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4章纵断面设计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
Lmin
2.当L>ST:
h1
d12 2R
,则d1
2Rh1
h2
d
2 2
2R
,则d
2
2Rh2
ST d1 d2 2R ( h1 h2 )
R
ST2
2( h1 h2 )
最小长度:
Lmin 2(
S 2
S 2
h1 h2 )2 4
最小半径:
Rmin
Lmin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表4-3)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45
6
7
8
9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为按公路设计速度计算的最大纵坡 减少1%
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 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 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 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 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第四章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 铁路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图4—1所示,路基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AB 与路肩水平线CD 的交点O 在纵向上的连线,称为线路中心线。
线路的空间是由它的平面和纵断面决定的。
线路平面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表示线路平面位置;线路纵断面是沿线路中心线所作的铅垂剖面展直后线路中心线的立面图,表示线路起伏情况,其高程为路肩高程。
各设计阶段编制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是线路设计的基本文件。
各设计阶段的定线要求不同,平面图和纵断面图的详细程度也各有区别,绘制时应遵循铁路行业制定的线路标准图式。
图4—2为新建铁路简明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可应用于线路方案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概略定线。
简明平面图中,等高线表示地形和地貌特征,村镇、道路等表示地物特征。
图中粗线表示线路平面、标出里程、曲线要素(转角α、曲线半径R )、车站、桥隧特征等资料。
简明断面图的上半部为线路纵断面示意图;下半部为线路基础数据,自下而上顺序标出:线路平面、里程、设计坡度、路肩设计高程、工程地质概况等栏目。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
2.应力争节约资金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
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3.既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还要保证它们协调配合、总体布置合理铁路上要修建车站、桥涵、隧道、路基、道口和支挡、防护等大量建筑物,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不但关系到这些建筑物的类型选择和工程数量,并且影响其安全稳定和运营条件。
道路纵断面课件

L
则
P1 P2
L 2Biblioteka R w 2S AP 1 BP 2 P1 P 2
d 1 d 2 Rw w 2
又因为
d 1 d 2
w
r min
2
d1 d2 w
R min
2
s
w
d1
d2
2
w 道路纵断面
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
4-10公路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4-11城市道路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桩号 K 5 100 . 00 处
横距 x 2 K 5 120 K 5 100 20 m
竖距
h2
x2 2R
20 2 2 2000
0 .1m
切线高程 424 . 08 20 4 % 424 . 88 m
设计高程 424 . 88 道0路. 1纵断面424 . 78 m
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
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
公路等级
设计时速 (km/h)
合成坡度值 (%)
表4-4 各级公路的最大合成坡度
高速公路
一
二
三
四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10.0 10.0 10.5 10.0 10.5 10.5 9.0 9.5 10.0 10.0 10.0
表4-5 城市道路最大允许合成坡度
将代入, d1 d 2 w
min
2
d1 d2 w
当 min s规定的视距 ,即 w很小,视距可保证
min s, w
2
d1 d 2 即表示设计凸形竖曲线 s
道路纵断面
才能保证视距
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
•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重庆交通大学
第4章 纵断面设计
§4.1 概述 §4.2 纵坡设计 §4.3 竖曲线设计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4.5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4.6纵断面设计方法与纵断面设计图
§4.1 概述
(1)基本概念
1)纵断面(vertical)-----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
坡度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线。 2)位于直线路段时,其横坡度的大小同于主线路拱坡
度,均采用直线式横坡。
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
表4—15
主线的超高坡度(%) 10 9 8 7 6 5 4 3 2
爬坡车道超高坡度 5
(%)
4
32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的设计
(3)平面布置与长度
总长度由起点处渐变段长度L1、爬坡车道的长 度L和终点处附加长度L2(见表4.16)组成。
2)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①从失重不致过大考虑
RV2 3 .6
(4 -14)
②从保证纵面行车视距考虑:
a. 视距s≤L(竖曲线长度)
Rm in
S2 3.98
( 4 -16)
b.s>L
2s 3.98
Rmin 2
(4 -17)
经比较,式(4-16)的计算结果较小,故作为标准的制定依据。
能力时。 4)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
时。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的设计
(1)横断面组成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主线行车道右侧,宽度
一般为3.5m,包括设于其左侧路缘带的宽度0.5m。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1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①按竖曲线终点分界计算:
横距x2= 5100.00 – 4940.00=160m
竖距
y2
x22 2R
1602 6.40 2 2000
切线高程 = 427.68 + 0.05×(5100.00 - 5030.00)
= 431.18m
设计高程 = 431.18 – 6.40 = 424.78m
R=3000
R=∞
60m
R=1000
R=∞
图4-12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 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 线内有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曲 线含有两个以上的平曲线,看上去都非常别 扭,如图4-13所示。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时,竖曲线半径大约 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为好。
(1)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与反向平 曲线的拐点重合。否则,宜出现扭曲的外 观,会使驾驶员操纵失误,产生交通事故;
(2)要避免使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 曲线的拐点重合。否则,也宜出现扭曲的 外观,会使路面排水困难,产生积水;
(3)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对凸 形竖曲线引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 路面排水不良;
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组合,以及明弯与凹形 竖曲线组合较为合理,且给人一种平顺舒适的 感觉。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 但由于地形等条件限制,这种组合并不是总能 争取得到的。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 (底)点位置错开距离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 分之一时,效果仍然令人满意。但是,如果错 位过大或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很差 的线形。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4

下部:主要用来填写有关内容 自下而上:超高;直线及平曲线;里程桩号;坡度及坡长;地面高程;设 计高程;填、挖高度;土壤地质说明。
结
论
平原、微丘地形:应保证最小填土高度,作包线设计。 山岭、重丘地形: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 对自然地面横坡与环境的影响。
1. 结合地形条件,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绘图作业:
图1. 按1:2000比例尺展绘《教材》图3.7.1的平面图。
要求:①用A3幅面的标准图式进行展绘,地形及地物; ②每页绘制700m路线;
③每页路线起终点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④使路中线位于图面的中央。
补充数据:起点坐标:K2+000,x-40452.257,y-91297.811 终点坐标:K3+430, x-40090.600 y-92546.480
图2. 按《教材》图3.7.1的地形图及路线中线方案,点绘纵断面地面线, 并进行纵断面设计。 要求:按50m整桩号及曲线主点从图上查地面高程,绘纵断面图。 用A3横幅绘制(标准图式,1mm网格),每页绘700m。
2. 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 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 (2) 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特别是凹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 的起、终点应设在桥头 10m 以外。但特殊大桥为保证纵向排水,可在桥 上设置凸竖曲线。
2. 竖曲线半径指标:
竖曲线半径指标有极限最小值、一般最小值、满足视觉条件的最小值。
3. 合理运用半径指标的要求: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有条件时宜采用大于或等于视觉所需要的竖曲线 半径度值。当条件受限制时,宜采用大于或接近于竖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 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第四章:城镇道路纵断面的设计(修改)资料

第一节 概 述
三、设计内容
(一)纵坡设计:包括坡度设计和坡长设计;
(二)竖曲线设计:在两条相邻坡度线的交汇处即变坡点处,设 计适当曲率和适当长度的竖向曲线,以缓和坡的变化,保证行车的 平稳和舒适;
(三)视距验算:纵断面上产生视距不足的情况主要在小半径的 凸形曲线处和设置立交桥的凹形曲线路段,在这些地方应进行视距 验算,避免出现视距不足的情况发生;
锯齿形街沟(或称偏沟)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3.设置锯齿形街沟的条件 当道路中线纵坡小于0.3%时,就要采取措施保证路面排
水通畅。所以,《城规》规定:道路中线纵坡度小于0.3% 时,可在道路两侧车行道边缘1m~3m宽度范围内设置锯 齿形街沟。
第四节 锯齿形街沟设计
4.锯齿形街沟的设计
⑴ 设计方法 锯齿形街沟的设计方法就是保持缘石顶面线与道路中线纵坡设计 线平行的条件下,交替地改变缘石顶面线与路面边缘(或平石)之间 的高度,在最低处设置雨水进水口,使雨水口处锯齿形街沟范围内路 面横坡度增大,两雨水口之间分水点处的路面横坡减少,从而使路面 边缘(或平石)的纵坡度增大到0.3%以上,达到纵向排水要求。
第三节 竖曲线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 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竖曲线的形式 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上二者几乎 没有差别,但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 更为方便。所以,竖曲线一般采用抛物线者居多。
第三节 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要素
y
L
i1
x
x
第三节 竖曲线
四、 坡长限制
1.最短坡长限制
2.最大坡长限制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一、填空题1、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另一条是()。
2、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和()组成的。
3、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和()之比的百分数来度量的。
4、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即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是指:高速、一级公路为()标高;二、三、四级公路为()标高。
5、纵断面线型的布置包括()的控制,()和()的决定。
6、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且坡长不得()最小坡长的规定值。
7、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坡度,一般使以接近()和()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8、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坡转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9、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平曲线的()。
10、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主要反映在路线()图和()表上。
二、选择题1、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A 路基中线标高B 路面边缘标高C 路基边缘标高 D路基坡角标高2、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A 路面中线标高B 路面边缘标高C 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3、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B 行车时间和离心力C 行车时间和视距D 视距和理性加速度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5、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合成坡度的限制值为10%,设计中某一路段,按平曲线半径设置超高横坡度达到10%则此路段纵坡度只能用到( ).A 0%B 0.3% C2% D3%6、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A 上坡B 下坡C 平坡7、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A 汽车动力性能B 公路等级C 自然因素D 排水要求8、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设计车速行驶()的行程来规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拔2000m以上,冰冻积雪地区,最大纵坡不大于8% 城市道路考虑非机动车情况,最大纵坡的规定比公路严格,一般 比公路规定小1%,参见有关规范。
2、高原纵坡折减
折减原因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密度小,汽车发动机功率和驱动力下降, 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
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纵坡折减值
120 900 700
100 1000 800 600
80 1100 900 700 500
60 1200 1000 800 600
40
30
20
1100 900 700 500
1100 900 700 500 3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限制纵坡长度范围内,设 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其长度应符合最小 纵坡长度的规定。
二、行驶力学 1.汽车的行驶阻力
汽车行驶阻力: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 和惯性阻力。
空气阻力Rw(N):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 车后的真空吸力及空气质点与车身表面的摩擦力阻碍汽车前进, 总称为空气阻力。由空气动力学:
Rw = K· A·V2/21.15
道路阻力RR (N):由弹性轮胎变形和道路的不同路面类型及纵坡 度而产生的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RR=G· (f + i)
2.汽车行驶驱动力
建议自学
三、车辆在坡道的运行特性
具有相同重量/功率比的车辆,具有相同的爬坡能力。 小客车由于其自身良好的动力性能,在坡道上行驶时,受纵%~5%陡坡,而且不会减速, 纵坡设计比较容易满足其要求,主要考虑载重车的影响。
美国在制定纵坡设计标准时,选择重量/功率比为200磅/马力(120kg/kw) 为标准重型载重车辆作为设计车辆。其爬坡性能曲线如下:
美国取10mph(16km/h)
我国缺乏研究,借鉴美国的规定。适当放宽,为20km/h
事 故 率 ( 每 亿 车 公 里 )
速差 25km/h 的事故 率是 15km/h 的2.4倍
速度差(km/h)
减速
坡 度 ( % )
坡长(m)
500
1400
95
速 度
km/h) (
75
距离(m)
设计速度 (km/h) 3 4 纵 坡 坡 度 (%) 5 6 7 8 9
车型选择
《标准》采用的设计车辆是载重8t的东风重型货车 (功率/重量比为9.3W/kg)
最大纵坡确定考虑的因素 求速度高,纵坡路段的降速不宜大。
公路等级:考虑速度要求,高等级公路交通量大,要 交通组成:重车交通占的比例大时,最大纵坡宜小。 不通行重型货车的旅游公路最大纵坡可以 适当增大。 地形条件:最大纵坡标准过高(最大纵坡定的小),实际 工程将会出现大的填挖,破坏环境,工程量大, 工程投入大。 克服过分以工程换速度的做法。
宝鸡-秦 20 岭 30 乌斯河- 13 泸沽 16 19 羊臼河- 12 黑井 16 19 九府坟- 12 晋城 20 西洋-城 12 口 20 资溪-大 12 禾山 20
最大纵坡规定 综上分析,结合汽车爬坡性能曲线和国外实践,标准规定的最大 纵坡如下。
公路最大纵坡规定值
设计速度 120 (km/h) 最大纵坡 (%) 3 100 4 80 5 60 6 40 7 30 8 20 9
2、纵坡一般值(不限长度纵坡) 小客车能以平坦地形路段小客车的平均行驶速度匀速 上坡 普通载重车能以设计速度的1/2速度上坡(匀速) 汽车在大于不限长度的纵坡上行驶,必然减速,减速
V=0.5Vd(设计速度) 值的大小不仅与坡度大小有关,也与其长度有关,需 V=V平均 要研究汽车的动力性能、爬坡过程中速度与坡度大小 及坡长的关系。 V = 0.5Vd(设计速度) V = V 平均
汽车在坡度i(倾角α)的道路上行驶时,车重G在平行于路面
方向的分力为G· sinα=G· i,上坡时它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阻 碍汽车行驶;而下坡时与前进方向相同,助推汽车行驶。
惯性阻力RI(N):汽车的质量分为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如飞轮、 齿轮、传动轴和车轮等)两部分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变速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和 惯性力矩称为惯性阻力,用RI表示。 RI =δ·(G/ g) ·a
1.作用 对于上坡,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应安排一段缓坡,用 以恢复在陡坡上降低的速度。 对于下坡,如缓坡满足了一定长度,就可不用制动,对操纵起缓 冲作用,有利于行车安全。 2.大小规定 《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小于3%,长度应满足最短坡 长规定。 3.设置要求 ①宜设置在直线或较大半径平曲线上。 ②地形困难时,可设在较小半径平曲线上,但缓坡长度应适当增 加,以使缓和坡段端部的竖曲线位于小半径平曲线之外。
一、速度与纵坡 公路的同一设计速度区间内,能给汽车提供同一行驶状 态(速度基本相同)—理想的设计 平面线形要素依设计速度都有一定值,可以保证按设计 速度行驶。 在纵坡路段行驶,受汽车性能限制车速受纵坡影响大, 制定一个能保证车辆都达到设计速度的纵坡标准,在经 济上是不可能的。 必须允许汽车在上坡时车速有所降低。
4、关于设计标高
(1)新建公路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设计高程以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 缘标高为基准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高程(在设置超高、 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高程)
(2)改建公路的设计高程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 用行车道中线处的高程。
第二节 汽车行驶特性与纵坡
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关于纵断面图
1、路线纵断面定义: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的断面。它是一条有起 伏的空间线,包括两条线:
设计线
地面线
设计线
地面线: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 则的折线。平面确定后,地面线自然就唯一的确定下 来。反映了路线中线处的地形起伏情况。 设计线:满足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由设计人员 确定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形,反映了路线的 起伏变化情况。
可以找出行驶状态对应的距离-速度关系、汽车行驶与纵坡/坡长 关系,是纵坡设计的基础。
速 度
43
km/h) (
750 1050
距离(m)
速度(km/h) 距离(m) 标准载重车(120kg/kw)加速行驶速度-距离曲线图(上、下坡)
四、纵坡
1、最大纵坡 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1)作用 控制纵坡设计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山区和丘陵区, 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运输成本及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距离(m) 标准载重车(120kg/kw)加速行驶速度-距离曲线图(上、下坡)
确定纵坡标准对车辆运行状态的考虑:
1、纵坡最大值 在坡底,小客车以设计速度开始上坡,到坡顶时能保 持平均行驶速度。
i
V=V平均
V=Vd(设计速度)
V平均为平坦地形路段小客车平均行驶速度
在坡底,普通载重车以其最高速度开始上坡,到坡顶 时能保持设计速度的一半。
i
V=0.5Vd
V=车辆最高速度
最高速度若大于设计速度则取设计速度
2、纵断面线形的组成
(1)直线:也称匀坡段。属性由上坡、下坡、坡度和坡长 表示 (2)竖曲线:采用二次抛物线,缓和车辆在纵断面上的行 驶舒适和安全
3、纵断面图中的其他内容
二、纵断面设计的内容(任务)
1、确定纵坡坡度大小和坡长 2、确定竖曲线的半径(长度) 3、平、纵面组合设计
三、几点规定(习惯做法)
(2)最大坡长限制计算与规定
考虑因素:
汽车爬坡能力(选择质量/功率比)
我国:选择8t载重车,功率/重量比是9.3W/kg(107kg/kw) 美国:120kg/kw,载重车
进入坡道时的速度,取载重车的最大速度,或平均行驶速度 坡道上的最低速度,考虑安全要求,与设计速度有关。 高速公路最低60km/h,多数公路上为40~60km/h。 两者的差值是确定最大坡长限制的依据,其大小影响行车 安全性。
L
坡长限制,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 以及缓和坡段长度的限制。
1.最大坡长的限制
(1)限制最大坡长的原因 汽车在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行车速度会显著下降,甚至要
换低速档克服坡度阻力,使车辆间相互干扰增加,通行能力下
降多。易使水箱沸腾,爬坡无力。 下坡时,则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刹车,影响行车安全。
如,载重车V=110km/h,驶入6%的上坡路段,速度降到 60km/h时,行驶距离为750m。
若驶入纵坡6%上坡段的速度为60km/h(对应距离为750m), 行驶300m后(到1050m),速度降到43km/h 爬坡行驶距离及对应的速度与汽车的重量-功率比有直接的 关系。
载重车只有在小于3%或更小的纵坡段上才能加速到60km/h
降低多少? 降低过多,运行效率低,小车与大车车速差别大,大车妨 碍小车通行,频繁超车造成事故。
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尽量少降低车速,设法保证车辆在纵 坡路段与其他区间一样能接近设计速度运行。
下坡情况如何?
平面设计以行驶稳定性控制平面指标设计
纵断面设计以汽车行驶状态控制纵坡设计 汽车行驶状态(坡底速度,坡顶速度)
海拔高度(m) 折减值(%)
3000~4000 1 4000~5000 2 >5000 3
折减后若小于4%,则最大纵坡仍采用4%
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自学
3、最小纵坡
(1)要求设置最小纵坡的路段
挖方路段
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
其它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
(2)最小纵坡规定 不小于0.3%的纵坡(一般情况下以采用不小于0.5%为宜)。对 于干旱地区,以及横向排水良好、不产生路面积水的路段,也 可不受此最小纵坡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