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婴幼儿是人类生命最初的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分析其对教育和护理的启示。
一、生理特点1. 体重和身高的迅速增长婴幼儿期是身体迅速增长的时期。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会有显著的增长。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的身体系统正在逐渐成熟,新陈代谢速度快,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来支持生长发育。
2. 运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婴幼儿期,婴儿的运动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从出生后的蠕动,到四肢运动,再到会爬会走,婴幼儿的运动能力愈发强大。
这一阶段的运动对婴幼儿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 感官的敏锐度提高婴幼儿的感官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会逐渐成熟。
他们对声音、光线、触摸等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
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感官感知并与外界进行互动,这对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非常重要。
二、心理特点1. 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婴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
他们通过感知和经验进行认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和婴幼儿交流时,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注重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的引导。
2. 自我意识的初现在婴幼儿期,婴儿开始产生自我意识。
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外界的不同,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 情绪表达的不成熟性婴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常常通过哭泣和身体动作来与他人沟通。
这就需要教育者和家长耐心倾听和观察,理解婴幼儿的情绪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抚慰。
三、对教育和护理的启示1. 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教育者和家长应关注婴幼儿的饮食健康,提供均衡的膳食,确保他们摄取到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发育和免疫功能的提升。
2. 提供安全和刺激的学习环境婴幼儿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和家长应提供安全和刺激性的学习环境,给予他们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机会,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婴幼儿是指出生后到3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人类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以下将详细解释这些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点1. 生长发育迅速:婴幼儿的体重、身高和头围等指标在这个阶段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幼儿身体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成长发育,体重每月增加约1.2kg,身高每月增加约2cm。
2. 脑部发育突出: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是在这个时期最为迅速的,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婴幼儿大脑的神经元数量迅速增加,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对于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 免疫系统未成熟:婴幼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因此,婴幼儿在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需要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4. 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婴幼儿的消化系统相对较脆弱,胃肠道的消化酶和肠道菌群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母乳或合适的配方奶是最好的选择。
5. 运动能力逐渐增强:婴幼儿在生理上逐渐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运动能力,如抬头、翻身、爬行等。
这些运动能力的发展对于婴幼儿的肌肉和骨骼发育、协调性和平衡感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二、婴幼儿的心理特点1. 依恋行为明显:婴幼儿对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表现出强烈的依恋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抚慰和安全感。
这种依恋行为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重要因素。
2. 感知能力逐渐增强:婴幼儿的感知能力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他们能够感知和辨别外界的声音、视觉、触觉等刺激,并通过这些感知来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3. 情绪表达有限:由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完善,他们往往通过表情、声音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因此,父母需要通过观察和理解这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满足婴幼儿的需求。
幼儿卫生学 第一章 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家长应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适合 年龄的玩具,鼓励宝宝进行动 作练习。
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婴幼儿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 感、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表现为对事 物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
力等方面的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为对父 母的依恋、分离焦虑等情绪反 应,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呵护。
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表现为对 同伴的兴趣和交往行为的逐渐 增加,需要提供与同龄孩子交 往的机会和环境。
婴幼儿的触觉和味觉也较为敏感,对 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婴幼儿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知周围环 境,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婴幼儿的嗅觉发展较晚,但对其熟悉 的气味有较好的识别能力。
婴幼儿动作发展
新生儿和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 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婴幼儿通过抓握、翻身、坐、 爬、站立等动作来探索世界, 促进身体发育。
幼儿卫生学
contents
目录
• 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01 婴幼儿的身体特点
婴幼儿身体发育特点
01
新生儿皮肤薄嫩,易受 损伤,需特别呵护。
02
03
04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 善,易出现体温波动。
婴幼儿骨骼柔软,易弯 曲变形,需注意坐、立、 行等姿势的正确性。
婴幼儿免疫力较弱,易 感染疾病,需加强营养 和护理。
婴幼儿生理特点
01
02
03
04
新生儿和婴儿的心率、呼吸频 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
慢。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较少, 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
婴幼儿生理特点及保育

婴幼儿生理特点及保育婴幼儿是指年龄在0至3岁之间的婴儿和幼儿。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保育需求与成人和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及如何正确保育他们,是父母、保育人员以及所有与婴幼儿接触的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点1. 剧烈的生理变化:婴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的身体特征包括柔软的骨骼、小而易受伤的身体、不断发展的脑部和感觉器官等。
此外,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也较弱,更容易受到疾病和感染的影响。
2. 快速的神经系统发展: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正在迅速成长和发展,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
他们对声音、光线和触觉等刺激有着强烈的反应,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
3. 快速的认知能力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内得到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开始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且建立起自主性和个人独立性。
二、婴幼儿的保育需求1. 营养摄入:婴幼儿对于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十分重要。
母乳喂养被公认为最佳的喂养方式,对于宝宝的免疫系统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那么选择合适的人工配方奶粉,确保宝宝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2. 安全保障:由于婴幼儿的身体柔弱,特别容易受伤。
保证居住环境的卫生干净,避免尖锐物品和有害物质的接触。
在照顾婴幼儿时,应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宝宝的意外伤害。
3. 睡眠和休息:婴幼儿需要大量的睡眠来支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宝宝的身体恢复和大脑功能的发展。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并确保遵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
4. 感情亲密:婴幼儿需要和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建立稳定、温馨的关系有助于宝宝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并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
5. 刺激与互动:婴幼儿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和互动需求很高。
他们通过观察、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来了解世界,因此,与宝宝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游戏对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婴幼儿抽搐可能是由于高热、脑膜炎、癫痫等疾病引起的。在宝宝抽搐时,家长应保持 冷静,将宝宝的头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通畅,并控制抽搐的持续时间。在抽搐结束后, 家长应立即送宝宝就医,并告知医生抽搐的详细情况。在等待就医期间,家长应注意观
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等,及时就医。
家长应该注意婴幼儿的饮食和穿着, 避免过度穿衣导致出汗、不透气等情 况,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
预防湿疹的措施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衣物 和洗浴用品等。
发热预防
发热是婴幼儿常见的症状之一, 可能是由于感染、免疫系统反应
等原因引起的。
预防发热的措施包括加强免疫力、 注意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人等。
感知能力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能力发展迅速,需要 给予丰富的感官刺激。
02
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感冒预防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感染病 毒和细菌。
预防感冒的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病人、定期洗手、接种疫苗等。
家长应该注意婴幼儿的饮食和穿着,避免过度穿衣导致出汗、受凉等情况,同时保 证婴幼儿的睡眠充足。
腹泻预防
婴幼儿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感染
等原因引起的。
预防腹泻的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 生、避免过度喂养、注意保暖等。
家长应该注意婴幼儿的饮食搭配, 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 入,同时注意保持婴幼儿的手部
卫生。
湿疹预防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皮肤疾病, 可能是由于过敏、环境等因素引起的。
保持清洁卫生
确保辅食制作和喂食过程中的 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病菌。
适量喂食
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特点婴幼儿(指年龄为0-3岁的婴儿和幼儿)是人类生命周期中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迅速: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增长速度较快。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婴儿的体重通常会增加两倍以上,而身高则会增加15-25厘米。
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幼儿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仍保持在一个较快的水平。
2. 脑部发育: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是非常迅速的。
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婴幼儿的大脑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以及突触。
这一过程对于婴幼儿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3. 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和病原体的侵袭。
因此,婴幼儿容易感染各种常见的传染病,如感冒、腹泻等。
及时接种疫苗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帮助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
4. 消化系统发育: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的胃容量小而敏感,对不适当的食物或过量的食物很容易产生不适。
在喂养婴幼儿时,应注意选择适合年龄的食物,并遵循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和量的原则。
5. 全身协调能力有限:婴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相对较弱。
在出生后的早期,他们只能进行基本的运动,如抓握、抬头等。
随着成长,婴幼儿的运动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坐、爬、走等。
父母和照顾者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帮助婴幼儿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协调能力。
6. 睡眠需求高:婴幼儿的睡眠需求相对较高。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婴儿通常会有较多的睡眠时间,而且睡眠时间分散且间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但仍需要足够的睡眠来支持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育。
总而言之,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包括快速的生长、脑部发育、尚未完善的免疫系统、不完全发育的消化系统、有限的运动能力以及高睡眠需求。
了解和理解这些特点对父母和照顾者来说至关重要,以便能够更好地照顾和满足婴幼儿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婴幼儿生理特点范文

婴幼儿生理特点范文婴幼儿是指出生后到3岁之间的儿童。
在这个阶段中,婴幼儿的身体和生理方面有很多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婴幼儿生理特点的一些描述。
1.生长速度快:婴幼儿的生长速度在任何其他阶段都是最快的。
在出生后几个月内,他们的身体重量会迅速增加,身长也会迅速增加。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发展各种器官。
2.神经系统发育: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正在不断发育和成熟。
在出生后几个月内,他们的大脑会经历快速发育,并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这种神经连接的建立是儿童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基础。
3.初次反射活动:婴幼儿出生后,他们的身体会表现出一些原始的反射活动。
例如,当婴儿的手掌受到刺激时,他们会握住物体。
当他们的脚底受到刺激时,他们会做出踢腿的动作。
这些反射活动在婴儿大脑进一步发育后会慢慢消失。
4.需要大量睡眠:婴儿一天需要大约16到2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育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恢复。
在睡眠中,婴儿的身体会释放生长激素,促进身体的发育和恢复。
6.运动发展: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
在刚开始的几个月里,他们只能作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转动头部和四肢的抓握。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学会翻身、爬行、坐立和站立。
这些运动发展的过程是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和发展肌肉力量的关键。
7.牙齿的生长:一般来说,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内会开始长牙。
牙齿生长的顺序和时间对每个婴儿来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会从下颌的中央切牙开始。
牙齿的生长会导致婴儿出现咀嚼和咀嚼食物的能力,这也是他们开始尝试固体食物的时候。
总的来说,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涵盖了身体生长、神经系统发育、感官发展、运动发展和牙齿生长等方面。
这个阶段是婴儿快速发展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父母和照顾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婴幼儿的身体和生理需求。
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特点婴幼儿生理特点是指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婴幼儿身体各方面的发育和功能特点。
了解和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医护人员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生理特点,以便更好地照顾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1. 神经系统发育在婴幼儿时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婴儿出生时,他们的神经系统还不是完全发育完善的,需要逐渐成熟和发展。
大脑和神经元的数量在婴幼儿阶段迅速增加,从而支持他们的感知、认知和行动能力。
婴幼儿需要通过触摸、抚摸和听觉刺激来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发育过程。
2. 消化系统的特点婴幼儿的消化系统还不完全发育,在他们的肠道中,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较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母乳是婴儿最佳的食物选择。
母乳中含有婴儿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并且易于消化吸收。
婴儿的消化系统对固体食物和某些食物成分可能更为敏感,因此引入辅食应该在婴儿能够适应的时候进行,并根据婴儿的食物过敏反应进行调整。
3. 免疫系统发展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在出生后逐渐发展,并通过母乳中的抗体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然而,婴儿的免疫系统仍然较为脆弱,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对于婴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适当的时候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病病原体,定期体检等都是保护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措施。
4. 发育里程碑在婴幼儿的第一年,他们会经历许多发育里程碑。
例如,在3个月左右,婴儿开始抬头,坐立和掌握物体。
在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翻身和爬行。
在一岁左右,婴儿开始行走和说话。
这些发育里程碑是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父母和照顾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支持,帮助婴幼儿实现这些里程碑。
5. 睡眠和活动婴幼儿的睡眠和活动需求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婴儿的睡眠时间较长,通常在每天16-18小时左右,但这并不是连续的睡眠。
他们的睡眠周期短,常会醒来需要进食和被哄睡。
对于婴儿的充足睡眠对于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婴幼儿也需要展开适当的活动,促进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保育员要照料好小朋友的一日生活,首先要了解孩子,因为孩子不是“小大人”。
为什么要经常洗澡因为婴幼儿皮肤薄嫩,皮肤不清洁很易生疮长疖。
为什么要让婴幼儿到户外晒太阳因为婴幼儿的骨骼长得很快,少见阳光就会得佝偻病。
为什么不应该为了“催饭”,而让小朋友吃水泡饭、汤泡饭因为细嚼慢咽有五大生理功能。
科学的护理,基于科学的育儿知识。
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才能主动的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
下面,就让我们以人体的若干系统为顺序,谈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及相应的护理要求。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一)什么是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二)婴幼儿运动系统有什么特点1.骨骼(l)骨骼在生长:婴幼儿在不断长个子,也就是说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
长骨骼就需要钙、磷为原料。
同时还需要维生素D,使钙、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
另外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2)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但要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
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
(3)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
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
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4)骨头好比鲜嫩的柳枝:成人的骨头好比干树枝,不易弯曲。
而婴幼儿的骨头硬度小,好比鲜嫩的柳枝,易发生弯曲。
所以,要注意培养幼儿有好的姿势。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脊柱是人体的“大梁”,主要的支柱。
那么,人体的这根“大梁”,是不是一根直直的“顶梁柱”呢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
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脊柱有了这几道弯曲,在人体做走、跑、跳等运动时,就更具有弹性,可以缓冲从脚下传来的震动,保护内脏,当震动传到头部时也就微乎其微了,有了弹性也更能负重。
否则,若脊柱真是一根“直棍儿”,跺一下脚,也会把脑子震了,肩挑重担也成为空话。
上述生理性鸾曲是随着小孩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
生后2~3个月会抬头了,形成颈部前弯;6~7个月会坐了,形成胸部后弯;开始学走路,形成腰部前弯。
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
在脊柱未完全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体姿,即坐、立、行时身体的习惯姿势。
应从小培养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预防脊柱变形。
坐着时,两脚平放地上,不佝着背,不耸肩,身子坐正;站着时,身子正,腿不弯,抬头挺胸;走路时,抬头挺胸,不全身乱扭。
健美的体姿不仅使人看上去有精神,还可预防驼背和脊柱侧弯。
另外,长时间用单肩背书包会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和韧带得不到平衡发展,形成一侧肌肉、韧带过度紧张,导致脊柱侧弯(从后面看,脊柱某一段偏离中线,向左或向右弯曲)。
2.肌肉(1)容易疲劳:婴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能量的储备都不如成人,很容易疲劳。
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要适时让幼儿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幼儿会跑、会跳了,可是画直线却挺费劲儿,这与不同的肌肉发育早晚有一定关系。
3.关节和韧带(1)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婴幼儿的肘关节较松,容易发生脱臼(俗称掉环)。
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一种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发生“牵拉肘”,常常是因为大人在带幼儿上楼梯、过马路等情景时,或给婴儿穿脱衣服,用力提拎、牵拉了他们的手臂所造成的。
肘部受伤后,手臂不能再活动。
经医生复位后,还要注意保护,以免再次使肘关节受伤。
(2)预防扁平足:婴儿会站、会走以后逐渐出现脚弓。
但是脚底的肌肉、韧带还不结实,若运动量不合适,就容易使脚弓塌陷,形成“平脚”。
运动量过大,会使脚底肌肉过于疲劳而松弛;缺乏运动,脚底的肌肉、韧带得不到锻炼,也不会结实。
另外,鞋要合脚。
合脚的鞋不仅穿着舒服,还有利于脚弓的发育。
保育工作要点·组织小朋友在户外活动,运动和阳光是长骨骼的“营养素”。
·教育小朋友,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着骨盆。
·教育小朋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预防脊柱变形。
·勿猛力牵拉小朋友的手臂,以防伤着肘关节。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脚弓的形成。
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一)什么是呼吸系统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地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及肺组成。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排出分泌物的管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保护肺的第一道防线。
鼻腔对空气起着清洁、湿润和加温的作用。
冷空气从鼻子吸入,经过鼻腔的处理,可以达到20℃左右的温度和70%左右的湿度,而且清洁多了。
鼻还是嗅觉器官。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上部的粘膜中,具有气味的微粒随着空气进入鼻腔后,接触嗅粘膜,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产生嗅觉。
在刺激强度持续不变的情况下,感受器对该刺激的感受性下降,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嗅觉适应很快,平常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指的正是这个现象。
咽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喉是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
呼出的气流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若发音失去圆润、清凉的音质,表示声带发生病变。
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纤毛,灰尘、微生物被粘液粘裹,经纤毛的运动,被扫到咽部,吐出来就是痰。
痰是呼吸道的垃圾。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里的废气(二氧化碳)被呼出;呼入的氧气进入肺泡,再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完成“吐故纳新”的任务。
胸腔有节奏的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的快慢与年龄的运动程度有关。
(二)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1. 易发生鼻堵婴幼儿鼻腔狭窄,伤风感冒就会使鼻子不通气,以致影响睡眠和进食。
护理感冒的病儿,要按医嘱给病儿用滴鼻药,鼻子通气了,才能吃饭香、睡觉香。
2.教会幼儿擤鼻涕擤鼻涕的正确方法是:轻轻捂住一侧鼻孔,擤完,在擤另一侧。
擤鼻不要太用力,不要把鼻孔全捂上使劲的擤。
因为鼻腔里有一条条“暗道”与“邻里”相通。
擤鼻涕时太用劲,就可能把鼻腔的细菌挤到中耳、眼、鼻窦里,引起中耳炎、鼻泪管炎、鼻窦炎等疾病。
3.保护金嗓子婴幼儿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如果经常大声喊叫或扯着嗓子唱歌,不注意保护,金嗓子将失去圆润、清凉的音质,变成“哑嗓子”。
幼儿的音域窄,不宜唱大人的歌。
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避免尘土飞扬。
冬天,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
夏天刚玩的挺热,也不要停下来马上就吃冷食。
得了伤风感冒,要多喝水、少说话,因为这是最易哑嗓子。
4.空气污浊,容易缺氧婴幼儿胸腔狭窄,肺活量小,但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大,所以只能以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
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不同年龄呼吸次数的平均值若空气污浊,婴幼儿很容易缺氧。
户外空气新鲜。
新鲜空气含氧量高,每天要组织婴幼儿到户外活动。
儿童活动、卧室也要经常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
5.腹式呼吸为主婴幼儿胸部肌肉不发达,胸腔狭小,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
在喘气时,几乎看不出胸腹在运动。
观察婴幼儿的呼吸次数,要观察腹部的起伏。
特别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呼吸已经微弱,更难看出胸脯在动。
保育工作要点擤鼻涕要用正确的方法,不要把两侧鼻孔全捂上。
擤鼻时叫小朋友轻轻的,不要用力。
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嗓子。
儿童活动室、卧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空气污浊,脑受害首当其冲。
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一)什么是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
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如此环流不止。
血液在循环全身的过程中,把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和细胞,再把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送到肺及排泄器官。
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在人体表面的一些部位,如颈部、腋下、大腿根等处有一组的淋巴结、淋巴结有消灭病菌的作用。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1.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婴幼儿因为心肌薄弱、心腔小,心跳要比成人快。
摸脉搏可以得知心跳的次数,但要待婴幼儿安静下来测才能准确。
2.锻炼可强心,但要适度经常锻炼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每跳一次,搏出更多的血液。
从小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
但是,如果运动量过大,心跳太快,反而会减少每次心跳的输出量,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大汗淋漓,甚至运动以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是过度疲劳了。
3.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预防动脉硬化关键在于一个“早”字。
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的时期。
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膳食,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受益终生。
4.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用手摸摸小儿颈部两侧,常可以摸到几个疙瘩,这就是颈部淋巴结。
如果淋巴结像黄豆大小,可略微活动,压上去不疼,就是正常的淋巴结。
小儿患口腔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或头上长疖子,都可使颈部淋巴结肿大。
上述疾病治好了,已经肿大的淋巴结却很难再消肿,摸上去是个硬疙瘩。
如果颈部淋巴结又大,压着又疼,孩子的照管人有结核病,一定要查清楚是否这个孩子有“淋巴结核”。
保育工作要点·组织小朋友经常锻炼可增强心脏功能,但不要过累。
·教育幼儿养成有益于健康的“口味”,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幼儿,要把住“入口”这一关。
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一)什么是消化系统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的。
消化管包括口腔、1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
消化腺有导管与消化管相通,使消化液流入消化管。
(二)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1.牙齿(l)乳牙萌出:婴儿吃奶期间开始长出的牙,叫乳牙。
一般在6~7个月时出牙,最迟不应晚于1岁。
乳牙共20颗,2岁半左右,为什么要保护好乳牙:如果说“乳牙迟早要换,乳牙是毫不要紧”,这话可小看了乳牙的作用。
嚼食物,帮助消化:出牙以后,食物由流质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食物品种增加,需要咀嚼才能容易被人体消促进颌骨的发育:婴幼儿时期正是颌面部迅速发育的阶段,“下巴骨”,随着咀嚼的刺激,颌骨正常生长,使脸型逐渐面容和谐、自然。
有助于口齿伶俐:乳牙正常萌出,有助于发音正常。
有利于恒牙的健康:乳牙齐整对恒牙顺利萌出有重要作用。
失(患龋齿,不得不拔除残根),邻近的牙向空隙倾倒,就不能在正常位置萌出,导致牙齿排列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