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4.道路勘测设计纵断面设计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
公路等级
地形 最大纵坡 (%)
表4-3 三
平 原 微 丘 6 山 岭 重 丘 8
高速公路
平 原 重 微 丘 丘 3 4 山岭
一
平 原 微 丘 4 山 岭 重 丘 6
二
平 原 微 丘 5 山 岭 重 丘 7
四
平 原 微 丘 6 山 岭 重 丘 9
5
5
备注:(1)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情况限制时,经 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2)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区的山岭重丘区 四级公路,最大纵坡 不应大于8%。
3、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坡度:
① 小桥与涵洞处纵坡应按路线规定采用; ② 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 ③ 桥头引线的纵坡不宜大于5%,且紧接桥头不短于
10m(山岭、重丘区可减至5m)范围内的引道纵坡 应与桥上纵坡相同;
4、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
①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且不小于0.3%; ② 紧接隧道洞口30m范围内的纵坡应与隧道内的纵坡
表4-6
20 2.0 20 5.8 4.9 4.1 3.4 2.8 20 5.8 4.9 4.1 3.4 2.8 15 5.8 4.9 4.1 3.4 2.8
五 最小纵坡
Minimum Longitndinal Grade
为使道路上行车安全、快速、畅通,希望道路纵
坡小一些为好,但在挖方路段、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 水不畅通的路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 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 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 0.5%为宜。
速度,应对其坡长加以限制。
表4-6是东风EQ-140载重汽车装载75%时,各 计算行车速度下理想的最大纵坡i1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
道路勘测设计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4.4 爬坡车道与避险车道
4.4.1 爬坡车道
图4-8 爬坡车道
(1)定义
爬坡车道是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增设的供载重 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2)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
1)沿上坡方向载重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允许最低速度以下 时,可设爬坡车道。
表4-9 上坡方向容许最低速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1)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 经济论证合理,可增加1%。
2) 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 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3)桥上及桥头的最大纵坡:小桥与涵洞处纵坡应按路线 纵坡设计;大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 大于5%,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的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设置的竖向曲线称为竖曲线。 坡度差: wi2 i1
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 纵断面上只计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斜线用坡度计。
图4-2 路线纵断面图
(2)竖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LRw
T
L 2
E T2 2R
(3)竖曲线上任意点纵 距y 的计算
y x2 2R
H 1H 0(Tx)i.
2)计算设计高程
4.2.7 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宜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所规定的最 小坡长要求。
4.2.8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或《城市 道路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
(2)路线应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 排水等因素综合考虑。
(1)应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当坡度差较小时,应采用较大半径;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半径; 特殊困难不得已才允许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道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新)课件

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行车安全与舒适性要求
合理设置坡度、坡长和竖曲线半径,确保车 辆安全、顺畅行驶。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量 ,降低工程造价。
考虑排水要求
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合理设置坡度,确保 排水顺畅。
协调性原则
纵断面设计与道路线形其他要素相协调,如 平面线形、横断面设计等。
在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中,要特别注 意避免陡坡、急弯等不利因素,保证 行车安全和舒适度。
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实例
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要满足高速 行车的要求,合理设置纵坡、竖 曲线半径等参数,提高道路的线
形指标。
高速公路的纵断面设计还需要考 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
量,降低工程造价。
基于景观要求的纵断面设计优化
总结词:注意事项
详细描述:在基于景观要求的纵断面设计时,应注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同时,应充分考 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产,尊重和保护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建筑。此外,应加强景观规划和设 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控制高程的校核
在确定控制高程后,应进行校核, 检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实际情况 ,如有需要可进行适当调整。
纵断面图的绘制与调整
纵断面图绘制
根据设计标高、控制点和控制高 程等数据,绘制道路的纵断面图 ,清晰地表示出道路的起伏变化
。
纵断面图调整
在绘制纵断面图的过程中,应结 合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对图进 行必要的调整,以使设计更加合
隧道进出口
隧道进出口是道路勘测设计的难点之一,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气象等因素, 同时要满足行车视距、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要求。在进出口处应设置缓冲段, 以减少车辆进出隧道时的明暗适应时间。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1114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专业课,是一门研究道路路线设计的基 本理论、标准,以及实用方法和技能、道路选线要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 与方法,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1. 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
2. 掌握平、纵、横设计与计算能力。
三、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道路勘测设计》以土木工程测量为基础,是一门道桥方向专业课,与《交通工程学》 《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相配合,为毕业后从事道路方向有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 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1•《道路路线设计》,张廷楷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课程类型: 道桥方向专业课 学 分:22. 《城市道路设计》,周荣沾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行业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版。
4.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设部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讲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采用闭卷考试,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30% 。
第二部分理论课程内容大纲(含随堂讨论、习题课等)本课程内容建议开设32 学时。
第一章绪论(2 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道路运输的特点与组成;熟悉我国道路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道路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设计依据与程序。
二、教学内容1. 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道路运输的特点;基本组成;作用)。
2. 道路的分类、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类与技术分级(道路的分类分级;技术标准)。
【道路勘测设计】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二)

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二)关于最短坡长
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秒(2.5V)的行 程为宜。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坡长和竖 曲线应争取到极限值的一倍或二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的 纵断面。
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 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
特殊困难情况下:方可用 极限最小值。 有条件时:宜采用表4-20 规定的满足视觉要求的最 小半径。
(五)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同向曲线: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 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 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山区道路的“经济点” 等。
JD5 R= Ls=
JD6 R= Ls=
JD5 R= Ls=
山区道路的“经济点”
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JD5 R= Ls=
JD6 R= Ls=
JD5 R= Ls=
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
R= Ls=
JD6 R= Ls=
JD5 R= Ls=
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
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上进行。
如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 它重要控制点的断面等。
其做法是:在纵断面图上直接由厘米格读出相应桩号 的填挖高度,将此值用“路基横断面透明模板”套在相 应横断面地面线上,检查若有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挡 墙过高、桥涵填土不够以及其它边坡不稳现象,则需调 整坡度线.
JD5 R= Ls=
JD6 R= Ls=
道路勘测设计-纵断面设计

汽车的行驶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 • 加速行驶 • 等速行驶 • 减速行驶 • 在动力特性图上,等速行驶的速度称为平衡速度
。 • 每一排档都存在各自的最大动力因数,与之对应
的速度称作临界速度。
(六)理想的最大纵坡和 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 理想的最大纵坡
(1)定义 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
续以理想速度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一)汽车行驶驱动力
插图பைடு நூலகம்1.发动机;2.离合器;3.变速器 ;4.万向节头传动轴;5.主传动 器;6.驱动轮
驱动轮上的扭矩Mk用一对力偶P和F代 替,F作用在轮缘上与路面水平反力Pa抗 衡,P(T)作用在轮轴上推动汽车前进, 称为驱动力(或称牵引力),与汽车行
驶阻力Z®抗衡。
• (1)发动机功率P与扭矩M
•
汽车行驶牵引力来源:汽油与空气在发动机汽缸
燃烧产生膨胀气体,输出有效功率N(kw);通过活塞
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使曲轴(每分钟n转r/min)
产生扭矩M(N· m);再通过变速器、万向节头传动轴
、主传动器、差速器和后半轴等,将M传递到驱动轮
产生Mk。
P=Mn/9549 M=9549P/n
n与P在一定油门开度下,都存在一定关系。当 油门全开时, n与P通常用曲线图表示P=P( n ),称 为发动机外特性曲线(也称为功率曲线)。根据外特 性曲线可确定其相应的扭矩曲线M=M( n )。
• (2)汽车的牵引力
①开动发动机,合上离合器 与路把面驱摩动擦轮力扭F抗矩衡M;k 按T称理为论牵力引学力化,为与一车对轮力前偶进T与方T向a ,一T致a ,,取R也正增值大。,当直增至大TM和k时R平,衡T也时增,大汽,车汽又车等加速速行,驶但。加速后
道路勘测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三、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 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 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理想速度V1等速行驶所 能克服的坡度。 V1取值:对低速路为设计速度,高速路为上述载重 汽车的最高速度。
f i1
D1
i1=λ D1-f i1—理想最大纵坡
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不是总能争取到。 因此,有必要允许车速由 V1降到 V2 以获得较大 坡度i2。V2称为允许速度。 2.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 其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速度的 1/2 ~2/3 (高速路取 低限,低速路取高限)。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 等方面的要求。
• 一、竖曲线的计算公式 •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 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设计上采用二次抛物线 作为竖曲线。
第三节 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坡度差:设变坡点相邻两条直坡段坡度分别为 i1和i2, 规定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则相邻两坡度代数差即 为坡度差,用ω 表示,即 ω =i2-i1 i3
六、缓和坡段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 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 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
《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 度应不小于最小坡长。
缓和坡段宜设置在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在 地形困难路段可设置在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 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使缓和坡段端部的竖曲线位 于小半径平曲线之外。
• 在非机动车交通比例较大路段:平原、微丘区一 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 ~5%。
纵断面设计

T L R 2 2 L E 8
几个参数: 前坡,后坡,坡差(正凹负凸)
(1)二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E
T 2 2R
2 x 设计高程计算: h 2R
对于凸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的标高-h 对于凹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的标高+h
X
现行方法
h
X
2.竖曲线的限制因素
2.设置条件
公路:①.高速、一级公路纵坡长度受限 制路段(i>4% )。②.V下降到容许速度。 城道: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 i>5%的路段。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③.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 干扰降低适行能力时。④.经综合分析认为 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坡车道宽3.5m。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 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三、爬坡车道
1.定义
陡坡路段为载重车上坡行驶所设置的专 用附加车道。为了消除陡坡上车辆的坡度阻 力及车辆混合行驶时对快车的行驶自由度限 制等不利影响,宜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 把载重车与小汽车分离,以确保行车安全和 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 但容易造成路线迂 回或路基高填深挖,解决问题的根本是精选 路线,定出纵坡值较小而经济使用的路线。
(2)最大坡长限制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 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称为最大坡 长限制。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 (水箱开锅,爬坡无力)。②.下坡的行 车安全(频繁制动而发热失效)。大于 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 的缓坡。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 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 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 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 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 况。
• 2.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 尽量小,纵坡就小。
• 3.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
设计速度 (km/h)
最大纵坡(%)
120 100 80 60 40
地面标高: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 标高;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
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
《规范》对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 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对于城市道路,设计标高指建成后的行车道中 线路面标高或中央分隔带中线标高。
2.最大坡长限制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见表4-7。
《城规》规定的城市道路最大坡长按表4-8、4-9选 用。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纵坡及坡长的选用应充分考虑 车辆运行质量的要求。对高速公路,即使纵坡为2%, 其坡长也不宜过长。
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坡度大于5%时,应在不 大于表4-7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 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表4-5所规定的最 小坡长要求。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五、坡长限制 坡长: 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坡长限制,
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1.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通常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9~15s的行程 为宜。
《标准》和《城规》规定了各级道路的最小坡长。 见表4-5、4-6。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 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第二节 纵 坡
• 一、最大纵坡
•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 最大坡度值。
• 确定最大纵坡的依据:
• 1.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三、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油 能. 门克理全服想开 的的的 坡最情 度大况 。纵下坡,i1:持是续指以设理计想车速型度即V1载等重速汽行车驶在所 V汽1车取的值最:高对速低度速。路为设计速度,高速路为上述载重
f
i1
D1
i1=λD1-f
i1—理想最大纵坡
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不是总能争取到。 因此,有必要允许车速由V1降到V2以获得较大 坡度i2。V2称为允许速度。
• 对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小桥与涵洞处纵 坡应按路线规定采用;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 4%,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引道纵坡应与桥 上纵坡相同。
• 隧道部分路线纵坡: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 但独立明洞和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 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 在非机动车交通比例较大路段:平原、微丘区一 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 ~5%。
2.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 其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速度的1/2~2/3(高速路取 低限,低速路取高限)。
3.不限长度最大纵坡:与允许速度V2相对应的纵坡 i2称为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i2=λD2-f
4.陡坡、缓坡:大于i1的纵坡称为陡坡;小于i1的 纵坡称为缓坡。凡大于i2的纵坡都应限制长度。
二、高原纵坡折减
• 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 在高海拔地区,因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
的功率、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 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汽车水箱中的水易 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 2.《规范》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 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4-3的规定予以 折减。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345 6 7
表4-1
30 20
89
•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相当于公路按设计速度计的 最大纵坡减小1%。
•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 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 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四级公 路山岭、重丘区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
四、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 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 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 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在弯道超高横坡渐变段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 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六、缓和坡段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 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 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
《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 长度应不小于最小坡长。
缓和坡段宜设置在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在 地形困难路段可设置在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 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使缓和坡段端部的竖曲线位 于小半径平曲线之外。
设计线:它是设计人员从技术、经济、美学等方面 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 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它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
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用坡度和水 平长度表示。
竖曲线: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而设置的 曲线。竖曲线有凸、凹之分,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 长度表示。
《规范》对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
七、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在一定长度的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 克服的高差H与该路线长度L之比(连续升坡或降坡 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