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雷电活动的对流潜热特征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具有破坏性,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汕尾市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雷电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针对汕尾市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1. 雷电灾害的发生频率高汕尾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热,雷电活动频繁。
每年夏季,汕尾市都会出现大量的雷电活动,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2. 雷电灾害的破坏性大雷电灾害一旦发生,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雷电会引发火灾、爆炸以及损坏建筑物和设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3. 雷电灾害对农业和林业的影响汕尾市是一个农业和林业发达的地区,雷电灾害对农作物和森林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大面积的农作物和森林被雷击后,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
二、汕尾市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1.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针对汕尾市雷电活动频繁的特点,应当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网络,及时监测雷电活动的变化,提前预警,有效避免雷电灾害的发生。
2. 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在人们经常活动的建筑物和交通要道上,应建设避雷设施和防护设施,以减少雷电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在农业和林业生产领域,也应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作物和森林对雷电灾害的抵抗能力。
3. 加强公众安全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向公众宣传雷电灾害的危害性以及防护知识,增强公众的防雷意识和自救能力,提高他们在雷电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4.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防雷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措施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个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 科学规划和建设在新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时,应当充分考虑雷电灾害的影响,合理规划建设,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研究和防范,尽可能减少雷电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夏季多雷雨天气,雷电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雷电灾害的特征分析和防御措施两个方面,对汕尾市雷电灾害进行浅谈。
一、特征分析1. 雷电发生频率高:汕尾市夏季高温多雨,雷暴天气较为常见。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统计,每年汕尾市雷电活动频率在30次以上,且集中在6月至9月的夏季。
2. 雷电灾害造成严重后果:汕尾市农村地区较多,以农田、林地和渔村居多,雷电灾害容易对农作物、森林和居民造成重大损失。
现代化建筑较少,不少房屋缺乏防雷设施,居民易受雷击伤害。
3. 雷电灾害形式多样:汕尾市雷电灾害不仅仅是雷击,还包括雷电引发的火灾、损坏电力设施、破坏通讯网络等,影响范围广泛。
二、防御措施1.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提前了解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群众采取避雷措施。
2. 建设防雷设施:对重要单位、居民区、农田等区域建设防雷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接地装置等。
加强对居民建筑的防雷技术指导,提高防雷安全水平。
3. 提高公众防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普及防雷知识,指导居民在雷电天气中的行为方式和安全措施。
4.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相关部门的训练和配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设立专门的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5. 科学种植方式:农村地区是雷电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科学种植可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比如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合理间隔植物,避免雷电通过植物传导。
6. 加强电力设施建设:电力设施是雷电灾害的主要受害对象,加强对电力设施的建设,采取防雷措施,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电力中断和损毁。
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表明,该地区雷电灾害频发且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建设防雷设施,提高公众防雷意识,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科学种植方式,加强电力设施建设等。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季风影响明显。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雷电灾害在汕尾市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御措施。
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雷电活动频繁:汕尾市雷暴活动非常频繁,尤其是夏季,雷电频率较高。
这与汕尾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周边的山地和海洋形成了气流的汇聚和对流,为雷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雷电灾害损失大:由于汕尾市雷暴活动频繁,造成的雷电灾害损失较大。
雷电对农田、建筑物和电力设施等都有很大的破坏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和经济损失。
3. 雷击点分布广:雷击点分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城区,还包括农田、水域等地。
这与汕尾市的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有关,山地、水域等地形对雷电的吸引较大。
针对以上特征,应采取以下防御措施:1. 增强雷电监测能力:市政府应加大对雷电的监测力度,建设雷电监测网,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
2. 高风险区域加强防护:对市区和高风险地区,如农田、水域等,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包括建立地下避雷器和防雷针等,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介,向市民普及雷电知识和防御技能,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4. 强化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对于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应加强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接闪装置等,确保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
5. 加强电力设施的防雷能力:对于电力设施,特别是变电站、输电线路等,应进行防雷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减少电力设备的损坏。
综上所述,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有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损失大和雷击点分布广。
为了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防护措施的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建筑物和电力设施的防雷能力。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雷电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雷电灾害特征和防御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雷电活动频繁。
汕尾市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之下,夏季热湿,容易形成对流云团和雷暴天气,雷电频率较高。
该地区地势开阔,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成为雷电活动集中区域。
二是雷击点较多。
由于汕尾市农业占据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农田、果园、渔港等开阔区域较多,成为雷电的主要打击目标。
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金属塔等也容易成为雷击点。
三是雷电灾害损失严重。
雷电灾害对于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农田、果园和渔船等受损甚至损失。
雷电灾害还对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威胁,可能引发火灾和事故。
针对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采取以下防御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加强雷电监测预警。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体系,及时获取雷电活动的信息,做好预警工作,通过预警措施减少雷电灾害对人们的危害。
二是加强农田和果园的防雷措施。
农田和果园是雷击点集中区域,可以采取导线引雷、避雷网和避雷针等措施,降低雷电灾害对农田和果园的影响。
三是加强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对于高层建筑、金属塔等容易成为雷击点的建筑物,应加强防雷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减少雷电灾害对建筑物的危害。
四是加强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雷电灾害的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防雷意识,提高应对雷电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汕尾市作为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需要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特征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只有从多个方面全面预防,才能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因地理位置靠近海岸线,属于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
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御能力,本文将对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御措施。
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雷电活动频繁:汕尾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较高,湿气较大,这种气候条件为雷电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夏季,雷电活动更加频繁,降雨量大,导致雷电灾害的风险增加。
2. 雷电灾害多发地点集中:汕尾市大部分是农田和山地,而这些地方是雷电灾害的高发地带。
市区建筑物密集,且大多是高层建筑,也容易成为雷电袭击的目标。
3. 雷电灾害形式多样:汕尾市的雷电灾害不仅仅是雷击,还包括雷暴风、雷电引发的山火等。
雷暴风是伴随雷电的强烈风暴,易造成倒杆、拔蓝、倒树等影响。
而山火是雷电引发的火灾,由于地势陡峭、植被多野草等原因,火势往往迅速蔓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针对上述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御措施来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影响:1. 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在汕尾市设立雷电监测站点,通过实时监测雷电活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科研工作,提高对雷电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2. 加强雷电防护设施建设:对于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应加强雷电防护措施的建设,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以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设施的破坏。
3. 加强防火措施:针对山火灾害,要加强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要加强对山区的巡查,及早发现和扑灭火源,减少火灾的蔓延。
4.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雷和防火意识,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夏季,要加强户外活动的安全管理,尽量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
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有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多发地点集中以及雷电灾害形式多样。
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可以采取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加强雷电防护设施建设、加强防火措施以及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等一系列防御措施来降低雷电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障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近50年广东省雷暴、闪电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

的大气环流I 、气压场、遥相关型的频率和强度‘】 ” 、
温度和降水场 、雨 日等在全球气候变 暖的大背景下 , 都 发 生 了明 显 的变 化 。文 献 [3研究 了广 州 15 — 11 9 1 19 年雷暴 日的变化 ,但这也仅是一个城市 雷暴 日的 99 变化 ,很难有代表性 。我们认为雷暴 、闪电的气候 变
近5 0年 广 东省 雷 暴 、 闪 电 时 空变 化 特 征 的研 究
易燕 明,杨兆 礼 ,万齐林 ,蒙伟 光
( 国气 象 局广 州热 带海 洋气 象研 究所 ,广 东 广 州 5 0 8 中 l 0 0)
摘
要:用 15 — 1 4 97 20 年广东省 2 站和 15 — 14 3 4 91 20 年曲江、广州、 3 汕头、湛江 4 站的年、 月雷暴、闪电的观
闪电与区域强 降水 的关 系嘲 等方面 。另外 ,文献 【】 7研 究 了各类不 同云 系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 。 文献 【】 8根据
间空 间分 布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特征 。
收 稿 日期 : 060 -6 20 -22 ;修 订 日期 :2 0-42 0 60-8
基金项目:科技部 20 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 0 5 I J 1 );广州市科技局项 目 ( 04 3E 0 I) 05 20 DB3I0 20 Z .0 1 共同资助
关 键 词:广东省 ;雷暴 ;闪电 ;时、空特 征 ;趋 势系数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2 4
1 引
言
广东地 区1,-F O 'D 和T A定位技术得 到的2 1i  ̄ 年的地 闪观 测资料 ,研 究了广东地区雷电参数的一些基本特征 和 地闪空间分布的 日变化 。 文献 【】 9 比较细致地研究 了广 州市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 。也有些工作是研究省份 区 域的闪电特征【1o但是 , 8O ’] 上述所有研究都 只使用2 — 3 的雷暴 和闪电定位仪 资料 ,没有 涉及到 雷暴 、闪 年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的东部,东临南海,是一个地处海滨的城市。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当雷电灾害发生时,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也会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带来影响。
对于汕尾市来说,了解雷电灾害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分析以及防御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雷电频率高汕尾市由于地处海滨,气候湿润,夏季潮湿炎热,是雷电频率较高的地区。
每年的夏季,雷电活动频繁,往往会出现连续多日的雷电天气。
这种雷电频率高的特征给城市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降水量大雷电灾害通常伴随着大风、冰雹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在汕尾市,雷电天气一般都会伴随着大雨,降水量较大。
这种情况造成了城市内涝和交通受阻等问题,给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 电力设施受损雷电灾害会对城市的电力设施造成严重的损毁。
雷电引发的火灾、电线断裂等问题会导致供电中断,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不便。
4. 危害人身安全雷电灾害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一旦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就会面临被雷击的危险。
雷电还会对建筑物和交通系统造成损害,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二、汕尾市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1. 提高防雷意识市民应该提高防雷意识,尤其是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夏季。
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选择避雷设施齐全的地方,避免在开阔的场地或高大的树木下停留。
在遇到雷电活动时,要及时躲进安全的场所,避免在露天或开放的地方逗留。
2. 安装避雷设施公共场所和重要建筑物应该安装有效的避雷设施,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对于一些易受雷击的设备设施也应该做好防护措施,减少雷电对设备的损害。
3. 做好防汛准备在雷电活动频繁的时候,一般伴随着大雨,城市内涝的可能性较大。
相关部门和市民应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加强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清理,及时疏通排水沟渠,减少内涝问题的发生。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摘要】汕尾市是一个容易受到雷电灾害影响的地区,为了有效应对这一自然灾害,本文对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雷电灾害的危害性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
研究了汕尾市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为制定防御措施提供了依据。
在探讨防御措施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御建议,以提升汕尾市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结合以上内容总结了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汕尾市及其他雷电灾害频发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危害性、发生规律、防御措施、能力建议、总结、展望未来、工作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汕尾市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地处南海沿岸,气候多变,雷电活动频繁。
雷电灾害给城市的居民和建筑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雷电灾害,需要对汕尾市的雷电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御措施。
目前,汕尾市的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和防御措施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的分析,揭示其危害性和发生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将总结现有的防御经验,提出建议,以提升汕尾市雷电灾害防御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和规律,探讨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提升汕尾市对雷电灾害的防御能力。
通过对雷电灾害的特征分析和发生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本研究提出的防御措施和建议,可以为汕尾市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确保人们在雷电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避险和应对,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汕尾市的防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6期2011年12月广东气象Guangdong MeteorologyVol.33No.6December 2011收稿日期:2010-11-20基金项目:2007年气象行业科研专项“珠三角城市群-海岸带复合体致灾雷电动力与物理化学特征及预警技术研究”(GYHY200706014),广东省气象局项目“广东海岸带地区不同下垫面雷电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008B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2011CB403400)作者简介:杨兆礼(1969年生),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7-6190.2011.06.013广东雷电活动的对流潜热特征杨兆礼,万齐林,陈子通(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摘要:基于LIS 和Latent Heat Research Product 等TRMM 卫星产品及广东省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对广东雷电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粤北、粤东和粤西等convLHMean (对流潜热)上下层差值为50K /h 以上的较大正值区域基本对应着较高的山脉地形,说明对流潜热的垂直变化与广东地区山地抬升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通过分析不同高度convLHMean 差值的分布,发现不同区域生成雷电需要的对流潜热条件不稳定高度是不一样的,另外上下层convLHMean 差值大值中心分布与陆地、海上及海岸带的flash 闪电中心分布基本对应;还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闪电密度与上下层convLHMean 差值的季节变化基本上呈现出相同位相的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5,且达到了99.9%的信度水平。
此外,还发现由于西江的convLHMean 分布特征,使得西江存在于较大的不稳定对流潜热能量区域中,顺着河流容易出现大片的雷电密集区域。
最后,通过分析上下层convLHMean 差值情况,发现在各种天气系统触发作用下,会释放出由下垫面地形抬升作用长期积蓄的这些对流潜热能量,从而引起强烈的雷电活动。
关键词:大气科学;雷电活动;下垫面;热力非均匀性;对流潜热;广东中图分类号:P4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190(2011)06-0043-04广东地区一年中受锋面低槽、西南槽、低涡、切变线和高空急流、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热带云团等各种天气系统和局部地区受热不均的影响,会有很多的雷雨天气[1-4]出现。
雷电活动的研究目前国内已做了不少的工作[5-12]。
雷电灾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的下垫面特征其活动特点差异较大,而陆地上目前闪电定位仪的观测组网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覆盖大部分陆地[13-15],对海面上的观测则鞭长莫及,而卫星覆盖范围广、资料时间序列长,是研究雷电灾害的一种重要手段[16-20]。
陈佑淑等[21]认为强对流天气发生需要3个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和抬升机制;纪文君等[6]研究发现下垫面的触发影响是强对流发生的关键因素,哪里触发因素强,哪里就有强对流的发生。
因此,下垫面的触发影响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和雷电活动具有关键作用。
由于对流潜热(convLHMean )产品与下垫面环境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由convLHMean 等相关对流潜热特征代表的下垫面环境对广东雷电活动分布的触发作用和影响。
1资料介绍本文选用了2005 2007年的TRMM_LIS 卫星资料、由TRMM PR 信息估算得到的潜热产品资料和广东省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热源产品使用的是每月平均的对流潜热(convLHMean )网格产品和2009年9月21日及3月28日的非网格产品,其中网格产品在垂直方向上从地表面到20km 高度共分为80层,每层高度为0.25km ,水平格距为0.5ʎˑ0.5ʎ分辨率,非网格产品从地表面到20km 高度共分为80层,每层高度为0.25km ,水平方向观测范围为49ʎ仰角;而TRMM_LIS 卫星资料使用的是0.5ʎˑ0.5ʎ的分辨率,分析中网格距取为0.25ʎˑ0.25ʎ,并根据马明等[11]的方法先计算出每年总注视时间的统计平均值,再得到总闪电密度估计值(简称闪电密度),单位:次/(km 2·年)。
2convLHMean 与雷电活动2.1convLHMean 与雷电活动的关系图1是2005 2007年闪电定位(a )、TRMM_LIS (b )、convLHMean (c )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以看出在陆地上和沿岸两侧,较强的对流潜热中心基本都对应着闪电发生的密集区,但很多闪电发生区并无对流潜热中心与之对应。
而离海岸线较远的海洋上常年有大片强对流潜热中心存在,但闪电发生次数不多,海面上发生的一些闪电区,也并无对流潜热中心与之对应。
考虑到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形成强烈对流时容易引发闪电,因此进一步考虑对流潜热的垂直差异与闪电之间的对应关系。
另外,影响不同层次对流潜热差值变化的因素较多,但在假设大气环境基本一样的情况下,对流潜热的垂直差异变化可能与地形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图2是2005 2006年高层与低层间convLHMean 的图12005 2007年闪电定位(a)(单位:次/年)、TRMM_LISP (b)(单位:fl/(km2·年))、convLHMean(c)(单位:K/h)分布差值分布,从图2b可以看出,粤北、粤东和粤西等convL-HMean上下层差值(10km高度减3km高度)为50K/h 以上的较大正值区域基本对应着较高的山脉地形,这说明对流潜热的垂直变化与山地抬升作用大小有较大的关系。
同时可以看出,8km与3km的convLHMean差值在珠三角和雷州半岛都有强度达50K/h的大值中心,而10 km与3km的convLHMean差值在珠三角、雷州半岛和海南岛3个地方都存在强度达52K/h以上的大值中心,这说明在珠三角和雷州半岛生成雷电需要的对流潜热条件不稳定高度在8km左右以上,在海南岛生成雷电需要的对流潜热条件不稳定高度在10km左右以上,而由于对流潜热与地形抬升作用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需要更强的地形抬升作用。
另外从图2几个大的10km与3km convLHMean差值中心来看,其分布与图1b陆地、海上及海岸带的flash闪电中心分布是基本对应的,如图1b中心在19.8ʎN、107.5ʎE一带和中心在21.7ʎN、111.5ʎE附近的两个雷电密集区位置都与图2b中相应位置10km 与3km的convLHMean差值在52K/h以上的大值中心区完全对应。
a.32层(8km高度)减12层(3km高度)差值;b.40层(10km高度)减12层(3km高度)差值图22005 2007年上下层间convLHMean差值分布(单位:K/h)从图1c还可以看出,广东沿西江北面是较大的热源中心,大值区都在100K/h以上,而在西江西部一段的南面还有一个较大的convLHMean大值中心,最大值达120 K/h以上。
另外从图2a和2b可以看出,广东西江整段都在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的梯度密集区中,另外,在西江以北直至26ʎN附近,其convLHMean差值都达到52 K/h以上。
因此,西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对流潜热能量区域。
图3则是2005 2007年与TRMM_LIS观测到的云闪资料对应的下垫面情况,其中等值线为云闪发生密度,可以看出,广东及周边地区的几个大的雷电活动中心主要有珠江口以北一带(22.5ʎ 24.2ʎN112ʎ 115ʎE)、21.8ʎN111.5ʎE一带、海南岛西北部地区、及19.7ʎN 107.5ʎE附近的海面。
44广东气象第33卷图32005 2007年TRMM _LIS 观测的云闪资料对应的下垫面(单位:fl /(km 2·年))2.23km 与10km convLHMean 差值与雷电活动的关系图4给出了2005 2007年共36个月的珠三角地区闪电密度与convLHMean 差值(3km 减10km )的季节变化。
可以发现它们的季节变化基本上呈现出相同位相的关系。
另外经过计算,发现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5,而由于样本数为36,故相关显著性达到了99.9%的信度水平。
蓝线:逐月闪电密度,单位:fl /(km 2·d );红线:3km减10km convLHMean 差值,单位:103K /h 图42005 2007年珠三角地区闪电活动与convLHMean 差值的季节变化3天气系统触发convLHMean 能量个例分析图5是2009年9月21日08:00 20:00地面闪电分布情况,从图5可以看出,密集的闪电多数发生在水陆交界的海岸线上。
从图6可以看出,5月29日00:00UTC 有冷锋出现在广东境内,而从2009年9月21日08:001000hPa 温度和比湿分布(图略)可以看出,锋面以北为干冷的空气,以南为较暖湿的空气团,随着冷锋的向南推进,广东沿锋线方向出现了平行于海岸线的降水。
另外,根据2009年9月21日08:00广州区域数值模式预报实况分析场925hPa 散度分布情况(图略),海岸线正好处于辐合辐散交界线上。
图52009年9月21日08:00 20:00地面闪电分布图6HKO 天气图-2009年9月21日00:00[UTC ]由于这次个例过程的平均潜热产品数据时间过短,短时间积累的对流潜热能量不能完全代表由地形变化引起的对流潜热气候作用,而本个例的目的是研究由典型天气系统的暴发引起的气候尺度对流潜热能量释放的激发机制,因此选择了9月份平均潜热产品数据来进行分析。
图7是2009年9月平均convLHMean 10km 与3km 高度差值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岸线附近分布着成片的convLHMean 高度差值大值中心,其形成原因是前面分析的convLHMean 差值与下垫面地形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水面一般处于较低的地势,而陆地上经常有山脉等地形,两者反差形成大面积的地形抬升作用,加上水面附近有充足的水汽资源,这些为convLHMean 不稳定能量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因此,图6所示的从北面往南向海岸线推进的锋面系统就起到了动力触发的作用,54第6期杨兆礼等:广东雷电活动的对流潜热特征使得海岸线上巨大的对流潜热能量得以突然完全释放,从而造成沿着海岸线附近发生了十分密集的雷电活动。
因而在某些天气系统触发作用下,释放出由下垫面地形抬升作用长期积蓄的对流潜热能量,就有可能引起强烈的雷电活动。
图72009年9月平均convLHMean 3km 减10km 高度差值分布(单位:K /h )4结语(1)粤北、粤东和粤西等convLHMean 上下层差值为50K /h 以上的较大正值区域基本对应着较高的山脉地形,说明对流潜热的垂直变化与广东地区山地抬升作用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