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②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①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执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在个别老解放区推广农业互助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支援中国建设;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朝鲜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⑴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⑵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完整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社会主义改造有没有必要,为什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

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要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社会主义改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包括对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1.全面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2.历史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3.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4.实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造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化、个体农业社会化、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改革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步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彻底扫除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关系,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改造、对生产关系的转型、对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斗争,完善理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而是具有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经济上,有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因为在五种经济成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和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③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因为在五种经济成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④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⑤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①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②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初级形式
统购包销 改造形式 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 括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 改造。
企业、制度的改造 和平改造内容 人 的 改 造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 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 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 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 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 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 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 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供 第 销 一 步 小 组
稳步
供 第 销 二 合 步 作 社
稳步
第 三 步
生 产 合 作 社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 总数的91 . 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93%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变的历史必然性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的历史必然性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4年-1955年夏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秋-1956年
高级形式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二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主义 有制
主义 有制
1956
主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失误和偏差?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 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课时分配】 4 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施教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毛泽东曾经设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来看一下几经方面的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从以上分析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师过渡形式的经济,故当时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解放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官僚资产阶级——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失地主阶级————1949~1952年土地改革后消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后消失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三种基本的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和阶级构成来看,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1949~1952:中国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953~1956: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何时过渡?怎样过渡?(一)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在此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二)过渡的条件1、时间上:用15到20年的时间2、条件上:先工业化后集体化3、方式步骤上: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三)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就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适应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原因: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的内容的局限性。

教材指出:“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因为宣传提纲一方面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而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越来越觉得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慢了。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越来越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的前面。

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等急于求成的偏差。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总之,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正确的。

(四)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发展生产、地域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又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有利的国际形势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民问题的认识1、积极引导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49~1952年中国的土地改革的结果——全体农民平均占有土地的私有土地制度,中国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身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而是走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的必然性小农经济存在的缺点: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普遍比较分散和贫穷,无法采用新技术,使用机械化,这种状况会拖社会主义的后腿,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要求,易产生两极分化,经不起天灾人祸。

所以党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方面不要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提倡农会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自愿互利,就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经济上平等互利。

典型示范,就是各地都要先搞试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用事实来教育农民,使农民亲眼看到合作社确实能增产增收,互助合作比单干好,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自愿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

国家帮助,则是指在合作化的过程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农民。

如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帮助农民掌握和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培训合作化管理干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