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合集下载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规划地位和作用 | 规划期限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指导思想 | 城市性质 | 城市发展规模 | 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发展方向 | 产业发展规划 | 对外交通规划 | 市域交通规划 | 环境景观规划 |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 住宅发展规划 |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 | 规划实施对策规划地位和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

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城市性质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文本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文本
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 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 和改善民生,注重远近结合、城乡统筹,注重减量集约、多规合一, 符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上海城市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II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和市民需求,立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进 上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作用 国务院 2001 年 5 月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确立了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对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上海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法定依据,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 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凡在规划范围内涉及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的各项政策、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类规划建设活 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六章 公共服务和文化风貌 ............................ 64
第一节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 64 第二节 高等级公共服务 ............................ 69 第三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71 第四节 总体城市设计 .............................. 8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三章县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六章树种规划第七章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第九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章规划实施与管理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和现状概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和文明的象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城市绿地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在2007年完成的隆昌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地方政府管理条例,结合隆昌县建设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隆昌县绿地系统尚未进行过专类的规划设计。

城市公园游园、滨河绿地等缺乏系统布局,城市绿地率达不到省园林县城的要求,各类绿地都尚存面积偏小,景观效果较差以及植物品种不具备多样性等诸多问题。

隆昌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隆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并利用隆昌河纵贯城区,外围古湖风景区镶嵌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中国石牌坊之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功能合理,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风格独具的新兴经典文化旅游城市。

第二条规划宗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既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又是为以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创造绿色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隆昌的投资环境,扩大知名度,提升隆昌县的城市品位,必将使隆昌日益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人才流的理想场所,汇集更多、更广的经济资源,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者互动发展、和谐繁荣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规划依据(一)相关法律法规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0年);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7、《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文件城建[1993]784号);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年333号);1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13、《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14、《关于印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设部[2000]106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优化模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优化模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优化模型引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的布局、结构和功能,以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和提升。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而空间优化模型则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的分析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需求与城市绿地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绿地空间不均衡、绿地连续性差等问题。

再次,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通过规划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益和质量,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优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优化模型是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析和优化方法,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和空间功能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格局优化空间格局优化是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使得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更加合理和均衡。

通过空间格局优化,可以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减少城市绿地系统的碎片化和孤立化现象,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2. 空间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得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和多样化。

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可以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 空间功能优化空间功能优化是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功能进行优化,使得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功能更加完善和多元化。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鋳阅弦卸陶骥擁韜彫 一个主战略三个保证五个进一步五个统筹六个坚持 相关文件《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一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佃99年一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人民坚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 科技、 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进一步指明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为上海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发展提供 了重要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城市建设的新高潮。

陆家嘴 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岀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一批现代化生活园区基本形成,浦东 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越江工程的建成,为进一步扩 大对外开放、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岀了 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的战略决策。

上海围绕建设 交通工程、调整工业布局、改造危棚简屋地区三大重点,加快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步伐。

一批展示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 中心城集聚、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郊区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上海逐步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转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年-2020年)(以下简称 新一 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岀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 一,翻开了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新的一页。

上海市楔形绿地规划实施评估和思考

上海市楔形绿地规划实施评估和思考

上海市楔形绿地规划实施评估和思考仇昕晔【摘要】楔形绿地是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城市"风道"、确保中心城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结构性空间.从1993年初步构思起,楔形绿地规划历经了从总规层面的布局引导,到单元层面框定规模指标,最后到详细规划层面的层层深入.但是在规划构想与具体现实的角力过程中,存在生态作用未体现、公共功能未发挥、实施建设不同步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生态价值观未建立、政策管控与建设配套不足、既有实施机制存在缺陷、建设用地与生态要素实施不同步.建议在规划层面完善编制体系,提升生态地位;制定专项政策,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加强财政补贴;在实施层面建立区域平衡机制,严格捆绑开发,以促进楔形绿地的实施建设.%Wedge-shaped greenland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Shanghai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space for constructing urban 'air duct' and ensu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central city. From the initial concept in 1993, wedge-shaped greenland planning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the unit planning and the detailed planning. Howev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s not reflected, the public function is not played, and the construction is not synchronized. The reasons are that the planning system is imperfect, the ecological value is not established, the policy control and the construction are insufficient,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s flawed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s not synchronized with the ecological factor implement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compilation system at the planning level,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formulate special policies to implement the red line control, and strengthen financial subsidies; simultaneously encourag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balance mechanism at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and strictly control bundle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dge-shaped green building.【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7页(P109-115)【关键词】楔形绿地;规划实施;规划体系;上海市生态网络格局【作者】仇昕晔【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仇昕晔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分院助理工程师,硕士上海市楔形绿地的构想肇始于1993年上海市第三次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后成为构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中心城绿化布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在之后的历版专项规划中得到进一步明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地点: 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总则规划目标与指标.............................................. ..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32)树种规划 (37)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42)古树名木保护 (46)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49)城市绿地近中期建设规划 (52)规划实施措施 (70)附则 (7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缘由为适应商丘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整合并优化商丘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为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提供法规性文件。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200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100号令);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20号);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3 — 2002);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 192号);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1240 号);13、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15、《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讣规范》1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30298—1999);1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豫政[2002]47 号)19、《河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1998年)20、《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意见》21、《商丘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办法》22、《商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 — 2020)》23、国家及河南省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等笫三条规划指导思想立足于商丘现有城市绿地基础,充分借助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绿地骨架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本着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宏观控制为前提,严格依据规划分期建设,营造与城区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形成地域性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

上海市绿化条例

上海市绿化条例

米的防护绿地。 (四)新建地面主干道路红线内的绿地面积不得低于道路用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新建其他地面道路红线内的绿地面积 不得低于道路用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五。 (五)新建铁路两侧防护绿地宽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其他建设项目绿地面积占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的最低比例,由市绿化管理部门参照上述规定另行制定。 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不得减少原有的绿地面积。 本市有关管理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按照本条前两款的规定执行。确因条 件限制而绿地面积达不到前两款规定的建设项目, 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 应当征求绿化管理部门的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所缺的绿地面积向绿化管理部门缴纳绿化补建费。绿化补建费应当上缴同级财政,专款专用,由绿化管理部 门在建设项目所在区、县范围内安排绿化建设。 第十六条 新建、扩建道路时,应当种植行道树。行道树的种植,应当符合行车视线、行车净空和行人通行的要求。 行道树应当选择适宜的树种,其胸径不得小于八厘米。 第十七条 本市新建公共建筑以及改建、扩建中心城内既有公共建筑的,应当对高度不超过五十米的平屋顶实施绿化,屋顶 绿化面积的具体比例由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定。 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以及独立工业区、经济开发区等城市化地区新建快速路、轨道交通、立交桥、过街天桥的桥柱和声 屏障,以及道路护栏(隔离栏)、挡土墙、防汛墙、垃圾箱房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应当实施立体绿化。 本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在审查上述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当按照本条前两款的规定执行。 本市鼓励适宜立体绿化的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本条第一款以外的公共建筑等其他建筑,实施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 本市应当制定立体绿化扶持政策,对发展立体绿化予以支持。 第十八条 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设计、施工、监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由具有相应资 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下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设计、施工单位,并实行监理制 度: (一)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大型基础设施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四)法律或者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二、现状分析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

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

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

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

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

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19.1%,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

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

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

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

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1)98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近2年努力,全市共建了140块。

(2)99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努力建成了120块。

(3)2000年起,实施中心城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块4ha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目前已建成了约20块。

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

(4)2000年起,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计划》。

在三年内,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将从目前的500种增加到800种。

2001年底,上海市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3319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730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已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19.1%提高到23.5%。

四年间绿地年均增长1260公顷,四年所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过了过去49年的总和(98-2001年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过去49年共建公共绿地2483公顷)。

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到重要作用。

4、全市林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郊区的林业建设得到逐年完善和加强。

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郊区林地面积从146.4平方公里增加到373.3平方公里。

上海林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桃、梨、柑桔、葡萄、竹等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

5、上海绿化建设任重道远实践证明,98年以来,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通过超常规的投入和集中力量进行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法是可行的、必需的!这是一条在新形势下体现时代特点、上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的绿化建设近期虽然取得突破性发展,但与国内外绿化先进城市相比,在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以及森林覆盖率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与上海市民迫切希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渴望心情相比,仍有距离。

从上海全市看,中心城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绿化建设仍处于还历史旧帐阶段,郊区城镇的绿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从未来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出发,从全面构筑上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出发,上海的绿化建设才刚刚开始,必须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紧紧抓住能迅速改善城市生态的重大环境工程和措施,特别是加大绿化建设投入,加快绿化建设步伐,十五期间要继续保持98年以来超常规发展的势头,尽快形成全社会建绿、抓绿、护绿等齐抓共建、共管的局面,塑造新世纪上海以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新形象。

第七条现状主要问题1、市域绿化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化布局不尽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不均匀。

绿化水平有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应和生物多样性有待改善。

2、城市化地区的绿化指标仍然较低,2000年园林绿化指标低于1999年全国城市的平均值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中中心区绿化指标更低。

全市森林覆盖率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市郊缺乏大型生态林地。

3、绿化建设平均投入不足,绿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八条对策基于上海绿化现状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城市长远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发展的关键。

目前,要大幅度增加绿化,除了在中心城特别是内环线以内地区挖潜增绿外,还要抓住新世纪上海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上海的绿化规模和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质量。

据此规划明确,在以绿化生态效应为核心、各级绿地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八个结合,切实推进绿化规划的实施建设:1、结合中心城旧区改造,特别是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开发,加快公共绿地建设。

2、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以生态城镇发展为核心,提高郊区城镇绿化水平。

3、结合市域产业布局调整,特别是市级大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绿化格局。

4、结合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造林计划。

5、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配套绿化建设步伐。

6、结合郊区"三个集中"政策,将归并、置换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散、乱工业点用地等,集中造林。

7、结合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有计划地造林增绿。

8、结合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造地增绿三、绿化系统规划第九条规划目标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规划上海城乡一体、各种绿化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市域绿化系统。

2O2O年:1、全市(1).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城市化地区(1).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

(2).绿地率为30%以上。

(3).绿化覆盖率35%以上。

2、调整绿地布局,完善绿地类型,科学配置绿地植物群落,提高绿地植物养护水平,丰富各级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绿化质量,塑造城市特色。

3、林业建设以培育、发挥林地生态功能为核心,植物群落的设计和造林树种的选择等体现林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以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和乡土树种为主,促进森林的健康生长、群落发育和自我维持、更新能力。

第十条总体布局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化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化大循环,市域绿化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

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第十一条环--环形绿化指市域范围内呈环状布置的城市功能性绿带。

包括中心城环城绿化和郊区环线绿带。

总面积约242平方公里。

1、郊区环郊区环线长180公里,规划两侧各约500米的森林带,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1)以生态林和经济林为主,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局部林地适当扩大。

(2)结合沿线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观光农业、别墅区开发等,考虑旅游功能。

(3)如沿线经过城镇,可根据具体规划适当减小林带宽度。

2、外环外环线线全长98.9公里。

沿外环线外侧建设500米环城林带,外环线内侧建设25宽绿带。

环城林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

(1)环城林带以500米为基本宽度,局部地区可以扩大规模,建设大型公园、苗圃、观光农业、休疗养院等及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

(2)环城林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中心城向外无序扩展蔓延。

规划大量绿地、林地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为市民提供节假日休闲游憩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