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竖曲线) 共32页

合集下载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

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道路勘测设计 4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4节竖曲线

道路勘测设计   4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4节竖曲线

li
l
图 3.12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
《道路勘测设计》
第四节 竖曲线(vertical curve)
• • • • 一、基本概念 二、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三、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四、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2019/3/16
《道路勘测设计》
三、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 竖曲线最小长度(半径)的限制因素
• 1、缓和冲击
冲击力:
G v 2 GV 2 F g R 127R
( m)
(N )
V2 整理上式得: R F 127( ) G
其中F/G为单位车重所收到的冲击力,根据日本资料可取0.028, 将其代入上式,得:
V R 3.6
2
V 或L 3.6
2
《道路勘测设计》
1、缓和冲击(另一种推算)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2019/3/16
2
注意l值从竖曲线的 起讫点算起。
《道路勘测设计》
4、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
L xB xA Ri2 Ri1 R
5、竖曲线切线长T:
在变坡点处:
i
所以:
L T TA TB 2
3.32
li
TA TB hE , 2R 2R
2
2
i
l
6、外距E
T2 E 2R
图 3.12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
《道路勘测设计》
2019/3/16
1 L2 M E ( ) • 7、内距M 2 2R L2 L2 L2 R M 4 R 8R 8R 8 设计竖曲线时常用的公式如下:
L R L T 2 T2 E 2R l2 h 2R
2019/3/16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

0.90
切线高程 HT = H1 + i1( Lcz - BPD) = 427.68 + 0.05×(5000.00 - 5030.00)
= 426.18m 设计高程 HS = HT - y1 = 426.18 - 0.90=425.18m (凸竖曲线应减去改正值)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①按竖曲线终点分界计算:
横距x2= Lcz – QD = 5100.00 – 4940.00=160m
竖距
y2
x22 2R
1602 6.40 2 2000
切线高程 HT = H1 + i1( Lcz - BPD)
= 427.68 + 0.05×(5100.00 - 5030.00)
= 431.18m 设计高程 HS = HT – y2 = 431.18 – 6.40 = 424.78m
设3、计。坡长限制
大于i1为陡坡,汽车减速行驶,初速为V1,终速不低于V2,大于i2 的纵坡要限制其长度。 (1)最小坡长的限制
小坡长限制主要是指从汽车行驶平顺陛、路容美观、相邻竖曲线 设置、纵面视距等考虑.通常以计算行车速度9~15s的行程作为规 定值。《标准》规定值见表
(2)最大坡长限制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1、满足设计标准 2、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3、纵断面和地形协调 4、填挖平衡 5、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水要求 6、桥头和交叉口处应该平缓 7、考虑通道和农田的要求
K5+100.00:位于下半支

道路勘测设计 4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4节竖曲线PPT课件

道路勘测设计   4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4节竖曲线PPT课件

竖曲线最短应满足3s行程。
Lm
in3V.6t
V 1.2
则Rmi n L min 1.V 2
2020/11/8
《道路勘测设计》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
坡顶视线受
a)

凹形竖曲线: 下穿立交视 线受阻
b) a)凸形竖曲线视距 b)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视距
《道路勘测设计》
1)凸形竖曲线受视距控制时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半径)的限制因素
• 1、缓和冲击
冲击力: FG•v2G2V g R 12R7
(N)
整理上式得: R V2
(m)
12(7F)
G
其中F/G为单位车重所收到的冲击力,根据日本资料可取0.028,
将其代入上式,得:
RV2
或LV2
3.6
3.6
《道路勘测设计》
1、缓和冲击(另一种推算)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2020/11/8
图3-14 车前灯照射距离(L<ST)
《道路勘测设计》
①当L因 <ST(如S T 图为 4L -1 4l所,有 : 示)l时 :S : T L
h ta n (L l)2 l2 L (L 2 l)(2 S T L )
2 R 2 R 2 R
2
Lmi n2(SThS Ttan)
4000
100
160 2778ω 83.33
951ω
3000
80
110 1778ω 66.67
449ω
2000
60
75
1000ω 50.00
209ω
1000
40
40

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一、概述1.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

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

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

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

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

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

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

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纵断面设计原则2.1设计原则(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下列各点:(1)为使道路两侧街坊地面水的顺利排除,一般应使路缘石顶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

(2)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利条件,并保证人防工程与各类管线有必要的最小覆土厚度。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2)竖曲线要素计算
T L R 2 2 L E 8
几个参数: 前坡,后坡,坡差(正凹负凸)
(1)二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E

T 2 2R
2 x 设计高程计算: h 2R
对于凸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的标高-h 对于凹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的标高+h
X
现行方法
h
X
2.竖曲线的限制因素
2.设置条件
公路:①.高速、一级公路纵坡长度受限 制路段(i>4% )。②.V下降到容许速度。 城道: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 i>5%的路段。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③.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 干扰降低适行能力时。④.经综合分析认为 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坡车道宽3.5m。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 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三、爬坡车道
1.定义
陡坡路段为载重车上坡行驶所设置的专 用附加车道。为了消除陡坡上车辆的坡度阻 力及车辆混合行驶时对快车的行驶自由度限 制等不利影响,宜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 把载重车与小汽车分离,以确保行车安全和 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 但容易造成路线迂 回或路基高填深挖,解决问题的根本是精选 路线,定出纵坡值较小而经济使用的路线。
(2)最大坡长限制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 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称为最大坡 长限制。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 (水箱开锅,爬坡无力)。②.下坡的行 车安全(频繁制动而发热失效)。大于 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 的缓坡。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

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第三讲 竖曲线

第三讲 竖曲线

H H1 y
第三节
竖曲线设计——计算示例
[例4-1]: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0, 高程H1=427.680m,i1=+5%,i2=-4%,竖曲线半径 R=2000m。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0和 k5+100.000处的设计高程。
第二节
纵坡设计——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
—— 两相邻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 限制理由 ——变坡点个数增加,行车时颠簸频繁。 ——不能满足最短竖曲线几何条件要求。 标准规定 —— 以计算行车速度9~15s行程作为规定

第二节
纵坡设计——坡长限制
设计车速
(km/h)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
规则的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续。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
的高程。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第二节
纵坡设计——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
坡长 —— 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限制理由 标准规定 当连续陡坡长度大于最大坡长限制的规定值时, 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纵坡不大
坡长
于3%的坡段,称为缓和坡段。
—— 位置、大小、长度

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
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 与自然景观融合 利用自然景观诱导视线

作业
《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张新天 等著)
P61,思考题2、4、6、9
习题1、2

纵坡设计—— 一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0m以上,比正常值减1~3%。 F,高寒冰冻:公路:i≯8%, 城市道路:i≯6%
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计标高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设计标高
城市道路:行车道中线 中央分隔带中线
设计标高
2、最小纵坡
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设计的小一些为 好。但是在挖方、低填方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 排水需要,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使用0.5%。当必 须设置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Y轴过抛物线底(顶)部;
y 1 x2 2R
式中:R——抛物线顶点
A
B
处的曲率半径
1.竖曲线的几何要素
几个参数:
i1,i2, i2i1前坡坡差,i后1 坡, T A
Y L
TB
A
M
P
O
(1)二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Q
h
E
ω
l
t
y x2 2R
x
x
A
B
竖曲线计算图示
(2)竖曲线要素计算
i 2
B
X
LR
h l2 2R
R
T1 T2 L/2
E

T
2
2
2R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的距离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1、满足设计标准 2、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3、纵断面和地形协调 4、填挖平衡 5、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水要求 6、桥头和交叉口处应该平缓 7、考虑通道和农田的要求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1、最大纵坡
3%、4%的最大纵坡适合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 1% 。8% 9%的最大纵坡适合于设计速度为30km/h 的三级公路以 及设计速度为20km/h 的四级公路上低速行驶。5%6% 7%的最大 纵坡适合于80km/h 60km/h 40km/h 的设计速度。
第三节 竖曲线
1.定义: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 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
之差代替,用ω 表示,即
ω =α 2-α 1≈tgα 2- tgα 1=i2-i1
i3
凹型竖曲线
ω >0
i1 α1
i2 ω
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
3.3 纵断面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1)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1) 三、爬坡车道(1) 四、合成坡度(1) 五、竖曲线(1) 六、纵断面设计方法及表达(1) 七、视觉分析及平纵组合(1)
设计任务:1.纵断面设计,2.拉坡设计, 设计成果:1.纵断面设计图 ,2.竖曲线表
α2
凸型竖曲线 ω <0
2.竖曲线的作用:
(1)其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 变坡点的突变。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 竖曲线的线形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
抛物线的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
离称为最大坡长限制。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②.下坡的行 车安全。大于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坡。其长 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4、缓和坡段
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5、平均纵坡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B
T L R
i
22
2
A
(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hPQ yPyQ2 xR 2i1xi1x2 xR 2
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
与坡线的高差。
L-x i
2
h’ h
(4) 竖曲线外距E: 上半支曲线x = T1时:
(2)Y轴过抛物线起点。
y

1 2R
x2
i1x
式中:R——抛物线顶点
B
处的曲率半径 ;

i1——竖曲线顶
(底)点处切线的坡度。
A
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
(1)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L =竖曲线切线长T:
因为T = T1 = T2,则
2、设计标高 ①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
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 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 高。
②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 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最大纵坡的总结: A,城市道路为公路按设计车速的最大纵坡-1%。 B,大、中桥≯4% C,非机动车≯ 2.5%,>2.5%时有坡长限制。 D,隧道≯3% E, 海拔:公路:2000m以上,i≯8%。
3、坡长限制
大于i1为陡坡,汽车减速行驶,初速为V1,终速不低于V2,大于i2 的纵坡要限制其长度。 (1)最小坡长的限制
小坡长限制主要是指从汽车行驶平顺陛、路容美观、相邻竖曲 线设置、纵面视距等考虑.通常以计算行车速度9~15s的行程作为 规定值。《标准》规定值见表
(2)最大坡长限制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沿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坡长变化情况 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 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