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基础及雷电活动特性1

合集下载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界中的电现象,不仅令人着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惑和危险。

了解雷电的形式是防范雷击的重要基础。

雷电通常会呈现出四种基本形式,分别是云间放电、云地放电、水平放电和地表放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种形式的雷电,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相关防范措施。

一、云间放电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云时,云内的水滴、冰晶之间会发生摩擦,导致云内部电荷的分离。

云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会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绝缘能力时,就会产生云间放电。

云间放电表现为云与云之间闪烁的电火花,形成闪电。

云间放电的原因主要是云内部湍流的存在,湍流会使云中的正负离子分开,形成电荷分离。

同时,云中存在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碰撞,也是云间放电的重要因素。

二、云地放电云地放电是指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闪电。

当云中的电荷分离到一定程度时,云底和地面之间形成了电场,这时空气中的离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产生移动,形成离子通道。

当离子通道达到一定条件时,云中的电荷就会沿着离子通道向地面放电,形成闪电。

云地放电的产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云中的电荷分离、电场的形成、空气中的离子通道形成等等。

同时,地面上的地形、建筑物以及地面物体的导电性也会影响云地放电的路径和强度。

三、水平放电水平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电场的作用,电荷就会沿着云层或地面表面的物体做水平运动,并迅速放电。

水平放电表现为闪电沿着云层或地面表面快速移动的现象。

水平放电的原因主要是云层中不同位置的电荷分离不均匀,导致电场的形成。

同时,水平放电的路径也受到地面物体的影响,如果有适当的导电路径,水平放电的路径就会更加明显。

四、地表放电地表放电是指大气中与地表接触的电荷释放。

当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积累了一定的电荷时,由于电场的作用,电荷会沿着地面物体释放。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一章雷电及其参数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一章雷电及其参数

04
防雷技术概述与标准
防雷技术的基本概念
防雷技术定义
01
防雷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预防和减轻雷电对人类
生命财产和设施造成危害的技术。
雷电的形成
02
雷电是大气中的静电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由带
电的云层与地面或其它物体之间的电场差引起。
雷电的危害
03
雷电可以引起火灾、爆炸、电击等危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
雷电活动预测
雷电活动预测的原理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信息,结合地 理、气候等因素,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雷电活动进行预测。
雷电活动预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雷电活动预测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数值预报和 人工智能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雷电活动 预测结果。
雷电活动预测的应用
雷电活动预测在气象服务、航空航天、电力、通信等领域 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预警和防范措施, 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03
雷电的分类与分布
雷电的分类
01
02
03
04
直击雷
指雷云直接对地面上的建筑物 、人或动物等放电的现象。
感应雷
指雷云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 静电和电磁感应对周围物体产 生的静电和电磁作用的现象。
球形雷
指雷云中形成的特殊放电现象 ,呈球形或椭球形,直径通常
在几十厘米到几米之间。
雷电浪涌
指雷击发生后,在电源和数据 传输线路上感应出的过电压和
过电流的现象。
雷电的分布规律
雷电活动的地理分布
雷电活动的分布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 通常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区雷电活动较为频繁。
雷电活动的季节分布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雷暴是一种大气现象,包含了雷电、雨水和对流云。

它是一种气象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

雷暴是由于大气中的积聚电荷所引起的,这些电荷会在云间或云与地面之间释放,产生闪电和雷鸣声。

雷暴可参与气候系统和天气的形成,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雷暴的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活动特征。

一、多暴和高暴首先我们来介绍两种主要的雷暴类型:多暴和高暴。

1. 多暴多暴是指发展在低层大气中的小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夏季的下午和晚上,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

多暴一般由单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云体较小,垂直发展不明显。

多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短时强风和偏大的冰雹。

2. 高暴高暴是指发展在高层大气中的较大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持续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

高暴由多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可超过15公里,云体垂直发展明显。

高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强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烈天气现象。

二、雷雨过程雷暴的活动特征除了种类外,还表现在其雷雨过程中。

1. 准备阶段在雷暴发生之前,大气经历准备阶段。

这是一种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状态,垂直温度递减,潜热释放等因素开始发挥作用。

此阶段积聚电荷和提供上升气流的能力逐渐增强,为雷暴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积聚阶段在准备阶段之后,大气积聚了足够的正负电荷。

正电荷会积聚在云顶,而负电荷积聚在云底。

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场也逐渐增强。

3. 电汇阶段当正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引发闪电放电。

闪电通过云内和云与地之间的通道传导,从而释放电荷。

闪电放电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4. 消散阶段电汇阶段后,雷暴的活动逐渐减弱。

云内的电荷逐渐平衡,并且雷雨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散。

这个阶段往往伴有弱雨或毛毛雨。

三、不同地区的雷暴特征雷暴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1. 热带地区的雷暴热带地区的雷暴通常会伴随着剧烈的降雨和强风。

防雷防静电知识

防雷防静电知识
防静电措施
在电子设备周围采取防静电措施,如铺设防静电地板、佩戴防静电手环等,以降低静电 对设备的影响。
提高员工防雷防静电意识
培训员工
01
通过培训课程或宣传资料,提高员工对雷电和静电的认知,了
解其危害和防范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
02
制定针对雷电和静电的应急预案,指导员工在紧急情况下采取
正确的应对措施。
定期演练
电子设备防雷
使用防雷设备(如防雷插排、防雷模块等)对电子设备进行 保护。
雷电和静电对人体的危害及应对
人体防雷
不在雷雨天气下站在高处、空旷处,不使用金属材质的雨伞,尽量降低自身高度避免成为雷电目标。
防静电措施
保持室内湿度适中、穿防静电服、使用防静电工具、接地等措施减少静电产生和积累。
04
防雷防静电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02
防雷防静电的措施
建筑物防雷措施
1 2
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避雷装置
避雷装置能够将雷电引入地下,避免建筑物遭受 雷击。
接地措施
确保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措施,使电流能够安全 地导入地下。
3
防雷设备维护
定期检查和维护避雷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
电子设备防雷措施
01
02
03
使用防雷设备
在电子设备前端安装防雷 设备,如电源防雷器、信 号防雷器等。
03
定期进行演练,模拟雷电和静电事件发生,提高员工应对突发
事件的能力。
05
雷电和静电的应急处理
雷电和静电引发火灾的应急处理
火灾报警
一旦发现雷电或静电引发火灾, 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报警,并迅
速报告相关部门。
灭火措施
在火灾初起阶段,应使用灭火器或 灭火器材进行扑救,控制火势蔓延 。

雷电的定义

雷电的定义

雷电的定义1、雷电的定义:雷电也称为闪电,它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瞬态(1s以内) 的、大电流(峰值电流平均高达几十kA )、高电压(负地闪头部相对于地面的电位超过十几mV )、高功率(其峰值功率可达1亿kW )、长距离(几十km )的放电现象。

闪电虽然有强大的功率,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但能量很小,利用价值微不足道。

闪电放电一般产生于积雨云。

2、全球闪电分布特征:全球在同一时刻大约会存在2000个雷暴,这些雷暴平均每秒钟约产生44± 5个闪电,其中大部分闪电发生在陆地上,每年每平方公里陆地上会发生31~49个闪电,而广大海洋区域的闪电发生率则比较低,每年每平方公里约5个闪电,陆地和海洋的平均闪电密度之比近似为10:1。

全球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赤道地区,其中闪电活动最频繁的三个地区均位于赤道附近,即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海洋性大陆(即印度尼西亚地区),而在赤道附近的卢旺达地区,闪电密度最大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80个闪电,是全球最频繁的地区。

赤道地区的闪电活动基本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以春秋季为多;中纬度地区闪电活动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的闪电活动在夏季活跃,并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

而在南半球,闪电活动峰值则发生在10月份。

3、我国闪电时空分布特征:我国的闪电活动在空间上可以大体分成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四条带状区域: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西部边境区域。

其中,近海地区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

在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广州附近、广东茂名附近及海南岛中部地区,这些地方的闪电密度均超过每年每平方公里20 个闪电。

我国的闪电活动在8月份达到最强,11月份最弱。

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而冬季则最弱,而且在各个季节明显呈现出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密度逐渐增大的趋势。

闪电活动出现明显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处在著名的东亚季风区以及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缘故。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雷电学原理知识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雷电学原理知识1雷电:是雷雨云之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雷雨云是产生雷电的先决条件2雷雨云的三个阶段: 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3雷雨云起电的原理: 1 水滴破裂效应2 吸电荷效应3 水滴冰冻效应 4 温差起电效应4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内部),当两块雷云的异性电荷集中区之间的电场强度超过这里的空气绝缘强度时,雷云之间就会发生放电.雷云对地放电过程,可分三阶段,即先导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余晖阶段.1 先导放电阶段带电雷云在地面上空形成后,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雷云电荷在地面上感应出反极性的电荷.雷云下部的电荷大多数是负极性的,因此在地面上感应出的电荷多为正极性的电荷.2回击阶段下行先导通道发展到临近地面时,由于其头部与地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很短,场强可达到非常高的数值,使得这里的空气急剧游离,从而把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正电荷接通,正负电荷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去中和各自异性电荷,于是就开始了回击阶段.回击也称为主放电.4云间放电:由于电荷的不断积累,不同极性的云块之间的电场强度不断增大,当某处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可能承受的击穿强度时,就会形成云间放电5闪: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一定的电离通道,互相中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的现象.既:放电通道中所产生的强光.雷: 在放电通道中所发生的热,迫使附近的空气突然膨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6 雷电放电的重复性:一次雷电平均包括三、四次放电,第一次在雷云的最底层放电,重复的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的通路发展的,随后的放电都是从较高的云层或相邻区发生.7 雷电放电的强度: 200—300KA 最高430KA8雷电产生的效应: 热效应电效应机械效应9闪电的种类: 1 片状雷电,云间放电多为片状雷. 2 线状雷电,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多以线状的形式,通常雷云下部带负电,上部带正电.由于雷云的负电效应,使附近的地面感应出大量正电荷,所以地面带正电荷. 带状雷电线状雷的一种,是在闪电的过程中恰巧有水平大风吹过闪电通道,将几次线状闪电的放电通道吹分开来,肉眼看闪电通道变宽.3 球状雷电彩色的火焰状球体,表现为100-300mm直径,橙色或红色球体,最大直径也可能1m 存在时间为百分之几秒到几分钟,通常为3-5秒,辐射功率小于200W,有臭氧,NO2,或硫磺气味.4 联珠状雷电很少见的一种闪电,有人人为他是由一群球雷组成10雷电的空间分类: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落地雷,直击、雷)11地闪:雷云与大地的放电即:云地放电.多以线状形式出现,雷云与大地的放电中,90%为负极性雷击;放电过程为,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向地面输送负电荷;10%为正极性雷击; 放电过程为,下行先导激发,先导携正电荷,向地面输送正电荷12 先导放电: 放电开始时,其微弱的发光通道以100-1000km/s的平均速度,以脉冲的形式向地面延伸,形成阶梯先导,每段长度为25m;时间为50us;表现为树枝分叉状.分枝状的先导放电通道往往只有一条放电分枝能到达地面.13 枝状闪电的产生: 流柱沿着一条电阻最小的通道前进,遇到阻力时便随时改变前进的路线,于是空间出现不同枝状的闪电14滚球半径:从梯级先导通道前端向四周探索的10-100m长臂,这个长臂的臂长叫击距或闪击距离,标准叫滚球半径. 或者说:击距,定义为先导头与被击中物在最后一个间隙产生击穿电场瞬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当被击物产生上行连接先导时,下行先导与被击物间的距离。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雷雨云的电结构
荷量为+4C。这是按理论归纳的理想模式,不同地
区的实际情况可能与这种典型分布有较大的别。

积雨云是最强的对流云,浓密而深厚,外形 象山峰或巨塔,在他发展旺盛时期,云顶高度可 达10~15km,云底高度在平原地区大约1km左右。 随着雷雨云的发展和运动,在有发生降水后,当 大气电场强度对于3kV/cm以上时(晴天大气中约 为30kV/cm),云间就会对地火花放电,也称云地 闪电。

一般认为主要负电荷 区中心位于3km高度,温 度-8℃,是半径为1km的 球体,其电荷量为-20C; 主要正电荷区中心位于 6km高度,温度-30℃,是 半径为2km的球体,其电 荷量为+24C;最下方的正 电荷区中心位于1.5km高 度,温度-1.5℃,是半径 为0.5km的球体,其电
图1.5 积雨云中电荷分布一般特性
灾害之一,被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前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 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在50到100亿元人民币 。
财产损失在50到100亿元人民币 。2004年~2009年, 我国每年发生雷电灾害都在5000起以上,其中2007年
全国发生雷击灾害12967起,2009年13481起。因雷 击造成黄岛油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致使19人死亡、 浙江临海市杜桥镇因雷击造成30人伤亡,其中17人

1.2 全国雷电灾害次数分布情况
雷灾事故集中多发的
最大三大地区位于中 国东南五省(湘、赣、 浙、闽、粤)、环渤海 圈的山东、河北和云 南省,雷灾事故相对 发生较少的地区为中 国西部地区。雷灾事 故发生频次还与中国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况和人口密度有关。
1.3

全国雷击伤亡人员分布状况
图中给出我国大陆31个省、直 辖市、自治区的雷灾死伤人员 数排名的等级情况,根据四分 法,以1~8名为第一等级,9~ 16名为第二等级,17~24名为 第三等级,25~31为第四等级, 其中广东省最严重,雷灾造成 伤亡1434人,排名第一,云南 省次之,雷灾人员伤亡严重的 还有贵州、江西、广西、湖北、 湖南、山东等地区,而上海、 山西、北京、甘肃、新疆、宁 夏、天津则处于第四等级。
筑物的日益增多而增加。
(2)因雷击电磁脉冲影响,大量微电子
设备损失日趋严重。
(3)各种线路架空敷设使得雷电造成火
灾、损坏电器设备的现象十分严重。
(4)新建建筑物土建的设计、施工与后
续进入建筑物设备安装未进行等电位连接。
1.7
城市雷电灾害的特征
(5)防雷产品民用化程度不够,民用设备、电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3) 破碎起电学说

观测表明,雷雨云底部有相当数量的大水滴,其 半径超过毫米,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大水滴的上部 为负电荷,下部为正电荷。大水滴在强烈的上升气流 作用而破碎。如图1.7所示,最初水滴被变为扁平状, 然后其下表面被气流吹成凹进去,形成以液体圆环为 外边界的、环状大口袋,时产生许多小水滴。较大的 水滴带正电荷,较小的水滴带负电荷,由于较小的水 滴质量轻,会被上升气流携带到云的上部,而带正电 荷的较大水滴因重力沉降聚集的云底附近。因此,雷 雨云的底部往往出现一定数量的正电荷。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3) 破碎起电学说
图1.7
雨滴破碎起电机制的剖面图
死亡,重庆开县一小学遭雷击,致该校学生7死39伤。
前言

2000~2009年湖北省境内发生雷击事故1000多起,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因雷击伤亡人数414人,其 中死亡人数247人、受伤人员167人。2009年8月26日~ 28日3天时间,湖北省境内发生9起雷击灾害,造成19
人伤亡,其中死亡11人,重伤3人,轻伤5人。因雷击 造成我省南漳炸药库爆炸、黄陂横店石油储库爆炸、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国内外的科学家关于雷电的形成,做 过多年的大量科学试验研究,并先后提出 了很多雷电形成的理论和假说,下面简单 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理论。
(1)感应起电学说
(2)温差起电学说 (3)破碎起电学说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1)

感应起电学说
大量测试结果表明,地球带负电,其电荷 量约为50万库仑(C),而在地球的上空,存在 着一个带正电荷的电离层,于是在电离层与地 面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电力线指向地面的大气电 场。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云中的水滴将被激 化,其上部出现负电荷,下部出现正电荷。同 时在大气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空气发生电离, 产生正、负离子。
2、雷电的形成
2、雷 电 形 成
早在 1752 美国的实 业家、科学家本杰明 · 富兰克林他把一个金 属钥匙绑住风筝线端 ,在雷雨天把风筝放 到天上去,发现闪电 带电,并发明了避雷 针防雷法,亦称富兰 克林法。这是一种最 古老、最传统的防雷 方法。
1.1

大气中的电现象
大量测试结果表明,地球带负电,其电荷量约为50万 C,而在地球的上空存在着一个带正电荷的电离层,于是 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电力线指向地面的大气 电场。由于大地看成是导体,是一个等势面,将大气中电
图1.3 积雨云
2.2 雷雨云的电结构

一般情况下,雷雨云 上部有一个正电荷中心, 下部有一个负电荷中心, 即云层底部一般是带负电 荷,因此,云对地的闪电 绝大多数是负闪电。根据 科学工作者大量直接观测 的结果,积雨云中电荷的 典型分布大体如图1.4所示。
图1.4 积雨云中电荷分布
2.2雷雨云的电结构
雷电是天空中一部份带电的云层内部、云层与云 层之间或者云层与大地之间一种长距离放电现象,具 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征。据估计,就 整个地球表面而言,每秒钟的云地闪电就有30~100次, 平均每天发生闪电800万次。闪电特别是云对地间的闪 电对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危害,常对地面建筑物或 其他设施造成雷电灾害,甚至人员伤亡。随着信息网 络技术和现代高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闪电所 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十种自然
气的等电位与大地表面相平
位相同的各点连接成面,大
行,所以地面有起伏,空中
有导体物时,平行于地面的 等势面就发生弯曲如图 。
图1.1 晴天大气电场等势
2.1 大气中的电现象

陆地和海洋晴天大气电场强度的平均值分别 115V/m和130V/m,全球平均为130V/m。在不同高 度测量电场强度,就可绘制出如图1.2所示的曲线。 通常晴天大气电场随高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2)温差起电学说
图 1.6 温 差 起 电 机 制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2)温差起电学说
由于温度热端起初具有较高的正、负离子,而后
沿此浓度梯度,H+离子扩散的快,导致正、负离 子分离,是冷端获得净正电荷电量,而热的一端 获得净的负电荷,冰体中电荷生成的电场阻止电 荷分离的继续,最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图1.6 (b)所示。积雨云中的雷电形成有两种方式。一 种是积雨云中的冰粒、雹粒相互碰撞接触时,由 于温度的差异而发生离子的迁移,
度呈指数衰减的分布特 征。大气的电场强度数 值由地面向上逐渐减少,
到10km以上,已减小 到地面处的数值的3%。
图1.2 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变化
2.2 雷雨云的电结构

雷电与雷云的存在 是分不开的,人们通常 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 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 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 云(Sc)、雨层云(Ns)、 积云(Cu)、积雨云(Cb), 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积雨 云(图1.3)。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1)

感应起电学说
激化的水滴在下 落过程中与空气中电 离产生的离子相遇, 水滴下部将俘获负离 子,而正离子则被排 斥而上升,这样整个 水滴就带上了负电荷 (如图1.5)。
图5 水滴感应起电机制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2)温差起电学说

科学实验已证明,在冰中有一小部分的分子处 于电离状态,形成较轻的H+和较重的羟基(OH-) 离子,并且其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很快增加,温度 较高的部位离子浓度较大,温度较低的部位离子浓 度较低; H+ 离子的扩散系数和迁移率比 OH-离 子要大10倍以上。因此当冰中有温度梯度时就会出 现离子浓度梯度,如图1.6(a)所示。
2.3 雷电形成的几种学说
(2)温差起电学说
在重力和气流的双重作用下,使雷雨云中的正、
负电荷分布发生差异;另一种是积雨云中的过冷 却水滴,遇凝结核时快速凝结形成冰壳,同时放 出潜热,当冰壳内的水逐渐凝结,导致冰壳体积 增大而使外层冰壳破裂而产生冰屑。这种冰屑是 带正电的,他们较轻而小,易被上升气流携至云 的上部。所以,积雨云的上部聚集大量的正电荷。1Biblioteka 3雷击伤亡人员年际变化
从1997年至2006年,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雷击 造成人员伤亡达:8527人, 平均每年达865人,其中 死亡4354人。 2004年最 为严重,总伤亡人数1527 人。 其中雷击死亡人数 高达:710人, 2004年7 月死亡人数最多,多达 225人。
1.4
雷击伤亡人员月变化
器的防雷设施欠缺,全国民用防雷产品的技术 规范、设计规范、安装使用规范不健全。
(6)由于防雷法律法规不健全、防雷减灾组织
管理体系不完善,人为造成雷击隐患的现象普 遍存在。
1.7
城市雷电灾害的特征
微电子设 备、办公 和家用电 器雷击事 故占雷击 事故总数 的57.86%
1.8
农村雷电灾害的特征
晨鸣纸业军山苇场火灾、新洲阳逻棉花仓库火灾、十 堰火车站小商品市场火灾等重大雷击灾害。
1、我国雷电灾害 基本特征
1.1 雷电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 展,办公自动化、 信息网络等弱电 子设备的大量普 及应用,电子设 备很容易因雷击 受到成片的损坏。 由于我国雷 电灾害调查制度 还不够健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