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的全部内容。
《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一、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沿溯阻绝溯:___ _____(2)属引凄异属:__ 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 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 ___ 9。
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l~15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略无阙处阙:②虽乘奔御风奔: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14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天,湖中的人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准备好小船、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空、云、山和水都一片白茫茫。
湖上只有一条长堤、一个湖心亭和我的小船和两三个人的影子。
乙.那晚,天空放晴,林间月光明亮,可以数毫发。
于是我放弃了小船,步行沿着湖边,拿着拐杖。
经过雷峰、南屏,到惠因涧洗了脚,进入灵石坞,沿着支径上风篁岭,休息在龙井亭,喝了泉水。
在普宁寺和寿圣院,我走过了十五个佛寺,都是寂静的,没有人声。
路边的房屋,灯火闪烁,草木茂盛,流水激荡,几乎不像人间的景象。
走了两个时辰,才到达朝音堂,拜访了辨才先生,第二天才回去。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霁:雨过天晴。
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
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鸟声和人声都消失了)2)上下一白(一片白茫茫)3)濯足于惠因涧(在惠因涧洗了脚)4)谒辨才于朝音堂(拜访辨才先生在朝音堂)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答案:C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我划着小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那晚,天空放晴,林间月光明亮,可以看得清楚。
29.甲乙两文中,“大雪三日”“天宇开霁”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湖中人鸟声俱绝”“十五个佛寺,皆寂不闻人声”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静。
(4分)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三天,湖中的人和鸟声都消失了。
那天晚上,我准备好小船、毛衣和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空、云、山和水都一片白茫茫。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湖心亭看雪》阅读试题及答案两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试题一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2)客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4分)参考答案:1.C(2分)2.(1)这(1分)(2)客居(1分)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
(2分)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2分)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阅读试题二1.《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班级: 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 题。
(9 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1)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 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 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三峡》这篇文言文是初中生必背的古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2、D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峡对比阅读及答案全

三峡对比阅读及答案2(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沿溯阻绝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2.翻译下面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华夏情。
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异同。
(一)参考答案: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
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
人滩,江水非常湍急。
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阻断,隔断;有的2.(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
(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山险水急三峡景;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太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念无与为乐者念:(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22.翻译画线句子。
(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3.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选文时间景情甲文(1) 月景闲情乙文更定(2) (3)答案:21.(1)考虑、想到(2)完全没有了(3)尽力(4)于是,就2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他们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4分。
每小题2分)23.(1)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2)冰花弥漫水天一色(2分)24.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痴情【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精选四篇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注] 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_(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_(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枣阳三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毫无
2、阙:通“缺”,缺口
3、夜分:半夜
4、亭午:正午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夏水襄陵:上
7、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
8、不以疾也:快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10、素湍:白色的急流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12、绝巘:极高的山峰。
13、飞漱期间:急流冲荡。
.....
14、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5、晴初霜旦:下霜的早晨。
..16、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属(zh ǔ):动词,连接。
引:延
长。
..17、是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18、挐:通“桡”,撑(船)。
19、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20、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
样子。
21、上下一白:全白。
..22、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23、余强饮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24、
客此:在此地客居。
25、舟子:船夫。
26、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辨析一词多义。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此皆良实 A、良多趣味..焉、飞漱其间又何间B..于地而不足于民拏一小舟荆国有余C、余..空长烟一D、上下一白..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
日猿鸣三声A . 大雪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日更定B . 是..其间千二百里C . 飞溯其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日更D . 定..( C)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巘多生怪柏 A . 人鸟声俱绝绝..而别B .上下一白三大白..有此人湖中焉得更更又痴似相公者C. ..自三峡七百里非亭午夜分D. 自..( A )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A .虽乘奔御风..间千二百里真无马耶其其B. ..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虽乘奔御风虽..食之不能尽时春冬之D...三、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0.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一片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1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四、课文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内容异同:《三峡》主要是从山、水两个方面写三
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方法,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表达作者对三峡景色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而《湖心亭看雪》主要写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写景采用
白描的手法,突出冰花弥漫,水天一色的特点,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淡淡的愁绪。
二者感情略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甲乙两文语言文字各有特点,《三峡》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湖心亭看雪》语言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在写景方式上的不同:甲文写景
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乙文采用白描手法。
3、甲乙两文内容比较:《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雄奇险拔、清
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作者对三峡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抒发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淡淡的愁绪。
4、同样写景但甲乙两文材料安排不同:《三峡》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
抓取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湖心亭看雪》作为游记,写景、叙事、抒情结合一体。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笔墨俭省,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5、甲乙两文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峡》写猿声和渔者歌属于侧面烘托,
渲染三峡秋季的萧瑟气氛。
《湖心亭看雪》中舟子的话属于侧面烘托,以舟子的俗衬托作者的痴,作用: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
音的愉悦化解了
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简答题。
1、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2、划出甲、乙两文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写景句子:春冬之景:答: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秋景: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湖心亭看雪》写景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