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基础 城市道路纵断面竖曲线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道路与道路交叉

五、平曲线与竖曲线适当与不适当的组合见图5.3.2。
第5.3.3条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避免下列几种组合:
一、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急转的平曲线或反向曲线。
二、在一个长平曲线内设两上和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在一个长竖曲线内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
三、在长直线段内,插入小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
第六章 道路与道路交叉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6.1.1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第6.1.2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应根据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m。
第5.2.7条 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当距离,大、中桥为10~15m,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5m。
隧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隧道内相同的纵坡,其长度见表5.1.16。
第三节 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
第5.3.1条 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三、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第5.1.13条 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主干路上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支路或街坊内部路上。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
城市市政道路竖向规划(全面).docx

城市市政道路竖向规划目录□第一:什么是竖向设计□第二、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三、竖向设计的基本内容操作□第四.竖向设计的基本操作□第五.竖向设计的基本技术指标城市道路竖向规划□第一:什么是竖向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ode for Vertical Planning on Urban Field□CJJ 83-99□ 2.0.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vertical planning on urban field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 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第二、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3 一般规定□ 3.0.1城市用地坚向规划应与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同时进行,使各项建设在平面上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 3.0.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及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3.0.3城山•用地坚向规划应满足下列要求:1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2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广场的技术要求;3用地地面排水及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 3.0.4城市用地坚向规划在满足各项用地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应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土石方、建(构)筑物基础、防护工程等的工程量.□ 3.0.5城市用地坚向规划应合理选择规划地而形式与规划方法,应进行方案比较/尤化方案.□ 3.0.6城市用地坚向规划对起控制作用的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第三、竖向设计的基本内容操作(主要是道路竖向)□ 1 •总体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就全市用地进行竖向规划,编制竖向规划示意图•鹵纸比仞j尺寸和总体规划图相同.□竖向规划示意图主要表示以下内容:□(1)由主要街道组成的干道网'城市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用地的布局,以及建筑分区;□(2)根据地形定出各汇水线和分水线/分别定出它们的标高『用箭头表示用地的排水方向;□(3)主要干道交叉点的控制点,干道的纵向控制坡度;□(4)拟定其他主要控制点(如桥梁、干道与铁路平面交叉的道口、跨线桥、隧道等)的控制位置和控制标高.□如镇的总规竖向规划!!省规院和其它不一致!!□此外,在编制竖向规划示意图的同时,编写说明书,以说明分析城市用地的自然地形情况和竖向规划的示意图,以及坚向示意图中未能充分表明、必须用文字说明的内容.□ 2.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各项建设用地的平整标高;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室外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设计标高丿并使相互间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与镇的总规竖向规划深度基本一it觅丰城小港和洛市镇)第四、竖向设计的基本操作(主要是道路竖向)□1、了解熟悉各种资料□2、对现场深入了解□3、绘岀各种等高线□4、确定排水方向□5、要求土方工程量小、设计等高线尽量接近地面/并按技术要求绘制□6、有必要绘简单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9—3街道与房屋之间的离程关系第五、竖向设计的基本技术指标 80 吕—^1 ■00O-H 散水坡I 録地2-6- 0 6.0□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城乡规划部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的通知□建标[2000] 179 号《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3.0.7同一城市的用地坚向规划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合表3.0.7的规定.水准高程系统换算表3.0.7 (略)□打开原规范!!!7.0.2道路规划纵坡和横坡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应符合表7.0.2-1 的规定;海拔3000-4000的高原城市道路的最大纵玻不得大于6%;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表7.0.2-1□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最小坡长(m)□快速路0.2 4 290□主干路 5 170□次干路 6 110□支(街坊)路8 60□ 2非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7.0.2-2的规定限制坡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其纵坡应按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纵坡取值;非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与限制坡长(m)最大值表7.0.2-2□车种□坡度%□3・5□3□ 2. 5车长自行车板车、三轮车150200300100150□ 3道路的横坡应为1%-2%□ &0・2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2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岀0・2m以上;3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ode for Vertical Planning on Urban Field □ CJJ 83-99□主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9年10月1日□ 4.0.4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应符合表 4.0.4的规定.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表4.0.4□8坚向与排水□8.0.1城市用地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8.0.2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用地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3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城市建设部分□Urban Construction□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的通知□建标[2000]202号□采用了许多相关规范,此处只列一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道路 类别快速路主干路 支路道路 级别 ni次干路 n iin40,3020o50,4 030,2 0 30,2 040,3 0 速度(kin /h)计算 行车□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大值.□第2 . 1 . 2条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占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口、in 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皿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5. 2. 2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限制值应符合表5. 2. 2的规定.5. 2. 3坡长限制规定如下: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 2. 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 2. 3・1的规定值时, 设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二的规定.计算行车速度80 (km/h) 6540纵坡度(%) ■5.6 〔7 6 ? 7 J 7 8纵坡限制坡长0500 400(m)400 350 30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下表也可供参考:规范规定: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 2. 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 50 40 30 20坡段最小长度(m) 290 170 140 110 85 60新农村建设中的竖向规划:5. 10. 5建筑物标髙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丿翅物室外标高一般应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诵:低工程造价。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
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城市道路交通第六章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

坡长
坡长是指一段坡路的长度,合理的坡长设置 可以减少车辆能耗和排放。
排水设计
纵断面设计应考虑排水问题,合理设置排水 沟和排水管道,确保雨天行车安全。
纵断面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城市主干道纵断面设计,通过合理 的坡度和坡长设置,实现了安全、顺 畅的交通环境。
案例二
某山区公路纵断面设计,充分考虑了 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了适当的坡度 和排水设计,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和 山体滑坡的风险。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交通的流畅度和安全性具 有重要影响。
纵断面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坡度、坡长和竖曲线半 径等参数,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对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议
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应注 重智能化和绿色化,推广智能 交通系统和绿色出行方式,提 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环保性。
雨水收集与利用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灌溉、 道路清洗等用途,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
节能环保材料
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进行城市道路建设,降低能耗 和环境污染。
05
结论
总结
平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 、安全性和环境等因素,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 ,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相协调,提升城市形象。
协调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符合规范标准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道路设计规范,确保设计 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考虑地形地貌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的特点,合理规划道路的 平面和纵断面,充分利用地形优势。
优化交叉口设计
合理设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提高交叉口 的通行能力。
注重人性化设计
城市规划辅导: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道路纵断⾯设计的要求 1.设计要求 (1)线型平顺。
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排⽔良好。
道路路缘⽯顶⾯应低于街坊地⾯标⾼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和坡度的要求。
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线标⾼,重要地—⼚建筑物的标⾼,与铁路交叉点的标⾼,河岸坡度和河流⽔位、桥涵⽴交的标⾼等。
2.设计 (1)纵坡考虑因素通⾏的各种车辆的动⼒性能、道路等级、⾃然条件。
在混⾏的道路上,应以⾮机动车的爬坡能⼒确定道路的纵坡。
⾃⾏车道路的纵坡以2.5%为宜。
等级⾼的道路设计车速⾼,需要尽量采⽤平缓的纵坡。
纵坡建议值:快速交通⼲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纵坡为3%⼀4%;主要及⼀般交通⼲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纵坡为3%~4%;区⼲道设计车速为30—40km/h,纵坡为4%⼀6%;⽀路设计车速为20~25km/h,纵坡为7%⼀8%。
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2)最⼩纵坡 最⼩纵坡度与⾬量⼤⼩、路⾯种类有关。
路⾯越粗糙,最⼩纵坡越⼤,反之则可⼩些。
如⽔泥混凝⼟路⾯、⿊⾊路⾯、碎⽯路⾯等道路最⼩纵坡度应⼤于或等于0.3%,在有困难时可⼤于或等于0.3%。
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度⼩于0.2%时,应采取设锯齿形街沟或其他排⽔措施。
(3)坡道长度限制 道路坡道的长度与道路的等级要求和车辆的爬坡能⼒有关,不宜太长,但也不宜太⼀般最⼩长度也应不⼩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车平稳,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
因纵断⾯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分为凹形曲线与凸形曲线。
纵坡转折处是否设置凸曲线,取决于转坡⾓⼤⼩尺⼨与要求视距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般规定:当主要及⼀般交通⼲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区⼲道的(ω>1.0%,其他道路的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与纵断⾯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与纵断⾯设计热★★★浏览: 809 更新时间:2010-5-26 10:04:21平⾯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道路平⾯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布设。
⼆、道路平⾯线形应与地形、地质、⽔⽂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加宽等。
四、道路平⾯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沿线建筑物出⼊⼝、停车场出⼊⼝、分隔带断⼝、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近期使⽤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计算⾏车速度⼤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下列要求:1.同向曲线间的最⼩直线长度(m)宜⼤于或等于计算⾏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直线长度(m)宜⼤于或等于计算⾏车速度(km/h)数值的⼆倍。
当计算⾏车速度⼩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设置缓和曲线最⼩长度的要求。
⼆、计算⾏车速度⼤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
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时,可采⽤复曲线。
1.⼩圆半径⼤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圆曲线半径;2.⼩圆半径⼩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圆曲线半径,但⼤圆与⼩圆的内移值之差⼩于或等于0.1m;3.⼤圆半径与⼩圆半径之⽐值⼩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车速度⼤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于或等于不设超⾼的最⼩半径。
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四、计算⾏车速度⼩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于不设超⾼最⼩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构成复曲线。
第5.1.3条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最⼩半径值。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设超⾼推荐半径值。
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设超⾼最⼩半径值。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第二节纵断面设计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亲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
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
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
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
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
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
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
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7
公路最大合成坡度
公路等 级
高速公路
一
二
三
四
计算行车速 度(km∕h) 120 100 80 60 100 60 80 40 60 30 40 20
合成坡度 (%) 10.0 10.0 10.5 10.5 10.0 10.5 9.0 10.0 9.5 10.0 9.5 10.0
12
3)暗弯、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
合理的组合。 • 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
人以错觉:舍弃平坦坡道及近路不走,而故意爬 坡、绕弯的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 要坡差不大,矛盾也不很突出。
13
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 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 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 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10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1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 所谓均衡,是指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
、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 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 根据德国计算统计,若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 竖曲线半径大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时,便 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27
• 道路的纵坡设计是在全面掌握设计资料的基础上 经过多次方案比较,精心设计才能完成。除以上 提到的设计要求外,纵坡设计还要注意:
• ①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以得到较佳的空间组 合线形;
• ②回头曲线路段纵坡的特殊要求; • ③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即不宜设变坡点; • ④注意交叉口、大中桥、隧道等地段路线纵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