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东师大—犯罪学
奥鹏东北师范大学21年9月《刑法学(高起本)》网考资料.pdf

案例分析1.据某报报道:2004年2月某日晚11时许,某区某医院药剂师卢某与同事孙某在草坪坐着聊天。
毛某一行四人忽然走过来殴打卢某,卢某叫孙某报警。
孙刚掏出自己的手机,就被毛某一伙人之一抢走了。
正在殴打卢某的另外3人见手机得手,边打边逃离现场。
卢某将自己的手机递给孙某让其报警,自己则朝抢匪逃窜的方向追去。
卢追上某并拦下了毛与其扭打起来。
毛某先是用木棍和卢某对打,后又掏出水果刀刺向卢,并呼喊同伙帮忙。
情急之中,卢某一边夺刀,一边用手去捂毛某的嘴,慌乱中不慎将毛某的脖子卡住。
据卢回忆说,他大概掐了十多秒钟。
当时毛某倒在地上还在动,他怕毛某还要喊同伙帮忙,于是夺过其手中的木棍对其打了几下,便离开现场。
法医鉴定毛系机械性窒息死亡。
问:怎样认定卢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致死或正当防卫?并说明理由。
答案:卢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行为人实施了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第二,行为人实施这种剥夺他人生命行为时主观上是出于故意;第三,行为人实施的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是非法的,即没有相应法律依据,这一点区别于某些合法行为,合法行为因具有法律依据所以不是犯罪,只要卢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就不是故意杀人。
卢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故意伤害致死的行为人主观故意内容则是非法剥夺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在客观方面体现在犯罪行为人犯罪发生的原因、使用的工具、实施犯罪的方法、犯罪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
因为卢某与死者事先并不相识,其不可能对毛产生致于死地的动机和主观故意。
卢某是在防卫过程中错手掐死了毛某,而并非故意想致其于死地。
另外,《刑法》规定对于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无过当防卫,也称特殊防卫权。
本案中,正是这种情况。
卢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2.聂某系某村村委会副主任,其在任职期间,多次带领不明真相的村民到租占该村土地的某配件厂闹事,声称要变更上一任村委会与该厂签订的租地协议,提高租地费用,向该厂要钱要物。
奥鹏东北师范2019《犯罪学》离线作业 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犯罪学》满分100分一、简答(每题15分,共60分)1、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哪些特征?(一)犯罪被害人的性别特征总体上以男性居多。
(二)犯罪被害人的年龄特征1835岁(三)犯罪被害人的婚姻状况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暴力犯罪中,未婚者的被害率是已婚者的4倍多,是丧偶者的6 倍多。
我国相关研究显示,已婚被害人的比例为58%,未婚被害人的比例为42%(四)犯罪被害人的受教育程度在我国,受教育程度与被害风险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被害人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其中又以初中文化的群体被害风险最大,小学以下、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群体被害风险较低。
(五)犯罪被害人的职业特征我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西方国家的犯罪被害人的职业特征曾显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大陆:农民>工人>公司职员>学生〉个体户>无业人员〉军人>公务员中国台湾:无业和无固定职业者>工业>商业>自由职业>特种行业(六)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收入特征根据西方的研究显示,暴力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收入与被害风险呈反比,即收入越高,被害的可能性越小。
2、犯罪现象的社会预测方法有哪些?犯罪现象的社会预测是一种犯罪现象发展趋势的预测。
这种预测常见的方法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评估法等。
3、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哪几种因素?(1)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日趋暴力化的特点;(2)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3)从未成年人实施犯罪额方法看,花样翻新,日趋复杂、成熟,既提高了犯罪成功率,更引发了暴力犯罪;(4)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5)从作案主体看,呈现出农村籍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和农村流入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突出的特点;(6)从年龄上看,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的特点;(7)青少年犯罪屡教不改,具有反复性特点;(8)未成年犯罪具有传导性特点(9)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特点4、针对性犯罪的对策有哪些?一、完善性犯罪的刑事立法(一)扩大性犯罪主体和被害人的范围(二)扩展性侵害的内容和形式(三)“性贿赂”纳入贿赂犯罪的范围二、加强社会管理,优化家庭、学校环境(一)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二)发挥家庭的性爱和教育功能(三)加强学校素质教育三、严惩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犯罪防治性犯罪,必须遏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
东师大学犯罪学18秋在线作业2-2答案

奥鹏-东北师范大学犯罪学18秋在线作业2-2
作业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如何构建网络伦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A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B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监督水平
C使网民了解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行为是违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网络自律
D健全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与犯罪法律体系
【答案】本题选择:C
2、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人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A小学文化
B初中文化
C高中文化
D文盲
【答案】本题选择:B
3、4.如下,哪一个不是社会化存在的特征()。
A社会互动过程
B个性形成理论
C社会角色形成
D再社会化
【答案】本题选择:D
4、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的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以()定罪处罚
A拐卖妇女、儿童罪
B绑架勒索罪
C偷盗婴儿罪
D绑架妇女、儿童罪
【答案】本题选择:A
5、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答案】本题选择:C
6、我国主要城市中流动人口犯罪率最高的是()
A北京
B上海
C深圳
D广州
【答案】本题选择:C
7、以下哪一选项不是有组织犯罪的现实因素()
A经济因素
B失业与流动人口问题
C腐败现象。
最新奥鹏东北师范大学犯罪学20秋在线作业1-参考答案

15.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 动。 【选项】: A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B 打击青少年犯罪 C 法制宣传 D 主题班会
【答案】:A
16. ()是指性科学知识、性道德伦理和性法律观念的教育。 【选项】: A 性解放 B 性自由 C 性本能 D 性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大奥鹏远程教育 犯罪学 20 秋在线作业 1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东北师范大学-犯罪学 20 秋在线作业 1
1. 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选项】: A 男性犯罪的成因 B 女性犯罪的成因 C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 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答案】:C
2. ()是指一切违反性道德规范,破坏人伦传统和社会秩序,受到相关法律、道德、风俗、 等惩罚,禁止和谴责的性行为。 【选项】: A 广义的性犯罪 B 性越轨行为 C 狭义的性犯罪 D 性罪错行为
【答案】:A
19. 犯罪现象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 【选项】: A 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B 犯罪事实构成现象
C 个体犯罪现象与总体犯罪现象 D 法定犯罪现象
【答案】:C
20. 被尊称为“犯罪学”之父的是()。 【选项】: A 保罗.托皮纳尔 B 切萨雷·贝卡利亚 C 费尔巴哈 D 菲利
【答案】:B
【答案】:A
3. 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 )。 【选项】: A 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 B 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 C 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 D 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
【答案】:B
4. 我国主要城市中流动人口犯罪率最高的是()。 【选项】: A 北京 B 上海 C 深圳 D 广州
【答案】:C
5. 不属于“无被害人”的犯罪的是()。 【选项】: A 卖淫嫖娼 B 聚众淫乱 C 通奸 D 强奸罪
犯罪学(奥鹏东北师范)17秋在线作业11

犯罪学17秋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满分:2分
正确答案:B
2.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为()
A.对于犯罪的教育、矫治
B.生活技能的学习
C.同伴结交不良
D.司法记录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
3.哪一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
()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
4.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所提出的文化冲突理论,是犯罪在本质上是文化对立的表现这一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
A.沃尔夫冈
B.米勒
C.科恩
D.索尔坦斯.塞林
满分:2分
正确答案:D。
最新奥鹏东北师范大学《刑法学》20秋在线作业1-参考答案

18. 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盗窃他人巨额财产 【选项】: A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可以从轻处罚
C 可以减轻处罚 D 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D 不负刑事责任 |
2. 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选项】: A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B 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之间的联系 C 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的联系 D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答案】:A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
3. 李某多次尾随盗伐林木人员,将其砍倒尚未运走的林木偷偷运走,销赃获利数千元。此 外,他还盗伐了他人自留地、责任田等地边田坎种植的零星树木 5 个多立方米。对李某的 上述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选项】: A 以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 B 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C 以盗伐林木罪和盗窃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D 以盗伐林木罪、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东北师范大学 东师奥鹏远程教育 刑法学 20 秋在线作业 1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东北师范大学-刑法学 20 秋在线作业 1 专升本-法学专业
1. 张某犯放火罪被判处 10 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张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 : 【选项】: A 罚金 B 剥夺政治权利 C 没收财产 D 赔偿经济损失
【答案】:B 剥夺政治权利 |
【答案】:B 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
12. 防卫过当的要件是 . 【选项】: A 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
B 防卫行为造成重大损害 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D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答案】:D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
东师2018年秋季犯罪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犯罪学》满分100分一、判断(每题2分,共20分)1、刑事科学,是指研究犯罪事实与规范处置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包括刑事事实学与刑事规范学。
( ✔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 ✖ )3、犯罪主体现象,是指犯罪事实在其实施者的特征的侧面,所展示出来的外部表现形态和联系。
( ✔ )4、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犯罪,总的来说,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趋势。
( ✔ )5、偏执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遇到挫折时或者一蹶不振或者垂头丧气。
( ✖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方针是“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 ✖ )7、在严重暴力犯罪中,数量最多,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爆炸案件和强奸犯罪案件。
(✖)8、从作案时间来看,强奸案多发生于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其中尤以夏季为最;抢劫则由以前多发生于年初岁末转为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 ✔ )9、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富国强民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也是根本消除暴力犯罪现象的物质基础。
( ✔ )10、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存在着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这是犯罪预测的现实前提。
( ✖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犯罪预防体系的基本特点。
答:犯罪预防体系,是指参与预防犯罪的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举措围绕着犯罪预防这个共同目标有机联系、协调运行的工作体系。
犯罪预防工作体系与其他工作体系一样,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这就是要求把有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加以系统化,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于实践,则可以发挥单个组成部门单独无法发挥的作用。
(2)层次性,体系都是有结构的,而结构又是分层次的。
层次反映出体系内的主从关系、协作配合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
(3)综合性,也就是说,系统是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措施的综合体。
东北师范大学奥鹏刑法总论20秋在线作业1标准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
在线作业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刑法总论20春在线作业1-0003
试卷总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甲晚上潜入一古寺,将寺内古墓室中有珍贵文物编号的金佛的头用钢锯锯下,销赃后获赃款 10 万元。
对甲应以什么罪追究刑事责任?
A.故意损毁文物罪
B.倒卖文物罪
C.盗窃罪
D.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
正确答案:C
2.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其行为构成
A.受贿罪
B.贪污罪
C.职务侵占罪
D.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刑事科学,是指研究犯罪事实与规范处置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包括刑事事实学与刑事规范学。
( 对 )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 错 )
3、犯罪主体现象,是指犯罪事实在其实施者的特征的侧面,所展示出来的外部表现形态和联系。
( 对 )
4、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犯罪,总的来说,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趋势。
( 对 )
5、偏执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遇到挫折时或者一蹶不振或者垂头丧气。
( 错 )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方针是“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 错 )
7、在严重暴力犯罪中,数量最多,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爆炸案件和强奸犯罪案件。
(错)
8、从作案时间来看,强奸案多发生于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其中尤以夏季为最;抢劫则由以前多发生于年初岁末转为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 对 )
9、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富国强民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也是根本消除暴力犯罪现象的物质基础。
( 对 )
10、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存在着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这是犯罪预测的现实前提。
( 错 )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犯罪预防体系的基本特点。
答:犯罪预防体系,是指参与预防犯罪的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举措围绕着犯罪预防这个共同目标有机联系、协调运行的工作体系。
犯罪预防工作体系与其他工作体系一样,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这就是要求把有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加以系统化,形成一个整体并运用于实践,则可以发挥单个组成部门单独无法发挥的作用。
(2)层次性,体系都是有结构的,而结构又是分层次的。
层次反
映出体系内的主从关系、协作配合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
(3)综合性,也就是说,系统是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措施的综合体。
(4)动态性,体系应该说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如同其他实物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行动态管理。
2、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答:(1)防卫过当型,是被害人所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时,被害人与犯罪人发生的角色互换,先前的被害人转换为犯罪人,先前的犯罪人转换为被害人的转换形式。
(2)报复型,在犯罪中或犯罪后,有的被害人会对犯罪人、犯罪人亲属或社会采取犯罪性的报复行为。
(3)认同型,认同型的转换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接受犯罪观念,并最终变为犯罪人的转换形式,可以分为主动型转换和被动型转换两种。
(4)堕落型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为犯罪人的转换形式。
这种转换形式经常发生在被奸后自甘堕落的女性身上。
(5)双重角色型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行为人同时兼具犯罪人、被害人双重角色,最终的角色取决于犯罪结果。
(6)暴力循环型,又称为代际转换,是指暴力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循环,即在成长早期受到暴力及其他形式虐待的个体,在成人后也具有暴力倾向或虐待他人的现象。
3、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因素。
答:(1)学校忽视道德、法制教育。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最终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导致很多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只教书不育人。
(2)学校管理制度混乱。
放松对学生课余时间在校自修等学习管理,使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和一些不良倾向不管不问,以致使校园称为犯罪的温床。
(3)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
教师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鄙弃和疏于教育,使他们是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缺乏青春期教育。
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接受外界不良刺激和影响。
4、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
答:(1)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2)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社会治安秩序。
(3)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4)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
三、论述题(共20分)
1、试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答:(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
(1)学科性质不同:刑法学以刑法规范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属于规范学;犯罪学以犯罪事实为其研究的核心所指,属于事实学。
刑法学以刑法规范为研究素材,侧重于思辨方法,注释法律、挖掘法理、揭示刑法哲学;其理论核心是,阐释规范的犯罪构成、规范的犯罪处置以及探索应当如何合理设置罪刑规范;犯罪学以社会犯罪事实为研究素材,侧重于经验方法,观测犯罪现象、揭示犯罪原理、寻求犯罪对策;其理论核心是,描述事实的犯罪状况、揭示事实的犯
罪原因以及探索预防与控制犯罪的社会措施。
相对而言,刑法学具有浓重的规范学色彩,而犯罪学则具有较强的事实学特征。
(2)思维模式不同:犯罪学理论的核心是对犯罪现象的犯罪原因的揭示,重在揭示犯罪现象的因果事实,反思因果事实的社会意义,探索人类理性的犯罪对策。
犯罪学具有较强的实证色彩,更为强调经验性方法的运用,构建综合性命题。
犯罪学的理论轨迹是:犯罪现象—犯罪原理—犯罪对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犯罪学是社会学型的科学。
刑法学理论的核心是对刑法条文的法理意义的展示,重在解释刑法条文的规范蕴含,反思应然的规范设置,探索人类理性的规范精神。
由此,刑法学具有较浓厚的思辨色彩,强调逻辑演绎句法规则的先验判断,构建分析性命题。
刑法学的理论轨迹是:刑法规范—刑法理论—刑法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学是哲学型的科学。
(3)研究视角不同:犯罪学注重犯罪前的研究。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分析犯罪本质与现象,揭示犯罪原因,寻求犯罪对策,其宗旨是构建合理的犯罪控制和预防体系,将犯罪遏制在形成之前。
犯罪本质与现象的研究,为犯罪原因的揭示提供基础,而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的研究则直接服务于这一犯罪学研究的宗旨。
刑法学注重犯罪后的研究。
刑法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分析刑法规范,揭示刑法规范的法理意义,探索人类应有的刑法精神,其宗旨是构建合理的刑事惩罚的具体规则,使犯罪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置。
刑法规范的研究,为刑法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而刑法理论乃至刑法精神的研究则致力于这一刑法学研究的宗旨。
(二)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
刑法学的犯罪的法律界定,为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对象,提供了最精确、最明确的边界。
尽管犯罪学对犯罪关注的视野更开阔,包括法定犯罪与违法行为、越轨行为、社会危险行为等,但是其核心依然是法定的犯罪。
这不仅因为以法定犯罪为内容的刑事司法统计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而且这种法定犯罪的相对确定性也是犯罪学理论得以对话的前提。
犯罪学的犯罪现象的解释成果,诸如犯罪原因、刑事政策,为刑法学理论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基础。
犯罪学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将引起刑法学的重大变革。
自由意志、理性选择的犯罪概念,奠定了形式古典学派刑事惩罚论的基础,在这里刑罚针对的是行为;而环境决定、行为决定的犯罪思想,造就了刑事近代学刑罚目的论的崛起,由此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
四、案例分析(共20分)
贵州警方破获的凯里市“金井帮”集团“老大”潘万发,千方百计用金钱美女长期拉拢行贿党政干部和政法人员,被其拉下水充当“保护伞”的有九人,其中局长一人,科长四人,该局长接受其两名美女长期“服务”后,致使国家损失17万元;某监狱科长接受其七名美女“服务”后,竟将微型冲锋枪借给潘作案;从检察院法纪科长到驻地派出所长,都成了潘的铁杆哥们儿,使其有恃不恐,作恶多端,陈霸一方,疯狂作案达5年之久。
(1)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现实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因素的影响,内地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带来了社会的繁荣景象,但也为社会治安伏下了诸多难题。
2.失业与流动人口问题,中国内地已知积留着大量隐性或显性失业人口。
3.腐败现象对有组织犯罪的影响,腐败现象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影响面广、危害大、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4.外来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增多,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涌入国门。
(2)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向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这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装备更趋现代化,持枪抢劫等大案急剧增加
3.和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反社会心里更加严重,其犯罪手段将会更加狡猾,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4.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数量上讲呈增长之势,在质量上必将向典型的黑社会组织演化
5.犯罪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比较突出
6.向农村基层组织渗透,农村的有组织犯罪将变得更加突出
7.犯罪活动跨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3)防治有组织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答:1.狠抓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工作
2.改变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局面,构建公安—社会双本位的防控模式
3.防范黑恶势力侵入基层政权
4.惩治腐败,捅破“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5.加强立法工作
6.加强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