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合集下载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Part1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定性、定位、定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方法上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营造的规划方法,其特点是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引导和控制,规划依托于理性的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P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规划层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有两种编制形式:第一种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种是单独进行的专项规划城市规划的五个阶段:1.城市规划纲要——定向示意性图纸2.城市总体规划——定性 1:5000~1:250003.分区规划——定量 1:50004.控制性详细规划——定位 1:1000~1:20005.修建性详细规划——定形 1:500~1:2000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分区(期)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现代城市的5个基本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集、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设施Part2著名的规划思想和理论: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建立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这三者贯穿西方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园林规划重点笔记+绿地系统

园林规划重点笔记+绿地系统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效益一、生态效益1.改善空气质量1)固碳释氧(植物的光合作用)2)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有害气体)3)杀死细菌(植物可分泌杀菌素,如洋葱)2.净化水体植物根系吸收,转化,讲解和合成等方式作用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起到净化作用。

3.降低噪声噪声的衰减主要是植物冠层对声能的反射和吸引引起的。

4.调节小气候1)调节温度(树冠阻挡阳光的直射和反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2) 调节湿度(蒸腾作用使空气湿度升高)3) 通风、防风(绿带与该地区夏季风向一致,可通风环节热岛效应,与冬季寒风方向垂直,可阻挡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5. 涵养水源6. 维持生物多样性绿地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二、社会效益1.景观功能2.休闲保健场所3.文化教育园地4.社会交往空间5.防护和减灾功能三、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如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2.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城市绿地带动旅游发展,周边地价,房价)第四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1.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就地保护2)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实施迁地保护3)加强科学研究,确立优先保护重点4)加强法制建设,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法制化轨道5)保护生态环境6)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2.园林植物生态学的应用1)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特点(园林植物配置朝着群落方向努力,形成一个系统,乔灌草藤本相结合)2)考虑植物他感作用的影响a 植物生化的相克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b 植物生化的相生作用(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促进其他植物生长)2)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第五章植物造景1.植物造景的特点1)自然性2)复杂性3)预见性4)生态性5) 美感双重性2.植物造景的依据(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2)尊重科学,符合规律3)因地制宜,适地适物4) 合理布局,满足功能5) 种类多样,季相变化6)密度适宜,远近结合3.植物造景的类型1)按植物类型分a 木本植物造景:孤植树,对植树,树列,树阵,树丛,树群,树林,树篱等b 草本植物造景:草花植物造景,草坪植物造景,蕨类与苔藓植物造景c 藤本植物造景:廊架,花架,墙外立面绿化,高架桥下绿化,枯木复绿2)按植物生境分类a 陆地植物造景:山地,坡地,平地b 水体植物造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3)按应用空间分类a 户外绿地植物造景b 室内庭园植物造景c 屋顶植物造景:屋顶植物选择的原则4.屋顶花园设计形式屋顶花园植物造景设计形式有地毯式、花圃式、自然式、点线式和庭院式。

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第一章城市规划基本知识一、城市1、城市的概念和定义:“城”和“市”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防御功能;市——贸易交换功能。

定义: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体系。

2、城市的内涵:①人口数量;②产业构成;③行政管辖3、城市化(城镇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转非);②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产变二三产);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第一产业: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第二产业:工业,生产资料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涵盖广泛,从业人口最多。

)4、城市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5、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规律——“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①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30%左右②加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极快而加速增长,城市化水平30%-60%③稳定阶段:由于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而趋于缓慢或停滞。

6、城市问题(会列举即可):住宅、交通、城市污染、城市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就业……(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马丘比丘宪章》、《京都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7、城市功能(《雅典宪章》):生活(居住)、工作、游憩、交通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依据人口规模划分:>100W人——特大城市;50-100W人——大城市;20-50W人——中特城市;10-20W人——小城市二、城市规划1、定义: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得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笔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的概念。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职位为主要形态的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自然、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郊一体的生态系统。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子系统。

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国外常用的大致与我国绿地相当的概念。

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山体、水体、植被、林地等具有自然特征的空间,也包括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庭院、步行街等人工环境。

开放空间涵盖的空间远远大于城市绿地涵盖的空间。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

⏹城市总体规划应明确城市绿化的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和指标,分层合理布置公园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的绿线。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的界线,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用地率、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密度等,规定附属绿地占单项建设用地的比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的内容与阶段相协调,优化人居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维护经济性等城市发展需要。

【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2020年8月整理).pdf

【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2020年8月整理).pdf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第一章城市规划基本知识一、城市1、城市的概念和定义:“城”和“市”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防御功能;市——贸易交换功能。

定义: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体系。

2、城市的内涵:①人口数量;②产业构成;③行政管辖3、城市化(城镇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转非);②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产变二三产);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第一产业: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第二产业:工业,生产资料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涵盖广泛,从业人口最多。

)4、城市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5、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规律——“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①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30%左右②加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极快而加速增长,城市化水平30%-60%③稳定阶段:由于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而趋于缓慢或停滞。

6、城市问题(会列举即可):住宅、交通、城市污染、城市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就业……(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马丘比丘宪章》、《京都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7、城市功能(《雅典宪章》):生活(居住)、工作、游憩、交通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依据人口规模划分:>100W人——特大城市;50-100W人——大城市;20-50W人——中特城市;10-20W人——小城市二、城市规划1、定义: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得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读书笔记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读书笔记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读书笔记- 园林相关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化的重要环节城市绿化重要包括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四个重要环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包括下列重要内容1、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2、规划期限和规模范围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4、规划目标与指标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和分区6、城市绿地系统分类规划7、树种规划8、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9、古树名木保护10、分期建设规划11、绿地规划的实施措施■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1、国民经济水平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城市自然条件5、城市所在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等条件6、城市用地分布现状7、城市中已形成的建筑物8、园林绿地的现状及基础■城市绿地指标的作用1、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2、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数据。

3、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如推算城市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4、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可以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比的数据,并为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园绿地的数量,是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Ag1m=Ag1/NpAg1m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Ag1 ——公园绿地面积(m2)Np ——城市人口数量(人)■人均绿地面积:Agm =( Agl+ Ag2+ Ag3+ Ag4)Agm——人均绿地面积(m2/人)Ag1——公园绿地面积(m2)Ag2——生产绿地面积(m2)Ag3——防护绿地面积(m2)Ag4——附属绿地面积(m2)Np ——城市人口数量(人)■绿地率:是衡量城市规划的重要指标,是指城市中各类园林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表示了全市绿地总面积的大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标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标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标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和标准。

一、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1.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规划应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要注重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气候调节等。

2.社会公众的参与: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参与,特别是那些与绿地系统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要通过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多方沟通,形成共识,提高规划的可行性。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应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科学确定绿地系统的规模、布局和结构。

要避免浪费土地资源,优化绿地系统的布局,以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4.多功能、多样性: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多功能和多样性。

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考虑绿地系统的生态、社交、健康和教育等功能,打造多元化、富有活力的绿地系统。

二、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和要点1.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总体目标、原则、政策和标准。

要明确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确定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绿地空间的布局和数量,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保障政策。

2.绿地系统结构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方式。

要通过绿道、林带、湿地等方式,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绿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要考虑绿地系统的连通性和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3.绿地系统细部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区划和居民需求,确定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

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和现状,规划不同类型和尺度的绿地,包括公园、街头花坛、广场绿地等。

同时,要注重绿地系统的景观质量和居民的使用功能。

4.绿地系统管理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机构、权限和责任,制定绿地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要建立完善的绿地管理体系,包括绿地养护、绿地安全、绿地活动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配套设施。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知识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手段,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营造舒适的城市绿地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分类、设计要素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1. 人性化原则:城市绿地规划要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愿望,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2. 生态原则:城市绿地规划要尊重自然,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确保绿地的长期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二、城市绿地的分类城市绿地可以根据其功能和位置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绿地类型包括公园、广场、花坛、绿道、湖泊等。

不同类型的绿地在城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三、城市绿地设计的要素1. 空间分布: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要合理分布,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满足居民的需求。

不同绿地类型之间要有良好的连通性,形成绿色的网络。

2. 植被选择:城市绿地的植被选择要考虑适应性、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

3. 水体规划:城市绿地中的水体是重要的景观元素,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水体,可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果和观赏价值。

4. 设施设置:城市绿地中的设施要满足居民的休闲和活动需求,如座椅、草坪、运动设施等。

同时要考虑设施与绿地的协调性,不破坏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

四、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城市土地,通过密度控制和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2. 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方式,减少城市绿地对自来水的需求。

3. 节能减排: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设施设置,降低城市绿地的能耗,并减少对空气和水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章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preventive dentistry:口腔预防医学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

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研究)口腔流行病学oral epidemiology: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1)描述性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又称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

它的作用在于了解疾病的患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以便制定预防措施和为研究病因提供线索。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又称疾病监测,即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它的作用在于动态观察疾病或某种现象的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常规资料分析:又称历史资料分析,即对已有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2)分析性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主要用于探讨病因或相关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特点是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罕见病。

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

群组研究cohort study:又称队列研究,将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病因的假设。

特点是观察时间长,可以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3)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些 1分为临床干预措施或施加某些因素或消除某些因素以观察其对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

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龋病常用的指数★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T为龋失补牙数、DMFS为龋失补牙面数。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补”为因龋已做填充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牙;②乳牙龋失补指数: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即为龋失牙③龋均mean DMFT: 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mean DMFS: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④龋面充填构成比:是指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算)所占的比重⑤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⑥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12岁):龋均(0-1.1 很低)(1.2-2.6 低)(2.7-4.4 中)(4.5-6.5 高)(6.6以上很高)【龋病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时间分布、人群分布(乳牙患龋率男性高于女性,恒牙女性高于男性;患龋率最高的是彝族,最低的是回族)【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0.6-0.8mg/L患龋率最低)、饮食习惯、家族影响★牙周病常用指数■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只检查6个牙面即16、11、26、31的唇(颊)面和36、46的舌面。

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I-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简化软垢指数DI-S0 = 牙面无软垢1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 = 软垢覆盖面积为牙面1/3与2/3之间3 = 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简化牙石指数CI-S0 = 龈上、龈下无牙石1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与2/3之间,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23 = 龈上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菌斑指数PLI——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即近中颊面、正中颊面、远中颊面以及舌面,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面记分之和除以4,个人记分为每颗牙记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0 = 龈缘区无菌斑1 = 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视诊不可见,若用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2 = 在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3 = 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福州中泽口腔分析认为需先用菌斑染色剂染色0 = 牙面无菌斑1 = 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 = 牙颈部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 = 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不足牙面1/34 = 菌斑覆盖面积在牙面1/3与2/3之间5 = 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牙龈指数GI0 = 牙龈健康1 = 牙龈轻度炎症,牙龈颜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 = 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 = 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牙龈出血指数GBI 0=探诊后牙龈不出血 1=探诊后可见牙龈出血■龈沟出血指数SBI0=龈缘和龈乳头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1=龈缘和龈乳头呈轻度炎症,轻探龈沟后不出血2=牙龈呈轻度炎症,有颜色改变,无肿胀或水肿,探诊后点状出血3=牙龈呈中度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后出血,血溢在龈沟内4=牙龈呈重度炎症,不但颜色改变,而且明显肿胀,探诊后出血,血溢出龈沟5=牙龈有色的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后出血或有自动出血★★社区牙周指数CPI(考题)【检查器械】:CPI牙周探针,探针尖端为直径为0.5mm小球,刻度为3.5、5.5、8.5、11.5 【检查项目】: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深度3【检查方法】:以探诊为主,结合视诊;所用力不超过20g6区段指数牙(20岁以上)【检查指数牙】:将口腔分为六个区段,检查牙龈出血和牙石、牙周袋深度。

A.20岁以上:10颗指数牙B.15-20岁:只检查6颗指数牙(避免第二恒磨牙假性牙周袋)C.15以下:只检查6颗指数牙,不查牙周袋WHO规定:☆每个区段内必须有2颗或以上功能牙,并且无拔牙指征,该区段才做检查。

☆检查区段内以最重情况记分。

☆探查指数牙,若没有指数牙的区段,探查所有余留牙,以最重情况记分。

☆以6区段中最高分记分作为个人CPI值。

【计分标准】:0= 牙龈健康1= 龈炎,探诊后出血2= 牙石,探诊可发现牙石,但探针黑色部分全部露在龈袋外3= 早期牙周病,龈缘覆盖部分探针黑色部分,龈袋深度4-5mm4= 晚期牙周病,探针黑色部分被龈缘完全覆盖,牙周袋≥6mm或以上X= 除外区段(少于2颗功能牙)9= 无法检查(不记录)牙周病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农村比城市严重)、时间分布(青春期龈炎发病达高峰,其后下降;牙周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人群分布(男性高于女性,龈炎最低朝鲜族,最高彝族)影响牙周病流行因素——口腔卫生、吸烟(危险性高2倍;瘾大者7倍)、营养、全身疾病口腔健康状况调查oral health survey:是口腔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一个人群患口腔疾病的频率、流行强度、分布及流行规律的资料,是一个横断面调查。

★【调查目的】: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4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调查项目】:一般项目、健康状况项目、问卷调查项目★【调查方法】:(1)普查——应查率要求在95%以上(2)抽样调查——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捷径调查pathfinder survey:是(3WHO推荐的调查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了解某群体口腔健康状况,并估计在该群体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这种方法只调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的人群(5、12、15、35-44、65-74)4)试点调查pilot survey:又称预调查,为在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前先进行小规模(的调查,一般是对有代表性的1-2个年龄组少数人群进行调查★【样本含量】:样本量小则抽样误差大,样本量太大则造成浪费N=t2PQ/d2 ——t值为2,P为某病预期现患率,Q=1-P, d为允许误差★【误差及预防方法】:随机误差random error——是在抽样调查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由于机遇不同所造成,不能完全避免,但可测量其大小,并能通过抽样设计和扩大样本来加以控制偏倚bias——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属于系统误差,应设法防止(1)选择性偏倚:随意选择样本所造成。

防止方法是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设计方案抽样(2)无应答偏倚:防止方法是调查前做好组织宣传工作,改善调查方式使受检者积极配合(3)信息偏倚:A、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如检查器械不规范,现场工作条件差,如光线不足等,防止的办法是按规定使用标准检查器械,并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B、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包括回忆偏倚及报告偏倚。

防止的办法是调查中尽量设计可能的回忆目标,对一些敏感的问题选用间接询问法、对象转移法等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C、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防止的办法一是疾病的诊断标准要准确,二是调查前要认真培训,三是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小于0.4,可靠度不合格;0.41-0.6可靠度中等;0.61-0.8可靠度优;0.81-1完全可靠)★★口腔健康状况调查设计表(考题)(1)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2)健康状况项目:包括口外检查、颞颌关节评价、口腔黏膜情况、釉质发育不全、氟牙 5 症、社区牙周指数、附着丧失、牙列状况及治疗需要、修复状况、牙合畸形等)问卷调查项目:研究对象的属性;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临床试验应符合三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盲法龋病的预防第四章龋活性试验CAT——以致龋菌及酸性产物为指标,检测龋发生危险因素的试验称为~(1)Dentocult SM试验——观察唾液中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的变形链球菌数量来判断龋的活性。

结果判断:“0和1”<10^5 “2”< 10^5-10^6 “3”>10^6(3为高龋活性)(2)Dentocult LB试验——主要观察乳杆菌在唾液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