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如何设计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物?

如何设计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物?设计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物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选址、建筑材料、能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等。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要素:1. 选址:建筑物的位置应该与其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例如,如果建筑物建在一片森林中,那么它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而不是破坏它。
同时,建筑物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如风能和太阳能。
2. 建筑材料:使用可再生和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可以帮助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例如,木材、竹子等自然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它们也是可再生的。
此外,使用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能的建筑材料也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能源利用:节能设计是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物的关键。
例如,建筑物可以使用太阳能板、风力发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建筑物应该设计成能够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这样可以减少对机械系统的依赖,同时也有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
4. 生态系统:建筑物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对其产生破坏。
例如,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本地植物可以帮助吸引当地的野生动物,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建筑物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帮助减轻对当地水资源的压力。
5. 室内环境:室内的环境也应该考虑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室内可以种植植物,提供自然光线和通风,以及使用环保材料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和可持续的室内环境。
总之,设计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选址、建筑材料、能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等。
通过采用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物,同时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建筑与环境如何实现和谐共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愈发明显。
建筑不仅是人类活动的物理载体,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追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而应当是和谐共生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一、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在讨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治理、生态破坏等方面,具体如下:1. 资源消耗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能源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据统计,建筑行业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
因此,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比如,采取节能技术和材料,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耗,还能降低运营成本。
2. 污染排放建筑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废水及空气污染物。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选择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清洁能源尤为重要。
3. 生态破坏在城市扩张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砍伐、湿地填埋等。
随着栖息地的破坏,许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设计时应考虑生态恢复与保护,例如通过绿化设计来改善现有生态环境。
二、实现和谐共生的方法面对上述影响,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施工与使用中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 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影响,同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例如,通过使用高效隔热材料来降低空调使用,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来降低照明及空调能耗。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减轻对环境负担。
2. 绿色建筑认证绿色建筑认证是一种评价建筑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汇点,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并为居住者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空间。
在设计建筑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之一是以环保为导向。
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建筑设计师可以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子和木材,而不是使用过多的石材和混凝土。
建筑还应当关注能源效率,采用节能设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例如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利用。
通过这些环保措施,建筑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还包括融入景观。
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建筑设计师可以将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例如使用绿化屋顶、立面绿化和室内植物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景观;设计开放式的空间布局,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色相融合。
建筑物的外观和形状也应考虑周围景观的特点,例如在山区地区建造建筑时,应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和色彩,以适应周围的山水风貌。
第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还包括考虑自然通风和采光。
自然通风和采光是提高建筑舒适度的关键因素。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物周围的气流和光照条件,以实现自然通风和光照的最优化。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开窗设计,可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性,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
这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设计原则还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至关重要。
建筑设计应考虑收集和利用雨水,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利用雨水灌溉绿化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建筑物也应该尽量减少用水量,采用节水设备如低流量水龙头和厕所,并建立循环水系统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对自然水资源的消耗,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筑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关乎建筑的外观和功能,更涉及到建筑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建筑设计需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理念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这种和谐共生对于生活质量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融入自然环境的设计思路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建筑设计应该融入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的规律。
建筑物的外形、布局以及材料的选择等,都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
比如,在山区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周围山川的形态,将建筑物与周围的地貌相协调,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建筑设计离不开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计师应该注重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选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等方式来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此外,建筑设施的建设过程也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三、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追求和谐共生的重要方面。
建筑物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的需求和舒适感,考虑到人的尺度和习惯,创造优良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可以注重通风采光、景观环境、社区设施等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设计也应考虑到各种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为不同群体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环境。
四、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在建筑设计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建筑设计不仅要追求实用性,更要注重艺术性。
艺术可以使建筑更加具有灵性和美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
建筑师可以通过选用符合自然主题的色彩和质感,运用自然元素的装饰,使建筑物更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总结起来,建筑设计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融入自然环境的设计思路、关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性化设计以及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我们可以实现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建筑设计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我们可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良好互动和互惠。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一、设计原则1. 融入环境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融入环境,尊重自然的特点和地域文化。
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立面设计和色彩搭配,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2. 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和通风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通风是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手段。
设计师可以通过开窗、采光井、天窗等方式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同时,合理设置窗户和门的位置,以便利于通风,降低使用空调的频率,减少能源消耗。
3. 选择绿色建材在建筑设计中,应优先选择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可以循环再利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材料。
比如使用可再生材料、低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的涂料、节水型卫生洁具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
二、材料选择1. 保护自然资源在选择材料时,应优先考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选用使用回收材料制造的产品,例如回收木材、再生金属等,可以减少对原始森林和矿产资源的消耗。
2. 降低能耗选择能源密集型材料会增加建筑的能耗。
相比之下,选择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材料,如保温材料、太阳能吸热板等,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能源利用1. 太阳能利用合理利用太阳能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建筑物的朝向和设计中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和供热。
2. 雨水收集和利用合理收集和利用雨水可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并有效解决城市排水压力。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冲洗马桶等非生活用水领域。
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计原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种设计原则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融合,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首先,建筑结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气候条件。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设置大面积的窗户等,实现建筑内的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
这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建筑内部的舒适度,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建筑结构设计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建筑物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
设计师可以采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要尊重并保护周围的生态系统,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另外,建筑结构设计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建筑物的设计应该具有长期可维护性和可更新性。
比如,建筑物的结构要经得起自然灾害的考验,如地震、洪水等。
同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长,通过使用耐久性较好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建筑物的维修和改建频率,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此外,建筑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节能减排,采用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建筑物的设计还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建筑结构设计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物应该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
例如,建筑物的设计可以考虑自然声学和自然材料的使用,以营造一个宜居且具有和谐感的空间。
同时,建筑物的设计还应该注重人的健康和安全,采用环保、无污染的材料,减少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总之,通过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我们可以打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这些原理包括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气候条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建筑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和谐融合?首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初衷上。
建筑的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热带地区,建筑可以利用天然遮阳、调整建筑朝向和窗户设计等措施,减少室内温度,降低冷气使用的频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尽可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利用景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呼应,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还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并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
例如,使用从可持续发展森林中获得的木材,可以有效减少对森林的破坏;选择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探索新型材料的应用,如利用太阳能板作为建筑外墙的一个部分,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还表现在建筑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促进上。
建筑可以为生态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系统也能为建筑提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为建筑环境增加生态池塘、绿化园林等功能,吸引鸟类、蝴蝶等动植物的栖息,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而生态系统的存在也能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自然灭火等功能。
通过建立建筑与生态系统的良好互动关系,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最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还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建筑师、设计师、业主还是市民,都应加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建筑师和设计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保理念的宣导,提供绿色建筑方案;业主可以选择环保建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市民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讨

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讨在当今社会,设计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到产品,从城市规划到服装时尚。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如何实现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设计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相互独立的。
自然为设计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资源,而设计则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当我们回溯历史,不难发现许多古老的文明都在其建筑和艺术中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石材,与周围的沙漠景观融为一体;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营造,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的神韵。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欲望的膨胀,设计往往忽略了自然的存在。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生态破坏。
高耸的建筑和密集的道路阻断了自然的气息,让城市变成了一个个“水泥丛林”。
此外,工业设计中的过度消费和快速更新换代,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设计师应该认识到自然不是可以随意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是需要我们敬畏和保护的伙伴。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需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核心原则。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自然通风,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中,选择环保材料,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鼓励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其次,注重自然元素的融入也是关键。
将自然的形态、色彩和纹理引入设计中,不仅能够增加设计的美感,还能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保持亲密的联系。
比如,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摆放绿色植物,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天然纤维和植物染料,展现出自然的质感和色彩。
同时,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也是实现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探讨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摘要:建筑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对自然的再造活动,如今已发展到了危及生态环境平衡,大量消耗自然能源的地步。
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文章首先讨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指出合理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性;然后探讨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处理原则,旨在呼吁建筑师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建筑环境设计。
关键词:建筑;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已不仅仅是人类用来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建筑所承担的使命也不仅仅是人类的庇护者,现代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环境中走向时尚,在自然环境中走向生态。
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是共存的,是连续存在的。
建筑作为人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受着心理行为的支配,而心理作用又离不开环境的潜在启示,即所谓“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建筑是社会生活的载体,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环境是若干自然、人为因素有机构成的,优美的城市环境,使人从生理上产生舒适、愉悦之感。
这时,人对环境的反馈是均衡的,其所限定的空间适合人们进行休息、休闲、交谈、娱乐,使人感受在大都市喧嚣之中蕴藏着恬静、安逸,使人们体味出城市建筑环境带给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平衡。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有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建筑才有生命力。
整洁的环境及绿化,往往使人们耳目一新,优美的建筑环境会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流水、树木、花草的四季变化以及天空的光影,更使城市建筑“凝固的音乐”成为时间环境与人们情感交融的场所。
人们休闲时置身于城市建筑环境中,会对此产生愉悦和无限的美感。
所以,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建筑与环境、实体与空间两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建筑需要环境的烘托,反过来建筑也可以影响环境的美化。
2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设计要点
2.1建筑设计应与环境设计同步
建筑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建筑艺术又是文明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本来就在城市环境中,环境的改变必然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建筑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的创作,而更重要的是对一幢建筑、一个群体,乃至一座城市的设计,导入“人”的感受,引入“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建筑与人的心理行为和知觉关系。
不同的建筑环境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情调,侧重建筑的性格、心态、感情和传统的内在加以表达建筑的精神气质。
如住宅的宁静、别墅的清幽、商场的热闹、宾馆的雅致、餐厅的兴旺,还有纪念馆的古朴、旅游的趣味、文教的文雅等都要因势利导,各尽其妙,营造一定的意境情调。
在这里,环境具有很大魅力,其总体设计和具体处理应与建筑同步。
建筑中大小空间与绿化的穿插,内外环境的渗透,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交融,山泉流水与水面的映射,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方法,将为建筑增添无穷的活力。
从生态节能的角度来看,当今建筑主要考虑的有通风、采光、保暖、减噪和增湿等。
除了建筑本身运用特殊的结构、材料和机械装置外等,建筑师要周密地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工美与环境的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
比如,在建筑创作中应保留更多的水面、绿地供人们休息,同时还要强调基地固有的特点,美化生活、提供幽雅舒适的人际交往环境。
2.2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建筑设计必须从环境出发,不仅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
必须周密地考虑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力图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够与环境相协调,甚至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样就能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
反之,如果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
不好,甚至格格不入,那么,不论建筑本身如何完善,也将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这里,协调并不是单单只求表面形式的相同或相近。
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
当然,对于造型奇特、个性张扬并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形体反差和个性特征突显的建筑也不应一味地否定,但这种建筑物只能是在特定条件下,在与环境的强烈对比中求得整体美的一个特例。
建筑环境艺术的主旨不但要创造和谐统一,而且要创造丰富多彩。
3构建新兴和谐建筑自然环境
在新时期建筑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必须重视植被、动物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重视非自然因素对人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依存性,使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自然对人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持续利用自然是建筑设计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点体现。
3.1 充分利用自然
人类的历史与大自然寿命相经只是极短的一瞬,还不足以有能力和经验去挑战支配自然,所以说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正确对待自然,改变以往对自然的观念和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破坏自然、伤害自然转变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人的中心论变为人是主体也是课题,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观念;从一味向自然所取转向珍惜资源,尽量少伤害地球的观念;从只顾自己的本地区,本单位利益转向关心他人、关心地球、关心人类的前途,从关心眼前、急功近利转变为关心子孙后代,长治久安。
其实,我们稍加反思就会发现我们以往的建筑活动违背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比比皆是,在建筑规划中常常见山就挖,逢水就砍,青山绿水不断遭到大面积的破坏,设计中不结合当地的气候,更不考虑建成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取定一些原则,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因地就势,土生土长,结合园林,花木环境,隔断风沙,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光转化能,采用中水,利用雨水,空气清鲜,气流通畅,就地取材,天然环保”。
3.2自然持续利用
鉴于资源相对匮缺,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利用有两方面要重视,一是选择的建筑材料可持续使用,如钢材、铝材、
木材以及砖等;二是采用大量的空间,不仅住宅建筑采用大空间框架体系,公共建筑亦应选用大空间结构体系,但要注意住宅建筑应寻求空间的高效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领域出现了一股追高求大的倾向,尤其是住宅建筑领域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单元住宅,但是住宅平面空间效益很低,一个近90m2的套房住宅平面竟只有二间卧室,起居室也不好布置,很多面积被通道占用,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候应对住宅的内部功能想的周到一些,使空间利用的更合理一些。
其实,人类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后者又包括实体(建造)和虚体(人文)环境。
建筑是人造环境(实体与虚体)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建筑是持久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环境才有可能成为持久的。
迄今为止,人类从自然取得各种生成人造环境的资源,但是很少向自然返回,使地球的资源不断的减少,此外,在资源的消耗中,还产生了各种损害、污染自然资源的后果,特别严重的表现在耕地数目的减少、土壤的流失、温度的上升、质量的下降等各个方面,所以说,为了大环境的生态平衡应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筑创作中一定要重视“自然”因素。
4结语
环境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因素。
在环境这个看似限制的大前提下,建筑需要表现,而这种表现不能脱离建筑美的本义,而应该将这种表现更多地投向整体环境,要让建筑更多地融入我们生存的大环境中,将个性融入共性。
参考文献:
[1]贾衡.人与建筑环境[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郭煜.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是建筑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02).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