这例病人乙状结肠通过十分顺利,开始我还对助手说,乙状结肠通过太顺未必是什么好事。

对初学者来说,顺利通过乙状结肠的后果就是容易忽视对乙状结肠的取直,但镜身到达横结肠时,麻烦就接踵而来。

先是由于前面形成袢曲,过脾曲费时费力,(这例病人我开始过脾曲的距离接近70-80cm,做到回盲瓣用了120cm,难怪病人腹胀难忍),时间一长,气体就开始充盈,紧接着在横结肠中段就架起了一道路障。

因此乙状结肠的通过十分重要。

今天先摘一段工藤关于气体控制的描述吧:“控制空气就是控制大肠”也毫不为过,由此可见空气量的调节,即送气、吸引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吸气不仅使内镜的相对插入成为可能(由于空气减少;伸长的肠管自然收缩、套叠在镜身上,虽然未推进内镜,而前端确实向深部肠腔插入了),而且是对观察、处理及检查等所有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的操作。

但是吸引时稍一疏忽就会吸进粘膜,这样一来反而更费时间,特别是在初学者之间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常所用的内镜(奥林巴斯公司制造)的吸引开口(钳子口)都在前端的右下方。

因此,在吸水时应稍微地弯向下,再稍向上方打一下角度;而吸气时,如果向上打角度,则会减少吸进粘膜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