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

合集下载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麻醉科石学银外伤或手术均可引起急性失血,而急性失血未必都要输血.即使有输血指征,也不一定要输全血。

无庸讳区。

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后,如何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医疗机构面临的紧迫任务。

只有节约用血的措施至少有三条:一是杜绝不合理用血;二是开展成份输血;三是提倡自体输血。

我们就急性失道参考。

1.病理生理1.1 失血量和休克分度正常成人的血容量约为75ml/kg,70kg男性血容量约为5000ml。

失血时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的轻度增快外,血压、脉压和呼吸均正常,如无急剧体位变动,一般无症状,称为休克前期。

急性失血达血容基本正常,但脉压缩小,并有心率明显增快、毛细血管充盈变慢、呼吸稍增快、焦虑等早期休克症状。

急性状,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呼吸明显增快、尿量减少和烦躁不安等。

一步加重,并出现无尿、嗜睡、甚至昏迷,如继续失血,有心脏停搏的危险,对生命构成威胁。

1.2 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体液转移1.2.1 血流重新分布急性失血造成血容量锐减,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血压趋向降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性冲动相应减少,以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流转向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

虽然小动脉收缩和血流如果肾脏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失去代偿意义。

1.2.2 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下降,有利于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起"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的速度最初达每小时120ml,随后逐渐减慢,血容量在24-48小时内恢复。

失血血管内,部分代偿丢失的血浆容量。

1.2.3 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虽然几十年前已有不少外科医生发现大手术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比单纯输血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当时Wiggers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把放出的血回输给失血性休克的犬,如果不额外补充平衡盐溶液,不能使休战伤休克抢救,效果并不理想。

不同比例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不同比例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13.050不同比例成分输血对急性大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孙鑫1,张钰蓓2,葛镇镇31.江苏省镇江市中心血站,江苏镇江212000;2.镇江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镇江212000;3.镇江市中医院医务科,江苏镇江212000[摘要]目的观察大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镇江市中医院应用大量输血的患者71例,根据输注血浆和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比例分为3组,其中16例低比例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3),37例中比例组(1∶3≤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2),18例高比例组(1∶2<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1∶1),对比3组患者入院后24 h凝血功能。

结果输血后,低比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指标为(19.50±1.80)s、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rothrombin time, APTT)指标为(63.50±12.50)s、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指标为(25.70±6.50)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指标为(1.10±1.30)g/L、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为(82.60±12.10)×109/L。

3组输血后PT、APTT、TT、FIB、PLT指标明显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PT、APTT、TT均明显比低比例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大出血患者应用中高比例成分输血,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加快患者止血。

[关键词]急性大出血;不同比例输血治疗;成分输血[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7(a)-0050-04Effect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Component Transfusion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HemorrhageSUN Xin1, ZHANG Yubei2, GE Zhenzhen31.Zhenjiang Central Blood Station,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0 China;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0 China;3.Department of Medical, 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nsfusion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 components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morrhage. Methods From March 2018 to April 2019, seventy-one patients who received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n 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plasma transfusion and leucocyte removed red cell suspension. There were sixteen cases in the low pro⁃portion group (FFP:RBC<1∶3), thirty-seven cases in the medium proportion group (1∶3≤FFP:RBC≤1∶2), and eighteen cases in the high proportion group (1∶2<FFP:RBC≤1∶1).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was compared 24 hours after ad⁃miss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PT index was (19.50±1.80) s, the APTT index was (63.50±12.50) s, the TT index was (25.70±6.50) s, the FIB index was (1.10±1.30) g/L, and the PLT index was (82.60±12.10) g/L. The indexes of PT, APTT, TT, FIB and PLT after transfus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ansfus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PT, APTT and TT in the medium proportion group and the high propor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medium low propor⁃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proportion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assive hemorrhage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coagulation[基金项目]2021年度镇江市社会发展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镇科农(2021)136号]。

大量输血对严重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大量输血对严重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发生许 多代 谢 改变 。当大 量 库 存 血 输 注 给 危 重 或 严重 创伤 等 严 重 失 血 患 者 时 , 可 引 发 诸 多 不 良反
应, 如凝血 因子 的稀释 、 血小 板 减少 , 甚 至 出 现 凝 血
采 静脉血 标本 , 检测血 K 、 N a 、 C a 抖 等项 目, 所 有 项 目均按标准操作 规程操 作 , 检 测时 严格质 量控 制 ,
2 . 1 不 同输 血 量 对 各 项凝 血 功 能 指 标 的影 响 : A 组 大量输 血前 后 P T、 AP TT、 TT、 F I B和 P L T等 凝
血功 能指 标差 异 比较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 B
组和 C组大量 输血 前后 P T、 AP TT、 T T、 F I B 和
( E D T A- Na z ) 抗凝 管采 集 静脉 血 2 mL进 行 P L T 检
测 。同时在输血前 、 输 血 中( 手术 中得到 了越 来 越 广 泛 的 应 用 。大 量 输 注 血液 时一般 为库存 血 , 而库存 血 在保 存 的过 程 中会
功能 障碍等 n ] , 同 时 由 于代 谢 的改 变 , 亦 可 影 响其
酸碱 平衡 , 造 成 围手 术 期 病 死 率 、 再 次 手 术及 感 染 率上 升 l _ 2 ] , 使 患 者 的病 情 更为 复 杂化 。本 文 对 1 7 0 例大 量 输 血 的严 重 失 血 患 者 进 行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别构 成上 差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
性。
后K 升 高 , N a 下 降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

应用情况



适用于大部分需要纠正贫血状况,补充红 细胞,提高携氧能力的患者。急性贫血≤ 80g/L,慢性贫血≤60g/L。 本制品虽然去除大部分的白细胞,但仍残 存很少量的淋巴细胞,因此并不适合用于 需要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 剂量:理论上每单位含血红蛋白25-30g。 根据血容量计算。
适应症(二)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纤维结合蛋白 是重要的调理蛋白,在严重创伤、烧伤、 严重感染、白血病、肝功能衰竭时,其水 平明显下降,可用冷沉淀来进行治疗。 局部使用促进创伤愈合:局部喷洒主要用 于角膜溃疡、大面积创面、伤口及部分难 愈合的溃疡面。

输注剂量


对甲型血友病治疗的参考标准:轻度患者 10-15IU/kg,中度20-30IU/kg,重度4050IU/kg。 每袋冷沉淀按Ⅷ因子约80IU估算用量。体 重20kg的甲型血友病轻型患者大约需200IU Ⅷ因子,则大约需要冷沉淀为3袋左右 。


对其它的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缺 乏,取决于输注前的水平。纤维蛋白原 保证止血的最低浓度是1.0g/l。 血管性血友病按照体重进行粗略估计。
(目前对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最好的 治疗是应用重组或灭活病毒的浓缩剂和 DDAVP)。
注意事项



冷沉淀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融化后会很快 失去活性,因此融化后必须尽快输注。 输注冷沉淀应采用标准的输血器静脉滴注。 输注剂量大时,应充分考虑大量血浆的扩容 作用。 原则上冷沉淀应ABO同型输注。
适应症(一)

治疗性输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

剂量:每M2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1.0×1011/L 可提高血小板计数5-10×109/L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课件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课件

定义
急性失血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大 量失血,失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 量的10%,常常由外伤、手术、 疾病等引起。
病理生理
急性失血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 反应,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能导致 休克甚至死亡。
成分输血的发展与种类
发展
成分输血是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 血液进行分离,提取出需要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 浆等),既可以提高输血效率,又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 传播。
过敏反应
总结词
急性失血病人成分输血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通常在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
详细描述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
溶血反应
总结词
急性失血病人成分输血后可能出现溶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
详细描述
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腰背酸痛、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及急性肾衰竭。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急性失血病人成分输血后可能出现细菌 污染反应,通常在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 时内出现。
VS
详细描述
细菌污染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休 克,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 重者可出现败血症。
循环超负荷
总结词
急性失血病人成分输血后可能出现循环超负 荷,通常在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
普通冰冻血浆
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治疗 凝血障碍。
输血量与速度的把握
输血量
根据患者的失血量、生理需求、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来确定输血量,一般遵 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输血速度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失血量、血液成分种类等因素进行调整,一 般开始输血时速度较快,随后逐渐减慢。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急性大失血是一种常见的、危急的病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输血是急性大失血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迅速增加患者的血容量,并纠正严重的贫血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状态,减少危险因素。

本文将从输血的指征、方法及临床效果等方面对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进行详细阐述。

一、输血的指征输血的指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缓解贫血状态。

当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且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及时纠正时,应考虑进行输血。

2、提高血容量。

急性大出血会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引起低血压及组织灌注不足。

输血可以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状态。

3、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失血患者由于失去的不仅是红细胞,还有其它成分,如电解质、蛋白质、激素等,导致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可以通过增加这些成分来改善酸碱平衡。

二、输血的方法1、鲜血输注。

采取全血直接输注到患者体内。

2、成分输注。

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后输注。

3、自体输血。

将失血者的血液提取出来,在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

4、血液替代液输注。

血液替代液是从血液中所提取的血浆成分,可通过静脉输注进入患者体内。

三、输血的临床效果1、提高血红蛋白浓度。

输血可以通过补充失血的红细胞来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缓解贫血状态。

2、减小组织缺血和缺氧。

由于失血导致的循环血容量不足,微循环灌注减少,导致组织酸中毒、氧气不足等问题。

输血可以增加循环量和有效血容量,改善组织缺血状态和缺氧状况。

3、纠正酸中毒。

失血患者常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身体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可以增加化解作用的血液成分,从而对酸中毒状态进行有效的纠正。

4、促进肾脏代谢及排泄功能。

输血可以增加肾脏灌注量,促进代谢及排泄功能,改善肾脏功能紊乱的状态。

总之,输血是急性大出血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

不过,应注意输血操作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及输血量,避免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
2、心输出量增加 心脏贮备力好的贫血病人,心输出量可增加到基础水 平的5倍; 急性贫血时,最初心輸出量的增加靠加快心率;血容 量补足后,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 血液稀释,HCT↓导致血液粘度↓,外周血管阻力↓也 是心输出量增加的原因。
三、贫血时的代偿机制
3、氧离曲线右移 Hb<90-100g/L开始右移 Hb<65g/L时明显右移,有利于组织摄氧。需要强调的 是: (1)有心肺疾患的病人对贫血的耐受力差; (2)严重创伤或感染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加,合并 贫血导致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
表1 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20min内输入后的反应 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20min 2000ml林格乳酸钠液20min内输入后的反应
迅速反应 生命体征 估计失血量 追加晶体液 输 备 血 血 恢复正常 <20% 不一定 不一定 配血备用 有可能 短暂反应 短暂改善 20%20%-40% 必需 需要 配好即输 很可能 无反应 无改善 >40% 必需 急需 紧急发血 极有可能
五、输红细胞还是输全血
综合性统计资料表明,晶体液扩容的总体死亡率比胶体液 扩容低5.7%。 创伤病人晶体液扩容的死亡率比胶体液扩容低12.3%。 非创伤病人(选择性手术不伴休克)胶体液扩容的死亡率 比晶体液扩容低7.8%。
五、输红细胞还是输全血
强调下列几点: 强调下列几点: (1)考虑扩容对肺的影响时,扩容液的总量、肺毛细血 管内压和有无合并感染,比选择扩容液的种类更为重要; (2)关键是扩容过程中必须加强循环动力学监测; (3)创伤病人,特别是合并严重感染者应选用晶体液为 主的扩容液; (4)非创病人适合以胶体液为主的扩容液; (5)血浆不应用于扩容或治疗低蛋白血症,因为输血浆 可引起不良反应和传播病毒性疾病; (6)大量输血时可以输全血,但不是非用不可,一些发 达国家基本上不提供全血; (7)如果要输全血,保存期太长的血不宜应用。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

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急性大失血是指因外伤、手术、内脏出血等原因造成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临床上常见于外伤性休克、产科急重症等病情。

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对于这类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一、输血指征1. 血红蛋白浓度:常规而言,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70~80g/L 时,需考虑进行输血治疗。

而对于有心肺疾病、慢性贫血的患者,当血红蛋白浓度降至90g/L时,也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2. 血容量不足: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休克、低血压、心悸等征象,也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以维持血容量和循环稳定。

3. 出血原因:如果是因为外伤、手术、产科出血等原因造成的急性大出血,同样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治疗。

二、输血指南1. 血型鉴定: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前需进行血型鉴定,确保给予的血液与患者血型相符合,以避免发生输血不匹配的意外。

2. 血液成分: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进行输血治疗。

3. 血液保存:输血前确保血液储备充足,以满足患者急性大失血时的输血需求。

并且注意输血前进行有效的预热处理,避免输血时发生寒冷反应。

4. 输血速度:对于急性大失血患者,尤其是严重失血、休克状态的患者,需进行快速输血以迅速补充丢失的血容量,但也要注意避免输血过快导致循环负荷过重。

三、输血注意事项1. 输液监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血液成分的选用。

2. 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寒战、发热、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输血反应,需及时停止输血,进行相应的抢救和处理。

3. 输血并发症:由于大量输血可能导致传染病、血液凝固功能障碍、输血反应等并发症,因此需对患者进行血液安全检测,严格按照输血指南进行操作。

4.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需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观察其是否有继续出血、输血反应等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

方法:对88例急性失血患者进行输血前及输血后定时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监测结果分析成分输血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结果:观察期间14例患者存在其他影响酸碱平衡因素退出。

纳入分析的74例中,44例输血前存在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输血后26例酸中毒消失,17例减轻,1例略加重。

74例患者中输血后发生输血相关性碱中毒24例,其24 h内新鲜冰冻血浆(FFP)平均用量2 063 ml,明显高于非碱中毒患者。

输血相关性碱中毒的病例未使用酸性药物进行治疗,停止输血后13~48 h自动恢复。

结论:急性失血患者输血前大部分存在程度不同的代谢性酸中毒,经有效止血、输血后多能缓解。

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罕见。

输血相关性碱中毒一般为自限性,停止输血后可自行恢复。

标签:急性失血;成分输血;酸碱平衡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083-02
目前认为大量输血后可能发生酸中毒,也可能发生碱中毒[1-2]。

前者是由于红细胞在保存期间产生乳酸以及血液保养液中含有枸橼酸,后者则由于血液保养液中的枸橼酸钠在肝脏中转化成碳酸氢钠以及治疗过程中过多使用碳酸氢钠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所致。

但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有何影响,迄今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监测输血前后血气变化探讨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ICU 2007年4月~2008年10月期间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88例。

其中男46 例,女42例,年龄14~82岁,平均(48.2±21.3)岁。

出血病因:手术出血29例,外伤出血21例,产科出血14例,消化道出血14例,其他10例。

1.2 入选对象
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血气分析显示酸碱平衡正常或单纯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

已被列为入选对象的患者如需再次输血,与上次输血间隔时间72 h以上,酸碱平衡已恢复正常者可再次入选。

1.3 排除标准
为排除其他原因对结果的影响,输血前存在下述任何一项者不进入研究:①任
何原因引起的碱血症;②呼吸性酸中毒(单独或复合存在);③呼吸性碱中毒(单独或复合存在);④严重创伤无法有效止血。

1.4 酸碱平衡的实验室检查
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iSTATR血气分析仪,由操作熟练的护士严格按要求采集桡动脉或股动脉血液,在床旁进行检测。

采血时点为:输血前、输血后、每天7时和19时(允许±1 h)。

观察终点为:①输血后代谢性碱中毒患者监测至恢复正常。

②其余患者监测至输血结束后24 h。

1.5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标准
酸血症:pH7.45;代谢性酸中毒:BE3 mmol/L;呼吸性酸中毒:PaCO2>45 mmHg;呼吸性碱中毒:PaCO2<35 mmHg;复合型酸碱平衡失常根据pH、BE、PaCO2综合分析做出诊断[3]。

1.6 退出机制
治疗期间存在影响酸碱平衡其他因素的患者退出研究:①使用碳酸氢钠;②胃液大量丢失;③出现低钾血或低氯血症;④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单独或复合存在);⑤出血无法控制,组织低灌注无法纠正。

2 结果
2.1 退出研究的病例情况
在入选的88例患者中,观察期间14例存在影响酸碱平衡的其他因素而退出研究,占所有入选病例的15.9%。

具体情况为:低钾血症4例,使用过碳酸氢钠3例,呼吸性碱中毒4例,呼吸性酸中毒2例,休克无法纠正1例。

2.2 输血前酸碱平衡情况
纳入的74例患者中,输血前酸碱平衡正常30例(40.5%),代谢性酸中毒44例(59.5%)。

2.3 输血后酸碱平衡情况
纳入的74例患者中,输血后酸碱平衡正常32例(43.2%)。

代谢性酸中毒18例(24.3%),这些患者输血前均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24例(32.5%),碱中毒的程度为:BE 4~9 mmol/L,pH 7.41~7.52。

2.4 FFP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输血后24例碱中毒的患者全部使用过FFP,24 h内平均用量为(2 063±1
189)ml。

酸碱平衡正常的32例患者25例使用过FFP,24 h内平均用量为(614±516)ml。

18例酸中毒的患者11例使用过FFP,24 h内平均用量为(440±592)ml。

2.5 代谢性酸中毒的转归
输血前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的44例患者26例输血后酸中毒消失,17例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稍有加重。

2.6 输血相关性碱中毒的转归
输血后发生碱中毒的24例患者,全部未使用酸性药物进行治疗,输血停止后13~48 h自动恢复。

3 讨论
急性失血患者治疗期间,可能由于病情的继续发展或治疗的需要使用了影响酸碱平衡的药物或措施,如机械通气等,而发生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失调。

本组病例中涉及这种情况的共14例。

剔除了这些病例之后,成分输血后发生的24例代谢性碱中毒,可认为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即输血相关性碱中毒[4]。

纳入的74例患者输血后发生输血相关性碱中毒24例,发生率32.5%。

输血后代谢性酸中毒18例均为输血前已有酸中毒,且其中17例输血后有所减轻,仅1例略有加重。

输血前酸碱平衡正常的患者输血后无一例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说明急性失血患者输血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相当常见,而酸中毒罕见,与王新成等[5]报告的结果相反。

输血导致酸中毒罕见的原因可能是:①血液输入人体后,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转化为葡萄糖,参加糖代谢;枸橼酸则可通过参加三羧酸循环生成ATP、水和二氧化碳。

②由于输血后酸中毒是红细胞在储存期间产生的乳酸和血液保养液中含有枸橼酸所致,一般在输血后早期发生,而本项目血气监测的时距较长,因而可能未能发现部分输血后早期发生而持续短暂的酸中毒病例。

由于将全血制备为血液成分后枸橼酸钠主要存在于血浆中,而红细胞悬液中则很少。

因此,成分输血后碱中毒的发生主要与输注大量的血浆有关。

24例输血相关性碱中毒患者全部使用过FFP,其24 h内平均用量明显高于非碱中毒病例,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上述论据的正确性。

74例患者中输血前存在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44例,发生率达59.5%。

输血后大部分患者酸中毒消失或减轻,说明有效止血、输血后,随着组织灌注改善,蓄积体内的乳酸得到有效清除,加上这些患者由于出血量大,治疗过程中为了纠正凝血障碍需要输注大量的FFP,导致较多的枸橼酸钠进入体内,后者代谢产生的碳酸氢钠也有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作用。

因此,大量输注FFP的急性失血患者,如代谢性酸中毒不太严重,一般无须使用碳酸氢钠,如酸中毒严重需要使用碳酸氢钠,则其
用量需酌情减少。

本文资料显示,输血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为自限性,输血停止后2 d内可自行消失,一般无须使用酸性药物进行治疗,与以前报道结果相一致[4,6]。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而代谢性酸中毒罕见。

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血液成分主要为FFP,24 h内输入血浆总量达2 000 ml的患者出现输血相关性碱中毒的可能性很大。

需要输血治疗的急性失血患者治疗前常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经有效止血和输血尤其是输注FFP,常能得到纠正,如代谢性酸中毒的程度不太严重一般无需使用碳酸氢钠进行治疗。

输血相关性碱中毒为自限性,输血停止后2 d内可自行恢复。

[参考文献]
[1]江朝富,汪传喜,付涌水.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搏疾病[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80.
[2]聂咏梅,李志强,徐文皓,等.大量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5):371-374.
[3]邓小明.危重病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4]吴胜楠,文舜康,周志强,等.输血相关性碱中毒[J].医药世界,2006,8(8):1028-1029.
[5]王新成,曲保忠,李伟,等.大量输血后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26(4):211-212.
[6]颜颂旭,刘波,刘晓光,等.大量输血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和血气变化的对策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296-2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