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浅析陈修园论治咳嗽

合集下载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

咳嗽的辨证施治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1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舌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是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2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是寒了。

难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白痰属寒,黄痰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呢?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而局部邪气长期滞留,又很容易化热,从而形成整体虚寒,局部实热的格局。

3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机会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经验良方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经验良方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经验良方
一.固齿神方
方组;青盐5钱,石膏5钱,补骨脂4钱(制),花椒1.5钱(去目),白芷1.5钱
南薄荷2.5钱,旱莲草2.5钱,防风2.5钱,细辛1.5钱。

用法;上要共为细末,每早洗脸后擦牙用水顿嗽吐之,治牙陈方甚多,苦无大效,昔日有人四十后病大牙已脱三个,遇德州庐南石相国弟传次方用之动着复固,齿病遂除。

即冬月食火锅并煎炒等物牙缝里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旋即消减。

真第一效验方也。

若三四十岁即用之无间断,可保至老不脱永免牙患,有此神方,诸方可废矣。

二.展子民传接骨方
方组;用旱公牛角一个(火上炙干,一层一层刮下),榆树皮白里(不拘数),杨树叶(不拘数),黄米粉(不拘数),花椒7粒用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数年老陈醋熬成稀糊青布摊贴,薄木片缠住,时刻闻骨内响声不绝定即接。

如牛马跌伤及树木刮折亦能接上。

-----------这两方都不是急救的,故删去“急救”二字-----白术散
[本帖最后由白术散于 2009-8-11 10:04 编辑]。

陈修园学术思想浅析

陈修园学术思想浅析

陈修园学术思想浅析一代名医陈修园,谙熟经典,亦儒亦医,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切身体会,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其著作返博为约,深入浅出。

陈修园重视中医普及教育,门人众多,对后世影响深远。

标签:陈修园;中医;学术思想Abstract:Keywords:1生平简介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

福建省长乐县(古称吴航)江田溪湄村人,清代名医。

《福建通志艺术传》记载“善体民情,不事鞭挞,遇事能断,绰有贤声,尤精于医”“其学恣肆赅博,不专主一说极其归则以长沙为宗。

”陈修园长子陈蔚如是说:“先严少孤,家徒四壁。

半治举子业,半事刀圭事。

”[1]陈修园幼时跟随其祖父陈居廊学习,后受业于孟超然,又随泉州名医蔡宗玉深造。

陈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仅注重实践,且理论经验丰富,一生著书颇丰。

他的著作被刊为《南雅堂医书全集》即《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本书包括《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贬》、《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十药神书注解》[2],这些著作深入浅出,返博为约,执简就繁,便于读者诵记,流传甚广,深受欢迎。

2尊奉经典厚古不薄今陈修园被认为是遵经崇古派的代表,认为学医唯《灵》《素》,又推崇张仲景,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

他认为“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万古不易之准绳”。

但他遵崇经典只代表其治学态度的严谨,他曾说过,“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人半字罗经,便如牛鬼蛇神之域”,“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皆始终皆错”,《内经》、《伤寒》是医学领域的权威之作,堪称是代表了医学的最高水平,以此作为教科书才是医之正宗[3]。

陈修园的著作《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三易其稿方成书,治学态度之严谨可见一斑。

陈士铎辨治久咳经验,补母止嗽汤,子母两富汤

陈士铎辨治久咳经验,补母止嗽汤,子母两富汤

陈士铎辨治久咳经验,补母止嗽汤,子母两富汤陈士铎辨治久咳经验《辨证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所著,其中咳嗽门共八则,介绍了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为临床治疗久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辨证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所著,其中咳嗽门共八则,介绍了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为临床治疗久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对于久咳的病因、病机陈士铎指出“痰之标在肺,其本在肾”“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并在治法、治则上强调五行生克乘侮,提出肺肾同调、固护脾胃,兼补心包、命门之火。

现从久咳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治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陈士铎治疗久咳的临床经验。

久咳病因病机脾胃虚寒,痰气交阻,肺金难生对于用补肾滋阴无效、强食完谷不化、咳吐痰涎不止的久咳患者,陈士铎认为是因为脾胃虚寒不能生肺,邪气留连于中脘,发为咳嗽。

土生金,土旺金自旺,土衰金亦衰,故法当补土益金。

脾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肺与脾胃由宗气相沟通。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宗气又具有行呼吸的作用,可推动肺的呼吸运动。

《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脾胃虚寒,则水谷精微不化,宗气生化无源,行呼吸功能减弱;脾胃运化失司,痰从中生,阻塞气道,脾升清无道,肺气宣降失调,发为喘咳。

另一方面,肺与脾胃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虚寒,则寒邪水饮循经上达于肺,肺失宣降,发为咳。

肾气亏虚,痰饮上泛,心火克金陈士铎认为“痰之标在肺,其本在肾”。

他认为饮食本当化精而不化痰,若肾气虚损,则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上泛为痰。

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

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

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与伤寒金匮丛刊陈修园名念祖,字修园,号慎修。

福建省长乐县江田乡溪眉村人。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生;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卒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由祖父扶养成人。

修园自幼聪颖过人,7岁即能背诵经史。

14岁习举子业,又因祖父通医故兼修医学。

19岁考中秀才,20岁开始在乡里行医,兼课生徒。

后为求深造,又负笈赴榕城鳌峰书院,受业于孟超然,攻经史,研岐黄,并开始撰写《伤寒论浅注》。

以后行医于福州南台,并传授医学于族侄定中等。

乾隆五十七年(1792)陈修园39岁时中举人,后北上参加会试,不第而留寓京师。

期间陈修园亦以医术济世,曾治愈光禄寺卿伊朝栋中风病、军机大臣和坤足痿而轰动于燕京。

和珅很赏识陈修园的才华,欲强留其于馆中,并允荐陈为太医院院使引诱之,陈氏固辞弗就。

1800年再次参加会试,蒙恩赐赴保阳,次年任威县知县,后曾赴保阳、高阳等地救灾,继升同知知州,一度曾代理正定府知府。

陈修园为官一方,勤政爱民,政绩颇佳,在从政之余继续刻苦研究和实践医学,并撰写出大量医学著作。

1819年,陈修园年已67岁,倦于宦海浮沉遂辞官返乡,前往清源书院讲学,从事中医普及教育,受业弟子中成名者达20余人之多。

1823年因右胁部生一疮疡,久治无效而逝于榕城,终年71岁。

后归葬于长乐眉溪村前山麓。

旧时国医前辈曾言:“一般而论,江南人喜欢陈修园著作,北方人更青睐《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的撰写是国家行为,清政府在全国遴选名中医,召集到京,集众人之力共同完成《医宗金鉴》的编写。

而陈修园的著作则不同,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临床经验汇集起来,独立完成十余部书,几百万字医学著作,可谓是清王朝民间医学著作集大成者,实有里程碑之意义。

陈氏的医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从基础到临床,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并有医学入门著作《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等,灌注了陈氏的心法和经验,他以其深厚的儒学功底,用通俗浅显的文句,赋以韵脚,或作歌赋,便于习诵。

陈士铎治咳嗽神效方效果远超抗生素

陈士铎治咳嗽神效方效果远超抗生素

陈士铎治咳嗽神效方效果远超抗生素这是本人的一个经验方,也是学了前人的.说到这方得讲个故事,前年因增加一家分店,样样都是自已亲力亲为,开始咽喉有点干,偶尔有点咳,但晚上咳的多点,象气管炎的样子,有点象感冒的样子,自已不是医生,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就自已为自已开了个桂枝汤方,吃了这桂枝汤之后更加业重了,整夜睡不着,越来越严重了,整夜咳个不停,第二天赶紧去医院打吊针,结果一点效果也没有,晚上咳得比前一夜更严重了,心想这下完了,当年父亲也是这个症,支气管炎.心想要自已想办了,由于夜里也睡不着就连夜起床读书,古时不可能没有这个症,但读遍了古医书都没有讲到治气管炎的,只有咳嗽和肺痈,和支气管炎相处的就只有肺痈了,读到陈士铎医学全书里的辩症录里的肺痈治疗方法:金银花50,元参40,生甘草20,天花粉15,茯芩20,白芍20,麦冬30.就按方的量,结果早是吃药下午晚上就好了,真是神效.过了几天老婆的一个同学在东莞过来拿货,咳了一个多星期,在医院吊了一个多星期的针也没效,老婆就按我的方帮她抓了一剂药给她,结果第二天早上她来电咳已好了,原来他的小孩也咳顺便也给了小孩一碗吃,小孩的也好了,连她自已也没想过有这样的效果,有一次我女儿班里流感咳嗽,也是吃这方好了,之后给很多人吃都好了很多,但也有一些不会好,十个里头可能有一,二个不好的.终观起来寒咳,痰咳,肝郁咳,水饮咳没效.对风热咳,病毒咳,热咳,阴虚咳等有很好的效果.金银花的量我量用量是50-100克,通常都是70-80克的多,但市面上很多假金银花(山银花),十家有九家是山银花,山银花卖金银花的价.只要不是白痰寒咳嗽,都可用此方,常当天就见效肺痈门(四则)人有胸膈间作痛,咳嗽时更加痛极,手按痛处,尤增气急,人以为肺经生痈也,谁知是肺热生痈耳。

夫肺为娇脏,药食之所不到者也,故治肺甚难。

肺热害肺,既可成痈,将何法疗之?疗之法,似宜救火以泻肺。

肺药不可入,而肺为脾之子,脾经未尝不受药也,补其脾经之土,则土能生金也。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留给学医者的医学经典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留给学医者的医学经典

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留给学医者的医学经典清.陈念祖(修园)(1753-1823),是我国清代医学家。

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陈修园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

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任直隶省咸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

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

著有《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伤寒真浅注》、《神农本草经读》等。

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享年70岁。

陈修园的书,由浅入深,简单易懂,实为学医者必读之良书。

而《长沙方歌括》中劝读十则和医学三字经,是陈修园所著书中,两个必读的经典内容。

本文劝读十则摘自《长沙方歌括》与【头条百科】。

劝读第一则原文:凡积重难返之势,骤夺其所好,世所惊疑,今且浅而商之。

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

迨汉仲景出,集伊圣及上古相传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谓又有小品一书,今失传。

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异,而犹有疑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

则以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头条百科】劝读仲师之《伤寒论》原文,深入理解其精神,强调临床应用作者对《伤寒论》十分推崇,倍加赞扬。

如说:“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迨汉仲师出,集伊圣及上古相傅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

”《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中医药理论,始创临床医学辨证著作,开辟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医学发展基础,故奉劝后世“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劝读第二则原文: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虽尊仲圣之名,鲜有发挥。

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于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感冒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病平稳之方。

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夸为挈领提纲之道,究竟伪术相师,能愈一大病乎。

陈修园医案

陈修园医案

陈修园医案痓证瑞昌王孙毅斋,年五十二,素乐酒色。

癸酉九月初,夜起小解,忽倒地,昏不知人,若中风状,目闭气粗,手足厥冷,身体强硬,牙关紧闭。

诸医有以为中风者,有以为中气中痰者,用乌药顺气等药,俱不效。

又有作阴治者,用附子理中汤,愈加痰响。

五日后召予诊治,六脉沉细紧滑,愈按愈有力。

其兄宏道问曰:此何病?予曰:寒湿相搏,痉证也,属膀胱,当用羌活胜湿汤主之。

先用稀涎散一匕,吐痰一二碗,昏愦即醒(原愦)。

随进胜湿汤,六剂痊愈。

以八味丸调理一月,精气复常。

修园自记:宏道曰:病无掉眩,知非中风,然与中气、中痰、夹阴三者观之,似亦无异,先生独以痓证名之。

夫痓病缘寒湿而成,吾宗室之家,过于夏暖有之,寒湿何由而得?痓病何由而成?予曰:运气所为,体虚者得之。

本年癸酉,戊癸化火,癸乃不及之火也。

经曰:岁人不及,寒水侮之。

至季夏土气太旺,土为火子,子为母复仇,土来制水。

七月、八月,主气是湿,客气是水,又从寒水之气,水方得令。

不伏土制,是以寒湿相搏,太阳气郁而不行,其证主脊背项强,卒难回顾,腰似折,项似拔,乃膀胱经痓病也。

宏道曰:痓病缘寒湿而成。

乌药顺气等药,行气导痰去湿者也;附子理中汤,去寒者也。

诸人用二药俱不效,先生用胜湿汤,而诸证顿除,何取效之速如是?予曰:识病之妙,贵在认得脉体形证;用药之妙,全在理会经络运气。

脉证相应,药有引经,毋伐天和,必先岁气,何虑不速效耶?夫脉之六部、俱沉细紧滑,沉属里,细为湿,紧中又有力而滑,此寒湿有余而相搏也。

若虚脉之证,但紧细而不滑,诸医以为中风。

风脉当浮,今脉不浮而沉,且无掉眩等证,岂是中风?以为中气、中痰,痰气之脉不紧,今脉紧而体强直,亦非中气中痰,此正痓病。

诗云:强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风,痰流唇口动,瘛疭与痫同。

今体强直坚硬,脉沉紧细而滑,非痓病而何?前用乌药附子理中汤,去寒不能去湿,去湿不能去寒,又不用引经药,何以取效?若胜湿汤,藁本、羌活乃太阳之主药,通利一身百节;防风、蔓荆能升上下之湿;独活散少阴肾经之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经验』浅析陈修园论治咳嗽
陈修园,原名念祖,号慎修。

出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终年71岁,福建长乐(现长乐县江田乡溪眉村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

其一生著作颇多,现存于世的l6部著作,由于其文字简练,浅显易懂,畅达优美,而且多以歌诀的形式表达,所以流传甚广,成为广大中医入门的参考书。

陈氏关于咳嗽论述主要在《医学从众录》、i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等。

兹就其关于咳嗽的认识及其治疗特色,介绍如下。

1对咳嗽病名之认识
对咳嗽二字之认识,陈修园认为“咳字从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菱,皆从亥也,复有隔阂之意。

嗽字从束从吹,次古人制字之妙,乃二证之所以分也。

”陈氏从咳嗽造字的特点,巧妙的解释咳与嗽之别,又进一步引申出咳嗽产生的原因,其接着论述到“肺为主气,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郁,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胃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医学实在易·卷二》):可见陈氏认为咳是因痰邪内阻声道,而以影响声之出而成咳;嗽乃为寒邪内闭气道,影响气机运行而致嗽,独抒己见。

虽然陈氏对于咳嗽之名有这样区别,但是在对咳嗽的治疗上,并不是分而论治,多把咳嗽作为一病治疗,可见陈氏亦遵古而不泥,善于变化。

2对咳嗽病因病机之认识
陈修园援引《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又引“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邪气以从其合也。

”认为咳嗽与肺最相关。

任何影响肺之“合”功能,都可以引起咳嗽。

陈氏推崇喻嘉言之说:凡诸病之气,合于肺则为咳嗽,不合则不咳嗽。

其认为“肺如华盖,司呼吸以覆五脏”,只能受五脏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为咳。

《医学三字经》云:“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如,外撞鸣,痨损
积,内撞鸣”:陈氏认为肺体若金,譬若钟然.肺脏受外感六淫邪气.自外而叩则鸣;内伤七情色欲积损之病气,自内叩之亦鸣;一外一内,皆可撞之使鸣也:鸣即是咳嗽之象也。

这样比喻形象而生动.贴切中肯.一语道出咳嗽之病因病机。

陈氏还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灵枢·论疾诊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示从容论》载:“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咳嗽者,是水气并阳明也=”《伤寒论》云:“咳嗽者,去人参”,以人参多液.助水饮也,提出“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

”(《医
学实在易·卷二》)这在其处方用药治疗咳嗽中可以证明,多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必不可离,三药为散寒行气化水之要药。

3辨证以虚实为核心,合参脉学
3.1 虚实辨证陈修园认为在《诸病源侯论》、楼氏《纲目》等前人的著作中辨证过于繁杂,难以遵从,独推崇张景岳的虚实辨证分论咳嗽,简明扼要,实证多为外来之邪,非寒邪即热邪,当外邪侵及五脏六腑,邪气必然上干于肺而成咳嗽。

虚证多为内伤虚损,五脏六腑虚损之病气,亦会上熏于肺脏而成咳嗽。

陈氏在外感之实证中有注意寒、热、寒热错杂、轻、重等病因不同,用药各有偏重;内伤之虚证中多以气虚及精虚两个层次,其认为气虚多为劳役饥饱过度,或者过于思虑伤脾,气不化精。

精虚多为色欲过度,或者先天本有不足,精不化气,用药宜轻重层次有别。

3.2脉诊辨证陈修园还结合脉诊,认为寒邪甚时,多呈浮紧之脉;风邪甚时,多呈浮缓之脉;热邪甚时,都为浮数之脉;湿邪甚时,多呈浮细之脉;虚劳之脉多浮涩之脉;痰饮之邪内聚,脉多浮滑,病因既明,用药方可有的放矢。

关于疾病预后,陈氏提出:“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弦疾者胃气败”,可见陈氏脉诊非常注重病症脉相符,如不相符则病危急或难愈。

4治疗以虚实为要领。

旁参细法
4.1 实证治疗对于外感实证,陈修园认为外受寒邪,内挟水饮,而致咳嗽不已,同时多兼有头痛、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辨证依据轻、重,寒、热、季节不同,用药亦各有偏重。

外感之轻症,用六安
煎或二陈汤加减;重症用金沸散或小青龙或香苏饮加减。

无论轻症重症均必须用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饮邪,以除其病根。

对于外感邪寒同时伴有脉沉细等里寒证者,用真武汤去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里阳除寒饮;若伴有面目浮肿的水邪泛滥之象时,加桑白皮及葶苈子泄肺利水以止咳。

外感邪气,伴有明显脉洪而长,或浮数有力,口干渴,面赤,溺黄等热象,轻者用泻白散加减以泄肺清热止咳,重者以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清热泻火;对于寒热往来之咳者,以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寒热。

在四季咳嗽论述中,陈氏亦强调水饮的病根,必以干姜、细辛、五味子为主药合参四季之性加减。

春季易受春温邪气,或者肝气郁而不舒,可加玉竹润肺止咳或以逍遥散加减以解郁疏肝散邪;夏月易受暑气,引起自汗口渴,小便短赤,可加六一散以清热利湿;秋月易伤金气燥邪,出现皮毛淅然,恶寒发热,咳嗽不已,甚至泻利,用五味子汤和麦门冬汤加减以缓秋令,结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更妙;冬季寒气加重,可以依据汗之有无.分别以桂枝汤或金沸散,加厚朴、杏仁及半夏散邪化痰止咳:
4.2虚证治疗对于内伤虚证.陈修园认为分清气虚和精虚的层次,用药方可轻重适宜.同时也可以结合三焦论治,各有要点:气虚证者.多由于劳伤之人,土气不足,不能生金,故可见赢瘦,少食贪多,言语低微,脉微细等症,治疗宜培土生金法.以六君子汤、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主.可加阿胶、半夏、天冬、麦冬、贝母、紫苑等益肺止咳之药.使得土气罡可化精,则咳嗽乃愈。

精虚证者,多有纵欲过度.或久咳面致肺肾标本俱虚,故可见咳嗽,喘憨.甚至肢体浮肿,脉虚细或尺脉弱等症,治疗宜金水相生法.以六味丸或八味丸为主,加阿胶、二冬、五味子.胡桃肉等以补益肺肾,标本同疗,使得天水相交,则精可化气.则咳嗽自平。

除此外,陈氏还从三焦论治虚证峻嗽.治疗上焦之虚咳,用仁斋温肺汤;中焦之虚咳.用六君子汤加姜细味;下焦之虚咳,用七味丸加五味子;三焦均虚之咳嗽,用三才汤以三焦同补。

5小结
陈修园在论洽咳嗽以肺脏为核心,指出内外之邪皆可伤及肺脏面
致咳嗽,外感重病因.内伤重病位,以虚实为辨证要点.合参脉法.治疗突出。

实证不可妄用虚证之方,恐留邪为患也:而虚证定不可废实证诸方,以咳嗽必有所以致之者.搠其得病之由而治之”,强调咳嗽总是不离“水邪”之说.善用姜细味,深得《内经》及仲师之意,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