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别》音乐教学法复习进程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歌曲《送别》教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2、二、导入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
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三、了解歌曲1、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1 发声练习节奏练习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
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节奏拍打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并用歌声传达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合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的场景或朋友分别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2)提问学生对于离别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2、歌曲介绍(1)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讲述作者李叔同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2)播放歌曲原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和连贯。
4、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变化,如开头的舒缓、中间的深情以及结尾的不舍。
(2)指导学生在演唱时通过音量、速度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3)针对歌曲中的长音,进行气息控制的训练,让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声音。
5、合唱练习(1)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声部旋律。
(2)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强调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
6、音乐拓展(1)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送别》,如乐器演奏版、合唱版等,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如舞蹈、诗歌朗诵等。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
音乐教学教案《送别》伴奏编配教案

音乐教学教案《送别》伴奏编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送别》的旋律和歌词。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伴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对《送别》伴奏的编配,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送别》的旋律和歌词学习。
2. 伴奏编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合奏练习《送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送别》的旋律、歌词及伴奏编配。
2. 教学难点:伴奏编配的创意发挥及合奏协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送别》,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感。
2. 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送别》,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和节奏。
3. 伴奏编配讲解:教师讲解伴奏编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和声、节奏、音色等。
4. 创意编配: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歌曲《送别》的旋律和歌词,创作独特的伴奏。
5. 合奏练习:各组分别演奏自己的伴奏,教师指导协调,直至整体效果满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歌曲《送别》。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伴奏编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学工具与材料:1. 钢琴或电子琴:用于教学伴奏和指导学生音准。
2. 乐谱纸:用于学生编写伴奏。
3.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合奏练习,便于分析和评价。
4. 投影仪:用于展示乐谱和教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歌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送别》的旋律特点、节奏和情感表达。
2. 编配基础知识:介绍和声、节奏、音色等编配基本要素。
3. 编配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音色,尝试为《送别》编配伴奏。
4.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编配想法,提出修改意见。
5. 合奏演练:各小组依次展示编配成果,教师指导调整,直至整体效果和谐。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激发学生思考。
2.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演奏或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编配技巧。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优点,指导改进。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第一篇: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教案《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本节课中了解什么是和弦2、运用和弦为作品简单编配伴奏【教学重难点】:歌曲伴奏编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践【教具】:电脑、多媒体、作曲软件上课礼仪。
导课: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吧:点击打开链接【作者简介】:李叔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
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
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
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这首作品非常的好听是吧,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作品的谱子。
谱面看起来很简单,我们再来唱一遍。
同学们说我们唱的和刚来老师给大家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区别?——缺少伴奏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大家来学习简单的乐曲编配。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和弦。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即构成和弦。
和弦有三和弦、七和弦之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和弦。
和弦是建立在调式音级基础上的,旋律中一些音总是围绕着某一个音运动,这个音是主音,以主音为中心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调式,调式中的各音称为调式音级。
和弦与和弦按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和声。
我们来看一下C大调的正和弦有Ⅰ:1 3 5 ;Ⅳ:4 6 1 ;Ⅴ:5 7 2同学们根据作品里出现的音来试着给作品写上正确的伴奏和弦。
在钢琴上演奏的时候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运用不通的伴奏音型比如分解和弦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是不是觉得创作课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啊?让我们行动起来,创作属于你们自己的音乐吧~~第二篇: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

送别音乐教案范文汇总三篇【篇一】送别音乐教案教学内容:《送别》教学目标:1、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1、歌曲的作者2、关于学堂乐歌3、歌曲的创作背景4、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1.气息与发声练习(1)呼吸练习(2)3 2︱1 — 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1)复习提问: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要素)有哪些?音高(音的高低)、音值(音的长短)、音量(音的.强弱)、音色(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发(1)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2)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课后拓展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篇二】送别音乐教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

初中歌曲送别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音乐的情感,通过歌曲《送别》的学习,感受音乐中的离别情绪。
2. 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歌词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送别》的背景介绍2. 歌曲的歌词解析3. 歌曲的旋律分析和演唱技巧4. 合唱部分的指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送别》的演唱,理解歌曲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合唱部分的协调,正确的呼吸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送别》的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 示范演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示范学习歌曲。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部分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整体演练:全班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送别》。
2.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正确表达歌曲的离别情绪。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送别》的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2. 引导学生创作与离别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3. 邀请家长或音乐专家来校进行音乐讲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送别》,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送别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送别》,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会歌曲《送别》,了解其背景和创作特点,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教学重点歌曲《送别》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三、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乐谱、钢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聆听: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 学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旋律和节奏。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5.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歌词意义。
6. 展示:学生代表上台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7.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8. 拓展:教师推荐类似歌曲,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
9. 课堂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歌曲《送别》,准备下一节课的表演。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选取其他版本的《送别》,如民谣版、流行版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聆听,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2.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送别》为素材,进行创意编曲或填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教师提出与歌曲《送别》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八、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与他人分别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最新《送别》音乐教学法

1【教材分析】2歌曲《送别》是我国20世纪初的一首学堂乐歌,歌曲选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作品《梦3见家和母亲》,由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填词。
这首歌曲清新而略带哀愁。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4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5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6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7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8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9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10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11【教学目标】12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与欣赏,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获得愉悦的感受,1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让他们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在音乐中获得人生观、14价值观的教育。
15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运用多媒体课16件辅助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与理解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173、知识与技能:会演唱并背唱歌曲《送别》,体会其清新自然、略带哀愁的情绪,并18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了解学堂乐歌及李叔同。
了解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19并能通过改变音乐要素为音乐片段设计不同的情绪。
20【教学准备】21多媒体,钢琴。
22【教学重难点】23按照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意境来有感情的背唱歌曲。
24【教学方法】25赏析、视听结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对比分析26【教学过程】27一、创设情境导入281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度过今天的音乐课堂。
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带29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歌曲《送别》是我国20世纪初的一首学堂乐歌,歌曲选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作品《梦见家和母亲》,由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填词。
这首歌曲清新而略带哀愁。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与欣赏,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获得愉悦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让他们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在音乐中获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与理解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知识与技能:会演唱并背唱歌曲《送别》,体会其清新自然、略带哀愁的情绪,并能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了解学堂乐歌及李叔同。
了解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并能通过改变音乐要素为音乐片段设计不同的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重难点】
按照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意境来有感情的背唱歌曲。
【教学方法】
赏析、视听结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度过今天的音乐课堂。
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2、老师介绍歌曲的内容:这是美国作曲家奥德维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情绪舒缓而深沉,以梦境的形式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3、启发式引导:这首歌曲的旋律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对比二者的异同。
(引发学生听觉的兴趣与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
4、教师总结:后者就是李叔同先生根据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而重新填词写成的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5、简介学堂乐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经典的学堂乐歌——《送别》。
(由《送别》的原作曲者的原作品导入,使学生加深对于作者的理解及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更加顺利的听赏学唱歌曲及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情绪做好铺垫)
二、学唱歌曲,把握情绪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感知、记忆。
在听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大胆的发言,来表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为更好的表现歌曲打下基础。
)
2、老师总结:长而平缓的旋律把我们带入到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忧伤与凄凉。
)
3、老师来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教师范唱是连接歌曲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通过师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整的感受和理解歌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音乐鉴赏力。
)
4、带着情绪的变化,随钢琴伴奏轻声用 u哼唱歌曲。
5、纠正歌唱状态,再次用 u哼唱。
(运用母音模唱旋律的方法代替了传统的练声,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演唱歌曲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6、带着u感觉,一起来唱一唱歌词。
(歌词咬字的状态,用u的感觉更容易带入,使发声练歌习充分融入并较好的运用到歌曲中)
7、歌曲高潮部分的艺术处理:老师范唱B部分,学生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唱一唱这部分。
(运用示范的力量,对比的方法,使学生直观感受与体验,通过感受来更好的表现歌曲)
8、歌曲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对比处理。
启发式提问:歌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那他的情绪是否是完全再现?一、三部分应该分别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请学生小组讨论。
9、共同总结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情感升华与强化,友人早巳远去,却久久不愿离开,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使人意犹未尽。
10、带着这种感觉,再次演唱歌曲的一、三部分。
(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来感受歌曲前后情感的不同表达,对于更好的演唱歌曲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11、完整的演唱歌曲。
并引导式提问:歌曲的最后一句,力度和速度上可以做怎样的处理?
(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学生潜能即兴创作改编,激励学生勇敢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
12 、随音乐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13 、这首歌曲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李叔同胞作背景的小故事:李叔同有一位好朋友叫许幻园,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
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们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有迈进。
李叔同望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整整站了一个小时,随后转身回屋,含泪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14 、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歌曲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以及深深的无奈。
带着这种情感再次随伴奏演唱。
(增强了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并能够尝试以作者的心情来演唱歌曲,用更深情、忧伤歌声来表现歌曲)
三、巩固歌曲、情感延伸
《送别》的广泛流传与传唱,与一部电影是密切相关的。
老师出示《城南旧事》,请学生尝试介绍电影的剧情20年代末,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家人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都曾和英子玩耍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
1、歌曲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思考:歌曲在不同的场景出现,情绪及在影片中的作用会相同吗?
2、通过几段影片场景的欣赏,来对比、分析,进一步的感受歌曲在影片中的运用及作用。
a.欣赏电影的片头部分,表现形式、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共同总结:片头音乐,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调。
b.欣赏第二段视频,描述的是怎样的场景?表现形式、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共同总结:能更好的渲染气氛,衬托场景,这就是早期的学堂乐歌。
c.欣赏第三段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现形式、速度、旋律、情绪又是怎样的?
得出结论: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场景下,音乐要素发生变化,表现的情绪也是不同的。
(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既巩固了歌曲,又进一步了运解歌曲的意境,同时分析出:音乐要素对于歌曲的情绪和在影片中的作用的影响)
3、影片结束的时候,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的童年。
让我们唱起这首歌,一同为电影拉下完美的帷幕。
(学以致用,运用之前的感知,进行歌曲的再次演唱,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好歌曲的情感。
)
四、小结
从大家的演唱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同感于小英子的苦楚与忧伤,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于小英子今后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与愿望。
一首经典的歌曲会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发自肺腑的、用心的演绎同样也会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忆。
同学们深情的歌声已经深深的印在老师的心中。
相聚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转眼间也到了我们离别的时刻,最后就让我们一起用真诚的歌声来互相送别。
师生共同演唱《送别》下课。
发酵床养猪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发酵床养猪的场地选择、猪舍建设、垫料原料、发酵菌种选择、发酵床制作、猪只要求、饲养管理、发酵床使用及维护和垫料后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T 17824.1 规模猪场建设
NY 5030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2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5033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T 5339 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DB43/T 634 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
DB43/T 686 猪用生物活性垫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垫料
由锯末屑、稻壳、秸秆等组成,用于制作发酵床的材料。
3.2
发酵菌种
能分解和促进分解生猪排泄物(粪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的总称。
3.3
土著菌
从自然界中采集可分解生猪排泄物(粪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
3.4
营养添加剂
能促使垫料中发酵菌生长、繁殖的营养性添加物。
3.5
发酵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