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及其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_周筠珺
赤水市近30a强雷暴特征分析

-
显著 的 , 即检 验 P值 小 于 0 . 0 1 , 说 明 降雨 量 与 地 闪 频次 这两个 变 量 的相关 关 系显著 成立 。
表2 2 0 t O- -2 0 1 2年赤水伴随有暴雨的强雷暴 的 日期、 降雨量和地 闪频 次
一
j 1 . - . I . 一 n 1 . n n .
市 强雷暴 的分 布规律及其 与降雨、 大风 、 冰雹 、 飑的关系 , 结果 表明 : 赤水 8 4 . 8 1 %的强雷暴伴随着暴雨 , 主要集 中在 6 — 8月 , 同 时利用 P e a r s o n简单相关系数及其假设检验方法 , 发现 降雨 量与地闪频次呈显著线性 关系 , 相关系数在 0 . 0 l 的显著水 平上是
之一 的雷暴称 为 强雷 暴 J 。近年 来 , 我 国学 者 对 雷 暴 的气候 特 征 进 行 了大 量 相 关 的分 析 和研 究 ,
1 6 . 4 6 %、 冰雹 占 2 . 5 3 %、 飑占 1 . 2 7 %。另 外 有 5次 强 雷暴 日同时 伴 随着 大风 和 暴 雨 , 1次 同 时伴 随 着
大风和冰雹。
表 1 强 雷 暴 伴 随的 强 对 流 天 气 天 数
取得 了不 少 成 果 , 为 防雷 减 灾 提 供 了一 定 的依 据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于强雷暴与灾害性强对流天气 紧密相连 , 对人 民 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和损 失更为严重 , 因此 , 对 强雷 暴进 行 分析研 究 十分必 要 。
3 . 2 强雷暴 日年 代 际变化 赤 水市 年平 均强 雷暴 日数 的 年 际变 化 曲 线 图 1
为近 3 0 a 强 雷暴 日数 1 5 8 d , 年平 均 强 雷暴 日数 为 5 . 2 6 d , 最 多年 出现 在 1 9 9 8年 为 1 0 d , 最 少 年 出 现
近50年无锡地区雷暴日气候特征分析

近50年无锡地区雷暴日气候特征分析吴莹崔浩牛文胜(无锡市气象局无锡 214101)摘要雷暴是对流旺盛的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大风, 甚至冰雹和龙卷风等恶劣天气。
雷暴天气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 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 因而增大了准确预报的难度。
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一大气象灾害。
无锡地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人口、城市、电网、交通、建筑密集,对雷电的影响敏感,针对本地区的雷电灾害严重情况,分析研究无锡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年代际、月、日变化规律等,对于雷暴预报及防御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无锡地区(无锡、江阴、宜兴)1960~2009年近50年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无锡地区雷暴日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无锡地区属于多雷区,但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呈波动式下降的特征,80年代前后是无锡地区雷暴日数的转折点。
区域内雷暴的活跃期是3月~9月,7、8两月为雷暴高发期,季节变化对雷暴影响非常大,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雷暴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8~20时之间雷暴易发期为13~19时。
地形对雷暴发生发展及强度等有明显影响作用,无锡地区雷暴分布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走势,多山丘、多水体附近雷暴发生概率要比其他地形影响多。
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得出无锡地区雷暴的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并且其周期具有自相似特征,主周期中包含着时间尺度更小的次周期:无锡存在19~20年、13~15年,准12年,准7年,准3年的震荡周期;江阴存在准20年,13~15年,准13年,准11年,准3年的震荡周期;宜兴存在准20年,准15年,7~8年,3~4年的震荡周期。
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的雷暴的影响,发现高温日数的增加对于雷暴的发生没有明显作用,但相对湿度的下降及平均气温、地面气温的升高在各个季节对雷暴的发生有不同影响。
关键字:雷暴气候特征周期特征1雷暴的时间特征分析1.1雷暴的年际及10年年代际变化特征无锡地区1960~2009 年平均雷暴日数32.9天(无锡32.2天,江阴30.2天,宜兴36.2天),属于多雷区。
嘉兴地区1971年来雷暴日及闪电特征分析

些研 究也尝试 加入 新资 料来 取得 更好 的效 果 ,
孟青 、 j王飞 等人提出了电场资料结合雷达等
天气 资料 , 雷 电预报 预警工 作 。分析 总结 嘉 用于 兴市 4 的雷 暴 日特 征 , 闪 电资料 为 补充 , 0a 以 研 究嘉 兴地 区雷 电发生 发展 的规 律 , 发地 区适 应 开 性 的雷 电预报 预警 工具 , 以提 高本 市 的雷 电天 可 气 的预报预警 和防灾减灾 能力 。
使用 观 测 站 资 料 统 计 嘉 兴 市 6个 市 县 17- 2 1 9 1 00年的雷暴 日数变化 ( 1 , 图 ) 发现雷
收稿 日期 :0 0 1-3 2 1 -10
17 -2 1 9 1 -00年嘉兴地区雷暴 日 的月分 布 数
特 征从 整体 上 看 ,-9月 是 全 年 雷 电 的 主要 发 3_ 生期 , 占全 年 雷 电数 的 9 % , 8二个 月 是雷 电 6 7,
暴E t 数有明显的年际、 年代际变化 , 且各市县 的
雷 暴 日数变 化周 期基 本 是 同步 的 。嘉兴 6市 县
平 均 年最 多 雷暴 E数 出现 在 18 t 9 7年 , 平均 多 达
4 , 7d 次多 年为 17 95年 , 均 4 . ; 少 年 雷 平 4 6d 最 暴 日出 现 在 20 0 1年 和 17 98年 , 均 分 别 为 平 1. 47d和 1 . ; 近 1 7 6d 最 0a的雷 暴 日数 与 前
盐、 嘉善 是最 少 区域 , 2 为 8d左右 ( 2 。从 变 表 ) 化 的趋 势来看 , 兴 的东南 沿海 片 ( 湖 、 嘉 平 海盐 ) 年 雷暴 日数 上升 , 主要 增 加 在 冬春 季 ; 兴 的西 嘉
2019年贵州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2019年贵州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作者:张淑霞吴安坤李迪陈春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年第25期摘 ;要:利用贵州省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所取得的闪电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地区闪电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负闪频数高于正闪、云地闪频数高于云闪,春秋季正闪比例高、夏季正闪比例低、冬季几乎无闪电活动;闪电活动一天中变化总体呈反正态分布形态,峰值时段在午后16:00-次日04:00,峰谷时段在清晨07:00-14:00;闪电活动总体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闪电主要集中在毕节北部、六盘水大部分区域和黔西南地区,低值区位于遵义西北部和东北部,铜仁西部和黔东南东部等地。
关键词:雷电活动;闪电密度;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25-0053-03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activity in Guizhou are analyzed using the data of three-dimensional lightning monitoring and positioning system VLF/L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negative lightn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lightning and cloud to ground lightn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loud to ground lightning. The proportion of positive lightning is high in spring and autumn, low in summer and almost no lightning activity in winter. The change of lightning activity in a day is generally in the form of arcuate distribution. The peak time period is from 16:00 in the afternoon to 04:00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 valley time period is 07:00-14:00.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activity is more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and more in the West There is less lightning in the East; the lightning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of Bijie, most of Liupanshui and southwest of Guizhou, the low valu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of Zunyi, the west of Tongren and the east of southeast of Guizhou.Keywords: lightning activity; lightning densit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1 概述雷暴(Thunderstorm)作为一种常见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是产生于积雨云中并伴有闪电活动、阵性降水过程,且时常出现冰雹、局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1]。
雷电基础及雷电活动特性3

5.4、关于绕击率的问题
5.5、关于反击率的问题
为了防止雷击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所产生的 高电位对保护物的建筑物或其有联系的金属物发 生反击,应使防雷装置与这些物体之间保持一定 的安全距离。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 有关规定,安全距离按电阻电压降和电感电压降 相应求出的距离相加而得。地上部分的安全距离 为:
5.7、关于雷击大地年平均 密度公式的研究
电监测系统监测到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值与规范
给出公式计算的均有较大差异。根据资料研究表明: 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与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为0.8521)出现在观测台站周围18km范 围内,因此,选取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理论探测效率 在95%以上的气象台站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和台站周 围18km范围内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值绘制下图, 经统计计算,拟合了幂函数曲线(见下图),其表 达式为: NG=0.029Td1.5
5.2、雷电流波形描述
5.2.1 雷电流波形
大量的实测结果显示,各种形式的雷击电流 脉冲可以简化为三种简单的基本雷击电流脉冲, 即首次短时雷击、后续短时雷击和长时间雷击。 其中首次短时雷击和后续短时雷击的波形基本相 似,实际上经常归纳为短时雷击和长时间雷击两 种基本雷电流波形。短时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 的脉冲波形。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 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图1.19)。
5.6、关于人工观测雷暴最远 距离问题
系数随着统计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当统计范围为 18km时,观测人员能听到的雷暴数与18km范围内实 际发生的雷暴数基本一致,所以,18km范围内的雷 暴日数与云地闪电次数相关系数最大。相反,在 18km-40km范围内,随着统计范围的增加,观测人 员能听到的雷暴数越来越小于统计范围内实际发生 的雷暴数,因此,雷暴日数与云地闪电次数的相关 系数随着统计范围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8-40km范 围内,尽管相关系数呈直线下降趋势,但年平均云
探讨气象资料在雷击事故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探讨气象资料在雷击事故分析中的综合应用摘要:近年来,我国雷击事故频繁发生,在联合国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中,雷电灾害也位列其中,同时,在我国的十大自然灾害中,雷电灾害也榜上有名。
本文对济南市的一次雷击事故进行探讨,运用气象资料进行事故分析,并且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气象资料;雷击事故;分析;建议一、事故描述本文对济南市遥墙镇中一个名叫新码头村的雷击事件进行分析,08年6月的一个中午,在稻田里劳作的一名农民被雷击死亡,而另外一名当时经过稻田的农民则被雷击击昏。
在事故发生之后,山东省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相关专家组就马上前往事故现场进行事故原因调查,经过调查,对这次事故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候背景分析事发地点位于济南市区的东北方向,与济南市的直线距离大约为二十二千米。
事发地点为一片大面积的水稻田,较为空旷,从现场调查可以看出,事发地点并没有设置避雷针等防雷设施,距离稻田七十米左右还有一高压传输线路。
并且,事故发生的时候,鲁中以及鲁西北等地区都出现降水天气,局部地区还出现强降水以及雷雨天气。
(一)查看气象图示在事故发生当天,查看山东省当地的500hpa的高空图,发现有一弱脊存在于河套以东的地方,而山东省正是被弱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
再查看当地850hoa低层高空图,当时位于苏皖交界处,存在于一高压,而鲁中以及鲁西北地区,正是处于高压的西北侧,这两个地区当时气候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
由于当时的气候影响,济南的天气呈现出“上冷下暖”的状态,这种状态时属于非常不稳定层结状态,当时处于这种天气状态下的新码头村,就会极易发生对流性天气,类似于雷电天气等。
(二)云图演变查看气候图像,在事故发生前两个小时,山西和河北境内出现高空槽云系,但是,这一气象当时并没有对山东省的气候造成影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空槽云系逐渐转移向东北方向,当抵达济南上空时,小对流云团已经发展成为较强的对流云团,与高空槽云系结合,逐渐变强,一直向东北方向移动。
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吴安坤;李艳;张淑霞;刘波;杨群【摘要】利用近10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分析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6%左右,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10月、全天的13 ~04时,而正极性闪电频数比例却集中在总闪低发月、时段,分别占同期总闪数的32.5%、11.5%,远高于年均比例4.02%;不同季节、时段闪电密度均存在地域性差异,整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春季多发生在全省西南至东北一线,夏秋季节向北部移动,集中分布贵州西北部,后冬季移至中部至东北一线;上午闪电活动分散在全省,随后下午到前半夜多发生在西部区域.【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7页(P56-62)【关键词】闪电活动;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贵州【作者】吴安坤;李艳;张淑霞;刘波;杨群【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贵州贵阳550081;贵州省大气探测技术与保障中心,贵州贵阳550081;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贵州贵阳550081;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贵州贵阳550081;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贵州贵阳5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闪电活动特征一般主要研究区域闪电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情况,作为基本的气候特征,对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Tuman等[1]利用DMSP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段的全球闪电分布,发现在海洋上黎明时段的闪电高于傍晚。
Christian等[2]利用OTD/LIS星载闪电资料分析发现约78%的闪电发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且全球每秒钟有44±5个闪电发生。
Smith等[3]发现墨西哥湾的北部海岸的地理条件以及所处的中尺度环流位置,影响着当地的闪电活动分布。
Richard[4]采用1989—1999年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分析发现美国中西部闪电活动在1993年最为频繁,超过11次/km2。
贵广高铁沿线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吴安坤,等: 贵广高铁沿线雷电活动特征分析
贵州气象
贵广高铁线路走廊年均闪电密度的极值区出 现在肇庆与佛山交界附近,密度值高达 10 / ( km2 · a) ,为全线的易受雷击段; 平均闪电强度在贵州黔 南的都匀段、贵定段存在极值,强度值高达 100 kA, 为全线的雷击易损段。
4 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
图 2 所示: 利用全国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分析沿 线 9 个市州雷电活动的的月频、时频分布。贵广高 铁沿线 雷 电 活 动 基 本 上 都 是 始 于 3 月 份,4 月 份 闪电活动频繁程度有所回落,5—6月出现峰值,7—8
收稿日期: 2016-01-26 第一作者简介: 吴安坤( 1986-) ,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研究,E-mail: wak-mail@ 163.com。
40 卷第 3 期
落至 15% 以下; 而南段与之截然不同,迅速上升至 峰值后逐渐下降,百分比变化自 3 月经 4 月回落至 10%以下后,5 月直接上升至 25%以上,为全年中的 峰值点,而后 6 月却缓慢回落至 20%左右。
由于受地形、地理因素的影响,高铁沿线 9 市州 雷电活动时频变化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贵州境内 贵阳、黔南、黔 东 南 闪 电 活 动 主 要 发 生 在 下 午 和 后 半夜,而前半夜、上午时段闪电活动相对较少; 广西 境内的柳州、桂林、贺州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下午、 前半夜及 后 半 夜,而 上 午 时 段 闪 电 活 动 相 对 较 少; 到了广东境内,肇庆、佛山、广州闪电活动主要发生 在下午,前 半 夜 次 之,而 后 半 夜 及 上 午 最 少,呈 现 “单峰”变 化。 此 外,受 地 形 因 素 的 影 响,广 东 境 内 各市闪电活 动 时 频 分 布 相 对 集 中,比 贵 州、广 西 境 内各市州闪电活动时频分布更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