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纵断面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速度(km/h)
距离(m) 标准载重车(120kg/kw)加速行驶速度-距离曲线图(上、下坡)
根据加减速行程图可以确定载重车以任意起始速度(最高 110km/h),在不同的坡度或坡度组合路段上坡行驶时,达 到一定(或均匀)的速度所行驶的距离。
如,载重车V=110km/h,驶入6%的上坡路段,速度降到 60km/h时,行驶距离为750m。
第二节 汽车行驶特性与纵坡
一、速度与纵坡 公路的同一设计速度区间内,能给汽车提供同一行驶状 态(速度基本相同)—理想的设计 平面线形要素依设计速度都有一定值,可以保证按设计 速度行驶。 在纵坡路段行驶,受汽车性能限制车速受纵坡影响大, 制定一个能保证车辆都达到设计速度的纵坡标准,在经 济上是不可能的。 必须允许汽车在上坡时车速有所降低。
VV==V0平.5均Vd(设计速度)
二、行驶力学 1.汽车的行驶阻力
汽车行驶阻力: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 和惯性阻力。
空气阻力Rw(N):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 车后的真空吸力及空气质点与车身表面的摩擦力阻碍汽车前进, 总称为空气阻力。由空气动力学:
Rw = K·A·V2/21.15
降低多少? 降低过多,运行效率低,小车与大车车速差别大,大车妨 碍小车通行,频繁超车造成事故。 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尽量少降低车速,设法保证车辆在纵 坡路段与其他区间一样能接近设计速度运行。
下坡情况如何?
平面设计以行驶稳定性控制平面指标设计
纵断面设计以汽车行驶状态控制纵坡设计
汽车行驶状态(坡底速度,坡顶速度)
道路阻力RR (N):由弹性轮胎变形和道路的不同路面类型及纵坡 度而产生的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RR=G·(f + i) 汽车在坡度i(倾角α)的道路上行驶时,车重G在平行于路面 方向的分力为G·sinα=G·i,上坡时它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阻 碍汽车行驶;而下坡时与前进方向相同,助推汽车行驶。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5).平原微丘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池塘、湖泊分布较广, 纵坡除应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 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引线等, 纵坡应小些,避免产生突变。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 也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 面的要求。
150 120
100
60
(m)
二.坡长设计
2、最大坡长的限制
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 很大。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汽车影响也越大。 主要表现在:上坡时使汽车行驶速度显著下降,需 换较低排挡以克服坡度阻力,同时,坡长太长,易 是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 下坡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 至造成车祸。因此,为保证行车的正常与安全,应 对陡坡的坡长加以限制。
3.1 概述
(1)直线(均匀坡度线) 直线有上坡和下坡之 分,是用高差和水平长度表示的。
(2)竖曲线 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 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不同,竖曲线有 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曲线长度)表 示。
3.1 概述
地面标高: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连线,反映地面的 起伏变化情况。
一.坡度设计 2、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断面设计中,各级道路容许采用的最 大坡度值。它是路线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在地 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它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 的好坏、行车的安全、运输的成本和工程造价。
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 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工程、运营、经济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确定的。
二.坡长设计——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 1、最短坡长的限制
最短坡长是指纵断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

道路纵断面基本概念与设计

道路纵断面基本概念与设计
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二、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三、路基设计标高(design elevation of subgrade) 1.新建公路:
① 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 高;
②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 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 该处标高;
1100 900 700 500
30
1100 900 700 500 300
2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限制纵坡长度范围 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其长度 应符合最小纵坡长度的规定。
3.组合坡长
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 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
3.平均纵坡
1.定 义
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作 用
ip
H L
(1)在山区高差较大地区,为了防止交替最大纵坡 和最短长度的缓坡形成“台阶式”纵断面线形,应对路线最 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平均坡度加以限制,以提高行车质量。
(2)汽车在长上坡上行驶,会长时间地使用二档,造成 发动机长时间发热,导致车辆水箱沸腾;下坡则频繁刹车, 司机驾驶紧张,也易引起不良后果。
例:三级公路 8%纵坡 长度120米 最大坡长限制300米 120/300=2/5 ✓ 相邻坡段纵坡7%(最大坡长限制500米) 坡长500×(1-2/5)=300米 ✓ 或相邻坡段纵坡6%(最大坡长限制700米) 坡长700× (1-2/5)=420米

道路勘测设计-纵断面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纵断面设计

F/G为单位车重所受到的离心力,参考有关资料取F/G=0.028,代
入得
Rmin=V2/3.6
② 考虑夜间行车前灯照射角的影响
在竖曲线上,设竖曲线长大于视距长, 知竖距Y=S2/2R且Y= h0+ S·tanα
S2 R
2(h0 S tan)
取h0=0.75m,α=1°,则Rmin=S2/(1.5+0.0349S) 1
O
因变坡角很小,近似认为折线CP1P2D的总长度等于竖曲线长度L,则 P1P2=L/2,而L= R·ω,则
S
AP1
P2 B
P1 P2
d1
d2
R 2
( S
d1
d 2 )2 R
2
R凸
2
S
(
d1
d
2
)
2
3. 竖曲线
(4)竖曲线设计示例
▪ 设计速度为80km/h的某公路一变坡点桩号为K20+100,变
公路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小坡长(m)
300 250 200 150 120 100
60
城市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0
20
道路
最小坡长(m)
290 170 140 110
85
60
标准中规定坡长限制指的是变坡点间的直线距离。
2. 纵坡及坡长设计
(8)最大坡长限制
(z A
l i1 )
1 2R
(
x
2 A
2xA
l
l
2
)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 。
7
公路最大合成坡度
公路等 级
高速公路




计算行车速 度(km∕h) 120 100 80 60 100 60 80 40 60 30 40 20
合成坡度 (%) 10.0 10.0 10.5 10.5 10.0 10.5 9.0 10.0 9.5 10.0 9.5 10.0
12
3)暗弯、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
合理的组合。 •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
人以错觉:舍弃平坦坡道及近路不走,而故意爬 坡、绕弯的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 要坡差不大,矛盾也不很突出。
13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 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 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 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10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1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 所谓均衡,是指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
、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 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 根据德国计算统计,若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 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便 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27
• 道路的纵坡设计是在全面掌握设计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方案比较,精心设计才能完成。除以上 提到的设计要求外,纵坡设计还要注意:
• ①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以得到较佳的空间组 合线形;
• ②回头曲线路段纵坡的特殊要求; • ③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即不宜设变坡点; • ④注意交叉口、大中桥、隧道等地段路线纵坡的

第四章-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道路纵断面设计
VV==V0平.5均Vd(设计速度)
二、行驶力学 1.汽车的行驶阻力
汽车行驶阻力: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 和惯性阻力。
空气阻力Rw(N):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 车后的真空吸力及空气质点与车身表面的摩擦力阻碍汽车前进, 总称为空气阻力。由空气动力学:
Rw = K·A·V2/21.15
道路阻力RR (N):由弹性轮胎变形和道路的不同路面类型及纵坡 度而产生的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RR=G·(f + i) 汽车在坡度i(倾角α)的道路上行驶时,车重G在平行于路面 方向的分力为G·sinα=G·i,上坡时它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阻 碍汽车行驶;而下坡时与前进方向相同,助推汽车行驶。
2、纵坡一般值(不限长度纵坡) 小客车能以平坦地形路段小客车的平均行驶速度匀速 上坡 普通载重车能以设计速度的1/2速度上坡(匀速)
汽车在大于不限长度的纵坡上行驶,必然减速,减速 值的大小不仅与坡度大小有关,也V=与V0=.5其VV平d长(均 设度计有速关度),需 要研究汽车的动力性能、爬坡过程中速度与坡度大小 及坡长的关系。
距离(m) 标准载重车(120kg/kw)加速行驶速度-距离曲线图(上、下坡)
七、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ip

H L
1、限制平均纵坡的意义
水 平 距 离
4、关于设计标高
(1)新建公路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设计高程以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 缘标高为基准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高程(在设置超高、 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高程)
(2)改建公路的设计高程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 用行车道中线处的高程。

公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一)竖曲线设计基本知识
1、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
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 线。
2、为方便设计和计算,竖曲线的形状一般采用二次 抛物线形式。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3、转坡角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 用转坡角表示。
Q
l
xA
h
Y L
TB M
O E ω t
xB
i2
B
X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2、竖曲线曲线长: L = Rω
3、竖曲线切线长:
T=
TA
=TB

L/2
= R
2
4、竖曲线的外距: E = T 2
2R
5、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 y x2
2R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为竖曲线的半径,m。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三)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1、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缓和冲击;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满足视距的要求。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缓和冲击; 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跨线桥下视距要求;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公路勘测设计》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2、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1)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 度值。
①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ⅰ)汽车的动力性能; (ⅱ)公路等级; (ⅲ)自然因素。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编辑课件
6、缓和坡段
如前所述,凡大于理想的最大纵披i1的坡度均属陡 坡。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大于限制坡长时,应 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7、平均纵坡
定义: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规定: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取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取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编辑等课件级影响。
编辑课件
四、爬坡车道
2.设置条件
城市道路: 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i>5%的路段。 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 ③. 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通行能力时。 ④.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
合理时。爬坡车道宽3.5m。
编辑课件
3.爬坡车道横断面设计
➢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 ➢爬坡车道宽度一般为3.5m(含左侧路缘带宽度0.5m。 ➢爬坡车道的路肩和正线一样仍由硬、土路肩组成。 ➢由于爬坡车道上车的速度较低,硬路肩宽度可不按正 线设计,一般取1.0m。土路肩宽度以按正线要求设计。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路肩窄,右侧应设紧急停车带
编辑课件
最大纵坡的总结:
A,城市道路为公路按设计车速的最大纵坡-1。 B,大、中桥≯4% C,非机动车≯ 2.5%,>2.5%时有坡长限制。 D,隧道≯3% E, 海拔:公路:2000m以上,i≯8%。
3000m以上,比正常值减1~3%。 F,高寒冰冻:公路:i≯8%, 城市道路:i≯6%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纵断面定义:沿着道路中心线竖直剖切开的断 面即为线路纵断面。 绘制纵断面的目的:主要反映路线的起伏、纵 坡以及与原地面的填挖情况。 纵断面设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 等级和自然地形,研究道路起伏的坡度和长度, 以便达到行车的安全、舒适迅速和经济合理的 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0 900 700 500
30
1100 900 700 500 300
2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限制纵坡长度范围 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 ,其长度 应符合最小纵坡长度的规定。
3.组合坡长
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 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
坡长:水平距离
i
h L
(%)
上坡为正 下坡为负 平坡为0
竖曲线段
凸型竖曲线 凹型竖曲线
半径R 长度L(水平距离) 竖距h坡
①定义 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②作用
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在地形 起伏较大地区,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 运输成本及造价。
③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
汽车的爬坡能力
汽车下坡的安全性
道路等级:
等级高,行驶速度大,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
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有经验的卡车司机会在下坡前给刹车毂加水降温
2.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 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 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 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 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4.高原纵坡折减
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 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
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 降。 • 另外,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2.《规范》规定: • 位于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应按规定 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2.最大坡长
(1)原因
①汽车在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行车速度会显著下降, 甚至要换低速档克服坡度阻力,使车辆间相互干扰增加, 通行能力下降多。易使水箱沸腾,爬坡无力。
②下坡时,则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刹车,影响行 车安全。
(2)最大坡长限制计算与规定
纵坡长度限制主要是依据8t载重车(功率/重量比是 9.3W/kg)的爬坡性能曲线,同时考虑坡底的入口速度 与允许速度差确定的。
3.平均纵坡
1.定 义
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作 用
ip
H L
(1)在山区高差较大地区,为了防止交替最大纵坡和最 短长度的缓坡形成“台阶式”纵断面线形,应对路线最高 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平均坡度加以限制,以提高行车质量。
(2)汽车在长上坡上行驶,会长时间地使用二档,造成 发动机长时间发热,导致车辆水箱沸腾;下坡则频繁刹车, 司机驾驶紧张,也易引起不良后果。
3.城市道路:一般指车行道中心标高。
四、纵坡度(longitudinal gradient)表示方法: 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
• 道路上3%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 。
路线前进水平距离520 米,克服高差13米,
则纵坡为?%
2.5%
直坡段 纵断面设计线
坡度=两变坡高差/平距
• 《标准》规定:
➢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 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 应大于5.5%;
➢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 ➢任意连续3km路段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 山城道路的平均纵坡按上述规定减少1.0%。 • 对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平均纵坡应较 规定值减少0.5%~1.0%。
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 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纵断面(vertical)-----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
切,展开成平面。
2.路线纵断面图(vertical profile map) -----反映路线 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及尺寸的图形叫路线纵 断面图。 3.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
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设计标高
设计标高
三、路基设计标高(design elevation of subgrade) 1.新建公路:
① 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 高;
②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 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 该处标高;
2.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以 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二、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三、路基设计标高(design elevation of subgrade) 1.新建公路:
① 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 高;
②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 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 该处标高;
标准采用入口的运行速度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允许速度 差为20km/h)。标准中所规定的坡长限制是变坡点间的 直线距离。
设计 速度 120 (km/h)
3 900
纵 4 700 坡5 坡6 度7 (%) 8
9
100
1000 800 600
80 60 40
1100 900 700 500
1200 1000 800 600
二、坡长限制
✓ 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
✓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
小长度加以限制。
坡长
1.最小坡长
(1)原因:
①若坡长过短,则变坡点个数增加,行车时颠簸频繁,影响 行车平顺性;
②若坡长过短,则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件的 要求。
(2)最小坡长要求
最小坡长通常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9s~15s的行程为宜。
例:三级公路 8%纵坡 长度120米 最大坡长限制300米 120/300=2/5 ✓ 相邻坡段纵坡7%(最大坡长限制500米) 坡长500×(1-2/5)=300米 ✓ 或相邻坡段纵坡6%(最大坡长限制700米) 坡长700× (1-2/5)=420米
三、合成坡度
1.定义 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